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29歲出家,35歲證道,傳道45年,影響波及整個印度。那麼歷史上,佛陀弘法的根據地在哪裡呢?它是如何來的?
佛教發展的歷史,並不如世人想像中那般美好。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這種歷史性大事件,在當時根本無人知曉。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說幹口舌,根本沒人願意聽他的佛法。直到成佛三個月後,才有了第一批信眾,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
這批弟子一共才五人,而且還都是當年淨飯王安排來伺候佛陀的,因佛放棄苦行,五人與佛分道揚鑣。收編舊部後,佛陀率領五比丘周遊列國,逐漸吸收了一些信眾。佛陀與弟子們白天在山邊、樹下湊一起學道禪修,晚上就各自找破屋或人家的牛棚瓦舍借宿,根本沒有根據地之說!
我們知道,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雨季從每年6月延續至10月。當時的出家沙門一到了雨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叫做「雨安居」。直到旱季才回到樹林,與眾人一起修行。
僧團人少還好,創業期嘛,勉強將就著。不過,隨著佛陀贏得了與大迦葉尊者沙門領導權之爭的重要一戰後,勝者為王,迦葉三兄弟率拜火教一千信眾加入僧團。僧團的力量頓時壯大,自然僧團的後勤要求越來越高。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僧團的根據地問題,否則一到雨季,僧團又將一盤散沙。
此時,佛在十六大國之一的摩揭陀國說法。頻婆娑羅王與佛有緣,當初佛陀出家時途徑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希望佛陀證道後不要忘了來度化他。國王嘛,既然有佛緣,當然不能只有精神上的鼓勵,更需要物質上的支持!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記載,佛在王舍城說法,王「離塵垢得法眼淨」,獲益良多。人知恩圖報,你住舒坦的王宮可佛卻在王舍城外的某棵樹下湊合著一晚,怎麼也說不過去。為了留住佛陀,頻婆娑羅王心想著得給佛陀找個根據地,地點他早已想好,就在王舍城外的皇家林苑。
為什麼頻婆娑羅王要將此皇家林苑送給佛陀呢?除了有心供奉,其實國王心中還有一些小九九。
佛經說,頻婆娑羅王還是太子時,出城遊玩,看到此林花開四季翠竹環繞,妙不可言,於是想據為己有。但園林主人死活不賣。太子懷恨在心,繼位後以武力相逼,把園林主人活活氣死了。主人死前發下毒誓,要變成園中的毒蛇找國王報仇。
後來國王帶著宮中妃嬪來竹林尋歡作樂,「盡極歡娛以肆其意」,消耗過度到虛脫,就躺在林中睡著了。這時,園主人變的那條毒蛇準備襲擊國王。據說是一種叫迦樓羅(天龍八部之一,以食毒龍為生)的金翅鳥及時出現抓走毒蛇。頻婆娑羅王大驚失色,以迦樓羅救駕有功為名,把此林苑賞賜給它。
其實頻婆娑羅王就是找了個藉口,他想起了園林主人的毒誓,害怕再遭報應不敢踏入園林一步。反正空著也是空著,乾脆再賞給佛陀當根據地吧,沒準還能消除此厄呢?就這樣,在頻婆娑羅王的贊助下,佛教史上第一座專門供僧人修行的駐地【竹林精舍】建立起來了。
竹林精舍不僅是佛陀傳道的第一根據地,更是所有寺廟的前身與建築原型。竹林精舍背靠耆闍崛山(即靈鷲山),佛陀與諸大弟子在竹林精舍及靈鷲山中弘法長達50多年。可以說,佛陀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度過。
佛陀有了竹林精舍這第一塊根據地後,隨後吸收了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皈依,佛教的星星之火才正式在人間燃起。甚至佛陀入滅後,繼任國王同樣巨額贊助,第一次佛法集結,也是佛陀傳下的真正佛法同樣誕生於此!
歡迎關注,了解更多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