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住世時,他的比丘僧團有多少人?

2020-12-12 七葉講堂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十億眾,摩伽陀國優婆塞六十億百千人。——《大乘方廣總持經》

在許多佛經中,佛陀說法,動輒數萬弟子,百億聽眾,顯然有些誇張。且不說佛當時的影響如何,全球人口總數都沒有這麼多。那麼,歷史上佛陀到底有多少弟子呢?

我們知道,佛陀35歲證道,傳法45年。45年中,佛陀肯定為很多人說過法,我們這裡探討的是出家佛弟子總數,尤其是常年跟隨佛陀四處傳道的「常隨眾」總數,也就是佛陀比丘僧團的真正規模。

據《長阿含·中本起經》記載:佛陀證道後,便開始四處傳道,招募他的第一批信眾。事實上,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沒人聽說過他的名號,也極少人願意相信他的解脫之道。

直至證道3個月後,佛陀在波羅奈國鹿野苑遇到了當初隨其苦行的五比丘,並為五比丘說法,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這就是佛陀的比丘僧團雛形。隨後,佛陀在波羅奈國度化耶舍長者一家並朋黨40餘人,僧團規模達50人。

緊接著,佛帶著50比丘僧團來到了摩揭陀國。在這裡,佛完成了僧團擴招最重要的一役「度化三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也就是大迦葉有弟子五百,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總共一千人皈依。

大迦葉是當時摩揭陀國修為最高的出家人,佛陀收編三迦葉之舉頓時傳遍整個印度。此前僧團規模小,佛陀率諸弟子遊歷諸國,四處傳道。隨著三迦葉信眾加入,比丘僧團頓時擴大,如此規模的僧團再四處遊行顯然是不可能的,起碼後勤供給就是個大難題。加上印度的雨季時間長,僧團無法隨處雨安居。

恰好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願意供養佛陀,並為比丘僧團修建傳法諸地——竹林精舍(寺廟的原型)。竹林精舍修築過程中,僧團兩大支柱人物舍利弗、目犍連主動來投,各帶弟子一百人,此時的僧團規模已達一千二百五十人。

據《中本期經》記載:之後無論是,佛回父國迦毗羅衛見淨飯王最後一面,還是前往舍衛國祗園精舍、度化憍薩羅國(迦毗羅衛宗主國)波斯匿王,佛都是「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直到佛再回釋氏精舍,姨母大愛道夫人、佛妃耶輸陀羅懇請500釋迦女出家,同時「城中長者子五百同輩」也要隨佛出家,之後僧團才增加的「千優婆塞(優婆夷)」。此後,比丘僧團總人數再未增加。

事實上,佛後來也招收了許多弟子,比如著名的鐵匠純陀(佛陀吃了他供養的旃檀樹耳,誘發痢血症,致使佛陀在趕回迦毗羅衛的途中涅槃),但顯然這些弟子都不是佛的「常隨眾」,更多是在家的信男信女,也就是優婆塞、優婆夷。

其實不僅《阿含經》、《金剛經》等佛經記載到底比丘僧團人數也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人數不少,但遠沒有百千億那麼誇張。不過正是由於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核心團隊,佛教星星之火才得以發展成燎原之勢!

