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羊鹿牛三車

2020-12-16 劉祖清369

(第五十五段)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而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竟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在整個譬喻品裡所說的「長者」、比喻「佛」;「諸子」即「兒子」、比喻眾生;大宅院、比喻三界;三界、比喻火宅。及等等名詞都是有所比喻的,也就是說,這譬喻品裡,字字句句,都有甚深含義,所以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講了六十個小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講了八十個小劫,才將一部《法華經》勉強講透。

由此可知,我們要學好《法華經》,還得從心地上下功夫,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親自聽佛說法,也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我們的功夫耽誤不起,怎麼辦呢?不要被《法華經》裡華麗的文字或精彩的比喻所轉,而是要將《法華經》的內涵轉為實用,《法華經》的內涵就是會三歸一的思想、實用就是法華三昧,即三止三觀法,只要我們緊緊抓住這幾點,自然會悟入法華義海而得真實妙用。

這時長者對兒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聽我的話,趕快從這火宅裡出去,只要出了這個門,門外就有你們喜歡的各種各樣非常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這些車是古代富人才有的,相當於現代人擁有奔馳寶馬類的高級轎車,是富有的象徵。長者說這三車就在門外,只要你們出了這火宅就可以得到,就可以乘坐這些車到處去旅遊,作什麼遊戲都是自由自在的,比在火宅內的遊戲好玩多了,火宅內的遊戲,吃喝玩樂都得花錢,有錢才能遊戲,沒有錢只能看別人遊戲,但不管有錢沒錢,都有很多的煩惱,不自在,而火宅外就不同了,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可以走遍世界,什麼煩惱都沒有,怎麼玩都可以。這是佛將三界內外作了個簡單的對比,勸眾生早日出離三界。

以上所說三車中的「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乘」是車乘的意思,車乘起個運載的作用,羊車最小,只能運載一個人;鹿車稍大一點,運載一個人有餘,但運載二個人又比較吃力。這比喻的是小乘和二乘,只能自度、難以度人。而牛車最大,除了能供自己乘坐外,還可以搭乘幾個人,這比喻的是菩薩乘,不僅能夠自度,還能夠度人。此三乘不論是只能自度的二乘也好,或是能夠自度度人的菩薩乘也罷,都能夠出離火宅,了斷三界生死,但這都是基本的權宜法。

長者對他的兒子們說:這三車可任由你們挑選,都是送給你們的,這些車不僅可以乘坐,還可以作各種遊戲,非常好玩。你們應當於這火宅中,迅速出去,出去後就可以隨你們的欲望,想要什麼,我就給你們什麼,我所有的「珍玩」都可以給你們。這裡說的「珍玩」意為珍貴的玩物:比喻「苦、集、滅、道」四聖諦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法印。這些是出三界生死之法,雖不究竟,但能保住慧命。只要慧命不失,就有回小向大的條件和機會,這是佛陀使用方便法的良苦用心。

這時兒子們聽了父親所說的珍貴玩物,正合自己貪著之意,各自心裡都生出「勇銳」,勇銳就是由勇猛而生出的銳氣,是一種精神,比喻初學佛的人都有一股衝勁,非常勤奮。他們「互相推排」,「互相推排」比喻爭先恐後修學出世法,意為已了知三界之苦,觀四諦法,斷了見惑,伏住思惑,嘗到了法味。他們「竟共馳走」,此比喻為勇猛精進,起四加行,入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洹。見道後已住法於修道位,此時已有進無退,於是就「爭出火宅」,爭出火宅比喻已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出離了三界,證得了四果阿羅漢。

這時長者見兒子們都從火宅中安全地出來了,皆在「四衢道中」。「四衢道中」比喻通向四聖淨土的道路,即:阿羅漢道、闢支佛道、菩薩道、佛道。稱為四聖道。羅漢與闢支佛稱為小聖人、菩薩和佛稱為大聖人。四聖皆已出離三界火宅,他們各自所居,皆是已無生死之佛菩薩淨土。此時的他們「露地而坐」,露地而坐比喻「我空」,已得煩惱漏盡,住無學位,如此已沒有色身類的任何障礙了,這些出了火宅的人,身心泰然,歡喜踴躍,喜不自禁的跳了起來。

