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悟佛陀慈悲 莊嚴僧格道風

2021-12-23 海安市廣福禪寺

關鍵詞:道風 僧格 莊嚴 佛陀 慈悲 深悟

 

主題內容:道風建設既關係到僧眾的個人修學,也關係到佛教呈現於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出家僧眾讀懂了因果,理解了無常,毅然絕然出世俗之生活,進修行之境界。佛家之富貴是真富貴,既一無所有,又坐擁天下。學佛之人,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無不是大愛。僧眾踏進佛門,得聞佛法,珍惜福報,深悟佛陀慈悲大愛,修心悔過,正念正行。清淨的僧伽,如法的寺廟,是如此的圓融如此的無二。出家僧眾深刻體悟佛陀慈悲大愛,把握佛家富貴福慧,自覺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持戒精進, 以自身僧格養成, 促成莊嚴道風。

 

道風建設既關係到僧眾的個人修學,也關係到佛教呈現於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本世紀以來,我國佛教事業在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廣大僧侶本著「慈悲濟世」的佛陀精神,積極投身慈善公益事業,面向社會廣大信眾弘法,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然而,伴隨新時期文化多元化發展,各種良莠不齊的負面風俗也漸次滲透寺院,一定程度地影響佛界「信仰淡化,戒律鬆弛,道風不正」[1]。因此,為還寺院清淨,應認真學習貫徹中國佛協九大會議決議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遵守道風,嚴肅道風,加強寺院自身建設。

一.出家,是出是進

出家人處處莊嚴脫俗、清淨自律,有莊嚴的道風,佛教才能健康發展,才能進一步造福十方信眾,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所以良好的僧格養成對道風建設至關重要。進入佛門,需深切體悟出家福慧,佛家富貴,持戒大愛,修行就能變成自覺行為,並內化為道風。

唐代徑山道欽禪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一子出家,魔宮震動」[2]。出家人是以佛為型範,佛為解脫眾生的生死之苦與解答眾生的生死之謎而出家修證,出家人的目的,在原則上也是與佛一樣。出了俗家,離開父母妻子,是為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是為協助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也能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出家人,不僅是出了世間種種煩惱門,更是進了佛門,從此以佛以戒為師,專心致志地修行,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積累功德資糧,以出家弘法利生為終生追求,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佛教事業,全部奉獻給法界眾生。所以出家是進入清貧世界,但修行佛法就是如貧得寶,黑暗遇明,並發揚光大佛法,就是進入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慈悲之界。

出家僧眾讀懂了因果,理解了無常,毅然絕然出世俗之生活,進修行之境界。問一聲,出家是出是進?

二、貧僧,是貧是富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唐代高僧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如此說。[3]清末倓虛法師如此解: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為模範。當知既為釋迦弟子,應以佛為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捨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顏立於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為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為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為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襤縷麻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僧人自從出家時就應該已經有了生活清貧並日復一日的心理準備,其實有很多出家人在出家之前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甚至奢侈的,但一旦他們對佛學發生興趣生成信仰最終歸入佛門,他們就不由自主的將對財物的追求置之度外,將潛心修行、弘法利生、了生脫死為一生的追求。佛門修行人自覺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禪悅為食,無比歡喜。他們的內心是寧靜而寬廣的,精神是充實而純淨的。

星雲大師在《真誠的告白》中說:「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4]

可見佛家之富貴是真富貴,既一無所有,又坐擁天下。世出世間,都在讚嘆佛之富貴,問一聲,貧僧是貧是富?

 

三、佛法,是戒是愛

世尊入滅之際親囑阿難云:「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持戒見實相,一切諸佛皆從實相流出,實相是諸佛之本源,菩薩六度之萬行,以實相為體,以戒為本。毗尼住世,正法久住,具足受持戒律威儀教法,必無憂悔,順佛正法,不違其數,是故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華嚴經曰:「戒為無上菩提本,能長一切諸善根」。遺教經偈也云:「戒為第一功德安穩住處,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律是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只有法盛乃能教興,正法方可久住也。有言道:「初入佛門,以信為本,住入佛家,以戒為本。」

人們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故事,說公案,講道理,這些好學好聽好玩;而戒律規矩太大要求太嚴,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戒律就是佛的行持,是正覺的生活規範,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