歡迎關注帳號,了解更多佛經故事

相關焦點

  • 佛陀傳道45年,比丘僧團的根據地在哪?
    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說幹口舌,根本沒人願意聽他的佛法。直到成佛三個月後,才有了第一批信眾,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這批弟子一共才五人,而且還都是當年淨飯王安排來伺候佛陀的,因佛放棄苦行,五人與佛分道揚鑣。收編舊部後,佛陀率領五比丘周遊列國,逐漸吸收了一些信眾。
  • 臨入涅槃,佛陀將僧團託付給了誰?
    佛陀時代的比丘(出家人)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一般情況下不許有別的財產。印度寺院有稱作「僧伽藍摩」, 略稱為「伽藍」,義為叢林。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二者合起來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如《大智度論》卷三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 比丘僧欲還俗,佛如是說……
    於是他來到佛那裡去辭別,佛對他說了這些道理。佛陀證道前,修行之道莫衷一是。有苦行派,比如佛在伽倻山苦行林用種種頭陀行,有從樂派,認為只有身心愉悅才能獲得最終解脫。《大唐西域記》就這樣記載「五比丘棄佛」的故事:五比丘中的摩訶男(即後來的釋迦族王)、跋提兩位王弟主張「安樂為道」,當佛入伽倻山苦行林時,他們覺得「太子所行,非真實法。」早早棄佛而去。阿若憍陳如等三比丘則認為「勤苦為道」,追隨佛六年苦行。當佛放棄苦行法時,憍陳如等覺得佛放棄了梵行,也離開了他。
  • 大梵天王——最初請佛陀說法的人
    最初是誰勸請佛陀說法的?(圖片來源:資料圖) 編者按:此故事摘自:《賢愚經.卷一》,三寶住世大明燈,禮敬供養出苦輪。得遇三寶,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佛陀累劫勤修、大梵天王請佛住世、僧寶承傳法脈、大善知識慈悲化眾,芸芸眾生於漫漫長夜裡,沉淪苦痛,將無可依怙、無由出離。因此,當以至誠懇切之心,禮敬三寶、供養勸請,如說修行、不疲不厭。願三寶長明之燈,照破眾生無始昏昧黑暗,永燃自心清淨覺醒之光。 三千多年前的印度摩竭陀國,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善勝道場,圓滿無上佛果。
  • 深悟佛陀慈悲 莊嚴僧格道風
    僧人自從出家時就應該已經有了生活清貧並日復一日的心理準備,其實有很多出家人在出家之前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甚至奢侈的,但一旦他們對佛學發生興趣生成信仰最終歸入佛門,他們就不由自主的將對財物的追求置之度外,將潛心修行、弘法利生、了生脫死為一生的追求。佛門修行人自覺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禪悅為食,無比歡喜。他們的內心是寧靜而寬廣的,精神是充實而純淨的。
  • 佛陀故事丨一把珍貴的泥土
    小童請佛陀坐在一棵榕樹下的大石上,阿難陀與眾比丘也圍聚在一起。佛陀給小童說了一個故事:多世以前,有一個太子名叫衛屍朋他羅。他是一個慈心慷慨的人,常把自己的財物分享給貧窮和有需要的人。他的妻子嘛達利也有同樣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歡喜幫助別人,因此她對丈夫送那麼多的財物給別人,從來都沒有怨言。他們有一個名叫闍鄰的兒子和一個名叫訖利屍納吉納的女兒。
  • 阿彌陀佛聖誕日: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創造西方極……
    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關於阿彌陀佛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阿彌陀佛手託蓮花,因蓮具眾德,出汙泥而不染,表示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鹹收。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
  • 佛教故事:風月女子誣陷僧團 世尊詳解前世因緣
    風月女子被人挑唆,假裝懷孕誣陷佛陀。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於佛陀領導僧眾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為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僧團。在此種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 佛經故事;比丘僧常貪睡結果轉世成寄生蟲達20萬年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轉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煩惱;世間諸法盡皆無常,若能淨心,即得智能,徹見實相,便可遠離苦惱,得大安樂。 當時,有一比丘心智昏鈍不明,不能體會佛陀苦心的教導,每日飽食後即關起房門,放縱習性,恣意睡眠;貪愛色身快意舒適,從不修習無常觀等觀行法門。
  • 佛典故事:阿闍世王五百妃失瓔珞記
    黑幕籠罩下的城郊格外岑寂,當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接近庵婆羅園門口時,阿闍世王驚覺,暗夜中的庵婆羅園內竟然寂然無聲,他驚懼地質問耆婆:「你說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這裡,為什麼園內一點人聲都沒有?你在欺騙我嗎?」耆婆向前稟報:「陛下,我並沒有欺騙您啊!您往前看!
