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敗亡,難道水鏡先生說錯了?因在劉備

2020-12-25 阿米搞笑部落

三國的歷史中,號稱為「仁義之主」的劉備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輾轉於諸侯之間,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以及劉表等多個諸侯,最終拿下了荊州、益州以及漢中地區,得以稱霸一方。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

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其實,劉備最終佔據一方,稱霸西南,得以稱帝,奮鬥一生卻白帝城中道崩殂,劉備身上的這幾種幾種原因,是決定了他錯失機會,遺恨天下。

劉備過於珍惜自己的「仁義之名」

很多人說劉備是一個「偽君子」,故作仁義以籠絡人心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其實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已經不重要了,他的仁義給他帶來了陶謙、劉表的獻郡,但也同樣給他帶來了許多問題。在劉備依附於陶謙時,徐州牧陶謙及別駕麋竺都對其十分欣賞,也是希望他能接管徐州,但劉備的仁義讓他再三推脫了這一機遇,一直到陶謙死亡後才在孔融、麋竺等人的再三勸諫下接管了徐州。

但就在這耽擱的一段時間內,曹操的勢力已經壯大了數倍,而劉備卻沒有早接管徐州,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導致其實力幾乎完全沒有提升,在接管徐州不久後就被呂布攻下,在呂布被曹操擊敗後,徐州又落入曹操手中。

倘若劉備早早在陶謙的讓位中接手徐州,以仁義之名召集四方名士,招兵買馬養出一支強大的軍隊,說不定在諸侯混戰早期就擊敗了北方各諸侯,解決剩下的東吳也只是時間問題,可惜最終還是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劉備在荊州的境遇則更是讓人可惜可嘆,荊州牧劉表十分看重劉備,在病重時更是對劉備直言:「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

劉備聽罷斷然拒絕了劉表給予的這個機遇,沒有接管荊州,讓劉表的次子劉琮接管了荊州的基業。可這個劉琮是個敗家玩意兒,曹操曾評價他為「若劉景升兒子,豚犬兒」,把他比作豬狗一樣。劉琮在劉表死後面對強大的曹操心中十分慌亂,主動獻城投降,行為十分不堪

在劉琮投降前,劉備帶軍從新野撤退,這時諸葛亮建議他攻打劉琮,進一步佔據荊州,劉備說:「劉錶帶我不薄,若我取代他的兒子入主荊州,那人們必定會認為我是個不仁不義的人,我不忍心這麼做。」在撤退的時候,大量劉表手下的荊州人士和荊州百姓主動跟隨劉備一起逃亡,到當陽那裡的時候就已經「有十餘萬眾,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選擇一直帶著百姓而不是獨自逃走,這也是一次過於仁義而導致的危機。

倘若曹操派兵採取速度戰的方式,劉備是必然潰敗的,身家性命都很難保住,最終得以安全地渡江屬實也算是劉備的幸運。

劉備過於自大、過於固執

劉備的性格可以說是弘毅寬厚,在面對下屬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溫文爾雅的,不管你覺得他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他都沒有做過什麼值得被強烈譴責的背德之事。但是劉備的性格並不是完美的,他的性格依然有著自大、固執的缺陷

劉備在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指引下三顧茅廬請出了堪稱智謀無雙的諸葛亮,本是三國時期劉玄德求賢若渴的一段佳話,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以下背景:水鏡先生早已告訴過劉備臥龍鳳雛的厲害,而劉備一直到徐庶被曹操設計騙走才去尋找諸葛亮,是在一種沒有軍師、被逼無奈的窘境下才前去的。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南陽「躬耕數十年」,其實是一直處於一種待出的狀態,而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厲害,但是身邊有了一個能用的徐庶,他並沒有迫切的願望去尋找諸葛孔明。倘若劉備能夠早上五六年乃至十年去尋找諸葛亮,那在早期的一些決策中可能就會得到一些關鍵性的幫助,或許在剛剛諸侯割據的時候就能有一番大成就,而不是拖到了中年之後才漸漸有自己的地盤。

龐統的加入過程也同樣體現著劉備的性格缺陷,在諸葛亮的引薦下,「鳳雛」龐統加入了劉備集團,他初來乍到想要測試一下劉備的人品,於是拜見劉備時故意隱藏了自己的姓名。劉備見他雖然文章寫得不錯,但是相貌極醜,於是沒有攀談兩句便隨便給了一個小官打發他,後來還是大老粗張飛發現了這位神人的不同凡響之處,急忙向劉備匯報。

知道了這件事的劉備悔恨不已,忙去給龐統請不是,但龐統已經有了想要離開的念頭,幸虧劉備拼命挽留,自責的潸然淚下才勉強留住了這位神人。在劉備的戰略中進擊漢中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劉備將曹魏手中的漢中地區奪了下來,不僅讓自己的地盤進一步擴大,還有了一個豐富的糧食產區,此外也讓蜀漢帝國的根據地成都處於一個更加安全的位置。

