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女校書薛濤

2020-12-13 Real瀲瀲不忘

她是中晚唐時期著名的女詩人

她是白居易、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的好友

她是薛濤

極愛紅裙的薛濤

如果說給我一次機會穿越,那我想去到薛濤的時代

看風流倜儻的白居易」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看吟出」有此傾城好顏色,天教晚發賽諸花「的劉禹錫

又或是寫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杜牧

還有那」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李商隱

張大千所做薛濤制箋圖

張大千所做薛濤制箋圖

一、初露鋒芒

薛濤的父親薛鄖在京城長安做官,學識淵博,視唯一的女兒薛濤為掌上明珠,從小就教他讀書識字,跟隨父親研習詩文的薛濤,小小年紀,已然滿腹經綸。

薛濤八歲那年,與父親一起在家裡庭院的梧桐樹下乘涼,他看著搖曳的枝葉,吟誦到「庭除一古桐,聳幹入雲中。」 薛濤隨口就續了一句「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 細品起來,竟是比其父親那一句更好。如此高的天分,讓父親又喜又憂。

薛鄖為人正直,敢於說話,這種性格也讓他得罪了當朝權貴,結果被貶謫到了四川成都。沒過幾年,又因為出使南詔(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感染了瘴癘去世了。

年僅十四歲的薛濤不得已,憑藉著「容姿既麗」和「通音律,善辨慧,工詩賦」,16歲的時候便委身為一名樂妓。

才女望春圖

二、遇貴人韋皋

唐貞元年785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中書令韋皋,在一次酒宴中,韋皋讓薛濤即席賦詩,薛濤提筆而就《謁巫山廟》。韋皋看罷,不禁拍案叫絕。

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所以韋皋的官職擱現在就是一省之長。

才女薛濤

詩酒之外,猶見才辯。一個小女子能有如此才情,實難可貴。自此,薛濤如同撥開沙礫的皎皎明珠,自此真正聲名鵲起。

《謁巫山廟》

亂猿啼處訪高唐,路入煙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聲猶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陽臺下,為雨為雲楚國亡。

惆悵廟前多少柳,春來空鬥畫眉長。

所謂久聞不如一見,一次邂逅,韋皋也記住了這位絕世的才女佳麗,每每帥府有宴席,他都邀薛濤出席賦詩,薛濤一度成為韋皋面前的紅人,成了帥府中的「女校書」。

校書郎:官名。掌校讎典籍,訂正訛誤。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寫和典校藏書,雖然官階僅為從九品,但這項工作的門檻卻很高,按規定,只有進士出身的人才有資格擔當此職。大詩人白居易、王昌齡、李商隱、杜牧等都是從這個職位上做起的。

韋皋身為劍南節度使,川蜀所有的軍政大權集於一手。時人也皆知薛濤在韋皋眼中的分量,便藉機巴結這位紅人,而薛濤亦「性亦狂逸」,對送上門來的錢財照收不誤,雖然都全數上繳給韋皋,但還是引起了韋皋的不滿,正所謂功高蓋主之日,便是大禍臨頭之時,於是薛濤被韋皋發配到了松州(今四川松潘縣)。

松州地處偏遠,人煙稀少,前往松州的路上,薛濤寫下了《十離詩》,其中一首《犬離主》更是道出了薛濤當時的卑微。

《犬離主》

馴擾朱門四五年,毛香足淨主人憐。

無端咬著親情客,不得紅絲毯上眠。

聰慧如薛濤,深知她的榮寵此時全靠韋皋,於是差人給韋皋送去了《十離詩》,韋皋轉又憐惜起這位貌美又多才的女子,很快就又召回了薛濤。自此薛濤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清醒的認知。對韋皋,有知遇之恩,卻無兒女之情。而她的心胸和眼界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二首其一》

黠虜猶違命,烽煙直北愁。

卻教嚴譴妾,不敢向松州。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卻將門下曲,唱與隴頭兒。

三、初戀元稹

韋皋死後,薛濤終得自由,這一年,她已然35歲。

唐元和四年三月,當時的著名詩人元稹,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蜀地。時年31歲的元稹,遇見了40多歲的薛濤,恍若生不逢時,情卻深種。兩人一見如故,兩廂傾心。