佛制比丘「五年學戒,不離依止」。 「具足眾戒」。出家受戒後首先需要學戒,所謂學戒,就是學習作為一個僧人的行為規範,包括個人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管理僧團等,這不僅是熟悉戒律條文,更是要重新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擺脫過去的不良習慣。這段時間需要五年,並且必須在和尚或依止師的監督、指導下生活,這樣才能逐步養成僧格,從而完成生命內在的改造。

眾多的戒條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戒律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因此,淨空法師說:「三皈是佛」,又說:「佛是誰,佛是你自己,不是別人,這一定要懂得」。「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5] 往昔章嘉大師告訴吾僧:「三皈戒(三皈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更要受三百多條戒 。

戒是「無上菩提」。那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戒律?佛陀制定每一條戒皆有妙意,對我們修學都有功德利益。首先要深刻理解佛陀深意,持戒是對自己心行的約束。由於眾生多生多劫養成了貪的習氣,在欲望貪心的驅使下,很不容易自覺放下。因此,用持戒的方法來強制約束自己。使自己在長期的戒律約束中斷掉貪心,放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才能逐漸進入禪定。佛門中多至幾百條戒規,要想全部記住都很難,要想全部守持不犯則更不容易。那麼最究竟,最根本的戒律是什麼呢?就是遵循宇宙規律辦事,時刻保持清靜平等心。不分別,不攀緣,不動念,則不造業,不造業則是最根本,最究竟之戒。這樣才能進入最根本的清靜定。

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而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佛無論在那個國家地區說法,其內容都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其目的是對治我們這個時期、地區眾生的種種苦痛。地區指的就是地球,時期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萬二千年的法運。此時代、地區的眾生病痛究竟何在?第一、造惡,造十惡業。佛用戒學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良藥。持戒、守法之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第二、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佛用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第三、用慧學對治愚痴。造惡、散亂、愚痴是這個時代、地區眾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藥來對治。戒學調身,定學調心,慧學調行,即調我們身心的行為。佛陀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遵行,把心定下來,以極大的耐心學習。在剛剛走的時候,一定感覺枯燥無味,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之後,那種歡喜是不可思議的,那是真正得到了東西的喜悅!也就是法喜充滿。

因此,學佛之人,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無不是大愛。問一聲,佛法修得人我無二,是戒是愛?

 

四.修行,自修共修

深切體悟到自身出家之福慧,佛家之富貴,持戒之大愛,我們是相信世間彈指一揮、湍流不息的名利情愛,還是相信佛法真實不虛,就像腳下的大地一樣真實?

出家修行者,最後的歸宿,就是要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一旦證入,萬德莊嚴,威德顯赫,大放光芒,普照人間。僧眾要把修行當作生死大事。什麼是修行,行為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念頭起來了,這個念頭,是利己損人?是貪、嗔、痴、慢?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 說錯了,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整個佛法,無論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道,覺、正、淨是修行的標準。用這個標準來一一對照一一衡量,就曉得我們的行為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善,就是正。違背這個標準的就是惡,就是邪。

修行不僅要自修,也要注重共修。初入僧團,俗緣繽紛,容易懈怠放逸,道心搖晃不堪,即使為僧時間較長,也可能禪定不足,貢高傲慢,標新立異,所以大眾共修可以鼓舞自心邁向佛道。共修是指在僧團中修為,僧團共修要以戒律為準繩,就是僧眾一起共同鑽研佛學經典,共同探討正法修行,共修可以去除懈怠心培養恆心與耐心,共修可以懺悔各人業障淨化無明三毒,共修可以互相勉勵互相鞭策,共修可以勇猛精進正法薰習,共修可以分享修行喜悅培育正法風範,共修可以同向無上菩提共往彼岸。不僅如此,作為佛門弟子,無論在外在寺,無論嘈雜安靜,語默動靜,獨處共修,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佛,達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才能自利利他,解脫自己,利益眾生,紹隆佛法。

僧眾踏進佛門,得聞佛法,珍惜福報,深悟佛陀慈悲大愛,修心悔過,正念正行。問一聲,僧眾修行在於每一時間每一空間,是自修還是共修?