歡喜過後,兒子們開始問父親:你先給我們許的願,說只要我們願意出火宅,有很好的玩具,如「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我們已出了火宅,你老人家該把這些都給我們了吧!這三車是佛先將眾生引出生死的三乘方便法,因眾生根淺,不解一乘,若以一乘,恐不信而謗法,謗法就會墮入惡道,為不使其墮落,所以只好先說三乘,由此可見佛陀之用心良苦!

世尊說:舍利弗!這時的「長者」並沒有送三車給他們,而是各賜予了「諸子」一部「大車」,這部大車比「羊、鹿、牛」三車還要好上百千萬萬倍。這裡所說的「大車」、比喻「一乘法」。眾生用三乘法出離生死後,有了堅實的基礎,不會再退轉生死了,現在時機已成熟,佛就開始送大車,就是送一乘《妙法蓮華經》。為什麼要送這麼好的無上大法呢?因為每一個人的自性理地中,唯有一乘、別無他乘;他乘為方便、一乘為本有。佛知眾生根淺智薄,視眾生如子,當然會將最好的東西送給他們。於是對諸子說:我現在賜給你們的車,其車「高廣」,「高廣」比喻佛知佛見高深而廣大無邊,含法界「空諦、假諦、中諦」,這三諦具足一切法之真實義理。

這部大車「眾寶莊校」:就是用很多的珍寶所裝飾的大車,非常豪華,以此比喻修六度萬行而莊嚴法身。此車「周匝欄楯」:就是車的四周做得有非常漂亮的欄杆,此比喻周遍圓滿的陀羅尼,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三業清淨,具足「戒、定、慧」三學。車的「四面懸鈴」:此比喻四無礙辯,即: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四無礙的境界非常高,修行至九地菩薩位才能得此四無礙。「又於其上,張設幡蓋」:「幡蓋」如傘,是以綢緞作的車頂,又名華蓋。裝飾在古代帝王坐的車乘上,非常高貴,以此比喻「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慈」拔眾生生死之苦;以「悲」予眾生涅槃之樂;以「喜」勸修一切出世善法;以「舍」離「貪、嗔、痴」三毒諸惡。如此則成就菩薩萬行。

這部大車的整體又用「珍奇雜寶」而嚴謹裝飾:這裡說的「珍奇雜寶」比喻四無量心須以六度萬行而自莊嚴、即莊嚴大乘法。又用「寶繩交絡」:就是用七寶繩串成的瓔珞,滿掛在車的四周,以此比喻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人在因地必須要發的願,發了此願,依願而行,才能成佛。不發此願,最多只能當個自了漢,就如二乘人一樣,終將住於靜而頑於空,不得大自在。

此車還 「垂諸華纓」:就是車的四面垂掛著織有花色紅纓的絲綢,以此比喻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四攝法為大乘人所修。布施含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布施須三輪體空,即不作我施想、不作被施想、不作所施內外財想,施後心地乾淨,不存一念,名為三輪體空,是真功德。言出必善名「愛語」、專門利人名「利行」、眾生如果有一人因緣成熟,菩薩即化現與其相同身份而為其說法,名「同事」。

車內「重敷婉筵」:指車內重疊鋪設的墊褥,供休息或睡覺用,此比喻修禪定,得輕安。還「安置丹枕」:指車內安放的紅色枕頭。比喻動靜一如,一行三昧。由此可見這部車的裝飾,已豪華到了極致,拉車的也不是一般的牛,而是非常高潔雄壯的白牛,因此而「駕以白牛」:「駕」是駕駛、「白牛」比喻一乘法。「白」表法清淨無染,名無漏實智,是本有的,從未丟失。「駕以白牛」意為駕駛一乘法、為法自在。

