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6月4日訊(記者 於丹丹)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在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該項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緬甸克欽邦白堊紀琥珀中的深裂耳葉苔。
綠色箭頭指示腹葉;藍色箭頭指示附體;青色箭頭指示假根。
近年來,白堊紀琥珀中的古生物研究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對其中的苔類植物的了解和報導較少。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棟研究員、李亞博士,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Harald Schneider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吳鵬程研究員合作,對緬甸克欽邦白堊紀中期琥珀苔植物進行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成果。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
為深裂耳葉苔重建圖。楊定華 繪
據了解,被命名為深裂耳葉苔的新類群主要特徵為營養枝側葉背瓣長卵形或橢圓形,葉尖具細尖,附體大且明顯,腹葉兩深裂。耳葉苔屬現生種的營養枝均不具深裂的腹葉,僅少數現生種的繁殖枝具有深裂的雌苞腹葉。
光萼苔目大多數種類為附生植物,包括光萼苔科、耳葉苔科、毛耳苔科等7個科。分子系統發育研究表明苔類植物光萼苔目在白堊紀陸地革命時期多樣化速率明顯提高,但化石證據非常少。
光萼苔目是新生代琥珀化石中最常見的苔類植物,但相比而言在白堊紀琥珀中的記錄很少,通常由小碎片組成,而不是完整的植物。
迄今為止,緬甸白堊紀琥珀中僅報導有多囊苔科、扁萼苔科和耳葉苔科4屬6種等少數種類。
當前深裂耳葉苔的發現,代表緬甸白堊紀琥珀生物群耳葉苔科的化石種的新進展,為進一步研究光萼苔目耳葉苔科在白堊紀中期的輻射和多樣性演化積累了化石證據。
【來源:揚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