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歷史中,號稱為「仁義之主」的劉備為匡扶漢室、拯救天下輾轉於諸侯之間,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以及劉表等多個諸侯,最終拿下了荊州、益州以及漢中地區,得以稱霸一方。在劉備集團的成長道路上,諸葛亮功不可沒,既得臥龍,後來龐統投靠東吳因相貌不被重用,後來經魯肅推薦,龐統又被劉備重用,劉備又得鳳雛。
在水鏡先生司馬徽口中「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即可安天下」的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都加入了劉備的陣營,那為什麼劉備還是沒有奪得天下呢?其實,劉備最終佔據一方,稱霸西南,得以稱帝,奮鬥一生卻白帝城中道崩殂,劉備身上的這幾種幾種原因,是決定了他錯失機會,遺恨天下。
劉備過於珍惜自己的「仁義之名」
很多人說劉備是一個「偽君子」,故作仁義以籠絡人心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其實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已經不重要了,他的仁義給他帶來了陶謙、劉表的獻郡,但也同樣給他帶來了許多問題。在劉備依附於陶謙時,徐州牧陶謙及別駕麋竺都對其十分欣賞,也是希望他能接管徐州,但劉備的仁義讓他再三推脫了這一機遇,一直到陶謙死亡後才在孔融、麋竺等人的再三勸諫下接管了徐州。
但就在這耽擱的一段時間內,曹操的勢力已經壯大了數倍,而劉備卻沒有早接管徐州,招兵買馬、養精蓄銳,導致其實力幾乎完全沒有提升,在接管徐州不久後就被呂布攻下,在呂布被曹操擊敗後,徐州又落入曹操手中。
倘若劉備早早在陶謙的讓位中接手徐州,以仁義之名召集四方名士,招兵買馬養出一支強大的軍隊,說不定在諸侯混戰早期就擊敗了北方各諸侯,解決剩下的東吳也只是時間問題,可惜最終還是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最好機會。劉備在荊州的境遇則更是讓人可惜可嘆,荊州牧劉表十分看重劉備,在病重時更是對劉備直言:「我兒不才,荊州諸將又相繼凋零。我死之後,就由你來攝政荊州。」
劉備聽罷斷然拒絕了劉表給予的這個機遇,沒有接管荊州,讓劉表的次子劉琮接管了荊州的基業。可這個劉琮是個敗家玩意兒,曹操曾評價他為「若劉景升兒子,豚犬兒」,把他比作豬狗一樣。劉琮在劉表死後面對強大的曹操心中十分慌亂,主動獻城投降,行為十分不堪。
在劉琮投降前,劉備帶軍從新野撤退,這時諸葛亮建議他攻打劉琮,進一步佔據荊州,劉備說:「劉錶帶我不薄,若我取代他的兒子入主荊州,那人們必定會認為我是個不仁不義的人,我不忍心這麼做。」在撤退的時候,大量劉表手下的荊州人士和荊州百姓主動跟隨劉備一起逃亡,到當陽那裡的時候就已經「有十餘萬眾,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選擇一直帶著百姓而不是獨自逃走,這也是一次過於仁義而導致的危機。
倘若曹操派兵採取速度戰的方式,劉備是必然潰敗的,身家性命都很難保住,最終得以安全地渡江屬實也算是劉備的幸運。
劉備過於自大、過於固執
劉備的性格可以說是弘毅寬厚,在面對下屬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溫文爾雅的,不管你覺得他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他都沒有做過什麼值得被強烈譴責的背德之事。但是劉備的性格並不是完美的,他的性格依然有著自大、固執的缺陷。
劉備在徐庶和水鏡先生的指引下三顧茅廬請出了堪稱智謀無雙的諸葛亮,本是三國時期劉玄德求賢若渴的一段佳話,但是我們還是要注意以下背景:水鏡先生早已告訴過劉備臥龍鳳雛的厲害,而劉備一直到徐庶被曹操設計騙走才去尋找諸葛亮,是在一種沒有軍師、被逼無奈的窘境下才前去的。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南陽「躬耕數十年」,其實是一直處於一種待出的狀態,而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厲害,但是身邊有了一個能用的徐庶,他並沒有迫切的願望去尋找諸葛孔明。倘若劉備能夠早上五六年乃至十年去尋找諸葛亮,那在早期的一些決策中可能就會得到一些關鍵性的幫助,或許在剛剛諸侯割據的時候就能有一番大成就,而不是拖到了中年之後才漸漸有自己的地盤。