五.道風,重外重內

寺院給十方信眾提供一個信佛、學佛、親近佛法、修煉心地的地方,因此寺院佛像慈祥莊嚴,建築恢宏素雅,可以讓十方信眾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生行善心,而天長日久的內功——清淨精進的道風才是更加吸引修行人和信眾的磁場。唯有內外兼修,內容形式並重,以僧格莊嚴促進寺院道風建設。

道風教規體現了一個寺院的僧人素質,也體現了寺院的管理水平,決定著寺院的形象,更維繫著佛法的傳承。道場必須始終把僧格養成作為寺院管理的一件大事來抓,常抓不懈。堅持「吾輩當追念」,每天的二時課誦,堅持過堂上殿集體出坡,堅持每月初一、十五誦戒,堅持定期學習定期念佛參禪。弘揚古來祖師大德高僧的追念行為,嚴格按照叢林制度,堅持任人唯賢,春秋兩季退職、請職。通過對教理教義、國家法律法規、時事政策的學習,引導僧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堅持正信正行,使全體僧人意識到只有做到一個守法的公民,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僧人,自覺把佛門清規戒律同遵紀守法結合起來。
    管理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管是傳統佛教也好,現代佛教也好,都不能缺乏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道場要認真學習國家法律法規、按照佛教戒律與叢林規約制訂了《客堂制度》《僧人請銷假制度》《禪淨堂制度》《財務制度》《念佛堂制度》《庫房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定期組織全體僧眾學習,認真貫徹和落實,按照規章制度為辦事準則,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時時處處樹立純正的道風與學風,保持寺院的清淨莊嚴。

 俗語云:菩薩靈不靈,跟道場裡有沒有修行人有很大的關係。無論僧人與居士職工,能在寺院住下來,說明你跟佛菩薩有緣,要感恩道場給我們的機會多修行,多培福。惜福培福,從節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僧眾和信眾各盡其職,沒有小事大事,在在處處都是修行,不忘初心不忘發心,用正念用實修去護持道場,建設良好的道風。

中國佛教事業,是歷代高僧大德及無數釋子前僕後繼、披荊斬棘、為法捐軀開創的。吾等生逢盛世,更當勇猛精進,為社會提供方方面面服務的功能,將寺院的建設與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在佛教精神的傳播和佛教事業的開拓上做出新的發展、新的建樹和新的貢獻,從而開闢新時期中國佛教的嶄新天地!

僧團具足僧格,清淨和合,這不僅有利於自身解脫,更加有利於教化社會弘法利生。清淨的僧伽,如法的寺廟,是如此的圓融如此的無二。問一聲,莊嚴道風,是重外還是重內?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出家僧眾深刻體悟佛陀慈悲大愛,把握佛家富貴福慧,自覺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持戒精進, 以自身僧格養成, 促成莊嚴道風。

    

注釋:

 [1] 參見學誠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閉幕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4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網。

[2] 參見《明賢法師:徑山道欽禪師》,禪林chanlin網。

[3] 參見《永嘉大師證道歌》,華嚴講堂2016年1月28日。全文見南懷瑾《修行必背的經典》之十二,360doc,個人圖書館2015年4月7日。

[4] 參見《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遺囑》,大公佛教2015年6月10日。

[5] 參見淨空法師《三皈五誡儀式》,2006年9月24日於新加坡博覽中心二廳。百度網。

 

