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最近正在熱映!
作為去年國慶七十周年獻禮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保持著同樣的配方和熟悉的味道。
《我和我的家鄉》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該片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徐崢、寧浩、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陳思誠分別執導。不僅導演陣容實力硬核,演員卡司陣容也十分耀眼,共雲集了100多位行業內的大腕,鼎力支持電影拍攝。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一道命題作文,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五組導演能夠交出這樣一份笑中帶淚的出色答卷,無疑又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目前來看,徐崢導演執導的《最後一課》評價最高。
故事講述的是一位旅居國外的鄉村教師範老師,晚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即便記憶和認知都在慢慢退化,他仍舊念念不忘當年到望溪村支教時的最後一課,心中牽掛的還是那批農村的孩子們。
為了幫助父親,兒子帶著範老師重返當年扶貧支教的農村,尋找最後一課。而早已成年的學生們,為了感恩範老師將十年的青春年華獻身於望溪村,大家群策群力,動員全村的資源全力以赴還原了當年的那間破舊漏雨的教室,並上演了當年的最後一堂課。
正當範老師沉浸在記憶裡的最後一課時,手機鈴聲突然響起,將範老師從幻想拉回到了現實。為了繼續尋找那份記憶,他又一次疾步行走在為學生冒雨取顏料的道路上。而在道路的盡頭,曾經的那幅黑色塗鴉,那幅掛在老師國外家中的黑白畫,已經變成了流光溢彩的彩虹學校,出現在了老師的面前。
結尾處出現的這所彩虹學校,讓人驚嘆不已。
很多人猜測它是特效製作出來的,但其實,它是真真正正存在的——杭州市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小學」。
當初,由於師資缺乏,資源不足,生源流失,許多農村小學不得不被拆除,併入中心小學,這也正是《最後一課》裡範老師給孩子們上「最後一課」的故事背景。在富文鄉中心小學夢幻般的校園背後,呈現出的是一場鄉村教育的顛覆性變革。
2017年,富文鄉中心小學改建項目正式啟動,第一步就是重構學校學習空間、活動空間和生活空間,要打造一個讓孩子們更喜歡、更適合孩子們成長的校園。能夠呈現出如今童話般的夢幻學校,得益於學校建設的最初理念。
為打造這所學校,淳安縣政府邀請了一大批教育專家顧問參與諮詢,作為主要的發起人,原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長蔣莉與中國美院王偉教授團隊,中同設計吳奮奮老師一起將這所鄉鎮中心小學改造成空間上的「童話校園」。
「萬物啟蒙」有幸參與了學校課程建設。
萬物啟蒙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兒童通識教育的啟蒙探索之路。以「萬物為教材,世界即課堂」的課程理念,以中國文化、地方風物為支點,融入項目式思辨探究,將杜威、陶行知一個多世紀以來踐行的生活教育升維到更符合當下兒童學習的無邊界社會化學習。這套原生的課程系統廣受中國學校歡迎,如今遍布國內一百多所學校。
富文鄉中心小學姜蔚穎校長深知學校的核心是課程。萬物啟蒙的課程理念與富文鄉中心小學是天然契合的。
現在看到的彩色的幕牆其實是二十多間課程教室,以各種不同標高,孩童尺度的主題小屋錯落有致地聯結到一起,這裡可以隨性地閱讀,遊戲,交流,探索,眺望,形成了一個微縮的山地村落式的魔幻立體新世界。
一條由爬梯,索橋,斜坡,曲廊組成的宛如蜿蜒盤旋山中小徑的立體通道與竹林,果樹,山花,小池交織在一起,讓孩子們與自然無縫相連,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長。空間無邊界,學習無邊界,思維無邊界,這正是萬物啟蒙所倡導的童年生活。
萬物啟蒙先後幫助富文鄉中心小學架構以淳安地方風物「富文麥扇」、「竹物語」等為核心的鄉村萬物課程,使學校在開放的校園建築基礎上植入無邊界的課程形態,通過問思辨的教學方法,在兒童生活的世界裡,在自然鮮活的時空裡,引導鄉村兒童從整體認知家鄉,一物一世界,關聯性理解世界運行方式,構建與社會妥善相處的更多可能性,進而產生故鄉認同。
近二十年來,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大批優秀人才從鄉村外流,而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只能承擔剩餘的問題。
沒有好的教育,使年輕人都把下一代寄托在城市的學校裡。鄉村學校優秀教師外流,生源外流,使得鄉村教育面臨種種問題。
萬物啟蒙正是出於「留住故鄉」的願望,毅然選擇了「平民化」的教育之路。而這也是延續近一個世紀前,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盧作孚等一批教育鄉建先賢的未竟之路。
錢鋒老師在富文鄉小培訓課程
中國社會正處於激烈的轉型期,鄉建方式也不同於百年前,讓當代課程理念植入鄉村,從兒童出發設計鄉村課程路徑,才有可能讓處於鄉村的兒童體驗到與世界同步的教育。
因此,這種平民教育的課程基因,就包含在遍布大自然的萬物之中。中國起源於農村社會,農耕文明是其母體。
遍布鄉村社會的萬物以及萬物背後的時空背景,正是啟蒙兒童教育最重要的支點,帶領孩子去探究「萬物」,去重新體驗「萬物」在這片土地上流轉,去思辨「萬物」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影響,這本身就是離兒童最近的課程資源,也是鄉村能提供給兒童的好教育泉源。
富文鄉中心小學有一堵「我的故鄉」牆,學校重建後的首批學生中,有一部分來自於外地。
他們的父母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而如何讓故鄉記憶留住,這堵牆就是讓全部學生的故鄉地圖。他們理應知道「我來自哪裡?」才有可能決定「我去往何方?」
萬物啟蒙,萬物為教材,世界即課堂,提供基於中國文化的通識教育,致力於兒童社會化學習。
欲了解萬物啟蒙更多信息
歡迎關注「萬物啟蒙」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