  • 佛陀涅槃前留給我們最後的遺教!
    阿難和大家聽了都流淚不止,後來大家商量光是這樣啼哭沒有甚麼用,要緊的提出有關如何使未來正法久住的問題來請示佛陀才是。經過商量以後,公推阿難請問佛陀道: 「佛陀!我們弟子大家禁不住傷感之情,有四個問題最後請示佛陀:「第一、佛陀住世的時候,我們大家依佛陀為師,佛陀涅槃以後,我們依誰為師呢?
  • 佛陀為何不允許女性出家,是因為佛教重男輕女嗎
    佛陀成道初期,度化的都是男眾比丘僧。一次佛在講法時,撫養他長大的姨母帶著五百位女性來到佛講法的精舍請求出家,佛陀拒絕了。姨母就帶著五百女子在精舍外長跪不起再三哀求,佛陀還是不同意。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看著姨母和五百位女性,這樣長跪不起很是心軟,又被她們出家的決心和姨母的真誠所感動,便多次去勸請佛陀允許她們出家。並且向佛陀描述佛陀的生母去世後,姨母是怎麼含辛茹苦把佛陀餵養長大的話來打動他。佛陀唉聲後告訴阿難:「我不允許她們出家,就如世間如果一個人家的女人多男人少,這個家庭必然會走向衰敗一樣。
  • 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傑布受比丘戒(組圖)
    清晨6時20分,在扎寺拉讓日光殿,第十一世班禪的經師江洋嘉措大師和扎寺5位高僧為第十一世班禪舉行授戒儀式。19歲的班禪禮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藏傳佛教密宗大師江洋嘉措仁波切為師受成比丘戒,成為了一名正式的佛陀弟子。授戒儀式嚴格按照藏傳佛教儀軌和定製進行,如法如律,莊嚴神聖,整個儀式持續了近2個半小時。
  • 佛陀弟子大迦葉 雞足入定50億年等待彌勒佛
    在未通知任何比丘的情況下,他獨自上路,走了五裡路去見未來的學生——這個慈悲的舉動,後來一直被受讚頌。在王舍城與那爛陀之間的路上,佛陀坐在榕樹下,等待未來的弟子到達。他並未像普通沙門一樣坐在那裡,而是展現出一切莊嚴的佛光。他放光照亮了方圓八十公尺,整片樹林呈現一片光明。他示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莊嚴相好。當迦葉尊者到達時,看見佛陀坐在那裡,充滿覺者之光,心想:「這一定就是我要尋找的老師!」
  • 有些問題,佛陀一直沒有正面回答,他也有不知道的事情嗎?
    一天禪坐完畢後,佛陀手裡拿著一把樹葉加到僧團中。他把手中的樹葉舉起,對比丘們說:比丘們,我手裡的樹葉與森林裡的樹葉,哪一個比較多呢?比丘們答道:當然是森林裡的樹葉。佛陀說:正是。在我的思維裡,我所證悟到的比我教給你們的也多出太多了。為什麼我沒有把所有的都教給你們呢?
  • 佛典故事:佛為病比丘洗浴
    佛陀時代,有一個國家名為「賢提」,當時有位年老比丘因長期臥病,不僅身體枯瘦、形容憔悴,甚至因無人看顧而汙穢不堪,散發出陣陣惡臭。一天,佛陀於定中觀察到這位病比丘的處境,於是帶領五百位比丘前往他的住所。與世尊同行的比丘們,見到屋內如此汙穢髒亂,個個掩鼻皺眉,希望能儘速離開這個地方。但是,佛陀卻請比丘們輪流進去探視,並且請人熬煮稀飯給病比丘食用。大家見到病比丘羸瘦的身軀,又聞到他身上發出的惡臭,不禁心生輕賤、厭惡。萬萬沒有想到,為三界共尊的佛陀,竟然請帝釋天王取來香湯,親自為病比丘洗浴身體。此時,大地為之震動,放大光明,大眾見此景象,莫不驚訝。
  • 佛陀與風塵女子孫陀利的糾葛
    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圖片來源:資料圖) 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難忘,那就是;孫陀利毀謗佛陀的事件。 孫陀利是一位生活在風月場所的女人,她聽說有許多人都跟隨佛陀出家,這些人當中甚至有她以前所愛、所依靠的人。因此,她對於佛陀領導僧眾修行非常不滿:又因為宗教是相對的,佛教興盛即是異教衰微之時,所以,有些外道教徒也一直想盡辦法要滅掉僧團。在此種清況下,外道教徒就想利用她的美色去誘惑僧團中的比丘。 每位比丘都是嚴持戒律的人,在佛陀悲智雙運的教育下,沒有人逾越規矩。
  • 佛陀涅槃前,接受了最後一人的供養,卻被害得病但這個人卻有功德
    波旬又問佛陀:「昔日佛陀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曾勸請如來入涅槃,當時佛說:等到四眾弟子得度、僧團成立、佛法廣傳時才能入滅。而現在正是時候,如來為何還不滅度呢」。佛陀回答:「別再說了,波旬!佛自知化緣已盡,不會再久住世間,三個月後,我將在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般涅槃」。聽到佛陀的承諾,魔王心生歡喜,隨即消失無蹤。
  • 佛陀生平大略
    佛陀的遺骨舍利,成為佛教聖物,被用鑲滿寶石的金玉棺龕層層包裝,供人禮拜供養,其出巡展示時萬眾瞻拜哀感的盛況,令人心魂震撼。多數中國老百姓,大概主要從寺院大雄寶殿裡所供奉的佛像和《西遊記》塑造的如來形象,去認識佛陀,將他視為神祗,殊不知他是個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 佛陀涅槃紀念日,世界各地佛陀涅槃圖一覽
    >一行禪師《故道白雲》則用文學的語言,講述了佛陀涅槃時的歷史:佛陀和比丘們到達娑羅樹林時,已是傍晚時份。有很多更適合你入滅的大城鎮,如僧帕、王舍城、撟賞彌、或波羅奈斯國。請世尊你再選擇一處更為適合的地方,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可以見你最後一面。」佛陀說道:「阿難陀,雖然這裡滿是泥房居舍,但拘屍那也是個很重要的地方。『如來』特別喜歡這裡的森林。阿難陀,你見到落在我身上的娑羅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