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傳道45年,比丘僧團的根據地在哪?

2020-12-12 七葉講堂

佛陀29歲出家,35歲證道,傳道45年,影響波及整個印度。那麼歷史上,佛陀弘法的根據地在哪裡呢?它是如何來的?

佛教發展的歷史,並不如世人想像中那般美好。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道成佛這種歷史性大事件,在當時根本無人知曉。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說幹口舌,根本沒人願意聽他的佛法。直到成佛三個月後,才有了第一批信眾,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

這批弟子一共才五人,而且還都是當年淨飯王安排來伺候佛陀的,因佛放棄苦行,五人與佛分道揚鑣。收編舊部後,佛陀率領五比丘周遊列國,逐漸吸收了一些信眾。佛陀與弟子們白天在山邊、樹下湊一起學道禪修,晚上就各自找破屋或人家的牛棚瓦舍借宿,根本沒有根據地之說!

我們知道,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雨季從每年6月延續至10月。當時的出家沙門一到了雨季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叫做「雨安居」。直到旱季才回到樹林,與眾人一起修行。

僧團人少還好,創業期嘛,勉強將就著。不過,隨著佛陀贏得了與大迦葉尊者沙門領導權之爭的重要一戰後,勝者為王,迦葉三兄弟率拜火教一千信眾加入僧團。僧團的力量頓時壯大,自然僧團的後勤要求越來越高。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僧團的根據地問題,否則一到雨季,僧團又將一盤散沙。

此時,佛在十六大國之一的摩揭陀國說法。頻婆娑羅王與佛有緣,當初佛陀出家時途徑摩揭陀國,頻婆娑羅王希望佛陀證道後不要忘了來度化他。國王嘛,既然有佛緣,當然不能只有精神上的鼓勵,更需要物質上的支持!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記載,佛在王舍城說法,王「離塵垢得法眼淨」,獲益良多。人知恩圖報,你住舒坦的王宮可佛卻在王舍城外的某棵樹下湊合著一晚,怎麼也說不過去。為了留住佛陀,頻婆娑羅王心想著得給佛陀找個根據地,地點他早已想好,就在王舍城外的皇家林苑。

為什麼頻婆娑羅王要將此皇家林苑送給佛陀呢?除了有心供奉,其實國王心中還有一些小九九。

佛經說,頻婆娑羅王還是太子時,出城遊玩,看到此林花開四季翠竹環繞,妙不可言,於是想據為己有。但園林主人死活不賣。太子懷恨在心,繼位後以武力相逼,把園林主人活活氣死了。主人死前發下毒誓,要變成園中的毒蛇找國王報仇。

後來國王帶著宮中妃嬪來竹林尋歡作樂,「盡極歡娛以肆其意」,消耗過度到虛脫,就躺在林中睡著了。這時,園主人變的那條毒蛇準備襲擊國王。據說是一種叫迦樓羅(天龍八部之一,以食毒龍為生)的金翅鳥及時出現抓走毒蛇。頻婆娑羅王大驚失色,以迦樓羅救駕有功為名,把此林苑賞賜給它。

其實頻婆娑羅王就是找了個藉口,他想起了園林主人的毒誓,害怕再遭報應不敢踏入園林一步。反正空著也是空著,乾脆再賞給佛陀當根據地吧,沒準還能消除此厄呢?就這樣,在頻婆娑羅王的贊助下,佛教史上第一座專門供僧人修行的駐地【竹林精舍】建立起來了。

竹林精舍不僅是佛陀傳道的第一根據地,更是所有寺廟的前身與建築原型。竹林精舍背靠耆闍崛山(即靈鷲山),佛陀與諸大弟子在竹林精舍及靈鷲山中弘法長達50多年。可以說,佛陀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這裡度過。

佛陀有了竹林精舍這第一塊根據地後,隨後吸收了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皈依,佛教的星星之火才正式在人間燃起。甚至佛陀入滅後,繼任國王同樣巨額贊助,第一次佛法集結,也是佛陀傳下的真正佛法同樣誕生於此!

歡迎關注,了解更多佛經故事!