元稹與薛濤

薛濤第一次有了愛情,這對於她來說,非常珍貴,如飛蛾撲火般的陷入了這該死的愛情中。期間寫出了著名的《池上雙鳥》,那個時候的她是幸福的。與相愛的人同進同出,朝賞日出,暮賞晚霞。眉眼間都是愛情的樣子。

《池上雙鳥》

雙棲綠池上,朝暮共飛還。

更忙將趨日,同心蓮葉間。

可是好景不長,這場姐弟戀持續了三個月左右,隨著元稹調離蜀地,這種快樂的情形也只能當作美好的回憶。

四、浣花溪畔薛濤箋

當時的薛濤居住在浣花溪旁,那裡的人們擅長造紙,薛濤極愛四言絕句,律詩通常也只寫八句。

當時寫詩的紙幅偏大,所以她做了改良,將紙加以改良,做了紅色的小箋,非常適合寫詩。時人稱之為「薛濤箋」,流行一時,薛濤也因此獲得了經濟來源。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獨立。當時的詩人王建做了一首詩稱讚薛濤。

《寄蜀中薛濤校書》-王建

萬裡橋邊女校書,枇杷花裡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薛濤箋

薛濤箋:用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加上浣花溪的水製成的淺紅色小箋。

薛濤箋當時就用這個與元稹書信傳遞,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詩《春望詞》。

《春望詞》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心人,空結同心草。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但是元稹可不是一個痴情的,用當今的話來說,妥妥一枚「渣男」。

在與薛濤打的火熱時,他的妻子正在病榻上,在離開薛濤後就娶了妻子,後來又納妾,讓他的事業得到了飛升。所以有人也說元稹「以巧婚以至通達。」

鶯鶯與張生

元稹簡介

元稹八歲就沒了父親,15歲明經科及第,24歲中貢舉,與大他8歲的白居易同科及第,是終生好友,授官校書郎,曾任左拾遺、校書郎,監察御史、刺史,尚書右丞等。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便是出自他之手。但是這首詩是元稹為了悼念亡妻所做。看似痴情,實則不然。兩年後元稹就開始娶妻納妾。

元稹不僅是詩人,還是小說家,他編寫的《鶯鶯傳》,講述了貧寒的書生張生與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的愛情,小說結尾「大凡天之所謂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些美人兒,不是危害自己就是危害他人。為了不危害自己,元稹撤了,故事裡面張生拋棄了崔鶯鶯。而故事裡張生就是元稹,崔鶯鶯就是元稹的表妹。以現在眼光看,元稹可謂是渣的一匹,但是當時卻是極為平常的事情。

鶯鶯傳

五、一襲道袍了餘生

元稹一去不復返,甚至在此後又迎娶了兩任他人,此後,薛濤如同看淡塵世,她脫去了最愛的紅裙,換上了一襲灰暗的道袍,她的人生從熾烈走向了淡然,浣花溪畔仍然車馬喧囂,但是她的心卻也隨著元稹的離開而冷了。

六、籌邊樓

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李德裕在當地修建了「籌邊樓」。邀請薛濤題詞,於是有了流傳千古的「平臨雲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樓不在高,有詩則名,自此這座位於四川省阿壩州理縣,雜谷腦河岸薛城鎮的籌邊樓也因此名揚天下。

籌邊樓

七、西川女校書薛洪度

晚年的薛濤離開了浣花溪,搬到了碧雞坊(今成都金絲街附近),建了吟詩樓,獨自度過了最後的時光。

在元稹死後的第二年秋,這位千古難遇的才女就此逝去。

第二年,曾任宰相的段文昌為她親手題寫了墓志銘——」西川女校書薛洪度之墓「

後人在成都東門錦江南岸建造瞭望江樓,薛濤井,薛濤亭等古蹟紀念薛濤。

薛洪度之墓
望江樓

唐有天下三百年,婦人女子能詩者,不過十數,最佳者,不過薛洪度而已。

薛濤於元稹猶如千年後的張愛玲與胡蘭成,一生所擁有的只有才氣,於愛情卻不得。

濤是大唐的一顆皎皎明珠。

初翻卷冊,她是長安薛府的靈秀少女;

