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2020-12-14 劉祖清369

(第一百二十九段)

【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為什麼說聽聞受持《法華經》後離成佛就很近了呢?因為一切菩薩所修無上正等正覺,所有的「教、理、行、證」都在《法華經》裡,此經開設「方便門」,通過方便法顯示「真實相」。

以上所說「方便門」之「方便」,即「便利」之意,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後指給人便利的門路。「方便門」具體指五乘佛法,五乘佛法是根據修行的五大類根性建立的五個階次,標示著修行所能達到的五種果位。

其中乘「五戒」法、生於人間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於天界的叫「天乘」;乘「四諦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闢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四攝六度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這五乘法根據修行者所處境界的不同,可分為世間法和出世法,世間法有兩種、即:

1、人乘:主要修習三皈依和五戒十善,來世可再得人身,並依布施多少而定貧窮富貴、依殺業輕重而定壽命長短等依因得果之實報。未出生死輪迴。

2、天乘:想到天堂者,在五戒十善的基礎上,達到少欲知足的境界,在充滿誘惑的人世間保持潔身自好,加修禪定,可得到天乘,並依所修程度高低,分別往生三界諸天盡享天福。未出生死輪迴。

出世間法有三種、即:

1、聲聞乘:是遵循佛陀聲聞之教、遵循佛教經典,如《阿含經》等,依教奉行,斷見思惑,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永斷生死煩惱,居羅漢中天,盡享小涅槃之樂。

2、緣覺乘:通學四諦聲聞乘,依十二因緣法,或聞法開悟、或自悟自修,入緣空境界,證得闢支佛果,永斷生死煩惱,居闢支佛淨土,盡享二乘涅槃之樂。

3、菩薩乘:以自覺覺他、自渡渡他為己任,精修六度萬行,二德圓滿,證得佛果,普度大乘根器人,永斷分段變異二種生死、除滅三惑二障,生死涅槃兩不住,得真大自在,於三界內外,諸佛菩薩淨土,來去自由,正受常樂我淨之無上妙趣。

以上五乘佛法,修法各異,得果不同,都是「方便門」。那麼什麼是「真實相」呢?

「真實相」全稱「真如實相」:「真如」與「實相」同體異名、是一個意思。一般將假諦之妙有稱為「實相」、空諦之「一如」稱名「真如」;二不二之「中道」稱「法界」。但「真如」有不變隨緣之二義、「實相」則為「空假中」三諦之總名,故「真如實相」通於「空假中」。《往生要集》<中本>說:「色即是空、故謂之真如實相;空即是色、故謂之相好光明。」

佛說:《法華經》藏,所蘊含的義理,非常之深、非常之堅固幽遠,是無人能到達的,而今佛為了教化成就菩薩,才作此開示。藥王!如果有菩薩聽聞《法華經》,感到驚懼慌亂,心生懷疑、憂怖、畏怕,應當知道,這是「新發意菩薩」。新發意菩薩是指新發菩提心而入佛道的菩薩,相當於五十二位菩薩次第十信位之初信位,以其修學佛道的時間較短,故又稱新學菩薩。

《大智度論》卷六十一說:「般若波羅蜜隨喜義,不應在新學菩薩面前說。」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新發意菩薩中有少福德善根的人,這些人聽聞了畢竟空法,就執著於空而作是念:「如果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那麼我又何必作福德呢?」他們一旦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會忘失善業。所以,對新發意菩薩,先教四諦法等取相隨喜,這是因為新發意菩薩學解未熟,故不宜對其說般若無相之理。當他們漸得方便力後,再教他們修無為無相隨喜。

新發意菩薩由於善根淺,在聽了含有波羅蜜法的無上《妙法蓮華經》時,難以信解,就會感到驚疑、怖畏。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為他們入門的時間短,信心還不堅固,出現驚疑怖畏是可以理解的。

不僅是新發意菩薩有這種情況,連聲聞小乘人也有一些在聽聞《法華經》後,感到驚疑、怖畏,應當知道,這是「增上慢人」。增上慢人是以自己證得增上之法,即「卓越法門」等而起的慢心,認為自己勝過他人,於是就自高自大、自以為是。 其實他並沒有證悟、卻認為自己已證而產生的傲慢。這種人只信小法、不信大法,所以在聽了《法華經》後,就會感到驚疑、怖畏。

佛說:藥王!如果有持五戒十善的善男子、善女人,想為佛門中出家男眾、出家女眾、在家男眾、在家女眾宣說《法華經》,那麼他應該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說呢?有三個條件、即:

