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紅燒肉居然很好吃?還有mini版滿漢全席!|Rickshaw Republic

2021-02-17 芝加哥吃貨小分隊

在東南亞菜系中,印度尼西亞菜可能是大家比較陌生的一個種類。

其實印度尼西亞菜並不都是一個味道,不同地區的食材和調味料都不同。蘇門答臘島人喜歡在濃濃的椰子醬裡加上辣椒調味,而且喜歡選用牛肉和牛的內臟做食材。西爪哇島人多用酸辣調味料,酸辣湯是一大特色。中爪哇省人習慣以蝦醬佐餐,而北蘇拉威西省人則喜歡將各式魚類做成燴飯。

印尼菜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跟我大中華的菜餚有相通之處。吃多了我們熟悉的中式做法,偶爾來個小不同也是很驚喜的~

 

於是經過幾番斟酌,我們來到了坐落在 Lincoln Park 的 Rickshaw Republic,可謂是大風城為數不多的正宗印尼館子之一。他家專注做街邊美食,但可不是叫你吃路邊攤呀!店裡多的是精緻和風情~

大家對印尼菜的印象都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跟泰國菜印度菜差不多,咖喱燴肉各種香料等等...

但是,小編居然在這家店找到了不得了的pork belly ($16),看這面相,有點外婆紅燒肉的意思啊。

一嘗,果不其然,仔細一看配料,八角,甜醬油... !!

印尼菜偏愛甜味,相比我大中國的紅燒肉,這「印尼紅燒肉」除了醬汁不那麼濃稠,味道簡直足以以假亂真,一解鄉愁。上海的小朋友讓我看見你們呼喚的雙手!

整塊肉的瘦肉部分更多一些超級入味,拌飯什麼的不在話下。來這裡一定不能錯過它哦。

想要把印尼特色菜體驗個遍的朋友,不如試試Rijsttafel (rice table),即這裡的Fixed Menu,超mini版「滿漢全席」,$35 or 40/person,2份起點

相傳,印尼的荷蘭殖民者,為了用當地美食impress來訪者,特意打造了這個小型的 「滿漢全席」 (當然跟咱大中華的規模差遠了),本文簡稱「米桌」。當然,這其中也有給荷蘭殖民者自己享受的原因啦。

Regular米桌每人$35,你可以享用到10種特色美食;Premium米桌每人$40,11種特色美食。其實是在Regular米桌的基礎上增加了1道海鮮,其中有2道也升級成了海鮮版本。

我們這次嘗試的是Premium,超級豐盛。各種花樣按人數用小份裝起來,十分精美。還附帶小暖爐,你可以慢慢的享受這異國時光,不用擔心菜變涼,貼心,還很有情調有木有。

快來跟著我們解析下印尼版的「滿漢全席」~下面圖片都是2人份的哦。

Sate Udang印尼的特色烤串登場。可惜老虎蝦並沒有很大隻,蝦肉本身很寡淡並沒有帶多少鮮味,搭配的甜辣醬姜味很濃。

Bala Bala是用蔬菜絲和雞蛋做的炸物,底部則浸在甜醬汁中。像極了上海的炸蘿蔔絲餅,但並不油膩。Bala 是 messy 的意思,Bala Bala 就是 really messy!

受了印度菜的影響,印尼也有很多由香料調製而成的咖喱味菜餚。這道Rendang Daging在2011年 CNN 舉行的網絡票選「全球50大美食」中獲得第1!Rendang 是一種特色的印尼烹飪方法,當中要數牛肉 Daging 的最為出名。椰漿中混入了24味香料,牛肉被慢燉數小時後,異常的酥軟,非常入味!

Ikan Balado這道菜的魚肉採用了 swaifish,是一種越南海域的 catfish,用麵粉微掛糊,浸在蕃茄口味的辣醬中。肉質也比較軟糯,搭配醬汁整體其實很 light~

Opor Ayam 就是雞肉印尼咖喱啦。檸檬草和椰子的味道很足,雞胸肉非常的大塊頭,然而還是免不了肉質稍許乾柴。雖然色香俱全,但是敗在了甜度上,很想和廚師聊聊人生,讓他不要手抖放那麼多糖。

Gado Gado 是印尼的代表性沙拉,可翻譯為 mix-mix。採用了很亞洲的食材,包括土豆,豆腐和豆芽等等,還有炸wonton 皮...這麼接地氣的沙拉,還是先被顏值震了一下。

