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東莞建設巡禮③|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靚麗「水」名片成發展新引擎

2020-12-08 東莞時間網

要加快水汙染治理、垃圾處理、固廢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快推進雨汙分流改造,補齊管網缺口,切實增強汙水收集系統的閉合性。要總結推廣華陽湖省級萬裡碧道建設試點經驗,加快碧道規劃建設,打造靚麗水生態名片。

——摘自市委書記梁維東在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上的講話

位於茅洲河畔的新民社區,曾被視為長安鎮的「邊緣村」,隨著茅洲河生態環境的好轉,已經成為投資熱土。該社區黨工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周樹發表示,目前社區戶籍人口大幅回遷,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已有六七家預備上市企業主動上門洽談,計劃落戶新民、投資新民」。

水汙染綜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內容。新民社區價值被激活,是東莞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釋放生態紅利的一個縮影。

2019年以來,我市緊盯2020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的目標,深入推進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遊等重點流域整治。隨著治水工作的深入推進,昔日人人避而遠之的「墨汁河」,已經轉變為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的生態河。

今年1-9月,我市茅洲河共和村斷面、石馬河旗嶺斷面、東引運河樟村斷面、東江下遊沙田泗盛斷面等4個國考斷面達到Ⅴ類水及以上考核要求。其中,茅洲河共和村、石馬河旗嶺、東引運河樟村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

大兵團作戰

將治水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全面補齊截汙治水短板,跑出治理「加速度」

秋高氣爽,迎著落日餘暉,行走在茅洲河碧道上,兩岸草木旺盛,碧水清流潺潺,市民絡繹不絕。而在幾年前,茅洲河還是另一番景象。在嚴重汙染的那段時期,不少居民都選擇搬離河岸,到別處安家。

林斌周是新民社區茅洲河畔一棟出租屋業主,過去十幾年,來這裡的次數加起來,還不如過去半年多。「以前茅洲河水汙染嚴重,惡臭燻得推不開窗,別說租客不來,自己也難得回來一次。」林斌周說,如今出租屋變成「河景房」,租金上漲,一房難求,自己每周至少回來一次。

茅洲河是莞深界河,隨著工業高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沿岸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直排河湧,使得茅洲河汙染逐步加重,產生黑臭現象。在整治前,茅洲河共和村國考斷面的水質屬於劣Ⅴ類。

去年1月召開的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全面補齊截汙治水短板,深化茅洲河、石馬河等重點流域整治,並將茅洲河整治作為全市水汙染治理的「一號工程」和「示範工程」,確保茅洲河水質在2020年達到Ⅴ類。

很快,長安鎮全面打響決戰水汙染——茅洲河流域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將治水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大兵團推進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東莞部分)二期項目、水生態五期工程等各項建設,並著力抓好河湧治理和截汙管網建設,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

■如今,茅洲河蝶變為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形象河,沿岸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來此投資落地 (記者 鄭琳東 攝)

最高峰時,長安鎮範圍內有2400多名施工人員,230多個施工點同時開工,施工機械達1400種,高峰期每日建成截汙管網4公裡。開展大兵團作戰以來,我市茅洲河治理工作進度跑出「加速度」,茅洲河流域統籌建設了多個批次的截汙管網,茅洲河及周邊有了很大變化,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身邊水環境的痛點問題。

2019年,茅洲河建成截汙管網243公裡;截至今年6月底,流域內累計建成汙水管網359公裡,目前已全部通水,流域內汙水管網短板基本補齊。今年1-9月,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

另一個水汙染治理主戰場——東江下遊片區水汙染綜合治理工程,自今年6月初開工以來,工程建設體現了「東莞速度」。該工程共計劃建設收集汙水的次支管網和雨汙分流管網1628公裡,截至10月14日,已完成1186公裡汙水管網,佔整個計劃建設總長度的72%。

統計顯示,全市今年1-9月已新建了汙水管網共2400多公裡;2016年東莞全面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來,東莞已累計新建收集汙水的截汙管網超過6500公裡。

