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故事丨一把珍貴的泥土

2021-02-13 雲居寺西五臺

一天,佛陀在一個貧窮的村莊裡乞食時,遇到一些小童在汙泥路上嬉戲。他們正在用泥沙堆砌著一個城鎮,城鎮裡有城牆、倉庫、住宅、甚至河流。

他們看見佛陀和比丘走近時,一個小童對其他人說:「佛陀和比丘路過我們的城鎮,我們不是應該給他們供養嗎?」

其他的小童都覺得這個主意很好,有個小童說:「但我們只是小童,有什麼可以供養佛陀?」

提出供養的孩子答道:「聽著吧,朋友,我們的泥沙倉庫裡不是存著很多米糧嗎?我們可以拿一些來供養佛陀。」

其他的孩子都高興得拍手叫好,他們從泥沙倉裡掘起了一把泥土,充當他們的米糧,把它放在一塊樹葉上。想出這個主意的孩子跪在佛陀面前,說:「我們城鎮裡的人,現在敬上倉庫的米食,希望你會接納。」

佛陀微笑著在小童的頭上輕輕拍拍,說道:「小孩子,謝謝你們供養這珍貴的米,你們有心了。」

佛陀轉過來對阿難陀說:「阿難陀,請你收下這些供養。回到精舍後,用一點水將它拌勻,抹在我房子的泥磚上。」

阿難陀接過了那把泥土。小童請佛陀坐在一棵榕樹下的大石上,阿難陀與眾比丘也圍聚在一起。

佛陀給小童說了一個故事:

多世以前,有一個太子名叫衛屍朋他羅。他是一個慈心慷慨的人,常把自己的財物分享給貧窮和有需要的人。他的妻子嘛達利也有同樣的心量,她知道丈夫很歡喜幫助別人,因此她對丈夫送那麼多的財物給別人,從來都沒有怨言。他們有一個名叫闍鄰的兒子和一個名叫訖利屍納吉納的女兒。

在一次饑荒中,衛屍朋他羅太子取得他父王的同意,從倉庫裡分派布米糧餉給饑民。當時的情況非常惡劣,以至倉庫的儲存幾乎全派完了。這卻引起了一些大臣的微言,他們意圖阻止太子繼續這樣做。

首先,他們提醒大王,如果太子繼續這樣,國家將會受害。他們透露太子曾送出了一頭宮中的寶象,大王也為之愕然。最後,他們成功說服大王把他唯一的兒子送到闍夜吐羅的邊遠山區,讓他一嘗艱苦簡樸的生活。衛屍朋他羅、嘛達利和他們的兩個子女,便這樣被放逐了。

在去往山區的旅途上,他們遇到一個乞丐。太子把自己身上的外衣脫下,送了給他。再遇上別的窮苦人時,嘛達利又把自己的衣服施贈他們。不久之後,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也將身上的衣服布施了。

一路上,他們一家人把全部珠寶財物都給了有需要的人。未到達山區,他們已什麼都沒有了。最後,太子更將他們乘坐的一車兩馬都施予他人。太子抱著闍鄰,嘛達利也把訖利屍納吉納抱起來。就這樣,他們毫無怨悔的步行,直至抵達闍夜吐羅。他們一邊走,一邊哼著歌謠,不覺得有一點的煩惱,心裡消遙自在。

這段路程很長,到達山上時,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的雙腳都紅腫流血。幸好他們在坡上找到一間棄置了的房子,這是從前一個修行者居住過的。他們打掃一番後,便搜集了大堆的枝葉作床,森林裡也有足夠的水果野蔬供他們食用。兩個孩子很快便學會搜集食物、用泉水洗衣、播種和園作。太子和妻子一起教孩子們認字寫字,他們把大塊的樹葉當作紙張,有刺的樹枝當作筆。

