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段)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為什麼說聽聞受持《法華經》後離成佛就很近了呢?因為一切菩薩所修無上正等正覺,所有的「教、理、行、證」都在《法華經》裡,此經開設「方便門」,通過方便法顯示「真實相」。
以上所說「方便門」之「方便」,即「便利」之意,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後指給人便利的門路。「方便門」具體指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根據修行的五大類根性建立的五個階次,標示著修行所能達到的五種果位。
其中乘「五戒」法、生於人間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於天界的叫「天乘」;乘「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闢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四攝六度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這五乘法根據修行者所處境界的不同,可分為世間法和出世法,世間法有兩種、即:
1、人乘:主要修習三皈依和五戒十善,來世可再得人身,並依布施多少而定貧窮富貴、依殺業輕重而定壽命長短等依因得果之實報。未出生死輪迴。
2、天乘:想到天堂者,在五戒十善的基礎上,達到少欲知足的境界,在充滿誘惑的人世間保持潔身自好,加修禪定,可得到天乘,並依所修程度高低,分別往生三界諸天盡享天福。未出生死輪迴。
出世間法有三種、即:
1、聲聞乘:是遵循佛陀聲聞之教、遵循佛教經典,如《阿含經》等,依教奉行,斷見思惑,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永斷生死煩惱,居羅漢中天,盡享小涅槃之樂。
2、緣覺乘:通學四諦聲聞乘,依十二因緣法,或聞法開悟、或自悟自修,入緣空境界,證得闢支佛果,永斷生死煩惱,居闢支佛淨土,盡享二乘涅槃之樂。
3、菩薩乘:以自覺覺他、自渡渡他為己任,精修六度萬行,二德圓滿,證得佛果,普度大乘根器人,永斷分段變異二種生死、除滅三惑二障,生死涅槃兩不住,得真大自在,於三界內外,諸佛菩薩淨土,來去自由,正受常樂我淨之無上妙趣。
以上五乘佛法,修法各異,得果不同,都是「方便門」。那麼什麼是「真實相」呢?
「真實相」全稱「真如實相」:「真如」與「實相」同體異名、是一個意思。一般將假諦之妙有稱為「實相」、空諦之「一如」稱名「真如」;二不二之「中道」稱「法界」。但「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實相」則為「空假中」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通於「空假中」。《往生要集》<中本>說:「色即是空、故謂之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
佛說:《法華經》藏,所蘊含的義理,非常之深、非常之堅固幽遠,是無人能到達的,而今佛為了教化成就菩薩,才作此開示。藥王!如果有菩薩聽聞《法華經》,感到驚懼慌亂,心生懷疑、憂怖、畏怕,應當知道,這是「新發意菩薩」。新發意菩薩是指新發菩提心而入佛道的菩薩,相當於五十二位菩薩次第十信位之初信位,以其修學佛道的時間較短,故又稱新學菩薩。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說:「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在新學菩薩面前說。」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新發意菩薩中有少福德善根的人,這些人聽聞了畢竟空法,就執著於空而作是念:「如果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那麼我又何必作福德呢?」他們一旦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會忘失善業。所以,對新發意菩薩,先教四諦法等取相隨喜,這是因為新發意菩薩學解未熟,故不宜對其說般若無相之理。當他們漸得方便力後,再教他們修無為無相隨喜。
新發意菩薩由於善根淺,在聽了含有波羅蜜法的無上《妙法蓮華經》時,難以信解,就會感到驚疑、怖畏。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為他們入門的時間短,信心還不堅固,出現驚疑怖畏是可以理解的。
不僅是新發意菩薩有這種情況,連聲聞小乘人也有一些在聽聞《法華經》後,感到驚疑、怖畏,應當知道,這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是以自己證得增上之法,即「卓越法門」等而起的慢心,認為自己勝過他人,於是就自高自大、自以為是。 其實他並沒有證悟、卻認為自己已證而產生的傲慢。這種人只信小法、不信大法,所以在聽了《法華經》後,就會感到驚疑、怖畏。
佛說:藥王!如果有持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想為佛門中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宣說《法華經》,那麼他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說呢?有三個條件、即:
一、入如來室:就是進入如來的房間。二、穿如來衣: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三、坐如來座:就是坐在如來的法座上。這樣就可以為四眾廣泛宣講《法華經》了。
那麼怎樣才能「入如來室」呢?入如來室憑的是一顆心、就是哀愍眾生的一顆「大悲心」。什麼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布施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平等心、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就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心、就是四無量心、就是四弘誓願心、就是佛心。具有如此大悲心者,已入如來室。
那麼怎樣才能「穿如來衣」呢?穿如來衣仍然憑的是一顆心,就是同情眾生的一顆「柔和忍辱心」。「柔和」指溫和、溫柔、柔軟:為人處事,溫言細語,不驕不傲,出言必善,助人為樂,彬彬有禮。什麼是「忍辱心」呢?昔日寒山問拾得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依拾得所說,就是忍辱心。
彌勒菩薩忍辱偈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這些,就是「忍辱心」的作用,這種忍辱是克制自己,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真忍辱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斷「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入我法俱空之境,此境已無辱可忍,是名真忍辱。如此得「柔和忍辱心」,就是「穿如來衣」。
那麼怎樣才能「坐如來座」呢?坐如來座不是找一把如來坐過的椅子來坐,而是憑佛知佛見,知見「一切法空」、安住於諸法空相中。「一切法空」即是空相,但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我法俱空所顯現的真實相。真實相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是破了一切執著而得的「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一切法空、安住於「一切法空」,就是「坐如來座」。
不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凡是具此「大悲心、柔和忍辱心、諸法空相心」,然後以不懈怠之心就可以為菩薩和比丘眾、比丘尼眾、男居士眾、女居士眾廣說《法華經》了。
佛說:藥王!此人講經時,我將從其他國土派遣一些化身人,為他集結聽眾,再派遣化身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來聽法,我所遣化的這些人,都能聞法信受,依教奉行,隨順不逆。如果這個說法人在空閒處,我就派遣天神、龍王、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天龍八部,來聽他說法。我涅槃後,仍在他方國土度眾生,我雖然在異國,但我會讓這個說法人時常見到我的法相身,如果他講法時忘記了經文中的一些字句,我會告訴他,讓他記憶猶新,具足圓滿。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