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壺口瀑布,品吉縣蘋果。」
過壺口,出陝入晉,不時出現的廣告詞分外顯眼;車行鄉間,路邊的蘋果樹漸次延展;縣城街頭,蘋果經銷商、收購站、加工廠不斷出現。
這一切,仿佛在無聲傾訴:這是一個蘋果城。
沒錯,這裡就是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榮獲過「中國蘋果之鄉」等多項殊榮,全縣經濟發展指標中蘋果產業達到「六個80%」以上的山西吉縣。
從早期的「吃個果子得『進口』」到現在產品出口歐美、走向世界,年均產值達到10億元,30多年間,吉縣蘋果已發生巨變。
奧秘何在?
行走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行走黃河採訪組在尋找答案。而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吉縣蘋果的突圍密碼已逐漸明晰:一張30年的果業藍圖徐徐展開,一竿子插到底的技術服務體系呈現眼前,一個全產業鏈條愈發清晰……
一張藍圖繪到底:認準的就得堅持!
見到陳萬森,是在他東城鄉社堤村的家中。
這個52歲的山西漢子如今一人在家種著果樹,兩個孩子都已結婚在城裡安了家,老伴也被接去長期照顧孫子。
雖是家裡唯一留守的那一個,老陳卻是幹勁十足,愣是一個人把8畝多果園管護得井井有條,「除去化肥、季節性請工等各項支出,一年能落下淨利潤4萬多元」。作為村裡最早享受蘋果紅利的那批人,老陳對蘋果飽含深情:「要不是一個人實在忙不開,還真想再多種些蘋果樹。」
可在1999年開始種蘋果樹時,老陳承受的壓力可不少,連參過軍、見多識廣的老父親也堅決不同意種樹,要求把土地各分一半。
當時,縣裡在村裡推廣種果樹,免費發放蘋果苗,幹部包村包點監督,要求路邊150米範圍內必須栽上,如果村民不願意,可以把地換到別處。可有些村民既不願意換地也不願意種樹。
「地裡種上蘋果樹,我們吃什麼?」不少人擔心。擔憂情有可原:當時,蘋果樹對大多數村民來說,還是新生事物,掛果至少需要三五年,市場前景也不確定……
村民們進行著「暗戰」:白上栽樹,晚上拔苗;把果園裡種上玉米、小麥,犁地時故意把果苗犁掉……
「政府推廣肯定沒錯」,老陳卻很是堅決,除了150米以內的地,還把150米外的地栽上了蘋果樹。
「如果錯了咋辦?」記者問。
「大家發財我發財,大家咋樣我咋樣,實在不成就把果子給孩子吃唄。」老陳風輕雲淡。
現實沒讓老陳失望。沒過幾年,果樹開始掛果,一棵樹的收入等於一畝地的小麥。
收入就是風向標。村民們開始在自家地上種起了蘋果苗。而在幾年前,陳萬森在果園裡間種花生綠豆等作物,還不斷有人跑來笑話:「這也是種莊稼」?此後,再沒上演。有的村民還跑過來向老陳取了起種樹經。
像這樣的故事,曾在吉縣多個鄉鎮上演。
吉縣東城鄉社堤村的一處新型蘋果品種試驗園。 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姜峰攝
幾十年如一日,縣裡大面積推廣蘋果的底氣何來?
底氣源於實踐:早在1959年,吉縣就開始了引進試點階段,在原縣辦紅旗林場(現中垛鄉馬蓮灘村)創建了100畝蘋果園。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又陸續在現柏山寺鄉、中垛鄉、吉昌鎮等地創辦果園,獲得成功。上世紀八十年代,縣裡到山東、陝西洛川等蘋果產區考察調研,進一步了解了市場,明確了自身優勢。1992年,吉縣蘋果獲得「中國農博會蘋果類唯一金獎」,縣裡信心更足。
理論更是提供了助力。吉縣縣委書記崔紹民介紹,吉縣是國家農業部果樹專家評定的全國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種植蘋果擁有「六個最適宜」:36度的緯度帶;1000米左右的海拔高度;深厚的黃土土壤;10度左右的溫差;2400餘小時的光照時數;全年均為二級空氣品質。「六個最適宜」成就吉縣蘋果好看、好吃、好存「三好」特點。這裡,具備蘋果生長的優良先天條件。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推廣蘋果種植以來,30多年間,吉縣歷任縣委、縣政府謀定「大栽蘋果樹」不放鬆,一任接著一任幹,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三級跳」。
推廣吉縣蘋果,縣裡領導幾乎全是宣傳員。山西省直屬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毛益民曾任吉縣縣委書記多年。在不同場合,毛益民稱滔滔不絕講述他的四個蘋果理論:改變世界有四個蘋果,亞當、夏娃的蘋果創造了人類,牛頓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第四個蘋果就是我們吉縣的蘋果,其以富含人體所需的7種胺基酸,為人們帶來健康、帶來幸福!這種詼諧幽默的方式讓很多人一下子記住了吉縣蘋果,銷售市場也不斷打開。
技術服務管到底:種樹就得標準化、精細化!