相關焦點

  • 佛陀住世時,他的比丘僧團有多少人?
    ——《大乘方廣總持經》在許多佛經中,佛陀說法,動輒數萬弟子,百億聽眾,顯然有些誇張。且不說佛當時的影響如何,全球人口總數都沒有這麼多。那麼,歷史上佛陀到底有多少弟子呢?我們知道,佛陀35歲證道,傳法45年。
  • 臨入涅槃,佛陀將僧團託付給了誰?
    佛陀時代的比丘(出家人)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一般情況下不許有別的財產。印度寺院有稱作「僧伽藍摩」, 略稱為「伽藍」,義為叢林。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二者合起來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如《大智度論》卷三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 比丘僧欲還俗,佛如是說……
    佛陀證道前,修行之道莫衷一是。有苦行派,比如佛在伽倻山苦行林用種種頭陀行,有從樂派,認為只有身心愉悅才能獲得最終解脫。《大唐西域記》就這樣記載「五比丘棄佛」的故事:五比丘中的摩訶男(即後來的釋迦族王)、跋提兩位王弟主張「安樂為道」,當佛入伽倻山苦行林時,他們覺得「太子所行,非真實法。」
  • 佛教故事:風月女子誣陷僧團 世尊詳解前世因緣
    我們的心念若稍微沒照顧好就發於行動,往往會成為生生世世的障礙與負擔,即使是佛陀也是一樣。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於佛陀領導僧眾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為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僧團。在此種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嚴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雙運的教育下,沒有人逾越規矩。
  • 佛陀故事:五百女子矢志出家 佛陀無奈立八敬法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說,「這兩件衣服是為佛陀做的,請您收下,我希望您要自己來穿!」 佛陀因為對方是自己的姨母,不好過分拒絕,就讓步說道:「施僧是有很大的功德,我也是僧中的一名,接受你的一件,另一件我來為你布施給別人。」 摩訶波闍波提夫人見佛陀承諾接受一件以後,沒有再說什麼,但她又再進一步地提出問題來要求佛陀道:「佛陀!
  • 長者供養精舍給僧團 竟又索迴轉贈他人
    因為那時行腳的比丘很多,羅侯羅住的精舍裡就常有比丘掛單,可是那位長者以為精舍是他布施的,總喜歡幹涉精舍裡的事,羅侯羅後來報告佛陀,請問佛陀怎麼辦?佛陀告訴他道:「羅侯羅!在我的法中,僧團中的事,在家信徒是不可以管的。在家信徒發心布施精舍,不可因為是他布施的就橫加幹涉,你可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精舍的目的何在?
  • 佛陀生平大略
    他對自己的證悟充滿自信,常自稱:「我覺知圓滿,已獲一切智,永斷死原本,不從他悟,道業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輪迴生死,知如實,見如真。」悉達多成佛後,先在林中靜坐了49天,然後走向人間,傳道度人。他在波羅奈城附近的鹿野苑找到了在他捨棄苦行後離他而去的憍陳如等五人,向他們宣說了「四聖諦」,五人當下悟解見道,成為「比丘」(一譯「苾蒭」,意譯「乞士」),於是便有了佛教的僧團。
  • 佛陀與風塵女子孫陀利的糾葛
    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於佛陀領導僧眾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為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僧團。在此種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嚴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雙運的教育下,沒有人逾越規矩。
  • 在佛陀的眼中,女人的地位如何?看看這件事,你就明白了
    出家男眾叫「比丘」,出家女眾叫「比丘尼」,在家男眾叫「優婆塞」(我們不妨就簡單稱作「男居士」),在家女眾叫「優婆夷」(「女居士」)。那麼,你知道當年佛陀在招收弟子的時候,是先收哪一眾,後收哪一眾嗎?我們開門見山地說,當年佛陀收弟子的順序,是這樣的:最先收的是「比丘」,接著是「男居士」,再接著是「女居士」,最後才是「比丘尼」;而且,在收「比丘尼」做弟子的時候,佛陀多少還是有點兒「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的。換句話說,佛陀並不打算收女人為弟子,就算要收,也是寧可讓她們在家修行(做「女居士」),而不是出家修行(做「比丘尼」)。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佛陀成道初期,度化的都是男眾比丘僧。一次佛在講法時,撫養他長大的姨母帶著五百位女性來到佛講法的精舍請求出家,佛陀拒絕了。姨母就帶著五百女子在精舍外長跪不起再三哀求,佛陀還是不同意。如果我們出家僧團中出現了女性,那麼必然會毀壞正法,正法就不能久住世間了!並且在無量劫中,過去諸佛應化世間,從來沒有哪一尊佛度化女人出家的,未來也不會有佛度化女人出家。」阿難聽完後依舊懇請佛陀,希望佛陀允許姨母和五百女眾可以出家為僧。佛陀拗不過他,最終同意了,並對阿難說:「佛法的正法時代會因此減少五百年吶!」