配上充滿花生和姜味的甜 dressing,嘎嘣脆的炸餛飩皮和十分入味的糯土豆竟然成了大家的瘋搶之物。

Acar是黃瓜胡蘿蔔的爽口涼菜,像清新版本的四川泡菜,比菜單上的 Acar Kuning 少了咖喱調味。

Buncis,微辣的四季豆,在眾菜面前未免普通了些,豆子雖然入味但是overcook了,一口下去口感有些略帶些渣渣的咖喱味兒。

Nasi Kuning印尼椰子飯,椰香真的超濃超正!為什麼這麼黃呢?因為加了東南亞美食小幫手 turmeric (薑黃粉)呀~單點主菜需加 $2,米飯可升級為此椰子飯哦。細細咀嚼,回味香甜,感覺不用任何佐料我都能把它吃光光。

這道 Krupuk Udang & Krupuk Bawang 就有意思了。外面是大蝦版 Udang 脆片,單吃還是很酥脆的,和小時候吃的那種蝦片的味道一毛一樣!!裡面則是大蒜版 Bawang 脆片,有些偏硬了。重點是要蘸上中間這醬Sambal Oma。跟韓國甜辣醬真的很像,我們一致認為是本場最辣醬料。

2份fixed menu的米桌,加1份紅燒肉,足夠兩三個人吃的了。當然,如果你還意猶未盡,小分隊強烈建議你試試Nasi Goreng ($14)。

簡單的來說就是印尼版的雞肉炒飯。又因加入了少量蝦膏和酸角,味道更鮮更豐富,米飯粒粒入味。有不同辣度可選,我們點的中辣,其實味道只有微微辣~雞肉還算足量。換成蝦仁需要再加$2哦。

這家店竟然有貓屎咖啡 Kopi Luwak ($7.5)!這種用麝香貓排洩出的咖啡豆製作的咖啡,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咖啡,發現於被荷蘭人殖民時期的印度尼西亞

當看見服務員從包裝袋中拿出一包磨好的掛耳咖啡粉時我就徹底失望了...仔細研究 label 一發,原來只是個blend,只有20%貓屎咖啡豆的成分...想想這個價格,心裡就會平衡些,畢竟每年認證的貓屎咖啡官方只產40公斤。味道嘛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醇厚,所以大家不要被唬住了。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小蝌蚪燒仙草」,Es Cincau ($4)。

印尼版的爽口小甜品~燒仙草+羅勒籽 。用微帶草本味的香料 (香蘭) 糖漿調味,甜味非常微妙,羅勒籽吃起來滑滑的很有趣,得到了一致好評。

羅勒籽basil seed看著很像chia seed,但其實是不一樣的東西。

Chia Seed中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物,膳食纖維,礦物質和蛋白質含量更高,直接加入早餐優格或果汁中就是Super Food。而Basil Seed需要被完全泡發,一般會加入到飲料中以增加口感。

Es Cendol ($4) 加入香蘭提色的果凍顆粒,有著一種詭異的綠光,搭配椰漿和棕櫚糖,口感非常跳動,但就是太太太甜了,並不是我的菜,吃完一口就已經把它流放邊疆了。

古色古風的裝修風格;天花板掛滿了古色古風的遮陽傘,鳥籠和玩偶;牆壁上也增加了很多印尼元素;異域風情的音樂🎵;仿佛真的站在印度尼西亞的街邊。

盯久了會覺得有那麼一點詭異...

情侶們請注意!有專門的兩座小包廂特別適合你們!昏暗的燈光還有點小浪漫,咳咳,只有兩個喲~ 


最後,BYOB!店家也覺得我們應該清醒的享受美食,所以兩人僅限一瓶wine喔~

在熟悉的味道中獵奇

是我對美食的唯一信條

印尼紅燒肉和滿漢全席

口味上似曾相識 但體驗totally全新

也算是成功開啟了我探索東南亞菜的大門

餐廳:Rickshaw Republic

電話:(773)697-4750

人均:$30左右

停車:門口有街趴,旁邊有車庫

營業時間:

