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快水汙染治理、垃圾處理、固廢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快推進雨汙分流改造,補齊管網缺口,切實增強汙水收集系統的閉合性。要總結推廣華陽湖省級萬裡碧道建設試點經驗,加快碧道規劃建設,打造靚麗水生態名片。
——摘自市委書記梁維東在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上的講話
位於茅洲河畔的新民社區,曾被視為長安鎮的「邊緣村」,隨著茅洲河生態環境的好轉,已經成為投資熱土。該社區黨工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周樹發表示,目前社區戶籍人口大幅回遷,各地客商紛至沓來,「已有六七家預備上市企業主動上門洽談,計劃落戶新民、投資新民」。
水汙染綜合整治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內容。新民社區價值被激活,是東莞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堅決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不斷釋放生態紅利的一個縮影。
2019年以來,我市緊盯2020年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的目標,深入推進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遊等重點流域整治。隨著治水工作的深入推進,昔日人人避而遠之的「墨汁河」,已經轉變為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的生態河。
今年1-9月,我市茅洲河共和村斷面、石馬河旗嶺斷面、東引運河樟村斷面、東江下遊沙田泗盛斷面等4個國考斷面達到Ⅴ類水及以上考核要求。其中,茅洲河共和村、石馬河旗嶺、東引運河樟村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
大兵團作戰
將治水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全面補齊截汙治水短板,跑出治理「加速度」
秋高氣爽,迎著落日餘暉,行走在茅洲河碧道上,兩岸草木旺盛,碧水清流潺潺,市民絡繹不絕。而在幾年前,茅洲河還是另一番景象。在嚴重汙染的那段時期,不少居民都選擇搬離河岸,到別處安家。
林斌周是新民社區茅洲河畔一棟出租屋業主,過去十幾年,來這裡的次數加起來,還不如過去半年多。「以前茅洲河水汙染嚴重,惡臭燻得推不開窗,別說租客不來,自己也難得回來一次。」林斌周說,如今出租屋變成「河景房」,租金上漲,一房難求,自己每周至少回來一次。
茅洲河是莞深界河,隨著工業高速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沿岸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直排河湧,使得茅洲河汙染逐步加重,產生黑臭現象。在整治前,茅洲河共和村國考斷面的水質屬於劣Ⅴ類。
去年1月召開的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全面補齊截汙治水短板,深化茅洲河、石馬河等重點流域整治,並將茅洲河整治作為全市水汙染治理的「一號工程」和「示範工程」,確保茅洲河水質在2020年達到Ⅴ類。
很快,長安鎮全面打響決戰水汙染——茅洲河流域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將治水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大兵團推進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東莞部分)二期項目、水生態五期工程等各項建設,並著力抓好河湧治理和截汙管網建設,逐步實現「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
■如今,茅洲河蝶變為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形象河,沿岸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來此投資落地 (記者 鄭琳東 攝)
