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2月30日,《人民日報》頭版,一則新聞再一次震驚世界:「在億萬軍民熱烈歡呼我國氫彈試驗成功的大喜日子裡,揚子江畔又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南京長江大橋全面建成通車!」
雄偉壯麗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我國的南北交通大動脈連接了起來。它不僅是世界橋梁史上一個偉大奇蹟,也是中國現代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50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就是這50年,特別是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40年,南京長江大橋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同時也見證了駐守在揚子江畔的南京海事局的成長。
大橋下的衛士
「南京長江大橋是1959年冬開始興建的。當時的南京海事局還只是南京港務局由六、七個人組成的一個安全監督科,對外稱『南京港務監督』。大橋施工期間,監督科就靠一條小艇進行現場維護。由於施工需要,通航航道改移頻繁。為保障過往船舶安全通過新航道,1962年,長航局抽調老船長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試航工作組,在『南京港務監督』的領導下,協助引領和操作船舶通過橋區。1964年以後,大橋九座橋墩同時全面施工,航道寬度由建橋之初的1000米,縮小為130米,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只有60米。為加強現場維護,1964年4月,交通部從上海、武漢、蕪湖調來3艘木質小拖輪;1965年9月,在南京港務局1號碼頭建了一個200平方米的瞭望塔,由此大橋監督站成立。當時,全站只有17名幹部和船員,沒有節假日,沒有星期天,加班加點已成為習慣。大橋建造9年間,從未發生一次因水上維護跟不上而斷航。」在南京海事局七樓榮譽室裡,年近七旬的王曾博老局長回憶說。
1978年前,長江裡是木帆船、水泥船等非機動船多,鋼製機動船少。當時的大橋二孔、九孔為非機動船通航孔,四孔為機動船上行通航孔,八孔為機動船下行通航孔。1978年後,長江裡的船多了起來。由於大橋附近水流急,下行船速快,過八橋孔的船經常造成擁擠,稍有不慎,就有碰擦大橋的危險。為緩解下行船舶過橋壓力,1980年7月,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大橋六孔開放,供下行機動船舶通航。
「我是1966年初到大橋監督站的,當時才18歲。起初,先在監督艇上當水手,後來開船,1978年當船長。那時,監督站實行的是『一天三班倒』,每班有三個值班員,主要任務就是一天24小時要在瞭望塔上,用望遠鏡觀察過往大橋的船舶,一旦發現異常,就用高音喇叭喊,或派監督艇到現場處置。2001年6月,南京局船舶交管中心建成後,大橋監督站撤銷,瞭望塔廢止。」退休職工王燕芳說。
時光荏苒,轉眼間,到了2018年。「南京交管,我是『江海X號』船舶,現在長江144#浮水域下水,請核對船位。」「『江海X號』,您的前方是長江大橋,請報您船水面以上最大高度。」「我船水面以上最大高度是24.1米。」「『江海X號』,現在大橋的最大通航高度是23.97米,您船已超高,不能安全通過長江大橋,請您立即就近選擇安全水域拋錨壓載,確保船舶水面以上最大高度不得超過23.97米方可過橋。」……走進南京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簡稱交管中心),首先聽到的是值班員的呼叫聲;循聲望去,四個值班員正整齊地端坐在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統)螢屏前,像獵鷹一樣緊盯著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雷達回波,不停地用甚高頻無線電話向轄區船舶進行著各種安全提醒。
「現在,每天過橋的船舶約有1300多艘。為確保這些船舶安全過橋,我們一小時要更新一次大橋最大通航高度數值,並及時向過往船舶發布。那個23.97米數值,就是根據長江中下遊水文局每小時提供的實測水位信息與大橋的淨空高度對照換算出來的,這也是對大橋監管的主要依據。」交管中心楊朝輝指揮長介紹說。
這個交管中心是1996年成立的。近20年來,在財力上,已投入數億元,98公裡的轄區裡建成了9個雷達站,一個VTS中心,1個AIS基站,3個VHF基站;橋區、錨地、渡口、暗礁、淺灘等重要水域安裝了20多個攝像頭、LED大屏、高音喇叭;各海事處建立了以CCTV監控為主的二級指揮平臺;為一線執法人員配備警翼、海事通、照(攝)像等個人執法裝備。在人員配備上,採取輪崗的辦法,從全局範圍內挑選出講政治、能吃苦、業務精、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分批分期地充實到交管中心,並注重人才梯隊培養。在職能上,從單一的現場信息搜集、交管服務轉變為動態、秩序、檢查、搜救為一體的指揮協調功能,形成了以指揮中心為龍頭、業務部門為支撐、信息化手段及網格化管理為基礎、海巡艇和執法車現場聯動的大動態監管模式,極大地提升了水上安全監管效能。