墨染書香,她是帥府之中揮筆自豪的女校書;

桃花箋注,她是蜀川山水的一樹相思;

青燈枯萎,她是浣花溪畔的脫俗女詩人。

相關焦點

  • 薛濤究竟經歷了什麼,能讓她成為唐朝第一女校書
    說起詩詞就想起李白,想起李白就想到盛世大唐,想到大唐就看見無數斑斕嬌豔的女子。縱數歷朝歷代,女子最為出彩的時期除了先秦便是唐朝,今天,咱就來聊一下唐朝第一女校書——薛濤。在唐朝女詩人中,薛濤與魚玄機、劉採春、李冶並稱唐朝四大女詩人。
  • 一代唐朝女詩人兼女校書薛濤可憐可嘆又跌宕起伏的一生
    導讀:一代唐朝女詩人兼女校書薛濤可憐可嘆又跌宕起伏的一生薛濤是唐朝歷史上有名的女詩人。唐朝的男詩人都太能幹了,像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因為當時薛濤在成都詩文界負有盛名,韋皋愛才惜才所以把薛濤召入府中,薛濤成為了一名營妓,專門陪著官員飲酒對詩。在一次酒宴上,韋皋想要考量薛濤,讓薛濤即興賦詩一首,結果薛濤從容不迫,淡定自若的寫下一首好詩,讓在場的人都大驚失色,莫不稱道的。韋皋看到詩後更加重用薛濤,只要有大型的飲宴活動,薛濤都會陪同出席。甚至讓她幫忙處理朝廷公文,薛濤處理起來井井有條,不落窠臼,讓韋皋更加高看。
  • 薛濤不只是「名妓」,她曾「乘風破浪」成為大唐第一個「女校書」
    她大膽創新,用木芙蓉花汁入漿,製成桃紅色的小箋,這是歷史上第一張彩箋,人稱「薛濤箋」。「薛濤箋」的橫空出世,一時洛陽紙貴,轟動天下。一年後,武元衡再次奏請薛濤為女校書,得知這個消息時,薛濤跪在溪水旁,讓眼淚恣意流淌成河。身份自由,經濟獨立,她終於做到了。只有她自己知道,這每一步,她走得有多辛苦。
  • 大唐唯一女校書:被半個詩人圈追捧,卻愛上渣男
    而要讓文人高官們看得上眼,不僅需要美貌,更需要才藝、辭令和見識,這些正是薛濤的長項。02大唐女校書很快,薛濤巨變的生活迎來了新的轉機。不過,薛濤雖沒當上古往今來第一個女性校書郎,她「才當校書"的名號卻廣為傳開,從此,人們都稱她為「女校書」。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仕途無門,便對他人更多憐惜。薛濤為所有來拜謁韋皋的官員士子大開方便之門,收禮受賄來者不拒。她不愛財,收下所有一文不留,全部上交。
  • 《才色無雙》之薛濤——風流女校書,大唐首席交際花,孤鸞一世
    01萬裡橋邊女校書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年),韋皋出任成都尹、御史大夫、劍南西川節度使薛濤所居之宅就在詩聖杜甫住過的地方,成都城南浣花深處,百花潭畔,萬裡橋邊,枇杷樹下。雖然並沒有實任校書郎之職,但在韋皋的心中,和交遊之時,已經把薛濤稱作「女校書」了,並有詩贈之曰:萬裡橋邊女校書,枇杷樹下閉門居。
  • 才傾唐朝的女校書薛濤,因何從大家閨秀,淪為煙花女子
    昨天講了「色既傾國,思乃入神」的魚玄機,今天就來品一品才傾唐朝的女校書——薛濤。中書令韋皋算是薛濤的伯樂,韋皋任節度使時,也讓薛濤參與一些文案工作,而這也正是薛濤所擅長的,她寫起公文來,言辭優美、富於文採。後來韋皋還奏請唐德宗,想讓薛濤任「校書郎」一職,這個職位官階雖低,要求卻極高,非滿腹詩書者不能任,譬如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人,都是從這個位置上做起的。
  • 被稱為「女校書」的唐朝著名詩人薛濤擁有著怎樣的童年呢?
    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小女兒將成長為大唐最著名的女詩人之一,並且將以女子之身進入蜀中最高官府,成為劍南西川節度使身邊的「校書郎」,以她的才學替父親實現經世救國之夢,並且「詩達四方,名馳上國」。這個女孩便是日後被稱為「女校書」的著名詩人薛濤。