最高峰時,長安鎮範圍內有2400多名施工人員,230多個施工點同時開工,施工機械達1400種,高峰期每日建成截汙管網4公裡。開展大兵團作戰以來,我市茅洲河治理工作進度跑出「加速度」,茅洲河流域統籌建設了多個批次的截汙管網,茅洲河及周邊有了很大變化,從根本上解決群眾身邊水環境的痛點問題。
2019年,茅洲河建成截汙管網243公裡;截至今年6月底,流域內累計建成汙水管網359公裡,目前已全部通水,流域內汙水管網短板基本補齊。今年1-9月,茅洲河共和村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Ⅳ類。
另一個水汙染治理主戰場——東江下遊片區水汙染綜合治理工程,自今年6月初開工以來,工程建設體現了「東莞速度」。該工程共計劃建設收集汙水的次支管網和雨汙分流管網1628公裡,截至10月14日,已完成1186公裡汙水管網,佔整個計劃建設總長度的72%。
統計顯示,全市今年1-9月已新建了汙水管網共2400多公裡;2016年東莞全面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來,東莞已累計新建收集汙水的截汙管網超過6500公裡。
涅槃重生
昔日「墨汁河」,如今蛻變為生態亮點,成為市民絡繹不絕的「網紅打卡地」
「我們30多人一起跳舞,因為河岸乾淨涼爽,大家把『陣地』轉移到這裡。」夜幕降臨,茅洲河畔熱鬧起來,羅女士正跳得興起。每天這個點前來「打卡」,已經成了她的習慣。
10月29日,記者來到長安鎮茅洲河堤,看到許多市民在岸邊跑步、鍛鍊,河堤靠河面的地方,有幾處親水平臺,一些釣魚愛好者則沿河垂釣。河岸上的花草隨風搖曳,水中覓食的水鳥騰空而起。
水汙染治理攻堅戰全面打響以來,長安鎮按照「四大一高」方略,高品位打造河岸美景。目前,茅洲河沿岸建成11.88公裡的碧道,沿線錯落有致建成了九大主題公園,成為市民絡繹不絕的「網紅打卡地」。
從「墨汁河」變為生態河,從生態「汙點」,蛻變為生態亮點,是我市水汙染綜合治理帶給市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鄧先生住在東引運河畔的富通自在城小區,隨著運河水質的提升,在不加班的晚上,他會帶上小孩沿著河岸走一走。「從2017年以來就聞不到異味了,今年以來運河水比以前更清了。」鄧先生告訴記者。
東引運河發源於橋頭,中遊段匯入寒溪河,位於樟村的國考斷面流域包括橋頭、企石、橫瀝、東坑、石排、寮步、茶山、東城、松山湖、大朗、常平、大嶺山、黃江等13個鎮街(園區),流域內共有支流278條。
近年來,經過市、流域、鎮街三級大力度整治,流域內一批支湧已經消除黑臭,部分河湧水質達到Ⅴ類水。橋頭小海河、橫瀝橫東排渠、寮步三聯筷子堤、東城黃沙河、常平木棆河等河湧經過整治後水清岸美,成為周邊居民的休閒打卡地。
■石馬河幹流橋頭段水清岸美,白鶩在淺水處覓食(通訊員 趙偉良 供圖)
石馬河是東江下遊一級支流,主流的觀瀾河發源於深圳寶安,由南向北流,於企山陂進入東莞,最後在橋頭鎮與惠州潼湖圍水匯合後進入東江。由於流域工業企業和人口增加,生活生產汙水直排河湧,曾經的石馬河黑臭現象十分嚴重,治理前,石馬河107條支流,重度黑臭的有52條,輕度黑臭的有34條,不黑不臭的有21條。2008年,新華社記者曾實地調研深圳觀瀾河和東莞石馬河,並發文《深圳東莞河流嚴重汙染考察記:「烏龍江」何日泛清波》。
2019年1月25日,石馬河攻堅戰正式打響,在流域開展「3+5+1」作戰任務。經過大兵團攻堅工程建設,駐點決戰督導、大力度環境執法、全面落實河長制等工作,石馬河治理成功「攻下山頭」,旗嶺斷面在2019年年底達標。
不僅石馬河幹流水質達標,支流水質也在不斷提升,塘廈雞爪河、清溪鎮清溪河、鳳崗雁田水等成為居民茶餘飯後散步的場所。
目前,石馬河除個別幾條河湧外,其他的基本消除了黑臭。昔日的「烏龍江」,已是水清魚遊鷺飛,河面泛著碧波,靜靜地流淌,倒映著藍天綠樹,重現嶺南水韻風光。
■石馬河清溪段,昔日的「烏龍江」,現在變成了周邊群眾休閒的「網紅地」。
正本清源
攻堅「最後一米」,加快雨汙分流,水汙染治理由「攻山頭」變為「守山頭」
把多年累積的汙染治理好,江河從黑水變成清水,並不意味著治水工程可以告一段落。治水人深知,河道黑臭表現在水裡、問題在岸上、根子在人。
為了解決岸上的問題,長安茅洲河治理從「大戰役」轉向「街巷戰」,今年治水突出五大核心工作,包括城鎮汙水「最後一米」攻堅、三類行業排水整治、工業汙染源排查整治等。其中,「最後一米」攻堅是重中之重。
今年以來,茅洲河流域共摸查發現雨汙錯混接點3092個,7月底已全部整改完成,將雨水和汙水剝離出來,分別進入雨水、汙水管網,提高汙水管網系統收水效益。長安鎮共有41076棟各類排水戶,目前已基本完成排水戶汙水接駁和雨汙分流效果核查,核查合格率約為78%。
「水汙染治理工作越往後就越精細,相當於將治水從1.0版升級到2.0版。」市茅洲河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水汙染治理由「攻山頭」變為「守山頭」。