「現在,長江南京段已有8座大橋,還有2座在建。對於大橋水上安全監管問題,各級領導都非常重視。近期,我們在原有監管手段的基礎上,又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724研究所共同研製開發『橋衛士』橋梁防護系統,力爭實現船舶超高預警、船舶誤入非通航橋孔報警、雷達實時引導、『E航行』提醒、實時通航淨空高度測量等功能。另外,通過實地勘察和調研,還從通航安全角度,向航道部門提出了洪水期航標優化配布調整的建議,並逐步得到落實;編印了《南京長江大橋橋區水域船舶航行導則》,並通過政務窗口、日常巡查、現場諮詢、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進行發放、宣傳;向轄區六家橋梁管理單位送達《橋梁管理單位落實通航安全責任工作指南》,協助落實橋梁助航標誌和橋孔編號數字標識、燈光異常報警、通航孔亮化等通航安全保障措施,達到了齊抓共管的目的。」交管中心徐建主任說。
唯有源頭活水來
長江,你從遠古走來,巨浪蕩滌著塵埃;你向未來奔去,濤聲迴蕩在天外。你用純潔的清流,澆灌花的國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80年代初,一曲《長江之歌》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
1980年2月,南京等沿江8個港口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貿易運輸港口。同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港務監督」掛牌成立。
「我是1982年從海軍轉業到這個單位的。剛來,就被抽調到『外輪港務監督』籌備組。一方面,隨相關人員到上海港學習,在吸納別人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參與編寫了《進江外輪管理手冊》《海船船員考試管理規定》《長江江蘇段海船航路指南》。其中,《長江江蘇段海船航路指南》一書向社會投放3萬冊,很快被售罄一空。另一方面,籌建引航站,在全局範圍內挑選精兵強將,建立起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外輪引航隊伍。1986年3月23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艘外輪——巴拿馬籍『星輝』號抵達南京。」又一退休老局長何志中說。
「實施對國際航行船舶安全檢查是海事管理機構履行國際公約、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有力措施。自1986年第一艘外輪抵達南京港以來,南京港的外輪數量逐年增多,僅2017年就有1687艘次進港、1538艘次出港。這對於港口國監督檢查官來說,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有較強的英語溝通能力,還要有豐富的航海經驗或具備從主管機關承認的海事學院獲得的資格並受過專門培訓,具備船長或輪機長以及船旗國驗船師資格。同時,還要定期參加開展港口國監督的相關公約規定的必要知識培訓,通過考試獲得《A類船舶安全檢查員證書》的執法人員,才有資格上崗。」南京海事局船舶監督處鄧學兵處長介紹說。
「南京是長江流域最大的危化品集散地。近年來,隨著石油化工產業的迅速發展,危化品運輸量也在大幅增長。為加強危化品運輸船舶管理,2012年,我們參照國際化船舶管理標準和要求,率先幫助危化品生產、銷售企業建立『危化品船舶選船機制』,開啟了轄區主要危化品企業、港口碼頭單位(貨主)承擔安全與環境保護共同責任的先例。與此同時,還結合轄區實際,進一步優化部海事局推行的『危化品船舶船岸界面檢查機制』。五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兩個『機制』,不僅避免了轄區主要危化品企業、港口碼頭單位(貨主)使用低標準船造成對人和環境的傷害, 而且還將其名譽損害和財務索賠的風險降到了最低。」南京海事局危管防汙處陳小昕處長說。
「船員業務技能素質是保證水上交通安全和水域清潔的決定性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按照交通部任務分工,我們不僅擔負轄區有船單位的船員技術考試管理工作,還要擔負魯、浙等省進江一類船舶的船員適任考試及發證工作。為提高船員業務技能素質,1985年10月,我們編寫了《長江船員輪機教材題解》《駕駛技能培訓》等輔導教材,並在江蘇儀徵籌建了船員考試基地,實現了內河船員培訓『基地化』。2010年1月,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又賦予南京海事局負責全國內河主考官培訓授課職能。目前,登記註冊的內河船員有1.3萬餘名。而這些船員必須經過轄區的2家培訓機構(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油運海員培訓中心)集中培訓,並通過嚴格的理論、實操考試後,才能獲取相應等級的《內河船舶船員適任證書》。」南京海事局船員管理處李家保處長說。
「上行的船舶請注意,新版船舶定線制130黑浮以上的推薦航路已經取消,請將黑浮擺在右舷上行……」南京海事局棲霞海事處海巡執法大隊朱寶俊大隊長駕駛著海巡艇,一邊瞭望著江面,一邊用甚高頻電話提醒著過往船舶。這是記者日前跟隨海巡艇巡航看到的一幕。
