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王"《法華經》部分經文是否由玄奘翻譯成疑

2020-12-14 中國網

昨天,房山石經研究成果發布會在房山區雲居寺藥師殿院南配殿舉行。佛教「經王」中部分翻譯是否由玄奘完成成疑。

據介紹,《妙法蓮華經》(通常簡稱《法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被稱為「經王」。2014年10月開始,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以雷音洞的《法華經》為底本,校勘了國內外眾多的寫本和雕印本,發現了一些重要問題和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房山雲居寺與石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羅炤介紹說,歷來通行的說法是,《法華經》中的「藥王菩薩咒」等5段咒是鳩摩羅什譯本原來沒有的,玄奘翻譯出來以後才加進《法華經》。但是,雷音洞本《法華經》的「陀羅尼品」有「藥王菩薩咒」等全部5段咒,刊刻這些咒文的時候,玄奘只有13歲左右,這5段咒怎麼可能是他翻譯的?

研究發現,玄奘確實翻譯了「藥王菩薩咒」等咒文,我們在《高麗藏》裡、在他的翻譯助手玄應編著的《一切經音義》中找到了玄奘譯的「六首」咒(其中的第2和第3首合起來相當於鳩摩羅什譯本的第2段咒),但文字與鳩摩羅什譯本《法華經》的5段咒文差別很大。

《正法華經》、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和《添品法華經》中都有「藥王菩薩咒」等5段咒,但它們不僅各不相同,而且和玄奘翻譯的咒文也全都不同。今後需要將它們細緻對比研究。

「《法華經》這樣重要的經典,需要精心校訂,出版一個精良的校正本。由於涉及的資料太多,問題十分複雜,我們的人力和水平都有限,需要海內外、國內外有志之士集思廣益,多方面通力合作。」羅炤表示。