東江下遊片區鎮街多,流域面積廣。為此,我市系統梳理汙水管網,增補空白、整改錯漏接、消除直排口、分地塊推進雨汙分流等工作。目前,東江下遊片區流域內已建成汙水處理廠17座,汙水處理能力達142萬噸/日。流域內各鎮街正在重點推進內河湧治理工作,「一口一策」整治排汙口。
在東引運河樟村國考斷面流域,我市加快汙水接駁和雨汙分流工作。13個鎮街(園區)共5561個排水單元地塊汙水接駁工作已完成96%,8286個重點排水戶雨汙分流接駁完成率為97.8%。
石馬河流域工業企業眾多,工業廢水排放是河湧汙染的一個重要來源。通過探索「人防+技防」方式,石馬河流域環保監管取得新成效:2019年共關停「散亂汙」企業1.5萬家,完成1669家企業汙水規範整治。今年上半年,石馬河流域共出動執法人員2.78萬人次,檢查企業1.28萬家次,查處環境違法行為700宗,罰沒金額超1.12億元。
汙染防治攻堅戰是提升城市品質的關鍵一環。自2017年實施國家排汙許可制以來,東莞累計為5284家企業核發排汙許可證,76383家企業完成排汙登記,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提前實現全覆蓋,為東莞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溯源保障。
■茅洲河沿岸的優美景觀。(記者 鄭琳東 攝)
在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中,「東莞藍」時常刷屏朋友圈。今年1-9月,東莞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90.9%,同比上升8.5個百分點;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3.01,同比改善了2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第19名(和昆明並列);全市六項主要大氣汙染物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空氣品質的改善,是東莞圍繞決戰決勝「藍天保衛戰」、聚焦臭氧防控的成果。以臭氧汙染防控為重點,我市深入推進實施「藍天保衛戰」32項強化措施。截至目前,省級重點VOCs企業已完成銷號整治609家;市級重點VOCs企業現已完成現場幫扶檢查1657家,完成銷號整治1329家。
發展嬗變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引入高科技企業,產業轉型發展有了「綠色引擎」
以前人人避而遠之的河道,如今市民紛紛踏步而來,是東莞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寫照。
7月6日上午,東莞市重大項目——長江股份總部項目正式奠基。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落戶茅洲河邊,建成投產後預計年產值4.28億元,將優化提升沿岸新民社區經濟結構。
長江股份總部項目落地,是外界投資茅洲河沿岸的一個縮影。
春江水暖鴨先知。茅洲河蝶變為生態優良、景觀優美的形象河,沿岸已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越來越多的企業來此投資落地。今年,新民社區成功納入東莞市特色精品示範村的創建名單,並且推出1884畝的茅洲河沿岸產城融合更新單元,這是長安鎮面積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
麻湧鎮的水治理,一直被外界津津樂道。打卡華陽湖碧道,已經是東莞市民節假日休閒旅遊的最佳選項之一。
18.3公裡的華陽湖碧道試點項目,作為全市唯一省級碧道試點項目,一個多月前已經正式亮相。項目以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和麻湧河一河兩岸為載體,融合麻湧文化特色、嶺南水鄉風光和華陽湖生態本底,通過實施五方面17個具體項目建設,實現治水升級,改善周邊群眾人居環境,帶動產業升級。
■麻湧華陽湖華麗轉身(資料圖)
漫步華陽湖碧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延伸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濱水活力經濟帶。試點項目的建設,進一步鞏固了水汙染治理成效,是東莞「治汙」向「提質」邁進,還河於民、還湖於民的生動實踐。
如今,華陽湖生態環境與景觀休憩體驗明顯提升:水質從劣Ⅴ類迅速恢復到Ⅲ至Ⅳ類,水質達標率100%。華陽湖由過去的「龍鬚溝」,變成大家慕名而來的景區。