涅槃重生

昔日「墨汁河」,如今蛻變為生態亮點,成為市民絡繹不絕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30多人一起跳舞,因為河岸乾淨涼爽,大家把『陣地』轉移到這裡。」夜幕降臨,茅洲河畔熱鬧起來,羅女士正跳得興起。每天這個點前來「打卡」,已經成了她的習慣。

10月29日,記者來到長安鎮茅洲河堤,看到許多市民在岸邊跑步、鍛鍊,河堤靠河面的地方,有幾處親水平臺,一些釣魚愛好者則沿河垂釣。河岸上的花草隨風搖曳,水中覓食的水鳥騰空而起。

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長安鎮按照「四大一高」方略,高品位打造河岸美景。目前,茅洲河沿岸建成11.88公裡的碧道,沿線錯落有致建成了九大主題公園,成為市民絡繹不絕的「網紅打卡地」。

從「墨汁河」變為生態河,從生態「汙點」,蛻變為生態亮點,是我市水汙染綜合治理帶給市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鄧先生住在東引運河畔的富通自在城小區,隨著運河水質的提升,在不加班的晚上,他會帶上小孩沿著河岸走一走。「從2017年以來就聞不到異味了,今年以來運河水比以前更清了。」鄧先生告訴記者。

東引運河發源於橋頭,中遊段匯入寒溪河,位於樟村的國考斷面流域包括橋頭、企石、橫瀝、東坑、石排、寮步、茶山、東城、松山湖、大朗、常平、大嶺山、黃江等13個鎮街(園區),流域內共有支流278條。

近年來,經過市、流域、鎮街三級大力度整治,流域內一批支湧已經消除黑臭,部分河湧水質達到Ⅴ類水。橋頭小海河、橫瀝橫東排渠、寮步三聯筷子堤、東城黃沙河、常平木棆河等河湧經過整治後水清岸美,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閒打卡地。

■石馬河幹流橋頭段水清岸美,白鶩在淺水處覓食(通訊員 趙偉良 供圖)

石馬河是東江下遊一級支流,主流的觀瀾河發源於深圳寶安,由南向北流,於企山陂進入東莞,最後在橋頭鎮與惠州潼湖圍水匯合後進入東江。由於流域工業企業和人口增加,生活生產汙水直排河湧,曾經的石馬河黑臭現象十分嚴重,治理前,石馬河107條支流,重度黑臭的有52條,輕度黑臭的有34條,不黑不臭的有21條。2008年,新華社記者曾實地調研深圳觀瀾河和東莞石馬河,並發文《深圳東莞河流嚴重汙染考察記:「烏龍江」何日泛清波》。

2019年1月25日,石馬河攻堅戰正式打響,在流域開展「3+5+1」作戰任務。經過大兵團攻堅工程建設,駐點決戰督導、大力度環境執法、全面落實河長制等工作,石馬河治理成功「攻下山頭」,旗嶺斷面在2019年年底達標。

不僅石馬河幹流水質達標,支流水質也在不斷提升,塘廈雞爪河、清溪鎮清溪河、鳳崗雁田水等成為居民茶餘飯後散步的場所。

目前,石馬河除個別幾條河湧外,其他的基本消除了黑臭。昔日的「烏龍江」,已是水清魚遊鷺飛,河面泛著碧波,靜靜地流淌,倒映著藍天綠樹,重現嶺南水韻風光。

■石馬河清溪段,昔日的「烏龍江」,現在變成了周邊群眾休閒的「網紅地」。

正本清源

攻堅「最後一米」,加快雨汙分流,水汙染治理由「攻山頭」變為「守山頭」

把多年累積的汙染治理好,江河從黑水變成清水,並不意味著治水工程可以告一段落。治水人深知,河道黑臭表現在水裡、問題在岸上、根子在人。

為了解決岸上的問題,長安茅洲河治理從「大戰役」轉向「街巷戰」,今年治水突出五大核心工作,包括城鎮汙水「最後一米」攻堅、三類行業排水整治、工業汙染源排查整治等。其中,「最後一米」攻堅是重中之重。

