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友博物的花盆裡開了朵紫色的小花,她發群裡確認一下是什麼花,這是我第一次見野大豆的花。覺得它的別稱豆勞,很有趣,和火鍋豆撈諧音。
第二天就在一個小公園的草叢裡發現野大豆的花,第一次見到二級保護植物,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風姿,激動開心,紫色蝶形花很小,5毫米左右,很可愛,不細看看不到,風總是搗亂,微微的小風就會使照片糊掉,刪掉重拍。野大豆的三個小葉子,很藝術很好看,在圖片上看到莖上可愛的細毛,這是眼睛直接看不到的。
而後又在樓區的草坪裡看到野大豆,過幾天再經過已經被清除;天然氣運動場的柵欄邊發現被除草劑殺死的野大豆秧子;在農田裡,野大豆是讓農民煩心的野草。在這些地方它們是雜草,會被清除,不會因為它是保護植物而優待。
在松花江邊和兒子散步,天黑了借著朦朧的路燈,黑噓噓的路邊,在灌木中我居然一眼認出野大豆,它結果了,果夾裡的豆子很小。接著又發現一大片,兒子說是種的吧!我說,這是野生的。兒子講,曾經美國覬覦咱們黑土地上的大豆,這大豆長得這麼好呢!把我們的種子挪到他們本土,卻長不好!兒子還知道關於大豆的事情!
這一年我遇到野大豆很多次,草坪、運動場的柵欄邊、松花江邊、太陽島公園……見證了認識之後,總會相遇的道理。其實它一直存在,只是我沒注意到。原產中國的大豆,由野大豆馴化而來,但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兩位近親卻分化到彼此難以相認的程度。
植物特性上,野大豆為蔓生,大豆則枝繁葉茂而強壯。花序上,雖然二者花形、顏色幾無差別,但野大豆的花,明顯小一號,屬於微縮版,野大豆的花的龍骨瓣是分離的,而大豆則完全癒合。豆莢形狀相似,但野大豆的要小得多,野大豆粒比綠豆粒還要小。輕輕捏了一個成熟的野大豆豆莢,種子被啪彈飛出去,這種特性易於傳宗接代。大豆豆莢成熟後不易裂開,這是不斷進化選擇的結果,這種性狀是為了人類採收食用。撿了幾個野大豆,細看其尊容,我覺得野大豆豆子是黑色的,看放大圖片發現豆子其實是褐色的,斑駁好像長毛了的小豆子,而後又將豆子撒回草地,希望讓它們明年不被清除,還能繼續茂盛的生長。
野大豆古已有之,因最早生長在北方遊牧區域的山戎,稱為「戎菽」。明代著名植物學家朱橚編纂的《救荒本草》記載最為詳細:「野大豆,生平野中,北土處處有之。莖蔓延附草本上。葉似黑豆,葉而窄小微尖。開淡粉紫花。結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極小」。
野大豆全株為家畜喜食的飼料,可栽作牧草、綠肥和水土保持植物。莖皮纖維可織麻袋。種子供食用、制醬、醬油和豆腐等,又可榨油,油粕是優良飼料和肥料。全草還可藥用。雖然有這些功效,但野大豆已經是保護植物,不能採挖。
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我國主要的油料及糧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因此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所以野大豆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地球上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經過億萬年進化而來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不可估量的價值,一個物種消失了也就代表著它所承載的基因消失,所以說保護野生動植物意義重大。
▲大慶公園裡草叢中的野大豆,密密麻麻的纏繞,其它植物看不見了!
大豆是全球主要栽培農作物,目前國際市場上美國佔絕對優勢,但很少有人知道是野大豆挽救了美國的大豆產業,今天美國大豆橫行世界,都是野大豆惹的禍。
六十年代末期,美國大豆感染了花葉病,全國的大豆嚴重減產或絕收,產量從佔世界總產量的80﹪銳減至20﹪以下,取而代之的中國大豆迅速佔領了國際市場。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攻克大豆花葉病的唯一辦法是通過雜交育種,引進抗病毒基因,而這種原始的抗病基因只有野大豆中有。
▲(大慶長綠植廊裡的野大豆,愉快的偷生,沒被清除!)中國作為大豆的原產地,是唯一有野大豆的國家,但當時的中國還處於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和外界很少交流,至於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學術交流就更無從談起了,美國要想得到中國的野大豆比登天還難。天無絕人之路,中美關係的改善,「小球推動大球」,尼克森總統訪華為引進野大豆創造了天賜良機,有人說,是一名美國育種專家,某年秋後坐飛機到中國來,在機場見到了野大豆,順手採摘了種子,回國後,經過反覆試驗,新的抗病毒大豆品種誕生了,美國迅速收復了大豆市場。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我國疆域遼闊,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對獨有的珍惜物種不但要保護好生存環境,更要從戰略高度做好保護,防止珍貴資源流失。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俗名:烏豆、野黃豆、白花寬葉蔓豆、白花野大豆、[豆勞]豆、山黃豆、小落豆葉:葉具3小葉,長達14釐米;頂生小葉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6釐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密被絹質糙伏毛,側生小葉偏斜;花:總狀花序長約10釐米;花小,長約5毫米;苞片披針形;花萼鍾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上方2裂片1/3以下合生;花冠淡紫紅或白色,旗瓣近倒卵圓形,基部具短瓣,翼瓣斜半倒卵圓形,短於旗瓣,瓣片基部具耳,瓣柄與瓣片近等長,龍骨瓣斜長圓形,短於翼瓣,密被長柔毛;果:莢果長圓形,長1.7-2.3釐米,寬4-5毫米,稍彎,兩側扁,種子間稍縊縮,幹後易裂,有種子2-3;種子:種子橢圓形,稍扁,長2.5-4毫米,寬1.8-2.5毫米,褐色或黑色;由於野大豆在我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
▲大慶綠植長廊裡的野大豆,結了很多果夾,這麼多種子,還好沒被清除。
四,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大豆原產中國,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通常被認為是由野大豆[豆勞]豆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馴化而來,現知約有1000個栽培品種。
▲一簇黃豆花,紫色的,很迷人
▲黃豆莖上的毛很好玩。
▲黃豆花的鐘狀萼片上都毛嘟嘟的
▲黃豆能榨油、做豆腐、豆漿、豆芽……
▲黃豆植株
圖片攝影:空椌
長按關注,一起見識植物的美,一起學習植物的故事,讓生活簡單快樂,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