雖然他們生活艱苦,但卻很滿足地過了三年平靜的生活。一天,衛屍朋他羅和嘛達利在外採摘野果回來,發覺一對兒女被人擄走。他們在附近的村落四處尋找,也沒有他倆的下落。

幾天後,他們帶著疲備和失望回家,指望著孩子們已自行歸來。他們回到房子時沒有見到孩子,但卻被一個王宮裡派來的官差嚇了一跳。當官差告訴他們闍鄰和訖利屍納吉納都平安無恙,在王宮裡與大王一起時,他們都喜出望外。

官差告訴他們,數日前,一個宮中的夫人在市集見到有人在賣孩子,她認出其中兩個孩子就是太子的一對兒女。於是,她急忙回家告訴她當參謀的丈夫。她丈夫立刻到市集告訴那販商把孩子帶到宮中,更保證他會獲取厚酬。大王也認出破衣汙臉的孫兒,他發覺自己實在非常掛念你們。

大王問道:「你是在那裡找到這兩個孩子的?你把他們賣多少錢?」

但販商未及回答,那參謀官便先說:「陛下,女孩賣一千兩黃金和一千頭牛,男孩賣一百兩黃金和一百隻牛。」

當時每人都覺得非常奇怪,大王便問道:「為什么女孩會賣得比男孩貴那麼多?」

參謀官答道:「你肯定珍惜女孩比男孩為多,你從來都不責罵公主們的劣行,就是宮中的婢女,你都待她們很好。你只得一個獨子,而你卻把他放逐到虎豹出沒和只得野果作食的山區。你不是很明顯地重女輕男嗎?」

大王不禁流淚道:「請不要再說下去,我明白你的意思。」

大王得悉販商也是從山上的另一個男子處買孩子回來。於是,他給了一些銀兩那販商,讓他帶領軍警前去輯拿綁匪。擁抱著兩個孫兒,大王細問他們這幾年來在山上的生活狀況。他下令把兒媳接回城都。自此,大王十分珍惜兒子,更協助他致力於救援貧苦大眾的工作。

小童們都很喜歡這個故事。

佛陀對他們笑著說:「衛屍朋他羅太子很高興與眾人分享他所有的東西。今天,你們與我分享了你們倉庫裡的米糧,你們使我非常高興。你們如果每天給別人一點點的禮物,也可以令他們很高興的。這些禮物未必要是買回來的,把在田裡摘的一朵花送給你們的父母親,就會令他們非常高興。一句感謝的話或一點愛心,也是很珍貴的禮物。一個慈祥的目光或表示關懷的舉動,也可以替別人帶來快樂。每天都給你們的家人和朋友一點禮物吧!我和比丘們要走了,但我永遠都會記著你們今天的供養的。」

小童答應他們會相邀多一些朋友一起前往祗園精舍探望佛陀和比丘,他們很想再聽佛陀說故事。

下一年的夏季,佛陀回到王舍城說教。之後,他又前往靈鷲山,戌博迦到那裡探訪他,並邀請佛陀到芒果園住幾天。佛陀接納邀請之後,便相約阿難陀在那兒會合。

這位醫師的芒果園林令人清新涼快,那裡的樹,已是第八年結果了。戌博迦一早便替佛陀打掃好房子,又每天都做些素菜給佛陀供食。他提議佛陀暫停乞食幾天來恢復體力,又用一些山果根葉泡了一服草藥給佛陀調養。

一天,他們一起共坐時,戌博迦說:「世尊,有些人說你讓比丘吃肉。他們揚言喬答摩可以容忍殺牲口來供自己及弟子所食,一些人更指責你要別人給僧團供肉。我知道這不是真的,但我仍希望聽聽你在這方面的意見。」

佛陀回答道:「戌博迦,那些說我準許殺牲口作食的人,不是在說真話。其實我已不只一次談過這個問題,如果一個比丘看到別人為給他供養食而殺動物,那比丘當然要拒絕受供。就是他不是親自目睹而只是聞說,他也應該拒食。再者,就是他對所供之食有此懷疑,也要拒絕。」