今年以來,茅洲河流域共摸查發現雨汙錯混接點3092個,7月底已全部整改完成,將雨水和汙水剝離出來,分別進入雨水、汙水管網,提高汙水管網系統收水效益。長安鎮共有41076棟各類排水戶,目前已基本完成排水戶汙水接駁和雨汙分流效果核查,核查合格率約為78%。

「水汙染治理工作越往後就越精細,相當於將治水從1.0版升級到2.0版。」市茅洲河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汙染治理由「攻山頭」變為「守山頭」。

東江下遊片區鎮街多,流域面積廣。為此,我市系統梳理汙水管網,增補空白、整改錯漏接、消除直排口、分地塊推進雨汙分流等工作。目前,東江下遊片區流域內已建成汙水處理廠17座,汙水處理能力達142萬噸/日。流域內各鎮街正在重點推進內河湧治理工作,「一口一策」整治排汙口。

在東引運河樟村國考斷面流域,我市加快汙水接駁和雨汙分流工作。13個鎮街(園區)共5561個排水單元地塊汙水接駁工作已完成96%,8286個重點排水戶雨汙分流接駁完成率為97.8%。

石馬河流域工業企業眾多,工業廢水排放是河湧汙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探索「人防+技防」方式,石馬河流域環保監管取得新成效:2019年共關停「散亂汙」企業1.5萬家,完成1669家企業汙水規範整治。今年上半年,石馬河流域共出動執法人員2.78萬人次,檢查企業1.28萬家次,查處環境違法行為700宗,罰沒金額超1.12億元。

汙染防治攻堅戰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一環。自2017年實施國家排汙許可制以來,東莞累計為5284家企業核發排汙許可證,76383家企業完成排汙登記,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提前實現全覆蓋,為東莞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溯源保障。

■茅洲河沿岸的優美景觀。(記者 鄭琳東 攝)

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東莞藍」時常刷屏朋友圈。今年1-9月,東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0.9%,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3.01,同比改善了2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第19名(和昆明並列);全市六項主要大氣汙染物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空氣品質的改善,是東莞圍繞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聚焦臭氧防控的成果。以臭氧汙染防控為重點,我市深入推進實施「藍天保衛戰」32項強化措施。截至目前,省級重點VOCs企業已完成銷號整治609家;市級重點VOCs企業現已完成現場幫扶檢查1657家,完成銷號整治1329家。

發展嬗變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引入高科技企業,產業轉型發展有了「綠色引擎」

以前人人避而遠之的河道,如今市民紛紛踏步而來,是東莞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7月6日上午,東莞市重大項目——長江股份總部項目正式奠基。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落戶茅洲河邊,建成投產後預計年產值4.28億元,將優化提升沿岸新民社區經濟結構。

長江股份總部項目落地,是外界投資茅洲河沿岸的一個縮影。

春江水暖鴨先知。茅洲河蝶變為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形象河,沿岸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來此投資落地。今年,新民社區成功納入東莞市特色精品示範村的創建名單,並且推出1884畝的茅洲河沿岸產城融合更新單元,這是長安鎮面積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

麻湧鎮的水治理,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打卡華陽湖碧道,已經是東莞市民節假日休閒旅遊的最佳選項之一。

18.3公裡的華陽湖碧道試點項目,作為全市唯一省級碧道試點項目,一個多月前已經正式亮相。項目以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和麻湧河一河兩岸為載體,融合麻湧文化特色、嶺南水鄉風光和華陽湖生態本底,通過實施五方面17個具體項目建設,實現治水升級,改善周邊群眾人居環境,帶動產業升級。

■麻湧華陽湖華麗轉身(資料圖)

漫步華陽湖碧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延伸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濱水活力經濟帶。試點項目的建設,進一步鞏固了水汙染治理成效,是東莞「治汙」向「提質」邁進,還河於民、還湖於民的生動實踐。

