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1月5日電(記者何磊靜)在一個非戶籍人口超過30萬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對疫情中風險地區流入人員,進行摸排建檔、信息核查和健康管理,需要多長時間?
崑山開發區給出的答案是:不超過半天。
崑山開發區騰「雲」而上,通過一項基於76個居民小區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對進入各居民小區進行人臉識別,將社區疫情防控的「人海戰術」提升為「人臉模式」,高效破解社會治理難題,也讓社區數字治理散發民生溫度。
從「人海戰」到「機器控」
站在世茂東一號小區門口,看著有序刷臉通過的人群,崑山開發區兵希街道樂文社區黨支部書記徐豔君比以往變得更從容。
作為一個擁有6000多戶的大規模小區,世茂東一號非戶籍人口是戶籍人口的兩倍多,且受周邊商業和工業影響,居民涵蓋美國、德國、日本、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0多名,面對龐大的排查量,就算24小時不吃不喝,也得排查半個多月。」徐豔君說,如今,只要走進小區門口,是不是本小區居民、是否來自風險地區等情況立馬可知。
疫情防控之初,崑山開發區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居民信息登記匯總和信息修正,同時,結合對進出小區人員進行身份證和出入證的兩證查驗,探索開發出「人臉識別」系統,發動居民自行填報個人及家庭基礎信息,並上傳照片,快速生成一本本社區「戶口簿」。
「十一」長假過後,山東青島確診3例無症狀感染者時,崑山開發區通過大數據平臺的信息研判,對與青島有關聯的重點人員,迅速做好分類處置與人員健康管理。崑山開發區社區幹部王傑說,一名去過青島、返昆後又自崑山出境旅行的人員,出境後被誤判為病毒感染者,社區數據平臺掌握的當事人信息在第一時間提供,當事人返昆的行蹤及密切接觸人員也在第一時間得到管控。
從「一路查」到「一點通」
地處崑山綜合保稅區,緊挨數家大企業,崑山開發區的孔巷社區,一度被稱為企業的「宿舍區」。轄區居民租住人口超過一半,動態流動人口近2萬。
孔巷社區居委會主任陶永軍說,採用「人臉識別」系統和房屋管理系統後,實現了「人、房、物、點、路、網」六要素的泛在感知和綜合應用。
小區裡的租住人口變動頻率高,集成創新應用的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推動公共安全工作的重心從應急處置向風險管控轉變。「人臉識別」系統可即時感知推送各類風險隱患,全領域、全天候、全時段為各社區安全站崗放哨,對入室盜竊等可防性案件產生高壓震懾作用,使違法群租、停車阻塞通道、高空拋物傷人等社會治理「老大難」問題從「一路查」變成「一點通」。
除了安全隱患排查,「人臉識別」系統還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大顯身手」。在蓬朗街道蓬晨社區垃圾分類房,剛一走進「AI糾察系統機器人」的「視線範圍」,便聽到「請勿在違規事件拋投垃圾」的提示語。抬頭看去,在小區門口屋簷下安裝著一個攝像頭和一個小音箱,看似簡單的組合卻有著不小的能量。
自啟用「AI糾察」等垃圾分類糾察系統以來,崑山開發區蓬朗街道累計糾察98起違法違規亂扔垃圾現象,垃圾亂投亂放以及違規焚燒行為同比下降50%左右。
從「大海撈」到「精準找」
2020年12月29日,寒潮呼嘯而至,雨雪籠罩崑山。晚上10時15分,崑山開發區蓬晨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斌與社區綜合治理網格長浦嘉豪、周平一起夜巡,在一座雨亭外的長凳上發現一名男子昏沉醉臥,身上只有一件套頭衫,全身落了一層薄雪。
一行人立即將其攙扶到社區大廳取暖醒酒。同時,通過「智慧開發區」的人臉識別系統,快速識別到該醉酒男子為租住在該小區的人員王某。工作人員根據系統登記的房間號和電話,隨即與其妻子取得聯繫,將其安全送回家人身邊。王某妻子說:「多虧了社區,不然那麼冷的雪天,非得凍出個好歹不可。」
在崑山開發區,起初以優化疫情管控和安全治理為初衷的人臉識別系統,配合住房管理數據平臺,對準民生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正發揮「乘數效應」,撬動起民生關愛服務的新支點。
當地還著力推動自管小區技防項目升級改造,新建及改造的2500多個監控信號全部接入區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同時,搭建由崑山開發區區社會治理網格化聯動分中心、街道、社區組成的三級社會治理框架,形成線上線下聯動機制,讓網格化治理工作真正落到一線。
「建設基層社會治理大數據平臺不僅是提升管理能力的內在要求,更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精準化服務的有效舉措。」崑山市委常委,崑山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沈一平說,依託平臺智能化優勢,第一時間掌握各類信息、處理不穩定因素、回應民生訴求,形成長效管理機制,在突出主責主業、提升治理效能上尋求突破,努力探索出一條精準高效的社區「智」理新路徑。(完)
【來源:新華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