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擇木而棲,從「臥龍」擇主劉備,看諸葛亮的就業觀

2020-12-24 騰訊網

大爭之世,良禽擇木而棲。對於諸葛亮這種級別的人才,對主公的要求有著自己的標準。他沒有選擇當時如日中天的曹操,而是選中了落魄潦倒的劉備。

在諸葛亮隱居隆中,兌現自身天賦的十年中,北方的霸主已然決出。

超世之傑--曹操,戰勝四世三公的袁紹,雄踞北方。而之後曹操必將南下,要從北方霸主進階成為天下霸主,留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

從個人發展的難易程度來說,此時最好的選擇當然是已經成為集團公司的曹老闆。以諸葛亮的才能,如果投入曹操麾下,遲早能夠出人頭地,沒有什麼風險。

可諸葛亮恰恰又不能這麼做。

首先,他和曹操有私仇。

當初,正是在曹操的鐵蹄之下,諸葛亮的家鄉琅琊被夷為平地。迫使他不得不流離失所,客居荊州。

第二,諸葛亮的理念是興復漢室。

他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大漢當年的盛況,而這與曹操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三,諸葛亮自比管、樂。

他自然不願意從基層小吏做起,一步步熬資歷往上爬。他需要的是得到絕對的信任和任命,以及充分施展的舞臺。

而此時的曹操陣營,麾下文武經過多年徵戰,早已聲名赫赫。諸葛亮一個剛剛出道的年輕人,就算再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得在這麼多前輩面前當小弟。

所以,從這三點來看,諸葛亮選擇曹操是不可能的。

(曹操:不想上班就不想上班,找那麼多藉口~)

那麼江東的孫權是否是一個好的選擇呢?這一點可以從赤壁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的情況得到佐證。

當時東吳的張昭覺得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強烈建議孫權對諸葛亮挖牆腳,讓他來東吳上班。

面對孫權的offer,諸葛亮拒絕了。他說:孫權確實有人主的氣度,他能夠尊重我、任用我,但是不能讓我的才能得到盡情的發揮。

其實這和不選擇曹操是一個道理。江東經過多年的發展,人才結構已基本成型,江東的本土大族佔據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機會。

諸葛亮如果在江東出仕,必然會受到很多掣肘和排擠。

(孫權:少年,江東的戶口真的不考慮一下?)

北方和江東都不能選,那麼荊州本地的劉表呢?

其實早已有了答案,諸葛亮在荊州居住10年,都沒有認劉表為主。他早就看出劉表毫無進取之心,不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

那麼劉備憑什麼能從這一眾豪傑當中脫穎而出,成為諸葛亮青睞的對象呢?

那是因為他有的,正是諸葛亮欣賞的;而他沒有的,又恰好是諸葛亮能提供的。

劉備擁有什麼?

首先,有帶兵作戰的能力和血性。

真實歷史上的劉備,當然不是演義中那種遇事只知道哭的儒雅君子。而是一個相當有豪爽氣概的北方漢子,擁有提刀上馬的悍勇之氣。

這是在當時亂世之中,主公必須擁有,且極為重要的一個能力。

第二,劉備擁有漢室皇族的身份。

這是經過漢獻帝官方背書,天下公認的身份。對於志在復興漢室的諸葛亮來說,劉備的這個優勢,是曹操孫權等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

第三,劉備堅韌的性格。

在遇見諸葛亮之前,劉備已經徵戰二十餘年。雖然四處漂泊、屢戰屢敗,但並未消沉和喪氣,意志非常堅定。

這對於一把手來說,是非常吸引人才的一個特質。

而劉備缺什麼呢?