相關焦點

  • 《法華經》妙法蓮花,經中之王,讀誦一句,一念隨喜,既得授記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關於《法華經》的編集時間,學術 界主要認為此經是在紀元前後、不遲於公元1世紀在西北印度結集,是和《華 嚴經》一樣逐漸結集、增編而成。
  • 唐初佛教高僧,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玄奘
    #唐玄奘#唐初佛教高僧,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玄奘玄奘(600/602~664)  唐初佛教高僧,傑出的翻譯家和旅行家。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南緱氏鎮)人。十三歲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名玄奘。
  • 隋唐時期,佛教徒為了宣揚佛旨,對佛教梵文經典進行了漢文翻譯
    這項工作通常由梵僧擔任,主要是對校梵文、漢文的譯名、譯義是否一致。初步譯成後由朝廷派遣詞學之臣對所譯出的通俗漢文加以潤色,使文句通暢流利而有文採,然後再由主持翻譯的譯主對譯文全面地審核一遍,不妥之處加以改正,以減少差錯,最後才勒成定稿正式繕寫。在整個翻譯的過程中,還由朝廷提供大量物資和組織各方面翻譯人員,並派遣大臣蒞臨監護以便於開展工作。
  • 去印度遊歷和翻譯佛經,唐玄奘會外語嗎?
    後來經過了17年,行走5萬餘裡,途經138個國家,玄奘將520篋,657部佛教經典帶回了長安。回來後他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經典75部(1335卷)。並將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編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 玄奘法師略傳
    佛教從東漢時傳入我國,發展到隋朝,是個由廢而興的大轉折時期。隋文帝在位時,大力提倡佛教,因此,當時寺院林立,講經說法、研究佛學盛行於世。佛教被朝野上下的大多數人所接受。因而使「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竟相景慕」。  玄奘--一個偉大的旅行家、思想家,翻譯家,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便產生在這一歷史時代。
  • 山東「最大」的古寺,唐玄奘曾在此地翻譯經文,如今卻少有人知
    據說在香火最盛的時候,這裡光是僧侶就超過了500人,可見當時佛教文化的興盛。靈巖寺的光輝還在受到外在的賦予,比如說皇帝會在泰山舉行一些儀式,在儀式結束之後通常就會到靈巖寺參拜,為國家祈福。百姓們受到影響,也會選擇來這裡上香祈福,這裡自然香火鼎盛。還有十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唐玄奘曾經在寺裡翻譯佛經,十分值得紀念的。
  • 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誦讀佛教的一些經典之時對於當年鳩摩羅什所翻譯的經文有很多地方想不明白。可能是鳩摩羅什錯了,可是先聖又怎麼會錯呢?就算錯了又錯在哪裡呢?帶著這樣的疑問,玄奘法師很想前往印度看一看原始的經文到底是怎麼寫的。後來,玄奘到成都掛單。一日,玄奘遇到了一個滿身瘡癤的老和尚。路人見狀皆紛紛避而遠之,唯有玄奘法師菩提心發願,上前為其清洗膿血,塗抹藥膏。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七: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名「陳煒」,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是河南洛陽洛洲人。玄奘大師是唐朝最為著名的三藏法師,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也是唯識宗的創始者。玄奘大師於公元600年出生在今洛陽偃師陳河村的玄奘寺。
  • 佛教:《法華經》蘊含怎樣的精神(一)
    《法華經》在佛教經典中,素有經王之稱,廣被流傳、信奉及研究,並一直在佛教內部保持著崇高、殊勝和統攝眾經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法華經》所展示的宗教精神(佛本懷、一佛乘、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及菩薩精神),是整個大乘佛教宗教精神的基石,而其理念更足以成為後世大乘經論的主要理論基礎。
  • 讀誦《法華經》的二十四個理由
    打開《法華經》,嘗嘗「醍醐」的味道!《法華經》在「五味」裡頭,就是「醍醐」,「無上醍醐妙味」。醍醐,據說是世間最稀有的、最妙的一種味道。   3. 體會為什麼《法華經》的地位這麼高,素有「經中之王」之稱。在《法華經》中,世尊盛讚此經「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並用了各種比喻來描述這部經的偉大。   4.
  • 偉大的唐朝翻譯家玄奘,及其停止翻譯後的歲月
    一、偉大的翻譯家玄奘和他的成就玄奘既是佛教大師,也是我國古代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在世界翻譯史上佔有很高的地位。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真正稱得上前無古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在翻譯的方式中,玄奘曾經斥責鳩摩羅什等古代譯經家以「達意」為原則而信筆直譯的翻譯方法,大力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
  • 經中王者78000字的《法華經》要告訴世人什麼?4句佛經道明原委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卷,全名《妙法蓮華經》,有多個譯本,現今修持者多以七萬八千餘字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經卷為正本。此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其晚年的說教,是大乘佛教早期的一部經典,與《楞嚴經》《華嚴經》並稱為大乘佛教「經中之王」,明示不分高低貴賤人人皆能成佛。
  • 答疑解惑:中國翻譯歷史,為何說是佛教傳播與漢語翻譯的結果?
    直到六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僧侶才開始著手將佛教經典翻譯成中文,關於翻譯的嚴肅討論才開始。第一波翻譯活動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佛教翻譯活動有千年之久,可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佛教翻譯活動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束。這一時期最著名的僧侶翻譯家包括安世高、鳩摩羅集瓦、玄奘等。佛教作品的翻譯促進了佛教的傳播,成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之一。
  • 佛教:中國最早胡僧的佛經翻譯
    從印度來的僧侶,可以由北方絲綢之路和南方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北方或南方,然後穿行於南北,選擇合適的落腳之地,使南北兩路相互貫通成一個大圓圈。這就如天竺沙門僧伽跋摩,自西域流沙而至宋都建業,到元嘉九年,又隨西域賈人自南海乘船返國。沙門耆域也從天竺來,卻是經扶南、交廣,經海路到了中國後,再到了襄陽、洛陽,最後又渡流沙西歸。
  • 玄奘:漢傳佛教最偉大的譯經師,名震五印,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最偉大的譯經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人之一。
  • 佛經之王《法華經》四句金言,了悟佛家精妙,洞悉佛法精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雖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也非教眾最多的宗教,卻是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宗教,以至於我們沿用至今的許多詞彙都出自佛經,比如「方便」「障礙」「單位」「執著」「習氣」「現在」「未來」等等不勝枚舉,據不完全統計關於佛教的成語也有二百餘句,如「包羅萬象」「前因後果」
  • 從《法華經》扉畫看中古佛教的圖像與儀式
    講座分為兩個部分:「法華美術的唐宋之變:以《法華經》扉畫為中心」和「聖物與觀看:唐代兩都佛教舍利的展示及迎送儀式」,張建宇和於薇先後圍繞佛經與舍利,對中古佛教美術圖像的呈現方式及其與儀式、思想信仰間的關係展開了討論。
  • 法華經:法華經完整讀誦版
    相信大家在讀誦法華經的時候,也都聽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聽著是那麼讓我們回味無窮,經典至極,但是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到過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現在網絡非常發達,在電腦上很輕鬆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法華經完整讀誦版,還沒聽過的師兄可以去找找看。
  • 《法華經淺釋》95.這個人,比三千年開一次花的優曇華更為稀有(宣化上人)
    所以「百千萬劫難遭遇」,遇著了,又能聽見講解《法華經》,這也是很不容易的。現在在這整個世界上,有能講《法華經》的地方,是很少很少的;講《法華經》的這樣少,現在我們就講了;將來我們還準備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更不容易遇著!在中國過去來講,你或者幾百年、或者幾十年,遇不著一次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是妙不可言;《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道理,是大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