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3) | 仁懷:綠水長流才能發展長「酒」!

2020-12-12 澎湃新聞

滾滾赤水河波瀾壯闊,繞滇、川、黔三省交界,滋潤著千嶺萬壑。它是長江上遊唯一沒有修建幹流大壩的原生態一級支流,是長江上遊水生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樣本。翠色慾流的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讓它不僅成為了一條美景河,更成為一條美酒河。

作為赤水河的中遊地區,位於貴州省西北部的仁懷市,背靠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依託赤水河優質水源,以酒興市、以酒強市,培育出茅臺、國臺等馳名中外的美酒品牌。所謂「水乃酒之血,好水出好酒」,好的自然生態在一定意義上掌握著仁懷市白酒產業的發展命脈,只有綠水長流才能發展長「酒」。

近年來,仁懷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赤水河作為「母親河」來守護,抓好白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赤水河流域仁懷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高質量發展守牢生態底線

「要效益還是要環境的矛盾始終存在,關鍵在於如何平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係。」遵義市生態環境局仁懷分局副局長陳龍說。

過去,赤水河畔白酒企業星羅棋布,由於缺乏統一規劃管理,赤水河流域的出水水質曾跌至劣五類水。2011年《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出臺,對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提出明確指導意見。2012年起,仁懷市出臺了環境保護工作「一票否決」實施辦法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劃分規定等制度,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領導幹部必須以環境的「面貌」才能保住「官帽」;在《赤水河流域(仁懷段)環境保護規劃》條例的基礎上,編制了《仁懷市醬香酒產業發展區域布局規劃》,劃定白酒生產禁止發展區、限制發展區、規範發展區三個區域,確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保護治理赤水河騰出空間。

「白酒生產廢水通過過濾、調節、沉降、深度處理,最後以高於國家工業廢水排放最高標準的水質排入赤水河。」走進仁懷市名酒工業園區第一淨水廠,廠長蘇紅利正監測著廢水處理數據。他說,廠區於2012年投入使用,承接了附近8家白酒企業的汙水治理工作,日處理能力達1200噸。

這是仁懷大中小型酒企普遍引入的第三方治理方式,採取把治汙所需的設施、運營設備、維護工作交給第三方機構來完成的運行模式,最終實現排汙與治汙分離。

「要實現赤水河流域水暢、河清、岸綠、景美,就要管住汙染源頭,提高廢水處理排放能力。」陳龍說,仁懷市通過『制治分離』,充分發揮第三方治理優勢,明確細化排汙者與治汙者的責、權、利,讓企業和第三方機構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環保部門和企業共同制約監督,凸顯出前所未有的優勢,赤水河中遊的白酒企業汙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實現了達標排放。

目前,仁懷市已經建設白酒企業生產廢水連片集中處理廠8座,設計日處理能力2.8萬噸,累加企業自建廢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共計能處理廢水4.878萬噸/日,均衡分布下基本滿足目前白酒企業廢水全收集和全淨化處理,水質從原來的五類變為了二類水質。

傳承責任護好一河清水

「我們五馬鎮自清朝光緒年間就有保護生態,禁止捕魚的好傳統。」翻看著手機上《禁捕漁碑》的照片,53歲的郭小勇頗為自豪地說,一有空閒時間,他就喜歡沿著五馬河河堤走一走,傳承好先輩責任,守護好這一河清水。作為地道的仁懷市五馬鎮人,五馬河陪伴了他成長,他也見證了五馬河的改變。

五馬河又被稱為吳江河,全長39公裡,是赤水河上遊的一條重要支流。在郭小勇的記憶中,五馬河清澈見底,肉眼便能看見成群的魚在水中遊動。然而上世紀90年代,由於修建大量煤礦廠和造紙廠,五馬河周圍的植被越來越少,水質不斷惡化,加上人們的肆意捕撈,早已沒有了魚兒的蹤影。

「五馬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保護環境不光是政府的事,也是咱們老百姓的事兒。」郭小勇說,2017年5月31日,經過一年多的籌備,他和羅國紅、宋曉宇等當地居民,在五馬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五馬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這也是仁懷市第一個民間環保組織。

協會成立後,擔任常務副會長的郭小勇和會員們經常開著宣傳車,走村串寨,或利用趕集天,散發環保倡議書,倡導全民參與愛河、護河行動。協會還建立了10人一組的義務巡河小組,通過日常巡察、監督,與執法機構協同合作,對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勸導。

三年來,越來越多的鄉鎮幹部職工、居民、農民、商販、退休幹部紛紛自發加入,既當治汙治水的參與者,又當環境保護的監督者,協會會員從最初的20多人,發展到了現在的390餘名。

如今,五馬河的水質持續穩定在二類標準,已成為仁懷市境內保護最好的河流之一。在五馬鎮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的帶動和示範下,仁懷市各鄉鎮(街道)共組建生態環境保護協會20個。

嚴格執法把住生態命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陳龍介紹,針對長期以來赤水河流域環保處罰成本低、打擊力量弱的情況,仁懷市創新體制,建立聯合執法機制,先後成立公安環保偵查大隊、生態環保檢察局等環保司法機構,建立了公、檢、法、司、環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體系,為環保執法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不斷加大對重點汙染源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危險廢物等敏感區域監管力度,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汙染,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