  • 薛濤:才傾大唐的女詩人
    循於習規舊例,韋皋的異思奇想自然未能實現,不過名聲自此傳來,人們已帶著三分驚羨三分敬慕,稱薛濤為「女校書」了。不管有沒有「校書郎」的授職,薛濤被韋皋重用是顯而易見的。有一年,南越給韋皋進獻了一隻孔雀,韋皋非常喜愛,薛濤建議在府衙內「開池設籠以棲之」,象徵大唐王朝昌隆的國運和韋帥顯赫的治跡。
  • 她淪落風塵,卻成為了女校書,最後安靜的結束了一生!
    也不是沒有意外,貶謫途中被韋皋接回來的薛濤,是這既定的宿命裡一個出了奇的變數。韋皋遇到薛濤的時候,她剛剛17歲,劍眉微斂,素色湘裙,如同一莖荷花盛開在眾人眼前。薛濤早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16歲時淪落風塵。人世間留給她的路,只容得她淡定從容。她是大唐開國名將薛仁貴的後代。家中無男丁,父親薛勳視她如掌上明珠,著重授之以琴棋書畫。沒過幾年,薛助前往綿竹平叛。
  • 《大唐薛濤》 一部詩意盎然的慢閱讀
    七年磨一書。在時空壓縮的快節奏時代,成都作家、大學教師謝天開的新著《大唐薛濤》卻為一部慢閱讀的作品,適宜於輕風品佳茗,燈下看美人的讀法。  《大唐薛濤》是一部唐代女詩人薛濤的文化傳記,兼具文學作品與學術專著特質:傳奇的情節,翔實的史料,詩性的描述——歷史視野的全新敘事,女性文化的深度解析。  詩仙李白的詩歌在山水,文妖薛濤的詩歌在花木。
  • 薛濤小傳:綠竹伴小樓,蒼蒼勁節奇!
    薛濤,大唐的女校書,早已成為歷史篇章中的一段記憶,只有在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的望江樓,還在對著奔騰的府南河,依稀記憶起那個才華出眾的女子,守著一樓一江,等著喜歡的人歸來。江河依舊,幾度夕陽紅,曾在望江樓徘徊了無數日夜的我,今日寫薛濤。
  • 薛濤箋的「箋」念jiān還是qiān?搞不懂薛濤,小心考試丟分
    薛濤箋亦作「 薛濤牋( jiān)」 ,蘊含女性特有的美妙才思,紅色的「薛濤箋」配上以薛濤俊逸的行書書寫的清雅脫俗的薛濤詩,一時間廣為風行,成了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後來,甚至官方的國札也用此箋。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這是甚麼紙?」(旦)「薛濤箋。」《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說和珅家竟如此富有,連薛濤箋都有。
  • 唐代被稱為女校書的著名女詩人,薛濤最終的感情歸宿是在哪裡呢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作為唐代著名女詩人的薛濤留下哪些傳世名作?她的一生又是怎樣的呢?最終的歸宿又是哪裡呢? 薛濤的出身 薛濤是唐朝時期的長安人,父親是個小官到處調任,薛濤也從小就和父親到處遷徙。後來薛濤父親到了成都做個小官,薛濤也跟隨父親到了成都。薛濤父親死後不久,家裡就過不下去了,當時十六歲的薛濤為了生活不得已入了樂籍。
  • 薛濤:掃眉才子 落寞一生
    薛濤在詩中也常提到這種植物,如 《贈遠》:「擾弱新蒲葉又齊,春深花發塞前溪。」元稹回贈的 《寄贈薛濤》 也說:「別後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雲高。」兩人都在詩裡拿菖蒲說事,當然不是因為它「為藥最妙,服久化仙」(《水經注·伊水》)。王建 《寄蜀中薛濤校書》 詩云:「萬裡橋邊女校書,琵琶花裡閉門居。」可見薛濤還喜歡琵琶花。