                             作者系海安縣廣福禪寺大和尚

相關焦點

  • 新聞 | 天童禪寺舉行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
    兩千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拘屍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吉祥而臥,入般涅槃。每年佛陀涅槃日,佛教徒們都會舉行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緬懷佛陀的恩德。天童禪寺舉行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的活動。方丈誠信大和尚率領僧俗兩百零八人從天童禪寺出發,行腳前往阿育王寺瞻仰禮拜佛陀真身舍利。
  • 禪師的慈悲,佛陀度化步知加的故事
    禪師的慈悲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兩位師兄弟一起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當他們走到一個淺灘的時候,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裡躑躅不前,由於穿著細緻的絲綢,使她不能跨步走過泥濘的淺灘。「來吧!小姑娘。」師兄說。
  • 娑婆詩.慈悲佛陀眾生想知道的在這首詩(作者:善知識念佛人)
    娑婆詩.慈悲佛陀廣渡一切佛緣眾生作者:善知識念佛人)除佛不是眾生以外,菩薩聲聞緣覺以及。好莊嚴其佛陀聖身,眾生要明白佛不是。眾生唯佛能渡眾生,所以諸佛不是眾生。諸佛世尊大慈大悲,救渡一切佛緣眾生。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逆罪千萬莫犯,莫誹謗佛法僧三寶。隨其能供養佛法僧,隨其能做世俗善事。
  • 海濤法師:農曆七月慈悲、孝親、佛歡喜-供僧緣起,功德無量
    【慈悲 孝親 佛歡喜-供僧緣起】海濤法師 每年逢農曆七月,各地佛寺大多會舉辦盂蘭盆法會,此為中國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歡喜日」。因此,大多數的寺廟會在這一天供佛、齋僧,並依據《盂蘭盆經》所載而啟建「盂蘭盆法會」:「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陀在很多經裡明確表示,孝道是成佛的要因。
  • 佛典故事:波斯匿王使者至誠禮請佛陀 命終生天
    波斯匿王使者至誠禮請佛陀,命終生天(資料圖) 過去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弘法,有次結夏安居圓滿後,與眾多比丘欲往他國度化眾生。此時須達長者向波斯匿王說:「佛陀欲至他國遊行教化,我們將有一段日子見不到佛陀,請國王寫信派遣使者至佛陀住處,迎請佛陀到國內來接受大眾的供養吧。」波斯匿王聽了馬上派遣使者前去。 使者手持信函來到竹林精舍致意問候,並在外遙望禮拜。但等了許久,都未能見到佛陀,於是使者至心祈請佛陀能慈悲應允供養之事,佛陀即欣然接受。
  •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佛陀!吾等弟子非常榮幸能成為您的弟子,是您讓吾離黑暗而入光明,是您讓吾離染濁而得清淨,是您讓吾從迷茫而入正覺,是您讓我斷煩惱而得解脫。慈悲,偉大的佛陀!感恩您諄諄教誨,無私奉獻,讓吾懂得了因緣果報的規律,讓吾明白了苦空無常的真諦,讓吾找到了人人本具的法心,讓吾知道了今世解脫的方向。慈悲偉大的佛陀!
  • 佛陀弟子大迦葉 雞足入定50億年等待彌勒佛
    佛陀察覺到大地的這次震動,知道那意味著有傑出的弟子要來找他。在未通知任何比丘的情況下,他獨自上路,走了五裡路去見未來的學生——這個慈悲的舉動,後來一直被受讚頌。在王舍城與那爛陀之間的路上,佛陀坐在榕樹下,等待未來的弟子到達。他並未像普通沙門一樣坐在那裡,而是展現出一切莊嚴的佛光。他放光照亮了方圓八十公尺,整片樹林呈現一片光明。他示現三十二種大丈夫相,莊嚴相好。
  • 佛典故事:少施獲大福報的僧福田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淨住說法,當時城中有九十六種外道,各自擁有祠祀道場及許多信徒。當時忉利天主釋提桓因看到王舍城修習外道風氣熾盛,不禁憂心忡忡:「生而為人,得值佛世,得遇正法,多麼殊勝、難遭難遇!但是,眼看著眾生如此福薄,當面錯過大善知識,反而生大邪見、盲修瞎練,我若不救度提醒,是我不慈悲!我一定要想個辦法,讓王舍城人民對佛陀生起信心。」
  •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嗎?初學佛最好看看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心屬清淨解脫法,身屬三寶法。三寶的功德力量,主要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三寶的信仰。學習佛教,需要了解佛家三寶的功德和利益。我們要學習佛家三寶的功德,是要踐行三寶的功德,做到莊嚴、利他、慈悲。那麼皈依佛法僧這三寶的原因是什麼呢?
  • 道慈法師:以三風精嚴自利,以慈悲濟世利他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道慈法師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以三風精嚴自利,以慈悲濟世利他》的主題論文。道慈法師通過論文淺析莊嚴觀音菩薩道場對當代社會發展的功與用,論文的全文如下:菩薩,梵文「Bodhi-satta」,音譯菩提薩埵,舊譯道眾生,新譯覺有情。