前面「羊、鹿、牛」三車比喻的是三乘法,得者名得有漏權智,有漏權智是自性中本來就沒有的,只是借來一用,用了就應該丟,不丟就會障道於一乘,此意為:學三乘而不生執著,才能進入一乘佛道。

此白牛「膚色充潔」:此比喻過去世、現在世,善行圓滿,諸惡已滅,心地如充滿光潔的膚色一樣,無染無雜。白牛的「形體姝好」:意為白牛膘滿肥壯、形體極好。比喻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三身四智。白牛「有大筋力」:指白牛的力氣極大,比喻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大功德。白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是說白牛行走時四平八穩、奔跑時快如疾風。以此比喻甚深禪定,平穩時於當下一念,如如不動;動念時,不離觀照,觀照中,不移一步而遍滿虛空法界。

相關焦點

  • 《法華經》是救世「藥方」
    能夠受持《法華經》的人,已經在十萬億佛法中積累了善根、道行,只等利果、機緣成熟而來收穫而已。根據自己能不能受持《法華經》的法理法義,可以檢驗自己的境界。受持《法華經》這樣的大乘經典,當下信受,當下就能了生死成佛。最要害的的問題往往最為明顯,不用解釋,一看就能悟懂,這就是善根成熟了,這就是有成就了。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法華經》古典新說
    開方便而顯真實,是《法華經》的精神內涵。《法華經》前十四品,就教法而言:為開三顯一之說、後十四品為開近顯遠之說。即前者開三乘教之方便,而顯一乘教之真實;後者開垂跡之近佛,而顯本地之遠佛,名本門。後人多依其說,此次介紹《法華經》也是依此說而展開。
  • 《法華經持驗記》選譯
    書畫家袁昂經常供僧,他發願希望自己也能如法雲法師宣講佛經,結果晚上忽然夢到一位僧人說,法雲法師在登明佛的時候就開講《法華經》了,《法華經》怎麼可能隨便講的?◎南朝梁雲光法師,在普通二年被梁武帝招致內殿講解《法華經》,講經時天降鮮花。天監年間,持續高溫乾旱。梁武帝問志公大師怎麼辦?志公大師說:「雲光大師能求雨。」
  • 《法華經》最後一節課:有多少人誤解了法華經的境界?
    我跟她說,你要去看看,讀讀《法華經》,《法華經》當中窮子喻就告訴我們,當人們的內心當中的最不好的特性,遇到了神聖的光環之後,如果你相信它,並且堅持這樣的信念,你的內心就會啟動一個機制。這個機制是什麼?叫自我完善的機制,你會變得越來越好。這雖然是愛,但這個愛已經突破,已經不再是你儂我儂的情感,而是某種信仰的力量。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以下簡稱《法華經》)為宗骨,故又以「法華宗」稱之。天台祖師深契法華,三祖慧思及四祖智者大師二人均對《法華經》深入解讀得以開悟。天台宗在眾多佛經中奉《法華經》為佛陀本懷之最終依歸。智者大師秉持《法華經》中佛陀度世本懷及一佛乘之標準作出五時八教的定位,標明法華、涅槃是佛最後圓頓思想的完成,尊《法華》為圓教。
  • 《法華經》是人所得功德無量
    如《法華經》就是在此靈山所說。佛說:聽聞和信解佛壽無量的善男子善女人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與大菩薩們和很多的聲聞眾一起,他們圍繞著佛,聽佛宣講《妙法蓮華經》。又能見到這娑婆世界變為佛國淨土,地平如掌,光潔如琉璃,非常明亮,坦然平正,沒有丘陵坑窪,用「閻浮檀金」以界「八道」。
  • 法華經中那些深奧的句子
    《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是佛陀晚年所傳的法。是以最玄妙的法門,讓人以最快的速度成佛。同時,它也是諸多佛經裡文字翻譯得最為優美出色的佛經之一。有人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可見人們對《法華經》有多麼的推崇。今天,雲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法華經》中那些美妙的句子。
  • 《法華經》——圓解六度萬行
    所以在《法華經》佛講啊:受持《妙法蓮華經》一偈一句,生一念歡喜心,蒙佛授記。稱讚一句《法華經》即為供養一切佛,這就是精進。我們果真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呀,你會拍案稱絕啊!佛出世間就是幫助我們開智慧,修行不是去傻呆呆地盲修瞎練,你白吃苦。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講究用智慧。五者,禪定。以禪定來對治惱亂。凡事「三思而行」,不至於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為所有眾生 堅決反對會集《法華經》