「戌博迦,依照乞食的習慣,一個比丘是應該接受任何乞到的食物的,除非他知道供者是因為給比丘供食而殺牲口。知道比丘發願慈悲的人,都會只供養素食給僧人。但有時,他們真的只有肉食。另一些人則因為沒有接觸過佛、法、僧,因而並不知道僧人吃素。在這種情形之下,比丘為免冒犯供者而令供者失了接觸大道的機會,便應該接受他們的供食了。」

「戌博迦,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比丘是不會想殺動物的。那時,便再沒有人會給比丘供肉,而比丘便可以全部素食了。」

戌博迦說:「我是相信素食對身體更有益的,食素的人覺得比較輕快和沒那麼容易生病。我已持素有十年了,我發覺我的健康很好,而且更培養了我的慈悲心。世尊,我很高興獲得你給我的明確指示。」

戌博迦同時也讚許僧團改變了吃隔夜食物的習慣,那些食物是會變壞因而導致生病的。佛陀很感激戌博迦,並邀請他到精舍再為比丘們講說基本的衛生習慣。


相關焦點

  • 泰國鎮國佛陀玉佛的身世由來
    泰國鎮國佛陀玉佛,老牌。玉佛能感知冷暖,預言禍福,也是成願最靈的佛陀,在泰國每天玉佛寺都是香火旺盛,來自世界各地的善信都來玉佛寺祈福許願,佩戴供奉玉佛能讓善信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心想事成!材質:玉佛寺修繕得來的古佛,古鐘,缽盂熔化製成,法力超強。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展出珍貴佛經寫本與刻本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由臺灣「國家圖書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合作辦理,精選多館館藏精華,以「佛經寫本及刻本」為主題展出近百件佛教經典,於8月8日至11月17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其中,臺灣「國家圖書館」為響應本次展覽,特別精選館藏21組24件珍貴且具代表性的善本佛典,於佛陀紀念館公開展示。
  • 佛教故事丨 佛陀三滴淚,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此時,佛陀臉色無有光彩,像是特別憂愁的樣子。阿難問佛是何緣故。佛陀說:就像是商人,持價值千萬珍寶外出經商,路上遇到盜賊,被洗劫一空,赤裸身體呆在路上,你說愁不愁?阿難回答:很愁。佛對阿難說:我從無量劫來,千辛萬苦修持正法,欲救度一切眾生成佛。但現在我成佛了,卻沒有起到真實作用,難道我能快樂得起來嗎?阿難問:不是很多人,已證得聲聞聖果了嗎?
  • 佛陀故事丨 佛法如大海
    雨季安居之後,許多僧人都與佛陀道別,前往各地去弘法。佛陀的一個受尊重和能幹的比丘補納尊者告訴佛陀,他有意回到家鄉說教正法。他來自東海一個叫輸廬那的海島。佛陀讚嘆道:「補納,你真了不起!你有足夠的條件和勇氣到輸廬那弘法。其實,我問這些問題,都只是讓在旁的比丘從中學習的。我對你的才幹和你一向不事暴力的精神,全無疑問。」補納尊者從前是個商人,他與他的姐夫一起以輸廬那的貨品跟舍衛城的商人貿易,他們當時是以船和牛拖車來旅運的。一天正當他等著一批船運的貨物到舍衛城的時候,補納看見一隊比丘在乞食。
  • 一花一世界:佛陀拈花一笑,只有摩訶迦葉深解其意
    佛陀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有著波瀾壯闊的偉大一生。佛陀因厭離世間諸苦,於29歲出家,苦行6年,終於在菩提樹下證悟成佛。而後弘法利生40餘年,於80歲示顯涅槃而入滅。關於佛陀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其中「拈花一笑」就是其中之一。