  • 佛陀住世時,他的比丘僧團有多少人?
    ——《大乘方廣總持經》在許多佛經中,佛陀說法,動輒數萬弟子,百億聽眾,顯然有些誇張。且不說佛當時的影響如何,全球人口總數都沒有這麼多。那麼,歷史上佛陀到底有多少弟子呢?我們知道,佛陀35歲證道,傳法45年。
  • 佛教僧團的道風建設---月升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佛教僧團的道風建設》我們知道,佛法的存在,不僅僅以殿宇、塑像、經典來決定,而關鍵在於有無符合佛陀本懷的和合僧團。「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揚佛法的責任在於僧團。為什麼這樣說:「大家都知道,在佛、法、僧住持三寶之中,人有弘法之能;而僧團是佛法的直接住持者和實踐者。
  • 杭州靈隱寺千僧齋法會:佛光普照千僧應供
    應供千僧齋的清淨僧伽禮送傳印長老   2013年10月27日,杭州靈隱寺設千僧齋供養十方清淨僧,無數護法居士、義工信眾隨喜供養,廣種福田。  當天中午,設在三壇大戒教禮場的千僧齋會場,僧衣飄動,佛號莊嚴,威儀具足,法喜充滿。參加2013漢傳佛教講經交流會的中佛協長老、講經法師,參加癸巳年靈隱寺暨法鏡寺三壇大戒法會的新戒大比丘,以及來自杭州佛教界的清淨僧們,前來應供。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杭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也現場應供並開示。
  • 佛陀傳道45年,比丘僧團的根據地在哪?
    此時的佛陀名不見經傳,說幹口舌,根本沒人願意聽他的佛法。直到成佛三個月後,才有了第一批信眾,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初轉法輪」。這批弟子一共才五人,而且還都是當年淨飯王安排來伺候佛陀的,因佛放棄苦行,五人與佛分道揚鑣。收編舊部後,佛陀率領五比丘周遊列國,逐漸吸收了一些信眾。
  • 佛陀十大弟子傳 - 密行第一羅睺羅(上)
    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羅侯羅,一個羅侯羅不要緊,無量無數的羅侯羅在等著佛陀的慈愛,佛陀給眾生的是大慈大悲,生為羅侯羅的環境,更容易獲得佛陀的慈悲,所以,我們不要為羅侯羅從小沒有父親可喊而可憐,他是大聖佛陀之子,是撫育在以天地為愛情的搖籃中,所以我們要說他是人間第一的幸福兒!不識父親的孩子佛陀成道的第三年,從南方的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毗羅衛城。
  • 佛法僧三寶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稱「三寶」?
    佛法僧三寶。是學佛人首先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在正式學佛後,一般都要做個簡單莊嚴的皈依儀式,就是皈依三寶,這也是佛門最基本的戒律。那佛法僧三寶究竟是怎麼來的呢?這還要從釋迦牟尼佛成佛說起。佛陀在證悟成佛後的二十一天內,獨自享受解脫後的微妙和喜樂。他感覺自己所悟得的佛法妙義,實在是精微奧妙,義理太深,普通人很難接受,只能是上上根性的人,才能理解,才能聽的明白。佛陀就想,現在的眾生執著心、分別心很重,充滿各種煩惱習氣,障礙很大,即使為他們講經說法,告訴他們自己所悟到的道理,他們也不一定相信,也不能理解,徒勞無益,對他們也沒什麼用處。
  • 佛陀開示施捨的福德,禪師的慈悲,佛陀度化步知加的故事
    禪師的慈悲  有一個禪的故事是這樣的  這個流行很廣的禪的故事,除了說明當下即是的精神,也滿含了禪師的慈悲,在提起放下的過程裡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即使是對禪一無所知的人聽到這個故事,也知道兩者境界的高低。  有一位現代禪者把「當下即是」、「直下承當」的精神翻譯為「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的一瞬」,真是十分貼切。我們凡夫的生活,不是在緬懷過去,就是在嚮往未來,無法踏實雄健的生活。
  • 佛教故事:貧苦人供養佛陀,被有錢人說沒資格?
    今天繼續給大家分享一則佛教小故事,故事主要說的是佛陀時代貧苦人供養佛陀及僧眾被有錢人排斥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古印度的一個羅閱城中的故事,羅閱城的地方正聚集眾人,在商議每人出百錢,以辦齋供養佛陀與僧眾的事。
  • 臨入涅槃,佛陀將僧團託付給了誰?
    佛陀時代的比丘(出家人)除了三衣缽具之外,一般情況下不許有別的財產。印度寺院有稱作「僧伽藍摩」, 略稱為「伽藍」,義為叢林。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二者合起來意謂「大眾共住的園林」。如《大智度論》卷三說:「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僧聚處得名叢林。」
  • 海濤法師:農曆七月慈悲、孝親、佛歡喜-供僧緣起,功德無量
    【慈悲 孝親 佛歡喜-供僧緣起】海濤法師 每年逢農曆七月,各地佛寺大多會舉辦盂蘭盆法會,此為中國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節日。尤其七月十五日更是「佛歡喜日」。因此,大多數的寺廟會在這一天供佛、齋僧,並依據《盂蘭盆經》所載而啟建「盂蘭盆法會」:「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陀在很多經裡明確表示,孝道是成佛的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