「現在,長江南京段轄區共有11個海巡執法大隊,配備了16艘海巡艇,常年擔負著日常巡航、船舶檢查、保護水源地、應急救援等任務。自2003年長江江蘇段實行船舶定線制以來,按照定線制要求維護水上交通秩序,則成了日常巡航的一項重要內容。2003年前,在長江行駛的船舶『上行走緩流,下行走主流』,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習慣航法。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長江裡不僅有日趨增多的海船、大型內河船,還有落後的水泥船、掛漿機船、漁船等。大型船舶尤其是海船要在這種船流密集、船型複雜、不斷交叉相遇的航道裡航行,原來那種『忽左忽右』的航路及航法,不僅避讓複雜也易引起事故多發,船舶不敢進行夜間航行,致使船舶進江周期長,船東運營成本高,特別是外輪不願進江,影響了船公司的經濟效益和長江港口經營,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為打破這種困局,2001年9月,南京海事局在新成立的江蘇海事局的統一部署和領導下,依據『船舶各自靠右航行,大船分道小船分流,避免航路交叉,便停易走,實行過錯責任』的航路改革原則,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率先完成《南京海事局轄區通航環境整治和航路改革方案》,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現在,長江江蘇段船舶定線制已實施15年了,全天候通航早已成為現實。」 南京海事局海巡執法支隊鄭宏勝支隊長自豪地說。
我們的隊伍向大海
長江,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採;長江,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南京海事因長江而生,因大海而發展壯大。
揚子江畔,伴隨著南京長江大橋的崛起,交通部以南京港務管理局港務監督科為基礎,於1965年9月成立了「交通部長江航政管理局南京分局」。這是全國內河第一個從「政企合一」的港務管理體制中分離出來的港航監督機構,正處級事業單位,編制47人,主要擔負長江江蘇段380多公裡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任務。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機構掛牌不久,就遭遇了長達八年的「文革之亂」,整個機構幾乎處於癱瘓狀態。直至1974年7月,才恢復正常對外辦公。1980年1月,為適應長江對外開放需要,該機構對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港務監督」;1989年6月,又更名為「交通部南京長江港航監督局」,對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長江港航監督局」。
世紀之交,全國水上安全監督管理體制改革進行得的如火如荼。按照交通部「一水一監,一港一監」(同一水域、同一港口只設一個監督機構)垂直管理體制要求,1999年底,86名地方港航監督人員轉入「交通部南京長江港航監督局」。以此為基礎,2000年1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海事局」(簡稱南京海事局)成立,正處級事業單位,編制260名,主要擔負長江南京段98公裡幹線水域(簡稱百裡航區)交通安全監管任務。2013年1月,南京海事局由事業單位轉入國家公務員單位序列。
「目前,南京海事局編制330名,實有301名在崗人員。其中,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有279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62名、大學本科199名),佔全局總人數的92.7%。要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水上執法隊伍,不僅要文憑過硬,還要政治過硬、思想過硬,作風過硬、形象過硬。這幾年,我們在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建設、廉政建設、海事文化建設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催生了一批榮譽成果:2009年獲『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 ;2011年局工會獲『全國模範之家』,2016年交管中心獲『全國青年文明號』;2014、2015、2017年獲『全國交通運輸文化建設卓越單位』『全國交通運輸文化建設優秀單位』,其中《守航百裡,船行如歌》海事文化品牌被評為『全國交通運輸優秀文化品牌』;2015年獲『全國文明單位』。」南京海事局鄧振鋼政委如數家珍地說。
「在長江南京段98公裡的轄區,現有6個海事處、11個海巡執法大隊、1個水上監管救助基地、1個溢油應急設備庫,分布著10個應急待命點。在建設『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和『法治化、人文化、國際化』海事強局的進程中,南京海事人不斷創新管理理念,應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手段,提高監管效率;實施創新、人才、信息、文化發展戰略,突破發展瓶頸;加快建設全方位覆蓋、全天候監控、全過程服務和快速反應、快速救援的現代化水上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建設;牢固樹立法制觀念,規範行為,秉公執法;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文關懷,提高人文修養,不斷提升幹部職工的自豪感、榮譽感和歸屬感;緊抓『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機遇,拓展國際視野,加快與國際海事接軌的步伐,彰顯南京海事新形象。」南京海事局張奇南局長信心滿滿。
(責編:唐璐璐、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