一、入如來室:就是進入如來的房間。二、穿如來衣:就是穿上如來的衣服。三、坐如來座:就是坐在如來的法座上。這樣就可以為四眾廣泛宣講《法華經》了。

那麼怎樣才能「入如來室」呢?入如來室憑的是一顆心、就是哀愍眾生的一顆「大悲心」。什麼是「大悲心」呢?大悲心就是布施心、就是菩提心、就是平等心、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就是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心、就是四無量心、就是四弘誓願心、就是佛心。具有如此大悲心者,已入如來室。

那麼怎樣才能「穿如來衣」呢?穿如來衣仍然憑的是一顆心,就是同情眾生的一顆「柔和忍辱心」。「柔和」指溫和、溫柔、柔軟:為人處事,溫言細語,不驕不傲,出言必善,助人為樂,彬彬有禮。什麼是「忍辱心」呢?昔日寒山問拾得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依拾得所說,就是忍辱心。

彌勒菩薩忍辱偈說:「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它自幹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這些,就是「忍辱心」的作用,這種忍辱是克制自己,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真忍辱是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斷「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入我法俱空之境,此境已無辱可忍,是名真忍辱。如此得「柔和忍辱心」,就是「穿如來衣」。

那麼怎樣才能「坐如來座」呢?坐如來座不是找一把如來坐過的椅子來坐,而是憑佛知佛見,知見「一切法空」、安住於諸法空相中。「一切法空」即是空相,但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而是我法俱空所顯現的真實相。真實相就是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是破了一切執著而得的「畢竟空」。畢竟空就是一切法空、安住於「一切法空」,就是「坐如來座」。

不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凡是具此「大悲心、柔和忍辱心、諸法空相心」,然後以不懈怠之心就可以為菩薩和比丘眾、比丘尼眾、男居士眾、女居士眾廣說《法華經》了。

佛說:藥王!此人講經時,我將從其他國土派遣一些化身人,為他集結聽眾,再派遣化身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都來聽法,我所遣化的這些人,都能聞法信受,依教奉行,隨順不逆。如果這個說法人在空閒處,我就派遣天神、龍王、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天龍八部,來聽他說法。我涅槃後,仍在他方國土度眾生,我雖然在異國,但我會讓這個說法人時常見到我的法相身,如果他講法時忘記了經文中的一些字句,我會告訴他,讓他記憶猶新,具足圓滿。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下:

