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市場,一個有趣的現象,站在任何一座城市,目光所到之處都是高樓大廈、密密麻麻的房子。但是為啥依然有很多人感覺買房壓力大、沒有房子住呢?
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我國的房子究竟有多少,這麼多年過去了,建造的房子依然不夠嗎?
首先,談談我國房子有多少的問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顯示,從房改開始的1998年到2016年,我國新建商品房累計面積達到了9,797,340,000平方米。這麼多新建住房面積,有多少套房子,按照我國商品房的90/70%原則(也就是房子中有70%比例是90平米左右),9,797,340,000平方米可以換算為9797.34萬套房,在城市裡,一般是4口之家,那麼這些房子可以居住4億人左右。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了,文章標題不是說好的《房子夠住30億人,未來5年房價回落空間有多大?央媒新回應來了》嗎?怎麼才計算出夠4億人居住,我國總人口14億人,還有10億人住到哪裡?別著急,除了商品房之外,我國還有數量是商品房4倍的小產權房和宅基地房產,這些房子可供容納的居住人口更多,所以總數量居住30億人綽綽有餘了。
其次,既然房子夠30億人住,為啥房價還會漲?
看到這些數據之後,不少買房人會產生疑問,我國的總人口才14億人,總房子的可居住人數達到了30億人,那麼按照這個道理,我國的房子數量遠遠超過了人口總數,並且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為啥房價還在上漲,並且房價沒有絲毫下跌的跡象呢?
這其實與多個方面的因素有關。
第一個是建房成本因素。根據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監測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全國主要城市地價上漲0.58%,比2019年同比增長1.65%,而住宅環比增幅為0.91%,同比2019年的增速2.81%。
今年的前三個季度,全國住宅地基正向增長的城市有88 個,環比上季度減少17個。這才是2020年房價平穩的根源,因為地價平穩了。但是在過去的10-20年裡,地價可一度成為了地方城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地價輪番上漲直接促進了房價直入雲霄。
第二個因素是人口。城市化直接帶動大量的人口進入城市,據統計過去的20年裡,有5億人入城,每年平均3000-5000萬人,這些人快速進入城市,直接需求便是居住,但是城市建房速度卻跟不上人到來的速度。用專家的話說:
這一切都因為我們在20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200年幹的事——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城鎮化。
例如,北京在過去僅有的30年間裡,人口就從當初小規模的800萬一躍而起到現如今的2200萬人。幾乎上漲了300%以上,這種人口的淨增速對土地的需求和住房的需求量呈現爆發式增長。
王健林直言,我國房地產未來發展時間不久了;李嘉誠也同樣指出,炒房不建議,因為沒有賺錢空間;經濟學家蔣中華則認為,現階段買房其實等於虧本,因為房產持有成本9%,但是收益率卻低至1.2%。一套100萬元房子,成本9萬元,收益6萬元,還要扣除折舊4萬元,最後收益為6-9-4+1.2=-6萬元。所以房價已經轉變了,從以前的增長轉向平穩。
未來5-10年房價「漲」還是「跌」?從供需關係來講,未來5年房價有可能回落嗎?央媒:平穩!
很多人說當下房產過剩,但是房產過剩也是只階段性地,在以上3大問題存在的情況下,未來幾年時間裡,房產過剩可能不存在。因為隨著二胎時代的興起,越來越多人開始生育二胎了,新增人口開始逐漸增長的情況下,住房需求也會得到拉升。並且根據房價一般變動原理,房價漲跌長期看發展、中期看人口、短期看政策。
長遠來看,在未來的5-10年,我國城市化依然會保持繼續上升態勢,2019年城市率達到60.6%,距離發達國家70%以上仍有差距,按照往年的經驗,城市化每年會提升1個百分點,所以未來城市化還有10多年的路要走,重點城市的房價仍然大有可為。
央媒經濟日報在11月發表《「房住不炒」的樓市主基調不會變》表達出了今後房地產和房價的方向,如下:
今年下半年,各地調控政策不斷加碼,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平穩,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在房地產市場「金九銀十」傳統旺季,開發商以價換量,尤其是頭部房企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業績。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樓市將逐步回暖?
從不久前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可以看出,「房住不炒」仍將是未來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基調,「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有望給市場帶來更大增量空間。
人民日報也曾在《中國房地產市場拒絕「大起大落」》中對房價走向做出了評價,認為隨著我國房住不炒的推進,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房地產市場不會大起大落,會保持一定的平穩發展態勢,這就意味著在短期內,房價不可能有多大的變化,有漲有跌但是都在小幅度可接受範圍之內。
所以,該不該買房,可知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