周二至周四 5-9pm

周五至周六 5-9:30pm

周日 5-8pm

地址:2312 N Lincoln Ave, Chicago

文字|kiwi、Amber

圖片|bibi

編輯|🐟

點擊下面圖片查看往期精彩食評👇

相關焦點

  • 清朝就沒有過滿漢全席,滿漢全席只是後人的想像
    「可以啊,但你要請我吃滿漢席!」顯然,這種名不見經傳的菜席,代表的是一種最高排場的酒席,能體現出請客者的真誠度。有的人或許看過1995上映的由大導演徐克拍攝的電影《金玉滿堂》,電影讓大家對所謂的滿漢全席有了初步的認知,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我們一旦說起滿漢全席,腦袋裡就會不自主地聯想到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羨慕清帝王們為何能有如此口福,然而實際上,清朝的滿漢全席完全是子虛烏有的。
  • 清朝「滿漢全席」的政治寓意
    本文摘自《書屋》2011年第9期,作者:吳正格,原題:《清王朝從勃興到寙敗的斑跡》由「滿漢席」演變成「滿漢全席」是在清末,先是謂為「滿漢大席」。任過光緒朝內閣中書的徐柯說:清末京師宴會,有「燒烤席,俗謂滿漢大席」。
  • 你所知曉的「滿漢全席」,在清朝居然是不存在的?
    凡是中國人應該都聽說過一個詞,叫做滿漢全席。這是中國菜系裡面的一大精華,不僅代表了高貴,而且代表著豐盛。凡是請別人吃飯來一個滿漢全席,那絕對是最高最隆重的接待禮儀。即使是平時我們進行交流的時候,也經常會調侃,要去吃滿漢全席,這就意味著要帶著大家一起去吃一頓大餐。
  • 「滿漢全席」是怎麼出現的,它到底多奢侈?
    不過,早在十九世紀末的小說、筆記中就有了滿漢全席的名字,甚至八國聯軍侵華時負責為西逃的慈禧太后等人解決膳食問題的吳永直接在《庚子西狩叢談》中記載了皇太后、皇上滿漢全席,諸王各一品鍋的規格。可見,當時確實有滿漢全席,且確實是慈禧太后的日常飯食。
  • 清宮裡沒有滿漢全席,「滿漢全席」來源於一段相聲
    ,有不少描述「滿漢全席」的戲份。而事實上,清代史料中,清宮中並沒有「滿漢全席」一說。皇帝的膳食中有滿席、有漢席,叫成滿漢全席的卻並不在宮裡,而是在江南揚州、蘇州一帶。所謂滿漢席也。」這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從文字資料分析,滿漢全席應源於揚州。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李鬥所說的是「滿漢席」,也並不是後來後謂的「滿漢全席」。清入關以前,宮廷宴席非常簡單。一般宴會,露天鋪上獸皮,大家圍攏一起,席地而餐。
  • 滿漢全席:好吃的還在後頭,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飲食文化
    滿漢全席就是匯集滿族和漢族飲食精品的宴席。滿漢全席大約產生在乾隆年間。其實滿漢全席中的菜點不僅僅是滿族和漢族的,比較明顯的還有蒙古族和回族等民族的,因為自元代以來回族把中亞、西亞的一些飲食帶到中國並。被漢族接受,而蒙古族和滿族同在北方,有許多飲食是相同的,許多菜點在元代時就已經被介紹到漢族地區,如「八珍」等。
  • 一套房換來的這頓滿漢全席,居然是假的?!
    老唐說,兄弟我雖然沒吃過滿漢全席,but,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你們這個滿漢全席,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將來報導出了偏差,你們是要負責任的!第一,御膳的菜品,不允許出「龍鳳交輝」這樣不知所云的菜,唐魯孫說,香港滿漢全席的菜名,「既像念喜歌,又傺祝壽詞。
  • 清朝宮廷根本沒有滿漢全席,全是百姓想像的,結果還真做出來了
    「滿漢全席」四個字居然從未在《清史稿》、《清實錄》等皇家檔案中出現過,而最早記錄「滿漢全席」的是民間筆記讀物《揚州畫舫錄》,連皇家正規的文稿都沒有出現,那是不是可以懷疑,宮廷壓根就沒有「滿漢全席」這回事,只是民間老百姓自己臆想出來的呢?
  • 慶雲樓:傳承原汁原味的滿漢全席
    歷史提到滿漢全席,還得先說說它的來歷。相傳清朝康熙帝66歲大壽時,為化解不和,提倡滿漢一家,特設3天6宴,綜合兩族的珍饈,提供300多款佳餚並御書「滿漢全席」。席間菜式精美,珍饈滿目,名噪京城。乾隆甲申年間李鬥所著《揚州書舫錄》是第一次以文字形式正式記錄「滿漢全席」的文獻。慶雲樓以《揚州畫舫錄》為基礎,秉著原汁原味的經營理念還原了滿漢全席。
  • 今日流行的滿漢全席,早已偏離了其初衷