龐統的加入過程也同樣體現著劉備的性格缺陷,在諸葛亮的引薦下,「鳳雛」龐統加入了劉備集團,他初來乍到想要測試一下劉備的人品,於是拜見劉備時故意隱藏了自己的姓名。劉備見他雖然文章寫得不錯,但是相貌極醜,於是沒有攀談兩句便隨便給了一個小官打發他,後來還是大老粗張飛發現了這位神人的不同凡響之處,急忙向劉備匯報。
知道了這件事的劉備悔恨不已,忙去給龐統請不是,但龐統已經有了想要離開的念頭,幸虧劉備拼命挽留,自責的潸然淚下才勉強留住了這位神人。在劉備的戰略中,進擊漢中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劉備將曹魏手中的漢中地區奪了下來,不僅讓自己的地盤進一步擴大,還有了一個豐富的糧食產區,此外也讓蜀漢帝國的根據地成都處於一個更加安全的位置。
但在這個蜀魏相爭的大戰略下,把守荊州的關羽卻在攻擊曹魏時被東吳的呂子蒙通過白衣渡江計所破城被殺,知道這件事的劉備怒不可遏,發誓一定要為二弟報仇。在諸葛亮定下的「聯吳抗魏」的基本政策下,憤怒的劉備不聽諸葛亮、法正和趙雲等眾人的勸說,堅持攻打東吳,不僅在出師之前就死了自己的三弟張飛,還在最終的夷陵之戰中被火燒連營七百餘裡。
蜀漢最強的兵力整整七十萬大軍在這次潰敗中所剩無幾,劉備本人也在此役中負傷並在不久後死於白帝城,而蜀漢的領土也在此役後大面積削減,再無一統天下的可能。
天下割據,天數已定
其實早在劉備請諸葛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就已經預測到了三分天下的大局變化。北方的曹操實力極強,自他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後,中原就再無與其抗爭的對手,說是當今天下最強的諸侯也不為過。而東南的孫權在父兄兩代人的經營下已經與江東的各個世家大族形成了緊密的聯繫,憑藉著江東的天險和其穩定的勢力,想要擊敗孫權也是難比登天。
劉備雖然地盤面積看起來不小,但其實他的地盤只有荊州、益州和漢中三個地區,在失去荊州後更是只剩下了兩個。益州的面積極大主要是因為地廣人稀,地勢也十分崎嶇,不具有中原地區的肥沃條件。曹操手裡掌控者的山東、河南、河北都是人口大州、產糧重地,在古代糧食和人口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憑藉著這兩點,曹魏就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在後來的歷史中也證明了,曹魏除了內部出現問題會垮掉之外,根本不存在任何一個外部力量能夠擊敗它。
而孫氏家族的江南向來以富庶聞名,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於農作物的種植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商業經濟也同樣發展得如日中天。雖然西蜀有都江堰,但對於一整個國家而言還是不夠看的,可以說只有劉備的西蜀是條件最差的一方。
在這種實力本就不強的情況下,劉備更是固執地不顧諸葛亮聯吳抗魏的戰略,去率70萬大軍攻打東吳,還被火燒至潰敗,確實不是一個明智之舉。
結語
綜其三種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劉備的上限其實就是固守在西南一隅,當一個漢中王、漢昭烈帝,但想要一統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劉備擁有了以臥龍、鳳雛為代表的絕世謀臣和以五虎上將為代表的當代名將,也還是沒有能力擊敗更為強盛的曹魏和更為穩定的孫吳,因此屬於他的神話也只能緩緩落幕於白帝城那個託孤的傍晚。三位亂世梟雄都沒有完成統一的大願,最後都是交由他們的後代去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