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打卡《前任3》、《大話西遊》、《美女與野獸》等電影場景,和吃蛋烘糕的小黃人、小豬佩奇合影,50餘米的玉林四巷曾被譽為成都最美「網紅街道」。如今,還是在武侯區玉林,還是在「愛轉角」,又增加了一個好去處——既可以喝茶看書、品美食,又可以聽民謠,擺成都龍門陣。在這裡,社區的老年人、青年人、小孩子都能找到各自適合的活動區域,一個「小而美」、「小而精」的沉浸式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正在講述著又一段新玉林故事。
12月28日,「愛轉角」文創街區舉行了開街派對。老成都味道與新文化創意完美融合,開啟一場關於生活記憶、視聽盛宴和城市微更新的對話。
社區治理
打造鄰裡社交新空間
玉林四巷有一排修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磚紅瓦房,牆面斑駁,院落老舊。一年前,借力電影《前任3》熱度,這裡打造了「愛轉角」互動體驗特色街區,生動形象的主題牆繪成為熱門網紅打卡地。
玉林北路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居民對文化生活需求很強烈。原有的社區空間只能提供一個基本保證,居民們渴望家門口就能有一個更個性化、精細化的社區空間來提供服務和消費。」
打造一新的「愛轉角」文創街區依託於玉林四巷六號的老舊房屋進行更新改造,按照現有建築造型,與周邊環境結合起來,做到既有其風格的獨特性,同時又能完美的融入到整個生活街區之中,前院、後院、露天陽臺各有風格,文創區、手工教學區、活動區一應俱全,同時還可以為居民們提供咖啡、飲品以及西式簡餐和中式小吃等休閒餐飲服務。
「在社區發展治理中,居民需求就是我們社區發展的目標和方向。針對老年人、年輕人和孩子進行了多次問需服務,希望在場景營造中能兼顧一般性和差異化。」社區工作人員介紹說,「愛轉角」文創街區既具有城市休閒功能區,也有文化展演的活動區,還有相對幽靜的閱讀區和創意工作區域,在保證正常的運營過程中實現社區文化相融共生,實現功能迭加、相互結合為市民創造更豐富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
文創引領
小巷裡文藝範兒
閒適安逸是成都獨有的文化場景。在玉林路的「愛轉角」,真正能讓居民、遊客停下來、走進來、坐下來還有這裡濃鬱的天府文化和成都故事。
陳典是生長在玉林街道的80後青年藝術家,藝名「典婆婆」,她創作的成都市井生活水墨畫以幽默的基調展現本土智慧,或是調侃、或是自嘲,充滿了成都人的可愛。她用繪畫結合成都方言,既讓遊客感受成都人的語言,又可以將成都生活中的人、事、物,活化成文創產品,成為「學說成都話」文創IP。
在文創工作空間,熊貓文創沙龍同樣精彩不斷。專攻熊貓文創的川音美院的王曼蓓老師、四川弘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吳泓璉、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許亮、成都小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鍾小林等圍坐一堂,就熊貓與成都文化展開話題,對熊貓文創IP進行孵化。在音樂互動空間,民謠音樂人、金牌薩克斯手和玉林本土樂隊聯袂為社區居民奉獻了一場精彩演出。
從玉林四巷往西走200米,煥然一新的老院子——和苑也成為了打卡地。不僅居民樓外牆上悄然「新變」,就連原本破舊的中心花園也漸漸充滿著生機,無論是閒情逸緻的退休居民還是結束忙碌的白領,都會在這裡駐足。走在玉林路的盡頭,從風格到布局都獨成一體,不時閃現的文化創意讓每一條巷子都充滿著詩意。
小店升級
構建社區消費新場景
從九十年代的酒吧文化到後來的美食店、火鍋店林立,小店經濟一直都是玉林生活社區一張響亮的名片。每天大街小巷繁忙的景象出現在晚高峰以後,不少成都市民每日下班後均是「直奔」各類特色小店。
「現在,很多年輕人特意從外地飛來成都打卡,但拍完之後,他們非常希望能真正融入玉林的本土生活。」玉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大量青年遊客的需求,「愛轉角」專門通過場景設置、軟裝設計打造了一間網紅書屋。社區同步推出手繪「玉林美食打卡地圖」,在「愛轉角」文創街區周圍1公裡內,串聯上玉林串串香、鍋盔女王、手撕烤兔、天添飯店等三十餘地道成都美食。
作為新型社區文化綜合體,「愛轉角」文創街區提供了文創與小店經濟共融的新型社區消費場景,聽評書表演,參與手工皂體驗或者開展小型音樂會的同時,玉林街道還整合社區、企業相關資源,以新零售、新業態、新模式為突破,聚焦社區商業品質提升和功能拓展,提高場景消費觸發力,打造出社區商業消費新場景,為居民構建優質生活服務圈,讓「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區沉浸式商業消費來講好玉林故事。
與此同時,新一年的「愛轉角」文創街區還將配合武侯區創建「天府旅遊名縣」,打造多條文創+旅遊、非遺+文創的深度旅遊體驗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