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晚唐時期著名的女詩人
她是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的好友
她是薛濤
如果說給我一次機會穿越,那我想去到薛濤的時代
看風流倜儻的白居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看吟出」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的劉禹錫
又或是寫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杜牧
還有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李商隱
張大千所做薛濤制箋圖
一、初露鋒芒
薛濤的父親薛鄖在京城長安做官,學識淵博,視唯一的女兒薛濤為掌上明珠,從小就教他讀書識字,跟隨父親研習詩文的薛濤,小小年紀,已然滿腹經綸。
薛濤八歲那年,與父親一起在家裡庭院的梧桐樹下乘涼,他看著搖曳的枝葉,吟誦到「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薛濤隨口就續了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細品起來,竟是比其父親那一句更好。如此高的天分,讓父親又喜又憂。
薛鄖為人正直,敢於說話,這種性格也讓他得罪了當朝權貴,結果被貶謫到了四川成都。沒過幾年,又因為出使南詔(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感染了瘴癘去世了。
年僅十四歲的薛濤不得已,憑藉著「容姿既麗」和「通音律,善辨慧,工詩賦」,16歲的時候便委身為一名樂妓。
二、遇貴人韋皋
唐貞元年785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中書令韋皋,在一次酒宴中,韋皋讓薛濤即席賦詩,薛濤提筆而就《謁巫山廟》。韋皋看罷,不禁拍案叫絕。
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所以韋皋的官職擱現在就是一省之長。
詩酒之外,猶見才辯。一個小女子能有如此才情,實難可貴。自此,薛濤如同撥開沙礫的皎皎明珠,自此真正聲名鵲起。
《謁巫山廟》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所謂久聞不如一見,一次邂逅,韋皋也記住了這位絕世的才女佳麗,每每帥府有宴席,他都邀薛濤出席賦詩,薛濤一度成為韋皋面前的紅人,成了帥府中的「女校書」。
校書郎:官名。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雖然官階僅為從九品,但這項工作的門檻卻很高,按規定,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當此職。大詩人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從這個職位上做起的。
韋皋身為劍南節度使,川蜀所有的軍政大權集於一手。時人也皆知薛濤在韋皋眼中的分量,便藉機巴結這位紅人,而薛濤亦「性亦狂逸」,對送上門來的錢財照收不誤,雖然都全數上繳給韋皋,但還是引起了韋皋的不滿,正所謂功高蓋主之日,便是大禍臨頭之時,於是薛濤被韋皋發配到了松州(今四川松潘縣)。
松州地處偏遠,人煙稀少,前往松州的路上,薛濤寫下了《十離詩》,其中一首《犬離主》更是道出了薛濤當時的卑微。
《犬離主》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
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聰慧如薛濤,深知她的榮寵此時全靠韋皋,於是差人給韋皋送去了《十離詩》,韋皋轉又憐惜起這位貌美又多才的女子,很快就又召回了薛濤。自此薛濤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清醒的認知。對韋皋,有知遇之恩,卻無兒女之情。而她的心胸和眼界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二首其一》
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
卻教嚴譴妾,不敢向松州。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三、初戀元稹
韋皋死後,薛濤終得自由,這一年,她已然35歲。
唐元和四年三月,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蜀地。時年31歲的元稹,遇見了40多歲的薛濤,恍若生不逢時,情卻深種。兩人一見如故,兩廂傾心。
薛濤第一次有了愛情,這對於她來說,非常珍貴,如飛蛾撲火般的陷入了這該死的愛情中。期間寫出了著名的《池上雙鳥》,那個時候的她是幸福的。與相愛的人同進同出,朝賞日出,暮賞晚霞。眉眼間都是愛情的樣子。
《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可是好景不長,這場姐弟戀持續了三個月左右,隨著元稹調離蜀地,這種快樂的情形也只能當作美好的回憶。
四、浣花溪畔薛濤箋
當時的薛濤居住在浣花溪旁,那裡的人們擅長造紙,薛濤極愛四言絕句,律詩通常也只寫八句。
當時寫詩的紙幅偏大,所以她做了改良,將紙加以改良,做了紅色的小箋,非常適合寫詩。時人稱之為「薛濤箋」,流行一時,薛濤也因此獲得了經濟來源。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獨立。當時的詩人王建做了一首詩稱讚薛濤。
《寄蜀中薛濤校書》-王建
萬裡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箋: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加上浣花溪的水製成的淺紅色小箋。
薛濤箋當時就用這個與元稹書信傳遞,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春望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但是元稹可不是一個痴情的,用當今的話來說,妥妥一枚「渣男」。
在與薛濤打的火熱時,他的妻子正在病榻上,在離開薛濤後就娶了妻子,後來又納妾,讓他的事業得到了飛升。所以有人也說元稹「以巧婚以至通達。」
元稹簡介
元稹八歲就沒了父親,15歲明經科及第,24歲中貢舉,與大他8歲的白居易同科及第,是終生好友,授官校書郎,曾任左拾遺、校書郎,監察御史、刺史,尚書右丞等。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便是出自他之手。但是這首詩是元稹為了悼念亡妻所做。看似痴情,實則不然。兩年後元稹就開始娶妻納妾。
元稹不僅是詩人,還是小說家,他編寫的《鶯鶯傳》,講述了貧寒的書生張生與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的愛情,小說結尾「大凡天之所謂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些美人兒,不是危害自己就是危害他人。為了不危害自己,元稹撤了,故事裡面張生拋棄了崔鶯鶯。而故事裡張生就是元稹,崔鶯鶯就是元稹的表妹。以現在眼光看,元稹可謂是渣的一匹,但是當時卻是極為平常的事情。
五、一襲道袍了餘生
元稹一去不復返,甚至在此後又迎娶了兩任他人,此後,薛濤如同看淡塵世,她脫去了最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暗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畔仍然車馬喧囂,但是她的心卻也隨著元稹的離開而冷了。
六、籌邊樓
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在當地修建了「籌邊樓」。邀請薛濤題詞,於是有了流傳千古的「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樓不在高,有詩則名,自此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理縣,雜谷腦河岸薛城鎮的籌邊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七、西川女校書薛洪度
晚年的薛濤離開了浣花溪,搬到了碧雞坊(今成都金絲街附近),建了吟詩樓,獨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在元稹死後的第二年秋,這位千古難遇的才女就此逝去。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志銘——」西川女校書薛洪度之墓「
後人在成都東門錦江南岸建造瞭望江樓,薛濤井,薛濤亭等古蹟紀念薛濤。
唐有天下三百年,婦人女子能詩者,不過十數,最佳者,不過薛洪度而已。
薛濤於元稹猶如千年後的張愛玲與胡蘭成,一生所擁有的只有才氣,於愛情卻不得。
濤是大唐的一顆皎皎明珠。
初翻卷冊,她是長安薛府的靈秀少女;
墨染書香,她是帥府之中揮筆自豪的女校書;
桃花箋注,她是蜀川山水的一樹相思;
青燈枯萎,她是浣花溪畔的脫俗女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