但在這個蜀魏相爭的大戰略下,把守荊州的關羽卻在攻擊曹魏時被東吳的呂子蒙通過白衣渡江計所破城被殺,知道這件事的劉備怒不可遏,發誓一定要為二弟報仇。在諸葛亮定下的「聯吳抗魏」的基本政策下,憤怒的劉備不聽諸葛亮、法正和趙雲等眾人的勸說,堅持攻打東吳,不僅在出師之前就死了自己的三弟張飛,還在最終的夷陵之戰中被火燒連營七百餘裡。

蜀漢最強的兵力整整七十萬大軍在這次潰敗中所剩無幾,劉備本人也在此役中負傷並在不久後死於白帝城,而蜀漢的領土也在此役後大面積削減,再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天下割據,天數已定

其實早在劉備請諸葛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預測到了三分天下的大局變化。北方的曹操實力極強,自他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後,中原就再無與其抗爭的對手,說是當今天下最強的諸侯也不為過。而東南的孫權在父兄兩代人的經營下已經與江東的各個世家大族形成了緊密的聯繫,憑藉著江東的天險和其穩定的勢力,想要擊敗孫權也是難比登天。

劉備雖然地盤面積看起來不小,但其實他的地盤只有荊州、益州和漢中三個地區,在失去荊州後更是只剩下了兩個。益州的面積極大主要是因為地廣人稀,地勢也十分崎嶇,不具有中原地區的肥沃條件。曹操手裡掌控者的山東、河南、河北都是人口大州、產糧重地,在古代糧食和人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憑藉著這兩點,曹魏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在後來的歷史中也證明了,曹魏除了內部出現問題會垮掉之外,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外部力量能夠擊敗它。

而孫氏家族的江南向來以富庶聞名,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商業經濟也同樣發展得如日中天。雖然西蜀有都江堰,但對於一整個國家而言還是不夠看的,可以說只有劉備的西蜀是條件最差的一方。

在這種實力本就不強的情況下,劉備更是固執地不顧諸葛亮聯吳抗魏的戰略,去率70萬大軍攻打東吳,還被火燒至潰敗,確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結語

綜其三種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上限其實就是固守在西南一隅,當一個漢中王、漢昭烈帝,但想要一統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劉備擁有了以臥龍、鳳雛為代表的絕世謀臣和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當代名將,也還是沒有能力擊敗更為強盛的曹魏和更為穩定的孫吳,因此屬於他的神話也只能緩緩落幕於白帝城那個託孤的傍晚。三位亂世梟雄都沒有完成統一的大願,最後都是交由他們的後代去延續

