(蔣宗宏、蔣利人撰)
一、臺灣蔣氏起源及分布
臺灣的蔣氏族人不是本島上固有的,蔣姓臺灣的源頭據臺灣史書載為:「系承伯齡,望出蔣鄉」。據《臺灣人的祖籍與姓氏分布》認定臺灣姓氏至少有1027個,而相對集中於87個大姓,其中閩南人、客家人最多。佔臺灣居民人口中的85%是來自福建,而且臺灣盛行閩南語。在基隆、臺中、臺北、南投、雲林、桃雲、桃園幾個縣市的「大姓」幾乎都在87個大姓中,而蔣姓也都有,人數也不少。據有關資料統計臺灣蔣姓人口有33000多人,在全島87個大姓中排行第66位,其地位顯赫。
雖然臺灣也有從江蘇、浙江、廣東以及其他省市族人在不同年代遷徙臺灣,但是遷往臺灣最早,人數最多的公認為福建蔣氏族人。特別是閩南各地的蔣氏族人,其中進入臺灣的第一個蔣氏是明朝蔣毅庵隨鄭成功收復臺灣,定居臺灣(蔣毅庵是鄭成功副手,歿葬臺灣,其子孫繁衍至今已2000餘人。)
蔣姓族人遷臺最早的是明永曆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當時,有位跟隨鄭成功父子在臺灣高雄反清復明大旗的在鄭氏軍隊中任副總的蔣毅庵(蔣毅庵死後葬於彰化市的八卦山麓)和一位鄭成功軍隊中的蔣姓部屬,定居臺灣墾港東裡西勢莊。追隨鄭成功的蔣姓族人已被認為蔣姓遷徙臺灣的始祖。
《福建通史》記載,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人是莆田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由中原來泉州教書,後來定居下來,成為閩南蔣氏的開山祖。
另據《福全蔣氏宗譜》載,泉州地區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有九世祖蔣學文遷居臺灣(系君齊公、良材之次子),還有15世蔣彩應家庭科遷徙臺灣漳化縣馬芝遴保管事厝莊(系五房天應之子),還有四房素齋廳蔣城移居臺灣,泉州福全蔣明俊隨先祖遷徙臺灣桃園。
據廈門翔安澳頭《蔣氏族譜》載,廈門翔安(原同安)澳頭村蔣孟育,福全派下蔣旺後裔,孟育公是明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補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左侍郎,由澳頭遷徙金門西山前社。後裔在1958年「8.23」炮戰後,有1千多蔣氏族人遷入臺灣居嘉義、高雄等地。金門至今仍有蔣姓後裔300多人。
另據《同安縣誌》載,澳頭遷臺始祖有二人,即蔣土魏遷臺北淡水,蔣本大居高雄,他們也成為臺灣蔣氏的又一宗支。
據莆田蔣姓史料載,在清末民國年間莆田很多人赴臺灣經營或開發,其中有不少蔣姓族人,如莆田秀嶼區厝村蔣文瑛因仕宦臺北,有蔣亞欣兄弟、蔣九樵、蔣亞紹、蔣金龍等遷臺灣,有莆田忠門半島南部,面積不足50平方公裡,自南宋至清末曾有蔣氏村落和居點三十處之多,他們都是莆仙始祖淵公、陸公後裔,後來不少人遷徙臺灣,所以與臺灣蔣氏乃連理之枝。
忠門半島又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故鄉。據漳州華安縣《蔣氏宗譜》載,有蔣宗清《紫林》華安首任長官代縣長,1931年調省城任職後帶其子女等均定居臺灣。
據尤溪《蔣氏族譜》載,臺灣奉系蔣氏宗親有尤溪族人。
另據《閩連族譜》載,也有長汀蔣坊、蔣道訓在臺灣任官,長汀蔣承龍、蔣承為家人均臺北,蔣美蘭、蔣美礅等居淡水。