如今,華陽湖生態環境與景觀休憩體驗明顯提升:水質從劣Ⅴ類迅速恢復到Ⅲ至Ⅳ類,水質達標率100%。華陽湖由過去的「龍鬚溝」,變成大家慕名而來的景區。

統計顯示,麻湧去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增長24%,旅遊帶動經濟收入10.3億元,增長18.4%。麻湧本地人紛紛回鄉創業,在家門口端起「生態碗」,吃上「旅遊飯」。

華陽湖省級萬裡碧道,是麻湧精心打造的靚麗水生態名片,為全市碧道建設帶來試點經驗。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東莞下一步要在全市開展萬裡碧道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不少於37.1公裡的碧道建設,未來3年持續推進超過500公裡碧道建設。

茅洲河驚豔蛻變,華陽湖華麗轉身,是「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發展模式之變的經典縮影。

經過市、流域、鎮街的持續整治,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遊等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曾經的城市「傷疤」逐漸被抹去,並且釋放出一大片土地,拓展了重大項目、重要基礎設施的布局空間,引入一批高科技綠色企業,逐步成為流域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9月26日,跟著河長走碧道徒步活動在麻湧華陽湖舉行(記者 程永強 通訊員 莫汝建 攝)

數說東莞生態環境治理

2400多公裡 汙水管網

統計顯示,全市今年1-9月已新建了汙水管網共2400多公裡;2016年東莞全面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來,東莞已累計新建收集汙水的截汙管網超過6500公裡。

18.3公裡 華陽湖碧道

作為全市唯一省級碧道試點項目,18.3公裡的華陽湖碧道試點項目於9月26日正式亮相。東莞下一步將在全市開展萬裡碧道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不少於37.1公裡的碧道建設,未來3年持續推進超過500公裡碧道建設。

76383家 企業完成排汙登記

自2017年實施國家排汙許可制以來,東莞累計為5284家企業核發排汙許可證,76383家企業完成排汙登記,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提前實現全覆蓋。

記者手記

以良好生態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華陽湖、茅洲河治理實踐證明,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夠協同共進。

在長安鎮茅洲河流域治理過程中,新民社區是受益最大、最明顯的社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新民社區是長安的「邊緣村」,因為社區環境髒亂差,除了資金便宜的優勢外,沒有太多優勢,很難吸引到好企業來投資,社區經濟發展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隨著茅洲河水質改善,河岸品質提升,電鍍等汙染企業搬遷,社區內幾條河湧治理達標,加上毗鄰深圳、濱海灣新區的優勢,新民社區的價值被激活。

■茅洲河界河段,漂亮的沿岸景觀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記者 鄭家雄 攝)

在新民社區,記者採訪了社區幹部、居民、企業和務工人員,無不對茅洲河治理稱讚有加。得益於茅洲河生態環境改善,出租屋業主林斌周的租金收入翻番。新民社區回遷居民梁木全,感受到的不僅是河岸變成景區,還有逐年上升的分紅,「經濟勢頭發展好,社區治理進步大,我們的小日子過得舒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綠水青山、藍天白雲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東莞聚力「生態賦能」行動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攻堅行動。一方面不斷改善提升城市品質、人居環境、生態環境,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生態問題,清退汙染企業,騰出發展空間,引進優質企業,做綠色發展的「加法」,汙染治理的「減法」,能力提升的「乘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良好生態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文字/吳金華

