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段)
【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而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竟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
在整個譬喻品裡所說的「長者」、比喻「佛」;「諸子」即「兒子」、比喻眾生;大宅院、比喻三界;三界、比喻火宅。及等等名詞都是有所比喻的,也就是說,這譬喻品裡,字字句句,都有甚深含義,所以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講了六十個小劫、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講了八十個小劫,才將一部《法華經》勉強講透。
由此可知,我們要學好《法華經》,還得從心地上下功夫,因為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報親自聽佛說法,也沒有那麼長的壽命,所以我們的功夫耽誤不起,怎麼辦呢?不要被《法華經》裡華麗的文字或精彩的比喻所轉,而是要將《法華經》的內涵轉為實用,《法華經》的內涵就是會三歸一的思想、實用就是法華三昧,即三止三觀法,只要我們緊緊抓住這幾點,自然會悟入法華義海而得真實妙用。
這時長者對兒子們說:你們一定要聽我的話,趕快從這火宅裡出去,只要出了這個門,門外就有你們喜歡的各種各樣非常漂亮的「羊車、鹿車、牛車。」這些車是古代富人才有的,相當於現代人擁有奔馳寶馬類的高級轎車,是富有的象徵。長者說這三車就在門外,只要你們出了這火宅就可以得到,就可以乘坐這些車到處去旅遊,作什麼遊戲都是自由自在的,比在火宅內的遊戲好玩多了,火宅內的遊戲,吃喝玩樂都得花錢,有錢才能遊戲,沒有錢只能看別人遊戲,但不管有錢沒錢,都有很多的煩惱,不自在,而火宅外就不同了,不需要花一分錢,就可以走遍世界,什麼煩惱都沒有,怎麼玩都可以。這是佛將三界內外作了個簡單的對比,勸眾生早日出離三界。
以上所說三車中的「羊車」、比喻聲聞乘;「鹿車」、比喻緣覺乘;「牛車」、比喻菩薩乘。「乘」是車乘的意思,車乘起個運載的作用,羊車最小,只能運載一個人;鹿車稍大一點,運載一個人有餘,但運載二個人又比較吃力。這比喻的是小乘和二乘,只能自度、難以度人。而牛車最大,除了能供自己乘坐外,還可以搭乘幾個人,這比喻的是菩薩乘,不僅能夠自度,還能夠度人。此三乘不論是只能自度的二乘也好,或是能夠自度度人的菩薩乘也罷,都能夠出離火宅,了斷三界生死,但這都是基本的權宜法。
長者對他的兒子們說:這三車可任由你們挑選,都是送給你們的,這些車不僅可以乘坐,還可以作各種遊戲,非常好玩。你們應當於這火宅中,迅速出去,出去後就可以隨你們的欲望,想要什麼,我就給你們什麼,我所有的「珍玩」都可以給你們。這裡說的「珍玩」意為珍貴的玩物:比喻「苦、集、滅、道」四聖諦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法印。這些是出三界生死之法,雖不究竟,但能保住慧命。只要慧命不失,就有回小向大的條件和機會,這是佛陀使用方便法的良苦用心。
這時兒子們聽了父親所說的珍貴玩物,正合自己貪著之意,各自心裡都生出「勇銳」,勇銳就是由勇猛而生出的銳氣,是一種精神,比喻初學佛的人都有一股衝勁,非常勤奮。他們「互相推排」,「互相推排」比喻爭先恐後修學出世法,意為已了知三界之苦,觀四諦法,斷了見惑,伏住思惑,嘗到了法味。他們「竟共馳走」,此比喻為勇猛精進,起四加行,入見道位證初果須陀洹。見道後已住法於修道位,此時已有進無退,於是就「爭出火宅」,爭出火宅比喻已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及八十一品思惑,出離了三界,證得了四果阿羅漢。
這時長者見兒子們都從火宅中安全地出來了,皆在「四衢道中」。「四衢道中」比喻通向四聖淨土的道路,即:阿羅漢道、闢支佛道、菩薩道、佛道。稱為四聖道。羅漢與闢支佛稱為小聖人、菩薩和佛稱為大聖人。四聖皆已出離三界火宅,他們各自所居,皆是已無生死之佛菩薩淨土。此時的他們「露地而坐」,露地而坐比喻「我空」,已得煩惱漏盡,住無學位,如此已沒有色身類的任何障礙了,這些出了火宅的人,身心泰然,歡喜踴躍,喜不自禁的跳了起來。
歡喜過後,兒子們開始問父親:你先給我們許的願,說只要我們願意出火宅,有很好的玩具,如「羊車、鹿車、牛車。」現在我們已出了火宅,你老人家該把這些都給我們了吧!這三車是佛先將眾生引出生死的三乘方便法,因眾生根淺,不解一乘,若以一乘,恐不信而謗法,謗法就會墮入惡道,為不使其墮落,所以只好先說三乘,由此可見佛陀之用心良苦!