  • 佛陀故事丨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他們在岸邊坐著談了很久,直至佛陀提醒他繼續割姑屍草以供水牛之需。佛陀自己也幫他一把,然後才離開他,前往村裡乞食。翌日下午,一群村童來到森林探訪佛陀,包括縛悉底全家,善生更帶來了她所有的朋友。他們十分高興再見到佛陀,每人都留心細聽佛陀告訴他們分別後的這一年裡所發生的事。佛陀答應縛悉底會在他年滿二十歲的時候,回來接他往作比丘。那時,縛悉底的弟妹都應該可以照顧自己了。
  •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
    《釋迦牟尼的故事》—最強大心靈的佛陀傳記【基本信息】書 名:《釋迦牟尼的故事》作 者: [英] 亞當斯·貝克夫人/著出版社: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1月書號:978-7-5527-0344-
  • 阿含經故事:佛陀的沉默回應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國首都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精舍拜見佛陀,並且問佛陀兩個問題,分別是:有我嗎?沒有我嗎?佛陀都以沉默回應。站在一旁的阿難疑惑不解,為何佛陀不回答呢?佛陀回答阿難,如果回答外道「有我」,那麼就是執於「常見」,和「一切法無我」的證知不一致。
  • 【佛陀成道日特別奉獻】探訪臺灣佛陀紀念館
    出禮敬大廳後踏入成佛大道,兩旁羅列八座中國寶塔,高37公尺,分別為「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戒」、「八道」等八座塔。「八道」塔裡播放9分多鐘的影片可供觀看,還提供麥茶,再搭配影片上的美妙音樂,無不讓人穩定心性來好好認識佛館中的各樣珍貴文物;「七戒」設簡報室、客堂;「六度」塔裡有星雲大師一筆字墨寶展;「五和」為佛化婚禮館,舉辦佛化婚禮、菩提眷屬祝福禮、彌月禮、成年禮等,並提供專業攝影服務;「四給」為佛光文化廣場,陳設文化出版品、紀念品;「一教」、「二眾」、「三好」為客堂,供應茶水,並提供館內各項資訊、諮詢服務。
  • 佛學博士與佛陀真身舍利結緣的故事
    這些方方面面的工作,讓我能私人名義擁有佛陀舍利子播下了種子。大家有所不知,斯裡蘭卡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堪比天主教的羅馬教廷梵蒂岡,他們有著像「米其林指南」(法語:Le Guide Michelin)一樣的評鑑機制。每隔一段時間,錫蘭的佛教的最高機構就會派出僧侶雲遊四海,到世界各地去打聽,去找尋哪裡有功績卓著、推廣佛教有功、修行有道的出家人。
  • 故事 | 佛陀的毫光
    有天耳通的佛陀,遙聞小兒求念他,隨即以神通力來到曠野澤中,放白毫光明,保護著小兒。鬼王見到佛陀的光臨,並不畏懼。佛陀的白毫光,增添了鬼王的瞋恚之火,氣得三屍暴跳,七竅生煙,舉起一塊大石,欲擲佛陀。此時,佛陀已進入火光三昧中,用火燃燒曠野,那猛烈熊熊的火光照澈大地,光中又化佛無數億。惡毒難化的鬼王,心中仍然無慚無愧,不願降伏。
  • 禪師的慈悲,佛陀度化步知加的故事
    禪師的慈悲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位師兄弟一起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當他們走到一個淺灘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穿著細緻的絲綢,使她不能跨步走過泥濘的淺灘。「來吧!小姑娘。」師兄說。
  • 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上演「校長說故事」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上演「校長說故事」合影留念佛教在線臺灣訊  大樹地區校長聯盟6位校長聯手出擊,帶領小朋友一起揭開「紅盒子裡的秘密」,發現人生最珍貴的事,是來自家人、朋友的愛與祝福。2016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登場,年年叫座的「校長說故事」,11月9日由水寮國小周淑蕙、溪埔國小退休張麗蘭、興田國小林國隆、龍目國小黃孝宗、大樹國小雲大維、溪埔國中王小芬等6位校長粉墨登場,攜手串演「紅盒子裡的秘密」。「戲胞」十足的校長,使出渾身解數和小觀眾互動,討愛、比人氣之餘,也展現高度默契,即興追加趣點,讓小觀眾樂不可支。