相關焦點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兼得卻還是敗了?他忘了後面兩句
    而當年三分天下的魏蜀吳,也就是曹劉孫三人身後,各自都跟隨著一幫名士。這一段歷史便流傳百年,後元末明初時期的小說家羅貫中對這一段歷史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在史料的基礎上做戲劇性的改變,最終成就了如今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而在這本書之中。最為出名的名士便是諸葛亮了,他便是水鏡先生口中「臥龍鳳雛」之中的「臥龍」。
  •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滿了劉備一句話,因此三分天下
    在《三國演義》之中有這麼一個橋段,說的就是劉備在被蔡瑁等人追殺之後逃到了一個隱士的家裡,在這裡他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一眼就瞧出了劉備如今的窘迫是因為沒有一個謀士給他做長遠的規劃,劉備本人深以為然並想請司馬徽出山。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者兼得卻還是失敗,其實只因下句話
    大家都知道,《三國》裡劉備的軍師事——諸葛亮。事實上,當時的三國有這樣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而臥龍、鳳雛就是劉備的左膀右臂,然而二人都是有身份、有才能的人!臥龍大家都可以猜得到,指的就是諸葛亮,歷史上有名的勝仗有很多:第一次大獲全勝的博望坡之戰,隨後的赤壁之戰恐怕是諸葛亮一生的榮耀;而很少有人知道「鳳雛」是誰!「鳳雛」就是龐統,最有名的就是他的連環計,還有他處理政務的能力,把一年的公務可以壓縮到一個月處理完畢!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在荊州地界上的謀士中,臥龍諸葛孔明,鳳雛龐統可謂極具盛名。名士司馬徽讚譽道:"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頗為出名。但打臉的事情很快便發生了:劉備儘管得到了臥龍、鳳雛兩位大才,但他依舊沒辦法安定天下。這其中,究竟有何隱情呢?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兩人不和。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比龐統早一點出山,劉備是如魚得水。
  • 臥龍、冢虎、鳳雛、幼麟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得了3個為何仍贏不了
    傳說中,劉備在著手締造蜀漢時,遇到了一個隱士,即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對他說「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安天下。」司馬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道家隱士,精通奇門兵法,學識淵博有知人之明,劉備聽了他的建議後,一直牢記於心。
  • 得臥龍鳳雛可得天下,劉備為何卻敗了?水鏡先生的下半句大有玄機
    使吾升百尺,爾可臥低樓。 ——臨江仙 登樓懷劉備▲電視劇中水鏡先生就在那時候三國中有的一位很著名的隱士說出了一段話,這個人就是著名的水鏡先生,當時劉備還在荊州的時候遇見了這個水鏡先生,他告訴劉備一句話:「臥龍鳳雛,得其一者便可安天下
  • 劉備得臥龍鳳雛2人卻未定天下,原來結局在下半句早已透露
    官渡之戰後劉備不得不依附劉表,在此期間拜訪討教水鏡先生,幸得水鏡先生極力舉薦臥龍,鳳雛二人,當時就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也」一說,足以見得臥龍與鳳雛二人的才華。後便有了劉備的三顧茅廬以及鳳雛的投靠,可以說,劉備後續能夠與孫權,曹操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此二人的加盟尤其是諸葛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劉備既得二人,為何還是沒能安天下,仍然沒有逃脫蜀漢被滅的結局呢?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下一句才是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
    在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有著這樣一句話:「想要興復漢室,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時但是水鏡先生對劉備說的話。劉備聽了之後很高興,於是就詢問水鏡先生臥龍、鳳雛這兩個人到底是那兩位?可是正當劉備想要詢問臥龍、鳳雛這兩個人到底是誰的時候,水鏡先生卻故弄玄虛,開始岔開話題。
  • 水鏡先生為何不親自出山輔佐劉備,又為何推薦臥龍鳳雛?
    我們都知道劉備手下有2位最出名的謀士了,其一謂之臥龍,其二謂之鳳雛。他們無疑都為劉備的復興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令人遺憾的確實,二者都可以算是霸業未成身先死了。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啊,但是如果說換一個人來輔佐劉備的話,會不會更早的成功呢?
  • 蜀漢軍師聯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寫劉備被蔡瑁追殺,幸虧所騎的盧馬才得以逃脫,誤打誤撞跑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莊上。兩人聊天時水鏡先生對劉備說:「今天下之奇才,盡在於此,公當往求之。」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鏡先生名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今河南禹州)人。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兼得仍失敗?其實後面還提了倆人
    眾所周知,司馬徽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然而,劉備得到了他兩人的幫助,最終還是沒有成就大業。這是什麼原因?難道是劉備太弱?史書曾有記載,劉備此人處處想著百姓,懂得深謀遠慮。所以說,最終失敗並不能說明是他的原因。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定天下,為何劉備得到其三還是敗了
    《三國演義》一書中最受作者羅貫中偏愛的人物非劉備莫屬了,他有著出身正統的家世,有著天下人趨之若鶩的謀士文臣,也有著一群赫赫有名的武將,然而就這樣的他卻沒有在最後的爭奪中取得勝利,反而是第一個滅亡,這樣的結果讓人很是詫異。
  • 世人皆知「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卻不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是誇讚三國時期的臥龍鳳雛二人的,此二人的才學堪稱顛絕,被世人稱之為三國時期的最牛的二人。「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後面其實還有一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諸葛亮,字孔明,道號臥龍。
  • 臥龍和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可最終劉備還是敗了,問題出在了哪?
    確實,三國之中,諸葛亮與龐統可以說是一對「黃金搭檔」,兩人協助劉備奪取了荊益之地,諸葛亮號「臥龍」,龐統號「鳳雛」,任何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熟知一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安天下。」 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臥龍,赤壁之戰後又遇到了懷才不遇的龐統,劉備得兩大軍師卻依然沒能平定天下,一統河山,不得不令人感到惋惜。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其實司馬徽還說了4字,道破劉備失敗玄機
    司馬徽綽號水鏡先生,是潁川陽翟人,他一生精通兵法、經學、道術等多門學問,他還收了諸葛亮、龐統和徐庶三位超級徒弟,他如同鬼谷子一樣,自己不出山,但天下盡在他掌控和預料之中,因此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即安天下!劉備得其三,為何仍失敗?
    對於三國的局勢,水鏡先生有過這樣預言「漢末將有四大名士,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其一便可得天下」,我們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一生得了其中的三個名士,為何還是沒有得天下,只是三足鼎立而已呢? 劉備得到的第一位名士就是「臥龍」諸葛。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孝直不亡,漢室是否能興?
    「鳳雛臥龍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三國演義》世人都在說得臥龍鳳雛能安天下,言劉備因子初孝直早逝而難興漢室,卻沒有考慮一件事——這句話的真實出處。這句話不是出自於別處,正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 水鏡先生曾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就是沒提到司馬懿呢?
    整個給人的感覺就是,得諸葛亮之前,劉備啥也不是,三顧茅廬請了諸葛亮後,直接走上人生巔峰。 當時有一句話特別生動,也特別讓人迷惑,一直都在說「臥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得天下」,劉備已經得諸葛亮(臥龍),後來又得龐統(鳳雛),為什麼最後也沒有得天下?
  •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還是敗了?他忘了後兩句
    他們中最為出名的大約就是標題中那兩位「臥龍」與「鳳雛」了。其實,他們二人就是諸葛亮與龐統。而這二人都是水鏡先生給劉備物色的軍師。在很多影視作品中,劉備的形象一直是比較老實本分的。然而其實真正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男人並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樣「乖巧」,反而一直在心中打著自己的算盤。直到他憑藉劉璋對自己的信任,輕而易舉地得到了益州,他精於算計的本性才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