據長樂嶼頭《蔣氏族譜》載民國初期海軍總司令蔣拯上將後裔蔣銘、蔣秀瑩、蔣秀光等居臺北、蔣亨灝帶部分子女和蔣氏宗親由上海遷臺北、蔣開慧、蔣心德也居臺北,連江蔣書告、蔣啟弼等一家也住臺北,他們都是嶼頭吉公子孫,48世祖稔公之後裔。
在臺灣的蔣姓還有從沿海各地在不同時期,赴臺仕宦、經商、開發立基創業,千百年來傳宗接代,塑成了今日寶島之繁榮。以上足以證明閩臺蔣氏不僅同根共祖,而且一脈親情。
二、臺灣蔣氏支系(部分)
上世紀40年代中期,我國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到上世紀40年代末,因內戰,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民國總統蔣介石帶軍入臺,這個時期蔣氏亦有大量人口入臺,據資料統計,軍、政、工、商各界入臺定居者,約5000餘人,據浙江省文史部門資料顯示,浙江奉化溪口蔣氏去臺灣近500人,這些蔣氏不僅在臺灣繁衍生息,傳嗣子孫,還向世界各地延伸,人口不很大,但影響不小,還正欣欣向榮發展,這些蔣氏以福建籍遷入最多,不僅譽稱:「閩臺蔣氏是一家,也是大陸、臺灣蔣氏為一家」。
1、福建泉州地區蔣氏遷臺最多,如泉州、晉州金井鎮有蔣銘清後裔5支遷臺基隆、桃園等地。廈門澳頭村有蔣孟育於明萬曆年間全家遷往金門,後裔又遷遷往嘉義、高雄等地,為一大旺族。又如福建蒲田,淵、陸二公後裔蔣嚴欣等十餘戶遷臺亦為一大旺族。還有民國初蔣拯海軍上將後裔等跡遷入臺北市,迄今人丁興旺。
2、蔣中正(伯齡公後裔114代)、蔣經國(115代)及其部分族屬,由浙江奉化等地遷入臺,其後裔現分布各地及海外。
3、福州蔣亨灝(伯齡公—蔣吉公後裔),1949年去臺後,曾任金門、馬祖等福建所轄省選舉委員會主任委員,今後裔分布臺灣本土及歐美各地。
4、四川省安嶽縣蔣紹禹(民國政府空軍總隊長,外交部次長,伯齡公—97世瑛公後)1949年底全家入臺,退役後僑居美國,其子孫散居各地。
5、安嶽縣思賢蔣家璋(系臺北空軍地勤上校),1949年隨國民常政府入臺,現傳四世。
6、重慶大足蔣能煜(臺灣信託公司董事長),伯齡公97世芳三郎後裔,1949年全家隨軍入臺,迄今傳嗣子孫四代,散居各地。
僅以上幾例蔣氏族人從上世紀40年代入臺,到目前均已傳嗣子孫三—五代人了。可以想像上述入臺蔣氏數千人,在百年之後又是蔣氏遷臺分遷祖始祖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祖國大陸和平發展年代,國富民強,到處一派欣欣向榮景象,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神州大地,臺灣人民紛紛回大陸尋根認祖,我們蔣氏家人也隨之潮流,千方百計繞道香港回鄉尋根認祖。福建臺灣一水之隔,親人最多,眾臺灣回鄉尋根探親最熱。這裡略舉幾例。如八十年代起就有在臺北的蔣亨灝之妹蔣秀珠帶侄兒、侄女回老家長樂嶼頭尋根認祖時,他們與宗親們談及先祖義姑為撫侄終老不嫁的美德神話般故事,談及在臺北的福州蔣氏族人每年按家鄉風俗舉辦春酒,宴請福州在臺北的蔣氏家人足有十桌之多,以此來寄託血脈親情;有遷徙臺灣的蔣拯之孫女蔣秀瑩與其夫代表在臺灣的弟妹蔣銘、蔣秀光家人回榕。福州閩劇、泉州高甲戲、莆仙戲劇的閩音韻律還不時在阿里山上空唱響。事實證明海峽兩岸蔣氏的血緣和親情是不能割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