  • 佛經故事;比丘僧常貪睡結果轉世成寄生蟲達20萬年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轉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煩惱;世間諸法盡皆無常,若能淨心,即得智能,徹見實相,便可遠離苦惱,得大安樂。 當時,有一比丘心智昏鈍不明,不能體會佛陀苦心的教導,每日飽食後即關起房門,放縱習性,恣意睡眠;貪愛色身快意舒適,從不修習無常觀等觀行法門。
  • 萬人供僧法會震撼人心 泰國法身寺喜迎「法寶節」
    比丘們傳承了佛陀時代託缽乞食的生活方式  7時30分,象徵著常隨佛陀身畔的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1250位比丘徐徐從法身寺大佛塔經行而下,他們步履平緩有序,一如兩千多年前到舍衛城乞食的僧眾,莊嚴而寂靜。  在佛陀時代,比丘(比庫)在生活中護持三衣一缽,乞食自活,住於阿蘭若處,少欲知足,離諸世俗煩惱,精進修道,以期證得涅槃勝果。
  • 僧團當中第一個沙彌,是佛陀出家前的兒子,這些佛教歷史你該看看
    當年的僧團當中沒有未成年,都是成年人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說我這輩子要修行,要弘揚佛法。這個羅睺羅,他說大家都出家了,我也出吧,何況我父親是佛,然後他出家了。釋迦牟尼佛就把羅睺羅交給舍利弗,說舍利弗是你的依止師,你不懂的都問他,你不要來攪和我的事,平常我太忙了。
  • 佛陀開悟後的一句話,讓佛法盛傳的時間只有500年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佛陀在當時並沒有傳法度人的想法,於是在眾天神的不斷請求下佛陀才出來度人。佛陀在一生49年的講法中,單單講出世間的般若智慧的法就足足用了22年,可見般若智慧在佛教中修行的重要性,因為要讓自己達到空相就必須具備那樣的智慧。
  • 佛陀弟子大迦葉 雞足入定50億年等待彌勒佛
    在未通知任何比丘的情況下,他獨自上路,走了五裡路去見未來的學生——這個慈悲的舉動,後來一直被受讚頌。在王舍城與那爛陀之間的路上,佛陀坐在榕樹下,等待未來的弟子到達。他並未像普通沙門一樣坐在那裡,而是展現出一切莊嚴的佛光。他放光照亮了方圓八十公尺,整片樹林呈現一片光明。他示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莊嚴相好。當迦葉尊者到達時,看見佛陀坐在那裡,充滿覺者之光,心想:「這一定就是我要尋找的老師!」
  • 有些問題,佛陀一直沒有正面回答,他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嗎?
    一天禪坐完畢後,佛陀手裡拿著一把樹葉加到僧團中。他把手中的樹葉舉起,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手裡的樹葉與森林裡的樹葉,哪一個比較多呢?比丘們答道:當然是森林裡的樹葉。佛陀說:正是。在我的思維裡,我所證悟到的比我教給你們的也多出太多了。為什麼我沒有把所有的都教給你們呢?
  • 佛陀的一生(108張圖片及詳細注釋)
    佛陀責備他濫用神通,那個沉香木缽盂後來被交給僧團研磨成沉香木粉膏)世尊讓阿難陀尊者取水來並親自為這名病比丘清洗,之後他集合僧團說「你們出家再無父母,如果不相互看護,誰會來看護?對於病者,應如同看護佛陀一樣看護他」,並且為此制定了一條戒律:比丘有病者如果僧團無故不安排看護,犯「惡作」)
  • 揭秘佛陀十大弟子 個個都是曠世奇才(1)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利弗,又稱舍利子,出生於王舍城附近一個婆羅門教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的大學者。因自幼受家庭薰陶,他對婆羅門教十分精通。長大後他與其親友,也就是後來同他一起出家的道友目犍連志同道合,一起在鄉裡傳道授業,各自擁有數千門徒。一次他與目犍連外出旅行,路遇釋尊的弟子馬勝比丘,聞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僧團分裂(提婆達多叛逆):佛陀事業末期,還是碰到了嚴重的內部糾紛。佛的堂弟提婆達多因意見不合而造成僧團分裂,這發生在成道後30年左右。據說提婆達多想獲得僧團領導權。他在戒律上提出傾向苦行的「五法」,佛不同意,他遂帶領支持者離開僧團。提婆達多與外道六師之一的晡刺拿是親密好友,二人的思想都否認輪迴和善惡業報。在當時沙門體系內,對苦行與輪迴說的立場是較重大的問題。
  • 重磅:佛陀家族釋迦族後裔還有出家人嗎?
    然而釋迦族獨有的佛法傳承為核心的尼泊爾佛教卻並沒有僧團,取而代之的寺院住持者是在家修行人。鳳凰佛教顧問導師明賢法師在「蓮開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巡禮中,通過對尼泊爾佛教的實地考察,深度挖掘釋迦族後裔鮮為人知的歷史和現狀。 從「出家」到「在家」:尼泊爾佛教僧伽制度的演變 十二世紀前,尼泊爾佛教有過傳統意義上的出家僧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