  • 薛濤箋——女詩人自製的美麗詩箋
    唐代女詩人薛濤晚年居此寫作,並取溪水製作「薛濤箋」。浣花溪因浣花夫人而名。唐「安史之亂」後,地方官據地自專,相互攻殺,爭奪地盤。史稱「藩鎮割據」。韋皋曾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的官銜,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往往稱之為「女校書」。後世稱歌伎為「校書」就是從她開始的。薛濤脫樂籍後,居浣花溪上,終身未嫁。建吟詩樓於碧雞坊,晚年好作女道士裝束。
  • 何須江上白司馬,枉待官中元尚書:七律《大唐才女數薛濤其二》
    大唐才女數薛濤其二昨天讀了文友「風裡落花」的一篇絕句,題曰《嘆薛濤》,篇幅雖小,立意頗新。有自己的見地,未落前人之窠臼。其中有一個句雲「何須江上白司馬」,予尤喜之。鑑於已有近體《大唐才女數薛濤》,然愛落花之詩句,因借來珠玉,再吟一律,名之曰《其二》也。縱觀薛濤一生,雖有才色,然隸身樂籍,終屬下賤。雖有巨公名士與之唱和逶迤,最後還是沒有哪個士大夫肯真的來娶薛濤。莫說正妻,就是委身側室也是不可能的。包括今人盛傳的薛元之戀,倘若確有其事,那麼也只是薛濤的美好願望罷了。元稹雖風流,但他卻更熱衷於功名。
  • 中國古代才女之薛濤:容貌才華絕世的唐朝詩妓 卻愛上情場偽君子
    期間薛濤出生,不僅靈秀美麗,而且秀外慧中,8歲就能知曉音律,吟詩作賦。   有一天薛鄖坐在院中指著一棵梧桐樹吟出兩句:「庭前一古桐,聳幹入雲中。」他叫女兒接續下兩句,小薛濤看著高大的梧桐樹,應聲答道:「枝迎南北鳥,葉送往來風。」這兩句隨口而出的詩冥冥中似乎預示著薛濤命運的坎坷。   薛濤14歲時,父親去世,為了維持自己和母親的生計,她不得不淪落煙花。
  • 她認識半個大唐的才子,為啥卻得不到幸福?
    她是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還是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才華可比肩卓文君,半個大唐的才子都曾為她傾倒。她如此有才華,在歷史書、語文書上,卻很少能見到她的名字,她的故事,知道的人也很少。14歲那年,薛濤的父親得了急症離世,只剩下薛濤母女倆面對失去了家中頂梁柱的生活。兩個弱女子,在那個時代生活得相當艱難,不得已,薛濤在16歲時,憑藉著盛世美顏和才華,入了樂籍,成了一名營妓,可以說是從天上跌到了地下。
  • 還原一個真實的薛濤:大唐蜀地貨真價實的「一姐」
    儘管當時有「楊一益二」之說,即天下城市,揚州第一,成都第二。成都真的就是人間天堂了嗎?薛濤很快成了韋皋身邊的紅人。她,還不滿20歲。(3)一貶邊塞劍南道在當時的唐朝,其分量舉足輕重。當時的大唐國力已經日漸式微,連長安附近都成了藩鎮割據地盤,這些人瘋狂地搶地盤,根本不聽朝廷的命令。
  • 那些拗斷筋骨的委屈,有的血淚得見,有的,薛濤只能深埋詩裡
    老父親的擔心不無道理,自己的女兒薛濤,後來,果然成了官伎。官伎,是達官貴人宴席間應酬的女子,她們娥眉婉轉,胸有文墨,舉止需得多一份契合主人家身份的莊重,而薛濤,無疑是這些人中的翹楚。只要蜀地官場有盛宴,韋皋必定要召薛濤前來侍宴賦詩。除此之外,韋皋還發現,薛濤在做文書方面的處理工作,比身邊那些幕僚們強太多,於是讓她負責文書上的工作越來越多,實實在在地擔任起了「秘書」一職,在蜀地,人們把她稱之為「女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