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是人所得功德無量

2021-01-08 劉祖清369

(第一百七十六段)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鹹處其中。

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世尊又對名阿逸多的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有人聽聞佛的壽命長遠,並能信解其中所言之義趣,是人所得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此人能因此而生起如來的「無上之慧」。「無上之慧」指如來十種特有的智慧、即十力。

1、知是處非處智力:指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號,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故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2、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指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故名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梵語三昧、即是正定。指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故名諸禪解脫三昧智力。

4、知諸根勝劣智力:指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

5、知種種解智力:指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

6、知種種界智力:指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界智力。

7、知一切至處道智力:指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故名知一切至處道智力。

8、知天眼無礙智力:指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故名知天眼無礙智力。

9、知宿命無漏智力:指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故名知宿命無漏智力。

10、知永斷習氣智力:指如來於一世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

佛對彌勒菩薩說:聽聞信解「佛壽無量」並生起如來「無上之慧」的人,何況又聽聞了法華全經,並教人聽聞,或自己受持、或教人受持;或自己書寫、或教人書寫;或以鮮花、栴檀香;或瀋水香、瓔珞(用七寶串成的項鍊)、「幢幡」:指佛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用以莊嚴道場或弘法用。

「繒蓋」:「繒」即絹帛。意為以絹帛製造的大蓋、又稱天繒蓋,是天蓋的一種。「蓋」原為印度作為防日遮雨的器物,後世以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像頂上,或懸於說法者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的莊嚴用具。「香油」:又稱芝麻油、麻油。是從芝麻中提煉出來的,因具有特別香味,可供食用,故稱為香油。「酥燈」:用酥油點的燈。

如果用以上所說的這些物品供養經卷,此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能生如來「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唯佛所得、是無所不知的佛智。《大智度論》卷二七說:「一切種智者,觀種種法門,破諸無明。」又說;「佛盡知諸法總相別相,故名為一切種智。」如要分別:則「一切智」是聲聞緣覺智、「道智」是菩薩智、「一切種智」是佛智。佛智總括所有智。

佛又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我所說佛的壽命長遠,雖現生死,而並未涅槃,能深心信解,此人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

「耆闍崛山」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的山峰,因是佛陀說法之地而聞名,又作伊沙崛山、耆闍多山;意譯靈鷲山、鷲頭山;或稱鶢山、鷲嶺、鷲臺、簡稱靈山。此山為王舍城五山中最高大者,園林清淨,聖人多居此處,佛也常住於此,諸大乘經典多在此山中說。如《法華經》就是在此靈山所說。

佛說:聽聞和信解佛壽無量的善男子善女人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與大菩薩們和很多的聲聞眾一起,他們圍繞著佛,聽佛宣講《妙法蓮華經》。又能見到這娑婆世界變為佛國淨土,地平如掌,光潔如琉璃,非常明亮,坦然平正,沒有丘陵坑窪,用「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閻浮」是恆河的七大支流之一,「閻浮檀金」意思是流經閻浮樹間的河流,所產的沙金,此金色澤赤黃,又帶著紫氣,為金中最高貴者。後世對佛祖金身描述,多用此語,以檀金色,代表最高貴的地位。

這裡所說是用閻浮檀金做成欄杆為八條道路的界線,這八條道路比喻八正道。八正道是指其道,遠離偏邪,故名正道、即: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佛說:這些信解佛壽無量的人,觀娑婆世界如佛土、觀八正道妙義、觀七寶樹縱橫有行、排列有序,所有的樓臺亭閣和觀境臺,都是七寶造就,很多的菩薩都住在這個世界裡。如果有人能作以上觀者,當知這個人才是成就了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佛說:如果在如來滅度後,有人聽聞《法華經》而不毀呰(zǐ) 意為不詆毀、不牴觸、不誹謗,並能生隨喜心,應當知道,這個人也得了「深信解相」。何況有人又能讀誦,又能受持,此人即是「頂戴如來」。「頂戴如來」指的是將如來聖像觀於頭頂上:予以恭敬禮拜,就是將佛供在自己頭頂上的意思。