攝影/鄭琳東 程永強 鄭家雄 通訊員 莫汝建 趙偉良

視頻/楊溪 陳奕希

相關焦點

  • 品質東莞建設巡禮⑦丨小景扮靚城市 公園遍地開花
    目前,該鎮正以上元稻田公園為範本,推動鎮內其他村開展農田菜地的升級改造,打造成集生態觀光、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於一體的可持續發展田園綜合體,促進農業與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前來打卡的市民遊客怎麼也想不到,去年7月之前,這片田園上有著22間用鐵皮、木頭搭建的簡易窩棚,如今已被稻田、彩色花田、不停旋轉的風車和新建設的農戶工具房等取而代之。去年以來,麻湧共整治田間窩棚4500多個,有效改善了田園環境。同時,該鎮配合華陽湖旅遊,麻湧開展田園清潔、田間綠化美化,打造美麗田園旅遊點,帶動整個華陽湖旅遊產業的發展。
  • 東莞兩會·一把手訪談|胡毅峰:守護綠水青山,打造生態建設亮麗名片
    東莞市人大代表、謝崗鎮委書記胡毅峰在接受南方日報採訪時表示,圍繞生態文明建設,謝崗鎮按照「突出打造生態」的要求,不斷加大生態基礎設施投入,把建設「海綿城市、生態公園、百裡碧道、美麗幸福村居」作為推進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構建謝崗南有森林公園、生態旅遊區,北有溼地公園、「百裡碧道」,生態綠廊穿城而過的優美生態格局,全力打造生態建設的亮麗名片。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東莞微旅行 感受家門口的好風景
    同時,也感受到這幾年東莞文化旅遊方面變化,無論是景觀提升、景區打造,還是推出的各種精彩活動,都很好地展示了東莞城市魅力,普通市民也從中獲益良多。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東莞市民習慣在周末來一場家門口的「微旅行」,東莞市的森林公園、各大景區,包括博物館,成了市民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與此同時,東莞市相關部門也不斷推出各種文旅體驗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記者走基層③∣森林公園來了,麻將...
    如今,到森林公園親近自然,沿著綠道賞景、運動,成為享受生活的新範式。「十三五」期間,東莞大力推進森林公園建設,公園個數和佔比面積均居全省前列。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昔日的「世界工廠」美麗羽化。截至2019年底,東莞森林覆蓋率達37.4%,建成森林公園20個、總面積達331.1平方公裡,溼地公園23個、總面積達21.7平方公裡,自然保護區6個、總面積88.3平方公裡。為提升城市生態空間品質,東莞又朝著打造高質量森林城市這一更高的目標邁進,讓市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 東莞橫瀝:傳承「三牛」精神 建設活力生態文明小鎮
    今年以來,橫瀝鎮緊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松山湖功能區「1+9」統籌聯動發展等機遇,主動對標「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目標和價值追求,以建設灣區活力生態文明小鎮為抓手,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美好生活、美好環境、美好風尚」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全鎮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城市品質持續提升、鄉村振興全面鋪開、民生事業不斷改善。
  • 東莞實現以水麗城以水興城
    源清流潔   建立長效機制保證「源頭活水」   時針撥回四年前,2013年東莞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之一,自此開始了發現問題、加強治理、不斷優化水生態環境的創建之路。   東莞為何一定要做好水文章?
  • 海洋萌寶頻光顧,生態旅遊成北海新名片
    釋放資源潛力生態旅遊成北海新名片今年8月21日,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發現了6隻活體綠海龜,這是在北海市區海灘上一次性發現綠海龜數量最多的一次。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曾經活躍在合浦沿海的儒艮便鮮有蹤跡。1992年,中國設立了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恢復海草床的數量和質量,經過多年的努力,海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令人欣慰的是,近年在合浦海域多次發現儒艮活動蹤跡。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小康社會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黨中央關於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三年來,通過全市上下不懈努力,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改善。據悉,三年汙染防治攻堅戰過程中,我市大氣質量大幅改善,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0年三個冬防期間,我市PM2.5平均濃度年均改善6.1%。
  • 天更藍、水更清、城市更美好,東莞品質大提升
    民盈·國貿城的觀景平臺 程永強 攝中心區夜景 程永強 攝絢麗的多媒體視覺秀 程永強 攝從行政中心廣場,到環球經貿中心、東莞農商銀行總行大廈、海德廣場,再到民盈國貿中心、東莞市民服務中心,東莞新老地標們聚合在一起,成為東莞城市品質提升的榜樣。
  • 品質東莞·小康答卷④丨工筆描繪,灣區都市煥新顏
    這一年初,東莞出臺市政府「一號文」建設美麗東莞。2019年1月,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進一步確定了「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城市發展目標願景。東莞提出,積極對標廣深港等先進城市,加快形成與國際一流灣區相適應的城市品質與內涵,引領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
