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段)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世尊又對名阿逸多的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有人聽聞佛的壽命長遠,並能信解其中所言之義趣,是人所得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此人能因此而生起如來的「無上之慧」。「無上之慧」指如來十種特有的智慧、即十力。
1、知是處非處智力:指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號,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2、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指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即是正定。指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故名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指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指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指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指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指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指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指如來於一世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對彌勒菩薩說:聽聞信解「佛壽無量」並生起如來「無上之慧」的人,何況又聽聞了法華全經,並教人聽聞,或自己受持、或教人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或以鮮花、栴檀香;或瀋水香、瓔珞(用七寶串成的項鍊)、「幢幡」:指佛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用以莊嚴道場或弘法用。
「繒蓋」:「繒」即絹帛。意為以絹帛製造的大蓋、又稱天繒蓋,是天蓋的一種。「蓋」原為印度作為防日遮雨的器物,後世以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像頂上,或懸於說法者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的莊嚴用具。「香油」:又稱芝麻油、麻油。是從芝麻中提煉出來的,因具有特別香味,可供食用,故稱為香油。「酥燈」:用酥油點的燈。
如果用以上所說的這些物品供養經卷,此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能生如來「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唯佛所得、是無所不知的佛智。《大智度論》卷二七說:「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又說;「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如要分別:則「一切智」是聲聞緣覺智、「道智」是菩薩智、「一切種智」是佛智。佛智總括所有智。
佛又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我所說佛的壽命長遠,雖現生死,而並未涅槃,能深心信解,此人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耆闍崛山」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是佛陀說法之地而聞名,又作伊沙崛山、耆闍多山;意譯靈鷲山、鷲頭山;或稱鶢山、鷲嶺、鷲臺、簡稱靈山。此山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園林清淨,聖人多居此處,佛也常住於此,諸大乘經典多在此山中說。如《法華經》就是在此靈山所說。
佛說:聽聞和信解佛壽無量的善男子善女人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與大菩薩們和很多的聲聞眾一起,他們圍繞著佛,聽佛宣講《妙法蓮華經》。又能見到這娑婆世界變為佛國淨土,地平如掌,光潔如琉璃,非常明亮,坦然平正,沒有丘陵坑窪,用「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閻浮」是恆河的七大支流之一,「閻浮檀金」意思是流經閻浮樹間的河流,所產的沙金,此金色澤赤黃,又帶著紫氣,為金中最高貴者。後世對佛祖金身描述,多用此語,以檀金色,代表最高貴的地位。
這裡所說是用閻浮檀金做成欄杆為八條道路的界線,這八條道路比喻八正道。八正道是指其道,遠離偏邪,故名正道、即: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佛說:這些信解佛壽無量的人,觀娑婆世界如佛土、觀八正道妙義、觀七寶樹縱橫有行、排列有序,所有的樓臺亭閣和觀境臺,都是七寶造就,很多的菩薩都住在這個世界裡。如果有人能作以上觀者,當知這個人才是成就了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佛說:如果在如來滅度後,有人聽聞《法華經》而不毀呰(zǐ) 意為不詆毀、不牴觸、不誹謗,並能生隨喜心,應當知道,這個人也得了「深信解相」。何況有人又能讀誦,又能受持,此人即是「頂戴如來」。「頂戴如來」指的是將如來聖像觀於頭頂上:予以恭敬禮拜,就是將佛供在自己頭頂上的意思。
佛又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不需要再為我修建寶塔寺廟,也不需要給出家人修「僧坊」。「僧坊」指的是僧人生活、住宿,活動的寺院。也不需要對僧人作「四事供養」,「四事供養」指的是居士應供養僧人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為什麼不需要做這些供養呢?因為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等同於已經為佛起了塔廟、建造了僧坊、供養了眾僧。就等於已經供養了佛的舍利,起造了七寶塔。
此塔地基寬廣,上面漸小,高至色界的梵天,高懸各種幡蓋和寶鈴,花香四溢,瓔珞、末香、塗香、燒香,諸天眾多的天鼓、音樂、簫、笛、箜篌等諸多樂器共鳴,種種戲曲舞蹈,以非常美妙的音聲歌唱梵唄,讚揚稱頌諸佛。這些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等於從無量千萬億劫以來,都做了這樣的供養。可見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所得功德實在是太大太大了、真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