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享譽世界的芬蘭教育有何特別?芬蘭老師來到上海這所小學上了一天公開課
圖片說明:孩子們在校園中體驗了一天芬蘭小學生的生活。記者 陸梓華攝
雖然足不出滬,但是,今天上海市天山第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們在校園中體驗了一天芬蘭小學生的生活。在一場名為「面向未來的課堂」中芬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交流活動中,芬蘭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專家機構首席專家馬蒂娜(Tinna Malste)和蘇明娜(Minna Suikkari)成了孩子們的臨時老師。
芬蘭的基礎教育被公認為代表著世界領先水平,從2016年秋季開始,芬蘭實施新一輪教育改革,鼓勵突破課程間的學科界限,開展跨學科、主題式學習。這一被稱作「現象教學」的改革,引起了全球關注。芬蘭式課堂,究竟有何特別之處?
動物主題貫穿全天
上午第一節課,出示著一張張動物圖片,馬蒂娜老師教孩子們學習了狗熊、麋鹿、刺蝟、松鼠等不同動物的稱謂,以及如何用英語描述動物的特性,似乎並無特別之處。奧妙逐漸從第二節課展示出來。音樂課開始了,剛剛學的動物繼續擔綱主角。師生圍坐在地上,馬蒂娜拿出了芬蘭傳統樂器康特勒琴,帶著孩子打節奏、哼唱旋律,學習一首名為「不要吵醒睡覺的狗熊」的兒歌。隨著孩子們的歌聲越來越響,馬蒂娜又從「魔袋」中拿出三角鐵、木棒、沙鈴等小樂器,分配給孩子們。樂器少,孩子多,在引導孩子們每輪交換樂器的同時,馬蒂娜細心地發掘著孩子們的閃光點,「你沒有樂器,能用自己的雙手打節奏,很有想法!」「你們兩個人學會了配合,這很棒!」經過幾遍練習,一支小樂隊就這樣在課堂上成型了!
體育課上,孩子們或是扮演沉睡的狗熊,或是扮演逃走的小動物;美術課上,有的孩子做出了「棉花馬」,有的孩子用彩紙裝扮了七彩刺蝟;數學課上,孩子們通過骰子遊戲找到拼圖款,拼成完整的動物形狀……一天的芬蘭課堂全部圍繞「動物」主題展開。女孩孫佩嘉覺得,這樣的課堂實在是太好玩了,不知道老師的下一個遊戲會是什麼。
圖片說明:動物主題貫穿全天。記者 陸梓華攝
老師學當「助產士」
馬蒂娜介紹,和傳統教學相比,芬蘭的「現象教學」改革有如下特點:為每個孩子定製教學,關注創造性學習,鼓勵風險,倡導孩子從經驗中學習,並擁有創新意識。老師不再是站在課桌前傳授知識,而是與學生們一起尋找答案;老師不會立刻指出孩子的對與錯,而是要幫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挖掘自己的潛能。「我們沒有全國性的考試,評估是由教師自主來進行的,依據每天對學生的觀察,以及和家長的溝通綜合而成。」馬蒂娜說,學生也無需按照統一步驟答題,老師會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因材施教。
圖片說明:師生圍坐在地上。。記者 陸梓華攝
「音樂聲起,當每個孩子都和老師一起演奏、一起歌唱的時候,愉悅的師生關係讓人印象深刻。」天一小學校長呂華瓊認為,開放自如的課堂,更容易讓孩子在情境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外,芬蘭的探索也提醒老師們,要做一名「助產師』,引導孩子實現自我成長;要逐步做到「一專多能」,才能實現跨學科探究和實踐。前不久,該校英語組上了一次以「登機」為主題的探究型課程,製作攻略、計算時差、詢問信息等各個環節,既涵蓋了各學科知識點,又為孩子們提供了生活實景體驗,讓知識真正活了起來。
本次活動由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與教師培訓學院國際教育與教師發展中心、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附屬專家機構芬蘭教育集群聯合策劃和組織,家校管理平臺「曉黑板」、上海市天一小學、上海信息化培訓協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