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十億眾,摩伽陀國優婆塞六十億百千人。——《大乘方廣總持經》
在許多佛經中,佛陀說法,動輒數萬弟子,百億聽眾,顯然有些誇張。且不說佛當時的影響如何,全球人口總數都沒有這麼多。那麼,歷史上佛陀到底有多少弟子呢?
我們知道,佛陀35歲證道,傳法45年。45年中,佛陀肯定為很多人說過法,我們這裡探討的是出家佛弟子總數,尤其是常年跟隨佛陀四處傳道的「常隨眾」總數,也就是佛陀比丘僧團的真正規模。
據《長阿含·中本起經》記載:佛陀證道後,便開始四處傳道,招募他的第一批信眾。事實上,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沒人聽說過他的名號,也極少人願意相信他的解脫之道。
直至證道3個月後,佛陀在波羅奈國鹿野苑遇到了當初隨其苦行的五比丘,並為五比丘說法,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這就是佛陀的比丘僧團雛形。隨後,佛陀在波羅奈國度化耶舍長者一家並朋黨40餘人,僧團規模達50人。
緊接著,佛帶著50比丘僧團來到了摩揭陀國。在這裡,佛完成了僧團擴招最重要的一役「度化三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也就是大迦葉有弟子五百,伽耶迦葉、那提迦葉各有弟子二百五十人,總共一千人皈依。
大迦葉是當時摩揭陀國修為最高的出家人,佛陀收編三迦葉之舉頓時傳遍整個印度。此前僧團規模小,佛陀率諸弟子遊歷諸國,四處傳道。隨著三迦葉信眾加入,比丘僧團頓時擴大,如此規模的僧團再四處遊行顯然是不可能的,起碼後勤供給就是個大難題。加上印度的雨季時間長,僧團無法隨處雨安居。
恰好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願意供養佛陀,並為比丘僧團修建傳法諸地——竹林精舍(寺廟的原型)。竹林精舍修築過程中,僧團兩大支柱人物舍利弗、目犍連主動來投,各帶弟子一百人,此時的僧團規模已達一千二百五十人。
據《中本期經》記載:之後無論是,佛回父國迦毗羅衛見淨飯王最後一面,還是前往舍衛國祗園精舍、度化憍薩羅國(迦毗羅衛宗主國)波斯匿王,佛都是「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直到佛再回釋氏精舍,姨母大愛道夫人、佛妃耶輸陀羅懇請500釋迦女出家,同時「城中長者子五百同輩」也要隨佛出家,之後僧團才增加的「千優婆塞(優婆夷)」。此後,比丘僧團總人數再未增加。
事實上,佛後來也招收了許多弟子,比如著名的鐵匠純陀(佛陀吃了他供養的旃檀樹耳,誘發痢血症,致使佛陀在趕回迦毗羅衛的途中涅槃),但顯然這些弟子都不是佛的「常隨眾」,更多是在家的信男信女,也就是優婆塞、優婆夷。
其實不僅《阿含經》、《金剛經》等佛經記載到底比丘僧團人數也是一千二百五十人。人數不少,但遠沒有百千億那麼誇張。不過正是由於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核心團隊,佛教星星之火才得以發展成燎原之勢!
歡迎關注帳號,了解更多佛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