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節市大方縣堰塘村,一塊10餘平方米的土地上,20餘年來寸草不生。9年前,村民劉新亮焚燒秸稈時,發現火堆周圍的泥土似乎也被點燃一樣,平白無故地竄起10餘釐米高的火苗。將火苗撲滅後,再次點火,依舊可以看到燃起來的火苗。
△ 地裡的「地火」
掌握這個「秘密」後,村民搭起「灶臺」,利用「自來火」燒水煮豬食。如今,村民甚至把「火」引到家裡,直接用來炒菜做飯,還建了一個烤酒作坊。
大方縣對江鎮堰塘村50歲的劉新亮以務農為生,家門口的這塊菜園原是一塊稻田,父輩用來種植水稻。不知什麼原因,三四十年前這塊土地慢慢乾涸。到了他這一代後,他不再往農田裡引水,而將其改作菜園。
種植蔬菜沒幾年,劉新亮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菜園裡其他地方的蔬菜都生長得很旺盛,唯獨在一塊10餘平方米的地方,或是長不出來蔬菜,或是幼苗離奇死掉。二十餘年前,這小塊地方已經寸草不生。此後,他就在這個地方堆積秸稈、菜根等廢棄之物。
△ 劉新亮家站在菜園裡
2007年9月,堆積的高粱秸稈較多,劉新亮準備焚燒。點火後,火苗猛地竄起2米多高,火堆周圍的泥土似乎也被點燃了一樣,零星地竄起約10釐米高的火苗。更神奇的是,雖然秸稈已經化為灰燼,但地面上的火苗仍沒有消失。將它滅掉,但重新點火又燃起來了。
從此,「地火」9年來都沒有消失過。
△ 地裡的「地火」
4月14日,記者來到堰塘村一組的村寨裡,見到了這塊冒「神秘火焰」的土地。這塊約10平方米大小的土地寸草不生,亂石中壘起一個灶臺,灶臺中間有一個手臂粗細的小孔,但未看到火苗冒出。
「火苗就是從這孔裡冒出來的。」劉新亮將一張點燃的紙條剛伸到小孔附近,孔裡隨即竄出一尺多高的火苗。他用一團溼棉布捂住小孔,火苗才熄滅。
△ 地裡的「地火」
發現「地火」後,村民協商決定對「地火」加以利用。村民們在冒「地火」的地方挖了一個一米多的深坑,築起一個「集體灶臺」。大家還湊份子錢買來一口大鐵鍋,架在灶上煮豬食。
△ 劉新亮家正在用「地火」煮豬食
「火力很大,半小時不到就可以煮一鍋。」鄭六貴說,每天前來煮豬食的村民至少有10餘人,最多時有20餘人。10多鍋豬食一上午就可以搞定。村裡辦紅白喜時,也都會用「地火」燒水煮東西。
後來,劉新亮在冒火處挖一個約2米深的坑,在表面蓋上石棉瓦,並用塑料紙進行密封。在坑上端安插鐵管,通過管道將「氣體」引到家裡。但火力大大減弱。
三年前,劉再次進行改造,在地下建了一個「儲氣室」。這次他沿著「火坑」邊緣砌水泥磚,並用磚塊將「火坑」分隔成4間(田字形),然後用混泥土進行密封,四根水管則分別插入四個隔間,分別將「氣體」引出來。
其中,他將兩股引到家裡使用,一股給鄭六貴家,一股則留給其他村民搭灶煮豬食(現在能看到的小灶)。管子中部有一個開關,用來控制火焰大小。劉將該管子拉到屋裡點燃後,火苗竄起1米多高。
△ 「地火」火苗竄起一米多高
此後,劉新亮開起了烤酒作坊。在他家的烤酒灶臺下,「地火」燒著鍋爐呼呼著響。而在另一個正在煮豬食的灶上,火勢也不小。
「這東西可以用來做很多事情,家裡做飯炒菜都用它。」劉新亮的妻子汪梅說,因擔心氣體洩漏,屋裡通風不好,可能引發火災,因此通常都在院子裡使用「火」,還特意在院子裡搭起了雨棚。每次用完」後,及時關閉閥門。
△ 劉新亮家用地火烤酒
除劉新亮家菜園外,村子裡還有四個地方都冒出了同樣的「地火」。
61歲的村民楊昌蘭介紹,該村的地下曾有一個煤礦,三四十年前不少村民都曾在煤礦裡挖過煤。不過由於開採不規範,10多年前煤礦被封了。慢慢地,村民們逐漸將「地火」與村子底下豐富的煤層聯繫起來。
△ 劉新亮正在烤酒
這種說法,得到大方縣國土局資環股技術人員張玉恆的證實。
張玉恆介紹,根據地質資料預測,大方煤炭存量豐富,儲存量達112億噸,煤層氣含量約3000億立方米。一些地方的煤層發生斷裂後,如果煤層埋藏淺,煤層氣就可能從縫隙中冒出。煤層氣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種燃料,氣溫高或遇到易燃物質時有可能自燃。
劉新亮家使用的「神秘火焰」,也是煤層氣溢出煤層所致。
張玉恆說,對江鎮堰塘村含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該處煤層表面含磷量高,再加上該處煤層處在一個大斜坡上,容易產生裂隙,且煤層埋藏淺,煤層氣溢出後,滲透到地面引發小面積自燃現象。
安監局相關人士表示,村民用管子小範圍收集氣體用於烤酒做飯等做法,基本沒有什麼安全隱患,只要不發生氣體洩漏引發火災等。有人也提出應該更加科學規範地利用這些煤層氣,相關人士表示,這還需要對當地環境進行認真研究驗證。
(本報記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