第一,他缺文臣謀士。

劉備的陣營中,一直是武強文弱。關羽,張飛二人,都是當時少見的萬人敵。再加上後來的趙雲,論武將的高端戰力始終排在一流水平。

但相應的,劉備麾下的文人力量始終薄弱。早期的孫乾、簡雍、糜竺等人資質有限,難以獨當一面。

第二,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

劉備從一開始出道與黃巾作戰,到後來輾轉幽州、青州、徐州、冀州,再到荊州劉表,中間還跟著曹老闆混過一段時間。

一直居無定所,雖然打下了偌大的名聲,但始終沒有一塊穩固的地盤,也沒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

而這一些都是諸葛亮能夠無縫對接、完美提供的東西。

因此,無論是從客觀條件、個人名望、雙方的匹配度和未來的潛力來看,劉備都是諸葛亮最好的選擇。

相關焦點

  •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出自於《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因衛國政治腐敗,自己得不到重用決定離開。當時衛國的當權者孔文子準備出徵,想爭取一下孔子的意見。並說:「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孔子的這句話逐步演變為「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之說。成語:良禽擇木,舊時比喻賢臣選擇明主而事。後人也有「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落」。
  • 有了諸葛亮和龐統,劉備還是未能一統天下,臥龍雛鳳名不副實?
    有了諸葛亮和龐統,劉備還是未能一統天下,臥龍雛鳳名不副實? 《三國演義》裡,劉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顛沛流離地生活著。直到遇到徐庶之後,在他的指引下才勉強有點起色。
  • 諸葛亮的外號臥龍先生,其實和龍沒有半點關係,真實的原因是這樣
    諸葛亮身世探索 在小說中,徐庶把諸葛亮介紹給劉備時有詳細的描述諸葛亮身世和來歷:此人乃琅琊陽都人,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乃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其父名珪,字子貢,為泰山郡丞,早卒;亮從其叔玄。玄與荊州劉景升有舊,因往依之,遂家於襄陽。後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嘗好為《梁父吟》。
  • 諸葛亮的身份不一樣,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因為家族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我們都知道劉備是從最底層一步步打拼,才有後來的成就,而且在劉備中年以前,打過很多仗都屢戰屢敗,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劉備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但是劉備一開始的軍師徐庶,徐庶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看破了曹仁軍隊當時所擺的陣型,並且將它攻破,但是後來曹操抓住了徐庶的軟肋
  • 為什麼劉備擁有臥龍鳳雛後,還是失去了天下,究竟是什麼原因
    三國的時候,只要有人擁有臥龍,或者鳳雛就可以得天下,那麼劉備同時擁有了臥龍鳳雛後,還是失去天下呢,難道傳說是騙人的,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今天老杜就給大家說下吧,為什麼擁有了臥龍鳳雛後,劉備照樣沒有得到天下。
  • 臥龍鳳雛盛名在下,為何龐統被諸葛亮蓋一頭
    臥龍鳳雛的關係襄陽龐德公稱龐統為「鳳雛」,諸葛亮為臥龍,司馬德操為水鏡。徐庶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龐統曾與東吳陸績、顧劭等品評人物好壞,自稱有輔佐帝王的才能。那麼龐德公是何許人呢?他的兒子是龐山民,而龐山民是諸葛亮的姐夫。而龐統呢,則是龐德公的侄子。
  • 諸葛亮作《隆中對》勸劉備抓住人和以抗曹、孫,劉備做到了嗎?
    看三國,劉備陣營的支持者是最多的,五虎上將、臥龍鳳雛,三國最厲害的人物全在劉備陣營,不過這些全是劉備活著時的輝煌,劉備死後,蜀漢幾無人才繼承大業,這又是為何?其實劉備在世時,蜀漢的人才也是在三國中墊底,五虎上將加臥龍鳳雛,看似人才濟濟,但對於一方勢力來說,數量上實在是太少,而數量少的原因就是缺少人和。
  • 諸葛亮外號「臥龍」的由來:並非水鏡先生所創,而是此人的功勞
    古語有云: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臥龍,便是諸葛亮的外號;而鳳雛,則是龐統的外號。關於諸葛亮外號」臥龍「一事,後人可謂家喻戶曉,臥龍之名也是響徹三國。而諸葛亮為何號稱」臥龍「,」臥龍「的稱號又是誰率先提出,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兩人不和。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比龐統早一點出山,劉備是如魚得水。
