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道風 僧格 莊嚴 佛陀 慈悲 深悟
主題內容:道風建設既關係到僧眾的個人修學,也關係到佛教呈現於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出家僧眾讀懂了因果,理解了無常,毅然絕然出世俗之生活,進修行之境界。佛家之富貴是真富貴,既一無所有,又坐擁天下。學佛之人,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無不是大愛。僧眾踏進佛門,得聞佛法,珍惜福報,深悟佛陀慈悲大愛,修心悔過,正念正行。清淨的僧伽,如法的寺廟,是如此的圓融如此的無二。故出家僧眾深刻體悟佛陀慈悲大愛,把握佛家富貴福慧,自覺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持戒精進, 以自身僧格養成, 促成莊嚴道風。
道風建設既關係到僧眾的個人修學,也關係到佛教呈現於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本世紀以來,我國佛教事業在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確引導下,廣大僧侶本著「慈悲濟世」的佛陀精神,積極投身慈善公益事業,面向社會廣大信眾弘法,樹立起良好的公眾形象。然而,伴隨新時期文化多元化發展,各種良莠不齊的負面風俗也漸次滲透寺院,一定程度地影響佛界「信仰淡化,戒律鬆弛,道風不正」[1]。因此,為還寺院清淨,應認真學習貫徹中國佛協九大會議決議和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遵守道風,嚴肅道風,加強寺院自身建設。
一.出家,是出是進
出家人處處莊嚴脫俗、清淨自律,有莊嚴的道風,佛教才能健康發展,才能進一步造福十方信眾,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所以良好的僧格養成對道風建設至關重要。進入佛門,需深切體悟出家福慧,佛家富貴,持戒大愛,修行就能變成自覺行為,並內化為道風。
唐代徑山道欽禪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一子出家,魔宮震動」[2]。出家人是以佛為型範,佛為解脫眾生的生死之苦與解答眾生的生死之謎而出家修證,出家人的目的,在原則上也是與佛一樣。出了俗家,離開父母妻子,是為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是為協助他人乃至一切眾生也能走出生死之苦的苦海之家。出家人,不僅是出了世間種種煩惱門,更是進了佛門,從此以佛以戒為師,專心致志地修行,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積累功德資糧,以出家弘法利生為終生追求,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獻給佛教事業,全部奉獻給法界眾生。所以出家是進入清貧世界,但修行佛法就是如貧得寶,黑暗遇明,並發揚光大佛法,就是進入不可思議的無量無邊的慈悲之界。
出家僧眾讀懂了因果,理解了無常,毅然絕然出世俗之生活,進修行之境界。問一聲,出家是出是進?
二、貧僧,是貧是富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唐代高僧永嘉玄覺的《永嘉證道歌》如此說。[3]清末倓虛法師如此解:修梵行行菩薩道,發心要作後學榜樣,以身為模範。當知既為釋迦弟子,應以佛為模範。佛將國王太子極端富貴捨棄。我等若再貪蠅頭之微利,則與佛之志願距離太遠,有何顏立於門下?必須甘心受貧,則不愧稱為釋迦門下弟子也,猶須自知口稱貧僧為是。若究其實以道德為真富貴,豈貧矣哉。故甘受世間之貧,甚至身上常常披著襤縷麻褐之衣。又誰能知佛之大道無邊,心中包藏有太虛寬廣無價的珍寶哪。
僧人自從出家時就應該已經有了生活清貧並日復一日的心理準備,其實有很多出家人在出家之前生活還是比較富裕甚至奢侈的,但一旦他們對佛學發生興趣生成信仰最終歸入佛門,他們就不由自主的將對財物的追求置之度外,將潛心修行、弘法利生、了生脫死為一生的追求。佛門修行人自覺荷擔如來家業,紹隆佛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禪悅為食,無比歡喜。他們的內心是寧靜而寬廣的,精神是充實而純淨的。
星雲大師在《真誠的告白》中說:「我一生,人家都以為我很有錢,事實上我以貧窮為職志……人家以為我很富有,擁有多少學校、文化、出版、基金會,但我卻覺得自己空無一物,因為那都是十方大眾的,不是我的。在世界上,我雖然建設了多少寺院,但我不想為自己建一房一舍,為自己添一桌一椅,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佛教僧伽物品都是十方共有,哪裡有個人的呢?但在我的內心可又覺得世界都是我的。」[4]
可見佛家之富貴是真富貴,既一無所有,又坐擁天下。世出世間,都在讚嘆佛之富貴,問一聲,貧僧是貧是富?