世尊說:舍利弗!這時的「長者」並沒有送三車給他們,而是各賜予了「諸子」一部「大車」,這部大車比「羊、鹿、牛」三車還要好上百千萬萬倍。這裡所說的「大車」、比喻「一乘法」。眾生用三乘法出離生死後,有了堅實的基礎,不會再退轉生死了,現在時機已成熟,佛就開始送大車,就是送一乘《妙法蓮華經》。為什麼要送這麼好的無上大法呢?因為每一個人的自性理地中,唯有一乘、別無他乘;他乘為方便、一乘為本有。佛知眾生根淺智薄,視眾生如子,當然會將最好的東西送給他們。於是對諸子說:我現在賜給你們的車,其車「高廣」,「高廣」比喻佛知佛見高深而廣大無邊,含法界「空諦、假諦、中諦」,這三諦具足一切法之真實義理。
這部大車「眾寶莊校」:就是用很多的珍寶所裝飾的大車,非常豪華,以此比喻修六度萬行而莊嚴法身。此車「周匝欄楯」:就是車的四周做得有非常漂亮的欄杆,此比喻周遍圓滿的陀羅尼,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三業清淨,具足「戒、定、慧」三學。車的「四面懸鈴」:此比喻四無礙辯,即:辭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樂說無礙辯。四無礙的境界非常高,修行至九地菩薩位才能得此四無礙。「又於其上,張設幡蓋」:「幡蓋」如傘,是以綢緞作的車頂,又名華蓋。裝飾在古代帝王坐的車乘上,非常高貴,以此比喻「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以「慈」拔眾生生死之苦;以「悲」予眾生涅槃之樂;以「喜」勸修一切出世善法;以「舍」離「貪、嗔、痴」三毒諸惡。如此則成就菩薩萬行。
這部大車的整體又用「珍奇雜寶」而嚴謹裝飾:這裡說的「珍奇雜寶」比喻四無量心須以六度萬行而自莊嚴、即莊嚴大乘法。又用「寶繩交絡」:就是用七寶繩串成的瓔珞,滿掛在車的四周,以此比喻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人在因地必須要發的願,發了此願,依願而行,才能成佛。不發此願,最多只能當個自了漢,就如二乘人一樣,終將住於靜而頑於空,不得大自在。
此車還 「垂諸華纓」:就是車的四面垂掛著織有花色紅纓的絲綢,以此比喻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四攝法為大乘人所修。布施含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修布施須三輪體空,即不作我施想、不作被施想、不作所施內外財想,施後心地乾淨,不存一念,名為三輪體空,是真功德。言出必善名「愛語」、專門利人名「利行」、眾生如果有一人因緣成熟,菩薩即化現與其相同身份而為其說法,名「同事」。
車內「重敷婉筵」:指車內重疊鋪設的墊褥,供休息或睡覺用,此比喻修禪定,得輕安。還「安置丹枕」:指車內安放的紅色枕頭。比喻動靜一如,一行三昧。由此可見這部車的裝飾,已豪華到了極致,拉車的也不是一般的牛,而是非常高潔雄壯的白牛,因此而「駕以白牛」:「駕」是駕駛、「白牛」比喻一乘法。「白」表法清淨無染,名無漏實智,是本有的,從未丟失。「駕以白牛」意為駕駛一乘法、為法自在。
前面「羊、鹿、牛」三車比喻的是三乘法,得者名得有漏權智,有漏權智是自性中本來就沒有的,只是借來一用,用了就應該丟,不丟就會障道於一乘,此意為:學三乘而不生執著,才能進入一乘佛道。
此白牛「膚色充潔」:此比喻過去世、現在世,善行圓滿,諸惡已滅,心地如充滿光潔的膚色一樣,無染無雜。白牛的「形體姝好」:意為白牛膘滿肥壯、形體極好。比喻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三身四智。白牛「有大筋力」:指白牛的力氣極大,比喻佛的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大功德。白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是說白牛行走時四平八穩、奔跑時快如疾風。以此比喻甚深禪定,平穩時於當下一念,如如不動;動念時,不離觀照,觀照中,不移一步而遍滿虛空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