  • 擦亮文化名片,彰顯文化魅力!「品質東莞·一鎮一品」專題報導反響...
    今年5月下旬以來,《東莞日報》推出了「『品質東莞·一鎮一品』東莞鎮街文化品牌建設巡禮」專題系列報導,集中展現東莞各鎮街特色文化品牌建設經驗、成果與亮點,既凸顯東莞文化的深厚底蘊,又彰顯東莞文化的開放、多元、包容與活力。截至目前,共推出了13期系列報導。「每期必看,並深深為之吸引。」「體現了本土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
  • 廣東東莞:近現代歷史文化成靚麗名片
    近年來,東莞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遺存進行系統整理,提煉城市歷史文化特色與價值,並圍繞「中國近代史開篇地」和「改革開放先行地」這兩大最突出的特色,不斷加大對近現代文物的保護力度,打出了東莞歷史文化的靚麗名片。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美麗河北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布局,要求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我們黨深刻認識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 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啟動「中國生態旅遊建設成果巡禮展」
    作為巡禮展官方展示平臺,生態中國網特別開設「中國生態旅遊建設成果巡禮展」欄目,設置「兩山論15周年」「兩山樣板,大美神州」「生態會客廳」等展示版塊,專題報導各省全面踐行「兩山論」生態旅遊成果,持續不斷地推出示範案例。「巡禮展既是展現踐行『兩山論』成果的平臺,也是互鑑共享的交流、學習基地,希望巡禮展發揮出帶動效應,產生出引領價值。」中國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秘書長陳蕾表示。
  • 王益區:提升城市品質 改善人居環境
    「十三五」以來,王益區搶抓被列入全省首批城市設計、城市「雙修」試點區縣機遇,重點實施城市「雙修」「三疏」、城市片區綜合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工程,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人居環境持續優化,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如今,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
  • 打造發展新引擎——永靖縣重點項目建設掠影
    打造發展新引擎——永靖縣重點項目建設掠影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鄒海林 通訊員 羅玉珍一個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今年以來,永靖縣項目建設高歌猛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 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秀美周家
    近年來,周家鎮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將「綠色、生態、自然」作為發展優勢,實現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的融合協調,促進鎮域生態環境向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的方向轉變。日前,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在營口」活動組委會來到大石橋市周家鎮,以「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營口」為主題,調研該地區生態文明和人居環境建設情況。
  • 遼寧省盤錦市從身邊事入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遼寧省盤錦市從身邊事入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質補齊汙水處理短板(關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①)本報記者 胡婧怡 何 勇《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4日 11 版)編者按: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
  • 海南航空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打造靚麗名片
    回望27載,作為一家從海南特區起步的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初心未變,紮根海南,秉承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積極踐行國家的各項發展戰略,爭做「民航強國」戰略踐行者,懷揣「讓出行更加美好」的初衷,堅守安全飛行,踐行「真情服務」理念,用「店小二」的工匠精神打磨全球五星服務品牌,讓旅客從地面到空中無縫隙體驗到安全、便捷、舒適、綠色的五星服務品質,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打造靚麗名片
  • 經濟日報:湖南長沙:走出南方丘陵地區水生態建設新路子
    長沙位於湘江下遊、洞庭湖尾閭,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境內300多條支流在此匯集湘江,造就水韻星城的靈魂。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積極做好「淨水、安水、活水」文章,將水生態文明建設與推進產業轉型、增進民生福祉、建設品質長沙結合起來,突出「山水洲城」特色,探索出了一條人、城、水和諧共生的發展路徑和經驗,「水清、河暢、景美、業興」的美好願景正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