相關焦點

  • 吾佛教人持《法華經》者,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示恆河智禪人持《法華經》 禪人出家浮渡,久執侍澹公,得任持法門,居化城有年。老人適來雙徑,禪人作禮請益,願持《法華經》。老人因示之,曰: 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一切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見者,乃眾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無明封蔀[bù,遮蔽],而為妄想知見。故日用見聞知覺,隨情造業,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覺知。我釋迦大師,特特出世一番,單為開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
  • 什麼是「如來藏」?
    如果我們現在已經從理論上明白了並且深信不疑「一切的萬法都是由一念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也就如印光大師所講「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我們在最後來點明為什麼祖師大德這麼講;《法華經》講,受持一句《法華經》,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34;《楞嚴經》講,「知妄即真,當業輪轉」。「當業輪轉」就是講當人業輪轉為人,當鬼業輪轉為鬼,當佛業輪轉為佛,輪轉為菩薩。什麼是根本業?意業。
  • 《法華經》廣說此經今正是時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獅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獅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明了佛出世的真正目的: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5. 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此語出自憨山大師。佛以種種方便度化眾生,例如「法華七喻」中的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等等。   6. 讀了此經才了解,原來我也能夠成佛,「我是未來佛!」《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第二十段)【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可見法華經的重要性以及法華經的圓滿性是多麼的無上啊!這一門怎麼修呢?「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要想得到三摩菩提,得到佛之妙義,就要不斷地去修證《法華經》。「如幻三摩提」通過聽經聞法,即悟即修即證,無修而修,在不知不覺中就成佛了。修行人要是碰到「妙蓮花」就沾光了,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聞得妙法蓮華,如同炎夏得一「清涼劑」。
  • 2019版《法華經講記》+視頻(46)卷第四(6)
    即從座起,住虛空中:表我們的身業隨智慧行。『空』表智慧,住入空智;那麼出假呢,是比喻我們的法力、道力。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嘆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第一百五十五段)【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
  • 阿彌陀佛與如來佛是同個佛嗎?
    阿彌陀佛與如來佛不是同一個佛阿彌陀佛(梵語Amitābha),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願,建立西方淨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
  • 五方佛:大日如來、阿閦如來、寶生如來、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
    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即:中央大日如來中央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佛身顏色:白色,代表自性清淨,淨土名號:色究竟土,所轉煩惱:無明煩惱,所淨五蘊:色蘊,所成佛智:法界體性智。
  • 五方佛:大日如來、寶生如來、不空成就如來、不動如來
    在佛學的文化傳承中,五方佛主要指的是:一、中央大日如來,是密宗金剛界五方如來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體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大日如來的佛土是第一佛土,此佛土名色究竟淨土。二、東方不動如來,東方不動如來的佛土是第二佛土,此佛土名喜悅淨土,因為生該土者即不再退轉,所以藏文名稱為真樂。三、南方寶生如來,南方寶生如來的佛土是第三佛土,此佛土名具德淨土,因為此佛具足成就正覺的一切品性和能力,所以藏文名稱為賦有光榮。
  • 青海塔爾寺「如來八塔」的歷史沿革
    塔爾寺如來八寶塔,矗立於該寺的小金瓦殿西北廣場上,是一座整齊美觀呈一線的八座寶塔,建於清乾隆41年(公元1776年),由拉科部落頭人桑杰倫珠出資修建。這八座塔是根據《佛說八大靈塔名號經》中的記載,用以紀念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涅槃的八件大事,故稱如來八塔。 每座塔高6.4米,塔底周長9.4米,座底面積5.7平方米,都是造型奇特、風格迥異的藏式瓶形塔。
  • 釋迦摩尼佛講《法華經》時,地上忽然湧現出一座寶塔,不可思議
    於是離座起身,恭恭敬敬地向佛合掌致禮,然後退立一旁,等待佛的解釋。就在這時,眾菩薩中有位名號叫大樂說的大菩薩,他知道天上人間一切天神、世人及其他惡神等心中的疑惑,就替大家對佛說:「世尊啊!究竟是何因何緣,使得寶塔從地下湧出,又從裡面向空中發大聲音呢?」
  • 《法華經》是人所得功德無量
    如果有人聽聞佛的壽命長遠,並能信解其中所言之義趣,是人所得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此人能因此而生起如來的「無上之慧」。「無上之慧」指如來十種特有的智慧、即十力。1、知是處非處智力:指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號,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 《法華經》——圓解六度萬行
    「如來藏」心地法門乃是最大的精進。精就精在萬法歸一。所以在《法華經》佛講啊:受持《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稱讚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這就是精進。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呀,你會拍案稱絕啊!佛出世間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練,你白吃苦。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講究用智慧。五者,禪定。以禪定來對治惱亂。
  • 《我來自江湖》如來神掌要學嗎 如來神掌學習價值點評
    導 讀 我來自江湖如來神掌是非常厲害的掌法武學,武功修煉受基本拳腳等級的限制,想知道如來神掌值不值的學習
  • 佛教:唐密的始祖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上師又是誰?
    我們現在將其時之密宗稱為唐密,由《大日經》和《金剛頂經》考,其大致的傳承是這樣的:密教始祖大日如來通常我們也稱為毗盧遮那佛,他傳法給金剛薩埵也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又傳法給龍樹菩薩,龍樹傳法給其弟子龍智,龍智又傳法給善無畏與金剛智。
  • 《法華經》裡講佛的無量分身在多個世界說法,是平行宇宙嗎?
    在釋迦摩尼佛講《法華經》時,地上湧出一座寶塔,古佛多寶如來也發聲讚嘆!這時,大樂說菩薩向釋迦摩尼佛請求道:「世尊啊!我們不僅願意見到多寶如來的全身,還祈願見到世尊您的分身佛。趁此機緣,我們一定至誠頂禮,參拜供養。」
  • 堂堂三清四御為何拜謝如來大恩?只因如來做了這件事情!
    遊弈靈官同翊聖真君到了靈山就對如來說:向時花果山產一猴,在那裡弄神通,聚眾猴攪亂世界。玉帝降招安旨,封為『弼馬溫』,他嫌官小反去。當遣李天王、哪吒太子擒拿未獲,復招安他,封做『齊天大聖』,先有官無祿。著他代管蟠桃園;他即偷桃;又走至瑤池,偷餚,偷酒,攪亂大會;仗酒又暗入兜率宮,偷老君仙丹,反出天宮。玉帝復遣十萬天兵,亦不能收伏。
  • 如來禪與祖師禪
    參禪貴先決擇祖師禪、如來禪。祖師禪者,透十法界之外,不墮如來之數,故曰出格;如來禪者,超於九種法界,墮在十法界之頂,猶是格內。他因見無明本無,便泊在無處快活,不得入大乘道,故名緣覺之鹿乘,非大乘也。師云:於此見得,即入祖師格外之初門矣。如更進之,則頭尾並完。直至後句,方是了手。若不見得,則但入如來禪格外之一半,出言吐氣便要落聲聞境界,未有出頭分在。為何聻?以其得體不得用。只為心小,要在極妙處躲根,不能出得妙處作用。問頭答語分不清楚,陷在坎中。好好將祖師禪,枉作出格聲聞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