    索達吉堪布其後發表聲明,認為自己有資格、有能力、有責任會集《法華經》,並說明所會集內容皆有出處有據可查。隨即引發更多漢、藏佛教法師、居士等四眾弟子更為廣泛的參與討論,成為近期佛教最熱門話題。2016年7月8日,索達吉堪布發表最新聲明,稱將不再宣講、流通會集本《法華經》。
  • 依我等根機,能修學《法華經》嗎?
    尤其《法華經》者,三世諸佛亦依此經而成佛,十方如來亦依此經而取正覺,故讀誦《法華經》有何不足?」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三藏十二部包含的一切經論,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經教。特別是《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典,如果依這些經典修行成佛,也應該不難。
  • 《法華經》文殊答話說涅槃
    其實這種功德隨處可得,佛說凡是對《法華經》生隨喜讚嘆心者,將獲得無量多的功德,這是如來在給眾生送比金山銀山都更為珍貴的功德,只要我們能學好《法華經》,這些功德唾手可得,日後還可得到如來的白毫相,何樂而不為!日月燈明佛眉間所放白毫相光,照亮了東方一萬八千個佛土,處處遍照,就和今天釋迦牟尼佛放白毫相光遍照東方一萬八千個佛國完全一樣。
  • 《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
    此時的如來見到這種情況,心生大歡喜,即為眾生宣講如同轉輪聖王那顆明珠一樣珍貴的《法華經》,此經能使眾生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一切世間人,埋怨此法深奧,難以相信,所以,以前一直沒說,現在這些已出離三界的人,都願意放棄聲聞緣覺法,轉修上乘妙法,所以我才講此《法華經》。佛說:文殊師利!
  • 《法華經》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
    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 如果有人問你《法華經》是怎樣一部經典,你會如何回答?
    《法華秘鑰》 《法華經》簡介 《法華經》全稱《妙法蓮華經》,是佛教最為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譽為「眾經之首《法華經》對於佛教,尤其是中國漢傳佛教,其影響極為深遠。 《法華經》自傳入之初開始,就受到眾多僧俗弟子的歡迎,隨著各種譯本的出現,形成了從魏晉到隋唐,長達數百年各宗派競學法華的熱潮,惟其如此,《法華經》也成了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宗經。
  • 從《法華經》扉畫看中古佛教的圖像與儀式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法華美術的唐宋之變:以《法華經》扉畫為中心」和「聖物與觀看:唐代兩都佛教舍利的展示及迎送儀式」,張建宇和於薇先後圍繞佛經與舍利,對中古佛教美術圖像的呈現方式及其與儀式、思想信仰間的關係展開了討論。
  • 佛教"經王"《法華經》部分經文是否由玄奘翻譯成疑
    據介紹,《妙法蓮華經》(通常簡稱《法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稱為「經王」。2014年10月開始,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以雷音洞的《法華經》為底本,校勘了國內外眾多的寫本和雕印本,發現了一些重要問題和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世尊說:用以上說的供品供養《法華經》,或者對《法華經》合掌恭敬,藥王!你應當知道,像這類人能這樣做,是他們已曾供養過十萬億佛,在每一位佛所,都成就過菩提大願,為悲愍眾生,才又生此世間。藥王!如果有人問,什麼樣的眾生,在未來世,當得作佛?你藥王就應為他們開示:凡是能做到以上所說的,於未來世,必得作佛。為什麼這樣說呢?
  • 修習《法華經》可以讓人所求滿願
    【佛經介紹】《法華經》為釋迦牟尼佛涅槃前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主要講述「開權顯實」、「會三歸一」,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祖師贊為「成佛的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