三、佛法,是戒是愛
世尊入滅之際親囑阿難云:「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持戒見實相,一切諸佛皆從實相流出,實相是諸佛之本源,菩薩六度之萬行,以實相為體,以戒為本。毗尼住世,正法久住,具足受持戒律威儀教法,必無憂悔,順佛正法,不違其數,是故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華嚴經曰:「戒為無上菩提本,能長一切諸善根」。遺教經偈也云:「戒為第一功德安穩住處,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律是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只有法盛乃能教興,正法方可久住也。有言道:「初入佛門,以信為本,住入佛家,以戒為本。」
人們大多喜歡佛教的經典、經論、故事,說公案,講道理,這些好學好聽好玩;而戒律規矩太大要求太嚴,還是不要學的好。可是戒律就是佛的行持,是正覺的生活規範,引導我們得到幸福美滿人生的規範。讀誦經典而不能依教奉行,是得不到真正利益的。
佛制比丘「五年學戒,不離依止」。 「具足眾戒」。出家受戒後首先需要學戒,所謂學戒,就是學習作為一個僧人的行為規範,包括個人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管理僧團等,這不僅是熟悉戒律條文,更是要重新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擺脫過去的不良習慣。這段時間需要五年,並且必須在和尚或依止師的監督、指導下生活,這樣才能逐步養成僧格,從而完成生命內在的改造。
眾多的戒條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戒律是五戒。五戒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五戒第一條是不殺生,第二條是不偷盜,第三條是不邪淫,第四條是不妄語,第五條是不飲酒。因此,淨空法師說:「三皈是佛」,又說:「佛是誰,佛是你自己,不是別人,這一定要懂得」。「真正的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5] 往昔章嘉大師告訴吾僧:「三皈戒(三皈五戒)是一個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不能離開的」。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更要受三百多條戒 。
戒是「無上菩提」。那我們要如何來修持戒律?佛陀制定每一條戒皆有妙意,對我們修學都有功德利益。首先要深刻理解佛陀深意,持戒是對自己心行的約束。由於眾生多生多劫養成了貪的習氣,在欲望貪心的驅使下,很不容易自覺放下。因此,用持戒的方法來強制約束自己。使自己在長期的戒律約束中斷掉貪心,放下對萬事萬物的執著,才能逐漸進入禪定。佛門中多至幾百條戒規,要想全部記住都很難,要想全部守持不犯則更不容易。那麼最究竟,最根本的戒律是什麼呢?就是遵循宇宙規律辦事,時刻保持清靜平等心。不分別,不攀緣,不動念,則不造業,不造業則是最根本,最究竟之戒。這樣才能進入最根本的清靜定。
佛法絕對不是束縛人,而是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幸福快樂。佛無論在那個國家地區說法,其內容都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其目的是對治我們這個時期、地區眾生的種種苦痛。地區指的就是地球,時期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法、末法共一萬二千年的法運。此時代、地區的眾生病痛究竟何在?第一、造惡,造十惡業。佛用戒學來對治,戒學是對治惡業的良藥。持戒、守法之人身心安定,沒有憂惱恐怖,安而後才能得定,所以修行特別重視戒律。第二、人心散亂,不能得定、不能清淨,佛用定學來對治。定學是對治散亂的。第三、用慧學對治愚痴。造惡、散亂、愚痴是這個時代、地區眾生的三大病,佛就用戒定慧三帖妙藥來對治。戒學調身,定學調心,慧學調行,即調我們身心的行為。佛陀教誡的方法,最好死心塌地遵行,把心定下來,以極大的耐心學習。在剛剛走的時候,一定感覺枯燥無味,但是這個階段過去之後,那種歡喜是不可思議的,那是真正得到了東西的喜悅!也就是法喜充滿。
因此,學佛之人,因戒得定,因定生慧,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智慧,無不是大愛。問一聲,佛法修得人我無二,是戒是愛?
四.修行,自修共修
深切體悟到自身出家之福慧,佛家之富貴,持戒之大愛,我們是相信世間彈指一揮、湍流不息的名利情愛,還是相信佛法真實不虛,就像腳下的大地一樣真實?