種了20年的果樹,陳萬森最近卻還「報了個班」,參加了縣果業中心組織的培訓。培訓的內容平淡無奇:冬季果樹如何施肥、剪枝等!
「你都種了20年了,還不會這個?」記者不解。
「種蘋果學問可大著呢!」陳萬森正襟危坐,「蘋果樹隨著樹齡增長,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出現。蘋果幼樹時,不會存在通風採光等問題;等果樹長大了,樹木會變密,如何修剪就得不斷學習!」
吉縣果業中心主任丁宏說,老樹的管理涉及三個辦法:僅僅是枝條太密,修剪即可;僅剩根系可用,就得移植新的枝條;如果根系都已損壞,就只能挖掉重栽。「另外,樹木一年四季的管理都不一樣!」
看來,不學還真是不行!
「縣裡成立了果樹研究所,專門指導種植技術,每個鄉都有技術站長,每個行政村有三個以上的技術員。」丁宏解釋道,縣裡每年都會對技術員做針對性培訓,技術員則直接給果農服務。老陳便是技術員之一,而他們的報酬全由縣裡負責,果農不用付費。
為了保證技術站長等不斷保持在技術前沿,吉縣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辦起了短期培訓。「每年兩期,每期十天,每組60人,讓技術站長等接受培訓,技術站長培訓歸來再培訓果農。」丁宏說。
果樹研究所也有一批專家,西北農大、山西農大、河北農大等校的多名教授都是縣裡的顧問。如今,在吉縣,「1個專家庫,8個技術組,80個指導隊」的技術指導體系已然成型。
吉縣近年來還制定了《蘋果標準化管理規程》《吉縣蘋果地方標準》,從疏花、疏果、套袋、施肥等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管理。果業中心先後制定《吉縣精品蘋果生產管理年曆》《吉縣蘋果標準生產技術手冊》等,吉縣蘋果,正向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有機化邁進。
價值鏈在延伸:應對同品競爭,不斷走向產業化、園區化!
洗淨、烘乾,一顆顆蘋果進入傳輸帶,走上分揀線,時隔幾秒,一臺全自動選果機已掌握清楚蘋果的色澤、糖度、內部有無破損、大小等指標,決定了它的去向。「色澤、糖度不達標、內部有破損的進入最末端等待處理,合格的再按大小區分,傳至不同區域,由工人們裝箱貼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這是吉縣超正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蘋果自動化選果及生產車間,整個生產線耗費300多萬元,僅選果機就花費了小80萬,主要用於生產向泰國出口的蘋果。
工作人員正在裝箱準備出口的蘋果。 行走黃河採訪組記者 姜峰攝
2012年9月,超正果業與泰國成功進出口公司籤訂了1000噸蘋果的出口訂單。2012年11月,首批3888件、63噸蘋果通過三個海運貨櫃出口泰國。自此,吉縣徹底擺脫了依靠外地出口公司出口的歷史,在產業突圍中不斷向前。
如今,吉縣蘋果除了挺進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廣西、福建等國內一線城市果品市場,已開始出口到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歐美國家。
我國蘋果種植面積和產量已達世界一半左右,山東、陝西、甘肅等地也在積極發展蘋果產業。
同品競爭,如何領先?吉縣早就謀劃在前。
為了便於果商採購,在政府扶持下,40家果庫已經建立,年貯藏能力達到15萬噸,實現了季產年銷、均衡上市。「現在,廣東、福建、湖南、湖北等外地果商收完蘋果,就把果子存在我們果庫,需要時再隨時發貨。」丁宏介紹,每斤蘋果果商只需繳納二毛五即可,可一直存放至第二年的8月。這既為果商減少了在銷售地建庫的投資成本,也為吉縣本地帶來了不少收入。僅庫費一項,每年可達七千萬元。
根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功能定位、產業現狀和生態環境條件,吉縣規劃還創建了以「一核、兩線、三區」為發展重點的現代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目前園區內擁有果品深加工企業兩個,年產量6500噸,年銷售額5000萬元;果品包裝企業15個,年銷售額3500萬元。蘋果產業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渠道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帶動餐飲、運輸、信息包裝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九萬農民謀一果,七十二行興一業」的喜人局面。
吉縣縣長趙松強介紹,如今,全縣蘋果產業已實現了「五個80%」以上——80%以上的耕地種植的是蘋果,80%以上的行政村是蘋果專業村,80%以上的農民從事的是與蘋果相關的產業,80%以上的農民收入來自於蘋果,80%以上的貧困戶依靠蘋果實現了脫貧。
蘋果產業,已成為吉縣的特色產業、主導產業,農民的致富產業、支撐產業。
展望未來,崔紹民充滿期待:「我們將在四個統一上持續發力,統一工廠、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宣傳,讓吉縣蘋果更好助推全縣人民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