    在菜單末了,作者記道,「此即滿漢席也」。此處的滿漢席,乃是招待滿、漢官員的宴席,並不是後來所謂的「滿漢全席」。《揚州畫舫錄》中所載的菜單有幾個特點,首先,大量使用了山珍海錯,包含了各種珍稀食材,如熊掌、猩唇、駝峰、鹿尾等,其中還有鰣魚、河豚(西施乳)、螃蟹等長江水鮮。其次,菜單中所列五分,並不是依照五個等級列席。
  • 揭秘報菜名中的滿漢全席
    說起滿漢全席,瞬間就是高、大、上清朝皇帝是不是經常吃滿漢全席呢?不好意思事實是,滿漢全席菜譜,從未真正在清朝宮廷的中出現過。只好吃些點心,墊吧墊吧了。說了半天,清皇宮到底做沒做過滿漢全席啊?其實還真做過,就是千叟宴。
  • 吃吃@你吃滿漢全席啦!
    「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是不是吃吃沒說完,你已經流口水了呢,快來一起看看,滿漢全席都有啥吧?滿漢全席源於清朝,一般至少有一百零八道菜。其中有南菜和北菜各有54道。南菜有30道江浙菜,12道閩菜,12道廣東菜;北菜有12道北京菜,30道山東菜,12道滿族菜。
  •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滿漢全席」
    菜式比之道光帝時期又有增加,不過距離坊間流傳的「滿漢全席」的差距,仍舊是不可以道裡計。 這是韓邦慶用蘇州方言寫的上海灘風月場上的小說,最早發表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在該書第十八回中,出現了「中飯吃大菜,夜飯滿漢全席」。
  • 滿漢全席,到底有多少種菜品?
    滿漢全席,原是清代宮廷中舉辦宴會時,滿人和漢人合做的一種全席。但它並非出自宮廷,而是江南的官場菜,是揚州「大廚房」專為到揚州巡視的「六司百官」辦的。1.什麼時候有「滿漢全席」?當初,宮廷內滿漢席是分開的。
  • 去體驗大西北的滿漢全席
    這次的甘肅之行,環球旅行俱樂部讓我們不但體驗了西北的美食,同時還讓我們品嘗了大西北的滿漢全席!這幾天美食太多了!從朋友圈裡可以看到!時間過的很快,六天五夜的行程很快就結束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會員經過短暫的相聚就要分離了、10月5日旅行俱樂部特意為我們安排了歡送晚宴!
  • 我在峇里島吃印尼滿漢全席
    名為Rijstaffel(米宴)的印尼招牌菜,是由來自印尼不同島嶼的特色食材製作的20道菜組成的套餐,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滿漢全席。這家位於峇里島The Kana 酒店的Star Anise餐廳,經營著正宗的印尼風味餐。餐廳的用餐環境不錯,乾淨、衛生,餐桌布置也很有特色,餐廳外還有一個庭院,可供顧客休息。
  • 奧斯卡奢華晚宴和皇宮滿漢全席,哪個更高大上?
    看來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中國筵席,只有名氣最大的滿漢全席了。滿漢全席源自清朝宮廷,皇上太后朝廷大員專享。各種佳餚美點多達182種,可以連吃三天不重樣。滿清皇族後裔愛新覺羅·瀛生先生更是現身闢謠:「近年來流傳『滿漢全席』之說,純屬虛構。清宮膳房根本沒有滿漢全席一說。」自己人都出來說明咱家沒有滿漢全席,那麼這個說法是怎麼火起來的呢?其實,它來源於一段相聲貫口——「報菜名」,傳來傳去竟被訛稱為滿漢全席。
  •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滿漢全席憶京華
    這個菜我們平時不做,只有滿漢席宴會才做。」於鵬告訴記者,蝦頭油燜,色澤紅亮,甜鹹適口;蝦尾油炸,金黃澄亮,外酥裡嫩。9隻蝦,兩種吃法,中間由雕刻的鳳凰盤飾分隔。上紅下黃,外形凸起似袒腹大肚羅漢,取十八羅漢之意。這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中的一道菜品,但是於鵬並沒見過真正的滿漢全席。
  • 密子君吃「懶人火鍋店」,看似滿漢全席,看清後卻被坑了
    密子君吃「懶人火鍋店」,看似滿漢全席,看清後卻被坑了現在已經入秋了,大家是不是也經常下班或者有空的時候就去小吃街邊吃一些燒烤或者是火鍋呢?這些小吃雖然不是很衛生,但是他們的口味確實很特別的,做的就非常的好吃。
  • 東北人眼裡的「滿漢全席」,怎麼都是燉菜?你吃過哪幾道?
    話說中國菜的種類可以說是博大精深,除了八大菜系以外還有宮廷菜、府衙菜、各地的特色菜等等,要說中國菜包容性做好的,應該算是清朝的滿漢全席了,雖然是「滿漢」,卻融合了很多地方的特色菜、特色做法,也成了中國宮廷菜最後的代表;現在在各個地方都有打著宮廷菜***的飯店作為招牌,其實很多都是得其名而不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