出家修行者,最後的歸宿,就是要證入自性涅槃的境界,一旦證入,萬德莊嚴,威德顯赫,大放光芒,普照人間。僧眾要把修行當作生死大事。什麼是修行,行為有了錯誤,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念頭起來了,這個念頭,是利己損人?是貪、嗔、痴、慢?錯了,馬上改過來,這叫修行。我們開口說話,想想這話該不該說?不該說, 說錯了,把它修正過來。我們身體的一些動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整個佛法,無論哪一宗哪一派、哪一法門,從初發心到成佛道,覺、正、淨是修行的標準。用這個標準來一一對照一一衡量,就曉得我們的行為是正還是邪?是善還是惡?符合這個標準的就是善,就是正。違背這個標準的就是惡,就是邪。
修行不僅要自修,也要注重共修。初入僧團,俗緣繽紛,容易懈怠放逸,道心搖晃不堪,即使為僧時間較長,也可能禪定不足,貢高傲慢,標新立異,所以大眾共修可以鼓舞自心邁向佛道。共修是指在僧團中修為,僧團共修要以戒律為準繩,就是僧眾一起共同鑽研佛學經典,共同探討正法修行,共修可以去除懈怠心培養恆心與耐心,共修可以懺悔各人業障淨化無明三毒,共修可以互相勉勵互相鞭策,共修可以勇猛精進正法薰習,共修可以分享修行喜悅培育正法風範,共修可以同向無上菩提共往彼岸。不僅如此,作為佛門弟子,無論在外在寺,無論嘈雜安靜,語默動靜,獨處共修,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佛,達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才能自利利他,解脫自己,利益眾生,紹隆佛法。
僧眾踏進佛門,得聞佛法,珍惜福報,深悟佛陀慈悲大愛,修心悔過,正念正行。問一聲,僧眾修行在於每一時間每一空間,是自修還是共修?
五.道風,重外重內
寺院給十方信眾提供一個信佛、學佛、親近佛法、修煉心地的地方,因此寺院佛像慈祥莊嚴,建築恢宏素雅,可以讓十方信眾生歡喜心生恭敬心生行善心,而天長日久的內功——清淨精進的道風才是更加吸引修行人和信眾的磁場。唯有內外兼修,內容形式並重,以僧格莊嚴促進寺院道風建設。
道風教規體現了一個寺院的僧人素質,也體現了寺院的管理水平,決定著寺院的形象,更維繫著佛法的傳承。道場必須始終把僧格養成作為寺院管理的一件大事來抓,常抓不懈。堅持「吾輩當追念」,每天的二時課誦,堅持過堂上殿集體出坡,堅持每月初一、十五誦戒,堅持定期學習定期念佛參禪。弘揚古來祖師大德高僧的追念行為,嚴格按照叢林制度,堅持任人唯賢,春秋兩季退職、請職。通過對教理教義、國家法律法規、時事政策的學習,引導僧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堅持正信正行,使全體僧人意識到只有做到一個守法的公民,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僧人,自覺把佛門清規戒律同遵紀守法結合起來。
管理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不管是傳統佛教也好,現代佛教也好,都不能缺乏管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道場要認真學習國家法律法規、按照佛教戒律與叢林規約制訂了《客堂制度》《僧人請銷假制度》《禪淨堂制度》《財務制度》《念佛堂制度》《庫房管理制度》等各項規章制度,定期組織全體僧眾學習,認真貫徹和落實,按照規章制度為辦事準則,做到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時時處處樹立純正的道風與學風,保持寺院的清淨莊嚴。
俗語云:菩薩靈不靈,跟道場裡有沒有修行人有很大的關係。無論僧人與居士職工,能在寺院住下來,說明你跟佛菩薩有緣,要感恩道場給我們的機會多修行,多培福。惜福培福,從節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僧眾和信眾各盡其職,沒有小事大事,在在處處都是修行,不忘初心不忘發心,用正念用實修去護持道場,建設良好的道風。
中國佛教事業,是歷代高僧大德及無數釋子前僕後繼、披荊斬棘、為法捐軀開創的。吾等生逢盛世,更當勇猛精進,為社會提供方方面面服務的功能,將寺院的建設與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在佛教精神的傳播和佛教事業的開拓上做出新的發展、新的建樹和新的貢獻,從而開闢新時期中國佛教的嶄新天地!
僧團具足僧格,清淨和合,這不僅有利於自身解脫,更加有利於教化社會弘法利生。清淨的僧伽,如法的寺廟,是如此的圓融如此的無二。問一聲,莊嚴道風,是重外還是重內?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出家僧眾深刻體悟佛陀慈悲大愛,把握佛家富貴福慧,自覺發大悲心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持戒精進, 以自身僧格養成, 促成莊嚴道風。
注釋:
[1] 參見學誠《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閉幕會議上的講話》(2015年4月21日),中國佛教協會網。
[2] 參見《明賢法師:徑山道欽禪師》,禪林chanlin網。
[3] 參見《永嘉大師證道歌》,華嚴講堂2016年1月28日。全文見南懷瑾《修行必背的經典》之十二,360doc,個人圖書館2015年4月7日。
[4] 參見《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遺囑》,大公佛教2015年6月10日。
[5] 參見淨空法師《三皈五誡儀式》,2006年9月24日於新加坡博覽中心二廳。百度網。
作者系海安縣廣福禪寺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