  • 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兩個都有了,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在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中,總有被時勢造就的人才,就如同龐統與諸葛亮,二人都是三國時期的最為耀眼的人物,在自己創造的篇章中,留下了輝煌的足跡。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人若是都得到的話,便可以統一天下,可是二者都被劉備得到了,蜀國卻沒有堅持過久,這是為什麼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在三國的歷史中,號稱為「仁義之主」的劉備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輾轉於諸侯之間,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以及劉表等多個諸侯,最終拿下了荊州、益州以及漢中地區,得以稱霸一方。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然而司馬徽無意出山,但是卻給劉備介紹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就是當時荊州的兩大名士,並揚言道:「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這就引發了劉備之後「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等橋段,然而事實就是這麼打臉,當時劉備得到了臥龍鳳雛,卻最終只能三分天下,那麼究竟哪一個環節出了錯誤呢?
  • 劉備託孤兩人,為何世人只知諸葛亮而不知李嚴?孔明對李嚴做啥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他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由此可見臥龍鳳雛的能力。 而劉備得以建立蜀漢,並能與吳、魏鼎足於三國,臥龍鳳雛是居功至偉的。雖然鳳雛早早地便在落鳳坡隕落,但諸葛亮還是一個人扛起了整個蜀漢。
  • 臥龍鳳雛怎麼來的?為何鳳雛龐統成就不如諸葛亮?
    臥龍鳳雛想必大家都知道吧,我說的當然不是下面這兩位,而是正兒八經三國裡的人物。前兩天我問朋友你知道三國裡臥龍鳳雛不,他說臥龍是諸葛亮,鳳雛是周瑜。也有人以為臥龍鳳雛這兩個名頭是水鏡先生取得。我……行吧,這期寫作素材~其實臥龍鳳雛並不是水鏡先生取得,而是龐德公,包括水鏡先生這個屬於司馬微的名頭,也是龐德公取的。龐德公是何人呢?他是龐統的伯父,兒子龐山民娶了諸葛亮的二姐。這關係能看出個所以然了吧。
  • 劉備得臥龍鳳雛2人卻未定天下,原來結局在下半句早已透露
    官渡之戰後劉備不得不依附劉表,在此期間拜訪討教水鏡先生,幸得水鏡先生極力舉薦臥龍,鳳雛二人,當時就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也」一說,足以見得臥龍與鳳雛二人的才華。後便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以及鳳雛的投靠,可以說,劉備後續能夠與孫權,曹操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此二人的加盟尤其是諸葛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劉備既得二人,為何還是沒能安天下,仍然沒有逃脫蜀漢被滅的結局呢?
  •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皆得而沒能如願,司馬徽:怪我咯?
    當然史書中,並沒有桃園三結義這一出,對於他們的關係,僅僅一句話便帶過了: 先主(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國志》
  • 當年司馬徽為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為何絲毫不提司馬懿?
    三國時期,諸葛亮、龐統、司馬懿、姜維四人,各有一個非常霸氣的稱號,分別是臥龍、鳳雛、冢虎、幼麟。而且他們也都懷有濟世之才,不負這等稱號,例如諸葛亮功蓋三國分;龐統獻計取西川;司馬懿隱忍多年,笑到了最後;姜維則在蜀漢滅亡之後,一計除三賢。由此可見,他們四人理應是齊名的。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兼得卻還是敗了?他忘了後面兩句
    最為出名的名士便是諸葛亮了,他便是水鏡先生口中「臥龍鳳雛」之中的「臥龍」。而令一位「鳳雛」則也是諸葛亮身邊的同時,龐統是也。但由此問題就來了,看過《三國演義》的應該都知道水鏡先生的名言「臥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了,而這臥龍以及鳳雛都在劉備手下,為何劉備最終還是敗了呢?自孔明出山助力劉備,一直到蜀國的滅亡。佔據了《三國演義》中整半部書的分量。
  • 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網友這樣看
    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網友這樣看能人閒士皆為帝王所用,這就是一個帝王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在念的事情,就像我們在題目目中說的一樣,在較為亂的戰國時期也是這樣,希望自己手下有很多這樣的人來讓自己能夠儘快的擴大自己的國土,有的野心大一些的人就想統一天下了。好了,將我們的話題拉到我們今天的文章上來:臥龍,鳳雛,幼麒,冢虎劉備一人得其三,為何還失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