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進步,不在於豪宅改了多少,而是生活在這裡的人能不能時時感受到幸福的小氛圍。我們透過舊巷弄中的老房子, 並用「人的故事」延續一個城市的軌跡。」——範特喜微創文化創始人鍾俊彥
2008年的金融海嘯,全球經濟受到重創,經濟低迷。受其影響,企業倒閉潮及失業潮接踵而來。
在此背景下,臺灣島內微型企業興起,其中臺中的微型企業更一度佔了全臺總企業數量的近80%,成為了臺灣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同時它們也自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尋租群體。
經濟的低迷,讓地產持有人對市場缺乏信息,無論租售都相對傾向於迅速出手。
這種形勢下,最早從事土木工程和室內裝修業務的範特喜,開始從活化都市限制空間和租賃給適合的微型企業的角度進行思考,從成立起就摸索著設立了一個未來十年發展的目標藍圖。
範特喜巷弄生態體系發展過程
■ 2011年,範特喜開始於臺中市西區美村路一段117巷內的連棟透天房子,以工業設計為主題,陸續設置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八號店鋪,形成第一個巷弄小聚落。
■ 2012年以烘焙為主題拓展到中興街與向上北路一帶,完成【範特喜甜點森林】。
■ 2013年以【與傳統製造業結合】及【小區閱讀】的概念,繼續深耕在中興街與向上北路一帶,再完成【綠光計劃】與【新手書店】。
■ 2014年以短期旅行為主題發展模範小區的街區巷弄,正建置青年旅社及創作換宿的空間,以及活化小區活動中心。
從微創概念拉伸綠光計劃,完成微創意聚落的成型,從「點——線——面」完成生活創意體系的塑造。
項目運營亮點
發展計劃
一、透過各縣市的聚落或工作站進行資源互換,在全省合理布局與地方和諧發展的範特喜。
透過在各縣市的聚落或工作站整合成範特喜的候鳥計劃,讓資源能夠互相交換。以生活聚落為基礎,結合在地文化與當地文化與當地傳統產業資源,重現家鄉的記憶與美好,發展處和地方平衡的商業模式
二、將鄉鎮作為發展第一線。激發鄉鎮原有的魅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召回外出務工的年輕人,為省內的文化發展注意新鮮血液。
「無限的競爭壓力」、「完不成的工作任務」、「越來越糟糕的空氣環境」、「不放心的食品安全」等等因素,這些都讓忙碌的都市人開始感到疲倦和無措、越來越多的城市白領開始嚮往鄉村生活……由此,範特喜也將自己未來的目標放在了鄉鎮的發展。
總結&啟示
剖析範特喜的發展路程,可以說它是一個發揮【在地化價值】的成功範例,而且是可以被複製的微型文創產業的發展模式。有了可複製的機制,乃可創造更大的產值。
個案中,通過總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1、訴求準確:是一個以記憶的延續、綠色的覺醒、創作的熱愛與夢想的加乘為核心精神,這也是【在地化價值】的根本元素。
2、成功定位:以小區營造方式【創造幸福的小氛圍】,融入於居民為鄰的生活圈,而不是打造一個商圈或賣場。
3、模式創新:和房客共同合作,共享資源,共同發掘市場需求,並成立微創體驗店鋪,增加服務的實務經驗,達成即行成市、穩定成長的目標。
4、現金流加持:以公司型態整合所有參與店鋪,創造現金流及產值,解決新創視野缺乏擔保的問題。同時藉由育成概念輔助,讓陸續進駐的「小雞」終有變成「金雞」的未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