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消息,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近日調查,曾使用過手機支付的香港市民不到三成,使用者年齡集中在25-34歲。
香港市民過去一年的支付渠道以現金和八達通為主,分別為99%和97%,網絡支付只有13%,手機支付只佔20%。
香港的各種消費場景,付費方式選擇十分之多,支付並不是港人的痛點。市面上已經有多個以港幣結算的手機支付軟體,如微信香港錢包、支付寶HK、「拍住賞」手機錢包等,但尚未風靡。有人對手機支付的安全性有顧慮,擔心個人信息洩露;有人說帶錢包習慣了,覺得用現金並不費事;也有人表示自己年紀大了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
因為信用卡高度普及,手機支付在港推廣慢半拍,與在歐美、日本的原因類似。據統計,香港人均擁有信用卡2.5張,每年發出1.5億張紙質支票。而且幾乎全能的八達通卡發行總量3000萬張,滲透到市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港人改變的動力不大。
而且根據香港法例,警察可向任何居民查看身份證,而且出行也離不開八達通,這令市民不能捨棄實體錢包,還是習慣帶上信用卡。目前僅憑一部手機,還無法具備這幾樣物品的全部功能。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金融創新與政策利好的雙重驅動背景下,金融科技逐漸成為推動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行動支付或將成為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助推劑之一。粵港澳互聯互通有利於灣區範圍內個人用戶和各種商戶、金融服務實現互聯互通,也有利於大灣區人們跨區域在生活上享受更多便利。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信息科技部總經理黃家偉表示,目前香港市民整體對手機支付接受程度還不高,但有很大改善空間。
業內人士認為,一年有近4000萬內地遊客到香港消費、示範,兼有業者賣力推廣,大部分港人會採用手機支付。香港在外界商網遍布,生意人必然要提供合作夥伴熟悉運用的支付工具。所以,讓港人廣泛接受手機支付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作者:電商報 路過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