統計顯示,麻湧去年接待遊客600萬人次,增長24%,旅遊帶動經濟收入10.3億元,增長18.4%。麻湧本地人紛紛回鄉創業,在家門口端起「生態碗」,吃上「旅遊飯」。
華陽湖省級萬裡碧道,是麻湧精心打造的靚麗水生態名片,為全市碧道建設帶來試點經驗。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透露,東莞下一步要在全市開展萬裡碧道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不少於37.1公裡的碧道建設,未來3年持續推進超過500公裡碧道建設。
茅洲河驚豔蛻變,華陽湖華麗轉身,是「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發展模式之變的經典縮影。
經過市、流域、鎮街的持續整治,茅洲河、石馬河、東引運河、東江下遊等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曾經的城市「傷疤」逐漸被抹去,並且釋放出一大片土地,拓展了重大項目、重要基礎設施的布局空間,引入一批高科技綠色企業,逐步成為流域產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
■9月26日,跟著河長走碧道徒步活動在麻湧華陽湖舉行(記者 程永強 通訊員 莫汝建 攝)
數說東莞生態環境治理
2400多公裡 汙水管網
統計顯示,全市今年1-9月已新建了汙水管網共2400多公裡;2016年東莞全面打響水汙染治理攻堅戰以來,東莞已累計新建收集汙水的截汙管網超過6500公裡。
18.3公裡 華陽湖碧道
作為全市唯一省級碧道試點項目,18.3公裡的華陽湖碧道試點項目於9月26日正式亮相。東莞下一步將在全市開展萬裡碧道建設,今年計劃完成不少於37.1公裡的碧道建設,未來3年持續推進超過500公裡碧道建設。
76383家 企業完成排汙登記
自2017年實施國家排汙許可制以來,東莞累計為5284家企業核發排汙許可證,76383家企業完成排汙登記,固定汙染源排汙許可提前實現全覆蓋。
記者手記
以良好生態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華陽湖、茅洲河治理實踐證明,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能夠協同共進。
在長安鎮茅洲河流域治理過程中,新民社區是受益最大、最明顯的社區。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新民社區是長安的「邊緣村」,因為社區環境髒亂差,除了資金便宜的優勢外,沒有太多優勢,很難吸引到好企業來投資,社區經濟發展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隨著茅洲河水質改善,河岸品質提升,電鍍等汙染企業搬遷,社區內幾條河湧治理達標,加上毗鄰深圳、濱海灣新區的優勢,新民社區的價值被激活。
■茅洲河界河段,漂亮的沿岸景觀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記者 鄭家雄 攝)
在新民社區,記者採訪了社區幹部、居民、企業和務工人員,無不對茅洲河治理稱讚有加。得益於茅洲河生態環境改善,出租屋業主林斌周的租金收入翻番。新民社區回遷居民梁木全,感受到的不僅是河岸變成景區,還有逐年上升的分紅,「經濟勢頭發展好,社區治理進步大,我們的小日子過得舒坦」。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是衣食住行,綠水青山、藍天白雲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一部分。
推進汙染防治攻堅戰,東莞聚力「生態賦能」行動和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攻堅行動。一方面不斷改善提升城市品質、人居環境、生態環境,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另一方面,集中精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生態問題,清退汙染企業,騰出發展空間,引進優質企業,做綠色發展的「加法」,汙染治理的「減法」,能力提升的「乘法」,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以良好生態環境助力高質量發展。
文字/吳金華
攝影/鄭琳東 程永強 鄭家雄 通訊員 莫汝建 趙偉良
視頻/楊溪 陳奕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