  • 佛教故事,佛陀在相思林中度了第一個女人!
    女身不能成佛,女子不能進禪堂,女人只能出家一次,這些規定無論怎麼看都透著一股歧視女性的味道。女性是一半的世界,是每個人的直接締造者。任何宗教如果將她們排除在外,那一定是在自尋死活,想必以般若智慧著稱的佛教絕不會這樣做。然而事實恰恰相反,佛陀最初是不度女人出家的。
  • 【真的佛陀】佛陀的三尊等身像(佛陀真容)
    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歲時釋迦牟尼佛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原供於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釋迦牟尼佛八歲銅像原供於大昭寺,也是這三尊珍貴佛像之一。在印度鹿野苑,有佛陀三十五歲成道時的佛像。那鎏金的色彩也閃爍著讓人無法逼視的光芒。
  • 童子以土布施佛陀來世轉生國王
    相傳,第三次佛典大結集,就是在阿育王時代完成。在長老建議下,阿育王還派出高僧率團前往世界各地弘傳佛法,佛教開始由地域性宗教發展為世界性宗教。此外,阿育王還建造八萬四千佛塔,分別供養佛陀舍利。今天這篇故事,講述佛與阿育王的這段因緣。    顯揚三寶,分佛舍利,還將建造八萬四千座塔。  當時,佛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這才是「佛陀流淚」的故事,與魔王波旬無關……
    坊間流傳著一個「魔佛對話,佛陀落淚」的故事:佛陀在菩提樹下證道時,第六天魔王波旬派出欲界三女引誘佛陀不成,自己親率魔軍意圖阻撓太子成佛,最終在二十諸天護法神的協助下,魔王波旬大敗而歸。臨走前,魔王波旬如是對佛陀說:「我現在無法戰勝你,但到你末法時代,我會讓我的魔子魔孫們披上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扮成你佛門中人,來達到我的目的……」佛陀聽完,久久無語,只留下兩行熱淚。魔王大笑而去……故事很不錯,不過據考證第一次出現時間為2010年某論壇中。我們只想知道,佛典史冊曾記載過佛陀會落淚麼?
  • 佛陀故事丨 導致平和、喜悅和解脫,才是正法
    佛陀在羅稽羅森林遇上很多不同種類的動物,其中包括一群象。最年老的象後,時常都會帶著小象到湖邊沐浴,又教小象如何啜飲清涼的湖水和吃水裡的荷花。佛陀旁觀它怎樣用象鼻抓著一束荷花在水裡清洗和搖去汙泥。小象都仿效著它。這群象很喜歡佛陀,漸漸成為他的好朋友。象後更時會摘來水果,獻送給佛陀。佛陀喜歡撫摸小象的頭項,又和它們一起走到湖裡去。他很愛聽象後威猛的喊叫聲,那聲音就很像號角。
  • 佛陀故事:一句惡言,招來苦報.
    有一天,他準備了美好的飲食,虔誠地供養佛陀和僧眾。佛陀受過供養,又開示一番,就領著眾僧回到精舍。  歸來的半途,佛和僧眾在河邊的大樹底下休息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一隻猿猴,求借佛陀的缽具。猿猴接過佛缽後,速去速來,並且在缽中又盛滿了甜蜜,雙手恭敬奉給佛陀。佛陀接受後,又把它分施給眾僧,令猿猴多得福報。猿猴看了,歡喜跳躍。過了不久,猿猴死了,轉世為人,生於師質的家中。
  • 釋迦牟尼(佛陀)出世本懷,生平經歷的故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莫中外奇聞漫談「,今天小編帶大家談一下釋迦牟尼(佛陀)的故事。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 佛教的開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