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7月24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沈琳)七月的嘉興南湖,湖堤上遊人如織,紅船前人頭攢動,在感悟那份不忘初心的「紅船精神」的同時,建設中的南湖核心區景觀改造工程,正在繪就一副「詩意江南」的宜人畫卷,譜寫「紅」「綠」融合的新篇章。上海建工園林集團綠建公司參與環南湖區域景觀提升的多項工程,助力南湖景區加速「舊貌換新顏」。
對標西湖刷新「顏值」
嘉興南湖與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並稱江南三大名湖,湖心島的煙雨朦朧、會景園的濱湖風景、壕股塔的飛簷翹角匯集出「輕煙拂渚,微風欲來」的迷人景色,項目團隊通過對標借鑑西湖景區的建設和管理經驗,力求創造既尊重自然又以人為本的遊覽體驗。
項目團隊對南湖區域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研究,因地制宜地做出南湖「樣板」。例如,原先人們從景區入口走到湖岸的這一路上,視線往往被沿湖的各種茂密喬木遮擋,如今通過移除部分高大樹木,中層局部點植花灌木,地被以乾淨的草坪為主,為人們打開了觀湖視線,遠遠就能看到「秀水泱泱,紅船依舊」的畫面。此外,在環湖的一些重要景觀節點,如亭臺樓閣、旅遊集散點等地,也都能一眼望到碧波中的湖心島。
又如,優美的林冠線如同城市的天際線,能夠勾勒出景區的優美曲線。在此次的改造中,項目團隊也對原先幾乎無變化的林冠線作了重新調整:在主入口廣場,通過背景補種色葉喬木來拉出新的天際線;針對大草坪地勢平坦、缺乏豎向地形變化的問題,通過局部堆置土方地形,園路調整、活動空間移位,以及對沿草坪邊緣部分植物進行移植,重塑了大草坪的景觀空間,並形成了優美的林冠線;600多米長的成功堤由於沿湖植物過密、灌木雜亂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遮擋了觀湖視線,項目團隊通過柳桃間植的方法,改變了植物的空間感,成功堤如今已成為縱覽南湖風光的絕佳場所。
此外,改造中還貫通了環湖遊線,通過步道、自行車道等慢行系統將原先分散且獨立的各個景點連接起來,讓南湖景區真正成為親人親水的休閒空間。
重塑江南水鄉風貌
「除了對標西湖,此次改造的核心設計理念還包括還原南湖特色的江南園林,展現嘉興水鄉文化風情。」項目負責人張心宇說。在修葺一新的會景園,假山瀑布、樓臺庭院、林蔭步道、古橋流水,充分展現了江南園林的精巧與典雅。特別是園中的老石板路,在兩旁古典建築的映襯下盡顯盎然古意和江南詩韻。在重點區域大面積鋪裝老石板路,不僅為剛剛「翻新」的園林增添了歷史感,同時厚重的老石板相比新路面還更為結實耐用。
嘉興作為首批入選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結合此次改造工程,位於南湖片區南側的南溪園通過「控、連、擴、整、提」五大手段,提升了該片區以水景為特色的景觀效果,實現南湖水域可控貫通、水域自淨能力提升、景觀特色明顯等目標,打造了溯溪而上、水岸花林的詩意園林意境。其中,「控」是指海綿區與南湖可控的連繫,「連」是指連通草坪區水潭與南北向水系,「擴」是指擴大水潭與南北向水系寬度與深度,「整」是指整治河道景觀,「提」是指提升入口景觀效果。
「紅船精神」光芒愈亮
南湖是「紅船精神」的發源地,因此,在以湖光綠色為基調的景區中,紅色文化分外醒目。
根據整體規劃,此次改造將「紅葉望船」「南湖紅船」「緬懷廣場」和「英雄之路」列為四大紅色革命文化點。其中,位於會景園中的「紅葉望船」(望湖樓畔秋景紅葉)作為遊客進入景區後的第一個紅色景點而備受關注。項目團隊通過在望湖樓兩側增加大體量的紅葉樹種,在景觀小品中增添南天竹等紅色系植物,與湖中的紅船遙相呼應。
這項景觀工程,不僅把南湖打造為弘揚「紅船精神」示範地,也讓項目團隊在建設過程中傳承到的「紅船精神」。會景園是最早施工的區域,當時,密集的遊客、運輸的困難、時間的緊迫、方案不斷調整以及既改造又保留的原則都是項目部所面對的難題。為了實現「不封園」施工,項目部通過圍擋方案、專項修剪、合理組織夜間運輸及施工等逐項解決各種難題,全力以赴推進著項目建設。
上海建工園林集團副總裁毛正平表示,上海建工園林集團是全國五十強園林企業的榜首單位,一定要在嘉興南湖景觀提升改造工程中發揮出自身的專業水平,迎接建黨100年,更好地服務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據悉,在會景園、成功堤竣工後,銀杏大道、大草坪綠化工程完成,南溪園、菱文化園、英雄園、豪股塔南片區、小瀛洲、環湖步道北段、曹王廟、荷花池、市政府北等綠化工程基本完成。施工現場,頗具江南園林特色的勺園正在開展景石堆疊和綠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