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的文化資源,精心打造室內村史館、戶外牆體畫,各具特色,成鄉村文化建設一道風景線,實現了村莊的華麗變身。
傳承紅色文化 村史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因人文歷史悠久,「先有胡林古,後有青州府」的說法廣為流傳。走進景區,胡林古獨創的陶瓷大壁畫,既是胡林古的地標之一,也是遊客們喜歡的打卡地。益都縣政府舊址位於中心街區,是紅色教育基地,在這裡可以聆聽先烈們的英雄事跡。
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記載,「臧臺」因臧文仲重修此臺而得名。這裡就是當年臧臺戰鬥的發生地。如今的何官鎮臧臺村,處處彰顯著紅色文化名片,臧臺戰鬥紀念館、臧臺暴動舊址、古鹽道遺址、民俗小院、臧臺博物館,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前來參觀,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紅色傳承拉高了臧臺村人氣!
何官鎮石家村紅色鄉情記憶館是一座新建成的展館,由中共益壽臨廣四邊縣委書記丁亦民烈士紀念館、紅色鄉情記憶館抗戰展館、石家村農耕文化展館、古石碑展館、當代史展館五部分組成。記憶館的建成,不僅展示出了革命先輩的光榮事跡,而且還在村民心中形成了文化認同,增加了村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了文化精神面貌。
激活記憶 村莊特色盡收眼底
走進邵莊鎮王家輦村,齊國古大門、「齊國古幣」景點、「成王之路」「民俗文化展示」牆體彩繪一條街、投資200餘萬元打造的鄉村記憶館,濃厚的齊文化氛圍在身邊環繞。傳統村落的保護性開發,也帶熱了古村遊,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看到「陳黍村」這個村名,就知道與五穀雜糧有關,走進邵莊鎮陳黍村的大街小巷,一幅幅充滿田園氣息的牆體畫映入眼帘,頗具藝術感的雕刻工藝讓這些畫面又增添了幾分生機。綠樹陰涼下,村民們或聚堆聊天,或休憩娛樂,悠然自得,好不愜意。
留住鄉愁 村史館成情感紐帶
斑駁鏽跡的煤油燈、手搖式粗布紡織機、渾圓的青石碾子……推開邵莊鎮北馬村村史館的大門,仿佛走進時光隧道,一個個老物件記錄了這個鄉村的巨變。
「有些勞作工具已經不用了,放在村史館比閒置在家更有意義。」即便後代脫離了土地,也能在這裡了解祖輩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傳承勤勞質樸的精神,「光靠口述是不夠的,圖像和實物更能有說服力。」北馬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