佛又對彌勒菩薩說:阿逸多!像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不需要再為我修建寶塔寺廟,也不需要給出家人修「僧坊」。「僧坊」指的是僧人生活、住宿,活動的寺院。也不需要對僧人作「四事供養」,「四事供養」指的是居士應供養僧人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為什麼不需要做這些供養呢?因為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等同於已經為佛起了塔廟、建造了僧坊、供養了眾僧。就等於已經供養了佛的舍利,起造了七寶塔。

此塔地基寬廣,上面漸小,高至色界的梵天,高懸各種幡蓋和寶鈴,花香四溢,瓔珞、末香、塗香、燒香,諸天眾多的天鼓、音樂、簫、笛、箜篌等諸多樂器共鳴,種種戲曲舞蹈,以非常美妙的音聲歌唱梵唄,讚揚稱頌諸佛。這些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等於從無量千萬億劫以來,都做了這樣的供養。可見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所得功德實在是太大太大了、真是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最後一節課:有多少人誤解了法華經的境界?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除了像舍利弗那樣的人,一聽到佛法就能夠悟道這樣的大的根器,還有六祖慧能這樣大的根器,大部分人信仰的起點是來源於什麼?是來源於眾生內心當中孤獨的、卑微的、弱小的自己,懷著崇拜的、仰望的心境,走上了信仰的道路。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因此在《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佛說:「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此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為什麼會有這麼好的效果呢?看上去不可思議的事,其實一定有可思議的道理。通過《法華經》的修持,而開了心量,把整個肌肉經絡細胞調理好了,感覺到從來沒有過的輕鬆和解放。既有來世的果報,又有現世的畫報。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法華經》不放棄每一個人,主張人人都可以成佛。本經上提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7. 看讀誦之後是被法華轉還是轉法華?六祖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解,與義作仇家。」此偈頌是講法達和尚因誦《法華經》三千多部而生起貢高我慢的心,此心一起,就被法華轉了。   8.
  • 《法華經》古典新說
    5、面相熙怡:菩薩以禪悅為樂,相好光明,猶如蓮華盛開,給人以喜悅。6、柔軟不澀:菩薩修四攝六度,身心慈悲柔軟,利益眾生,猶如蓮華體性,柔軟不澀。7、見者皆吉:菩薩修一切善法,舍己利人,身相莊嚴,使見者獲得吉祥,猶如盛開的蓮花,給人帶來好運。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他遊歷西域各國,帶著帶著大量梵文經書回到晉地,翻譯了《賢劫經》《正法華經》等165部佛經。法護於晉武帝末年,隱居在深山,山中有一條清澈的溪流,法護常在這裡取水。有一天,一個砍柴人在溪邊便溺,溪水竟然因此枯竭了。法護見後,徘徊良久,然後感嘆到:「此人無德,竟使流泉斷流,如果一直乾枯下去,我沒有水用,只好搬走了。」話音剛落,溪水又歡快地流淌起來。法護就是如此幽誠所感。當時的人都尊稱他為「敦煌菩薩」。
  • 《法華經》四大名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
    《法華經》又名《妙法蓮華經》,在諸佛經中,有「成佛的法華」的美譽。《法華經》中認為,人人皆能成佛。只是由於每個人,被自己的煩惱所覆蓋,就像自己的衣裡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所以讓自己仍然處於貧窮的地步。證明了《法華經》的廣大功德。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的四大名句,這四句,句句都是經典,啟人智慧,讓人隨緣開悟!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十方佛土,皆是淨土。十方諸佛,皆在度脫眾生。世人總在尋找,這尊佛怎麼度人,那尊佛怎麼度人。
  • 修習《法華經》可以讓人所求滿願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
  • 《法華經》羊鹿牛三車
    及等等名詞都是有所比喻的,也就是說,這譬喻品裡,字字句句,都有甚深含義,所以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講了六十個小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講了八十個小劫,才將一部《法華經》勉強講透。由此可知,我們要學好《法華經》,還得從心地上下功夫,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親自聽佛說法,也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我們的功夫耽誤不起,怎麼辦呢?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以下簡稱《法華經》)為宗骨,故又以「法華宗」稱之。天台祖師深契法華,三祖慧思及四祖智者大師二人均對《法華經》深入解讀得以開悟。天台宗在眾多佛經中奉《法華經》為佛陀本懷之最終依歸。智者大師秉持《法華經》中佛陀度世本懷及一佛乘之標準作出五時八教的定位,標明法華、涅槃是佛最後圓頓思想的完成,尊《法華》為圓教。
  • 法華經中那些深奧的句子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傳的法。是以最玄妙的法門,讓人以最快的速度成佛。同時,它也是諸多佛經裡文字翻譯得最為優美出色的佛經之一。有人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可見人們對《法華經》有多麼的推崇。今天,雲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那些美妙的句子。
  • 《法華經》——圓解六度萬行
    現在有些人講什麼「點式思維、線式思維、面式思維、立體思維」,這都是凡夫的心態。沒有禪定功夫的人他只懂得「點式思維」,就事論事。佛在「華嚴時」就涉及到小乘、中乘,乃至《法華經》《楞嚴經》;在「般若時」仍然涉及到《華嚴經》、小乘、中乘、大乘;在「法華時」仍然沒有離開「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它是圓融在一起。其實佛也不乏對那些大乘根機已經成熟之人,在「華嚴時」、在「阿含時」、在「方等時」就已經給他們宣講「一心三藏」。氣氛不一樣,時間長短沒有多大的考究。有些人幾句話一點,當下就能成就。
  • 為所有眾生 堅決反對會集《法華經》
    《法華經》。慈心多愍天人雜類,無不由汝得度脫者。吾去之後,世名五濁,人心憒憒,穢垢自亂,世多顛倒,賤善尊惡,此實可憂。世雖然者,吾有經籍、懇惻之戒,盡心遵行,福自歸身,汝莫憂也。吾雖去世,典籍續存,六度大法不持之去,行者得度非神授與。汝等不解吾之所言耶?」」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佛對文殊菩薩說:如以上所說之轉輪聖王,見自己的兵將們立有大功勞,心裏面十分歡喜,將自己頭頂上那顆由來已久,最神聖、最令人難得一見的明珠,是最不可能給人的寶貝,在歡喜之下,也用來做了賞賜。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所以,《法華經》裡有一個「化城喻」,五百裡的險道非常遠,大商主帶了一幫人要過險路,這些人都累了,太疲勞了,說「我們不想走了」,商主就在半路上化了一座城池,說「你們看,前面有一個城市,我們可以進去吃飽喝足,補給營養,好玩好樂」,大家進去一看,果然是這樣的,他們吃飽喝足,身體就恢復了。
  • 《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
  • 吾佛教人持《法華經》者,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示恆河智禪人持《法華經》 禪人出家浮渡,久執侍澹公,得任持法門,居化城有年。老人適來雙徑,禪人作禮請益,願持《法華經》。老人因示之,曰: 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示一切眾生佛之知見,令其悟入。所言佛知見者,乃眾生本有之佛性也,今被無明封蔀[bù,遮蔽],而為妄想知見。故日用見聞知覺,隨情造業,以取生死之苦,不自覺知。我釋迦大師,特特出世一番,單為開示此事,使之悟其本有,不假外求。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弟子尚且如此,何況老師,所以只有文殊才知道佛放白毫相光的因緣,彌勒菩薩算是問對了人。這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中出定,為妙光菩薩等法會大眾宣講大乘經,這本大乘經就是《妙法蓮華經》,是教菩薩究竟了義法的,為諸佛所護念。日月燈明佛用了六十個小劫講《法華經》,有人按增減劫計算,約1599萬8000年為一個小劫。
  • 《法華經淺釋》95.這個人,比三千年開一次花的優曇華更為稀有(宣化上人)
    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遇著了,又能聽見講解《法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現在在這整個世界上,有能講《法華經》的地方,是很少很少的;講《法華經》的這樣少,現在我們就講了;將來我們還準備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不容易遇著!在中國過去來講,你或者幾百年、或者幾十年,遇不著一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道理,是大不可言。
  • 如果有人問你《法華經》是怎樣一部經典,你會如何回答?
    《法華秘鑰》 《法華經》簡介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佛教最為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譽為「眾經之首《法華經》對於佛教,尤其是中國漢傳佛教,其影響極為深遠。 《法華經》自傳入之初開始,就受到眾多僧俗弟子的歡迎,隨著各種譯本的出現,形成了從魏晉到隋唐,長達數百年各宗派競學法華的熱潮,惟其如此,《法華經》也成了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