今年以來,仁懷市通過建立健全環境風險應急處理機制和環境應急體系,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充分利用「12369」 環保舉報熱線和「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及時獲取突發環境事件信息,處置各類環保信訪投訴案件73件。檢查企業、場所1415餘家次,查封停產287家,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4件,擬處罰金額1375.44萬元,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12件。

站在紅軍長徵「四渡赤水」的茅臺渡口眺望遠方,但見上下天光,碧波蕩漾滾滾東流。動真格留住藍天白雲,下決心換來青山綠水,用行動實現業興酒香百姓富,仁懷市正用它的生動實踐,持續推動生態環境汙染治理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構築起赤水河流域綠色生態走廊。

今日推薦

來源/昭通日報全媒體 記者 李明坤

原標題:《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3) | 仁懷:綠水長流才能發展長「酒」!》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結束了在遵義的採訪,8月18日中午,我們三省四市媒體重整行裝再出發。
  • 仁懷:綠水長流,發展長「酒」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㉝
    所謂「水乃酒之血,好水出好酒」,好的自然生態在一定意義上掌握著仁懷市白酒產業的發展命脈,只有綠水長流才能發展長「酒」。近年來,仁懷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赤水河作為「母親河」來守護,抓好白酒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赤水河流域仁懷段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功創建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5) | 赤水行記之:走近仁懷!
    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看得出,遵義市做足了紅色旅遊與赤水河旅遊的大文章,做強了文化旅遊的大產業。具體做法上,有這樣幾點,一是編制好全市旅遊發展規劃,二是加強項目建設,抓好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三是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已投資40億元完成160千米的赤水河旅遊公路建設,市縣之間的高速公路網三年多前就已建成,四是抓好旅遊策劃營銷。這點,我是有體會的。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8) | 赤水行記之:茅臺醬香!
    ,退休已三年,但出於對地方文化的熱愛以及對茅臺紅色文化的宏揚傳承,成了很多外來團隊的紅色文化義務宣傳員,他把魯班場戰鬥與紅軍三渡赤水的故事講得生動完整,為記者們採訪赤水河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背景資料。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3) | 赤水行記之:飲水思源!
    作為一個後輩,第一次走進紅軍二渡赤水、四渡赤水的太平渡口,我覺得很震撼。不過,從文物古蹟保護的角度,我覺得太平渡與同類型的長徵文化遺蹟相比,以他們擁有的得天獨厚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記憶,這裡他們可以做的內容還有很多,應該像河流一樣,加一些活態的東西,讓太平古渡流動起來,讓歷史的記憶以更好的形式得到傳承。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29) | 貴州遵義:「紅色」為底色 「綠色」成亮色!
    位於赤水河流域的赤水、仁懷、習水,更是紅色文化與生態建設的交匯地。據介紹,去年,光是仁懷、赤水、習水接待遊客就有4274.6萬人次,就佔全市總量的22.2%。比如,他們抓住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機遇,提出的打造「一館、一院、一園、一線、多點」紅色旅遊建設思路,編制和申報赤水市四渡赤水紀念廣場、黃陂洞戰鬥遺址建設提升工程、長徵革命遺址舊址保護修繕、丙安長徵小鎮建設項目等33個項目,總投資近60億元。再如,投資40多億元建成全長160公裡的赤水河谷旅遊公路,串起仁、習、赤沿線白酒文化、紅色文化、巴國文化、鹽運文化等。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2) | 赤水行記之:美酒河谷!
    以至於我們都有點不耐煩了,乾脆到威信瞻仰扎西會議,到雞鳴三省找尋紅色記憶,然後前往遵義,看遵義會議永放光芒,到婁山關聽西風獵獵,及至到仁懷,雖然仍有紅軍強攻魯班場和紅軍三渡赤水的紅色記憶。赤水河中下遊最有號召力的白酒企業有兩家,一家是習水縣習水鎮的習酒,一家是古藺縣二郎鎮的郎酒,兩家酒企將廠分別建在赤水河兩岸,依仗著赤水河的滋養,遙遙相望,感恩奮進,推陳出新,共同發展,把醬香白酒12987的工藝和醬酒文化不斷傳承,發揚光大。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7) | 復刻「美酒河」,擦亮酒文化品牌符號!
    「美酒河」摩崖石刻誕生於1999年,由仁懷市政府創意、出資,人民日報原社長、總編輯邵華澤題寫,以其磅礴的氣勢鑲嵌在赤水河谷吳公巖河段離地20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並載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多年來,「美酒河」石刻已成為赤水河谷的標誌性景觀,頻繁出現在國內外屏幕、報刊雜誌上,也是赤水河谷旅遊的「打卡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石刻油漆逐漸褪色、巖石風化,局部線條開始模糊。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9) | 赤水行記之:匯入長江!
    應該這樣看,由於貴州境內生產醬香白酒,這些酒企依靠著這條河流裡的水,為了讓世界所有的人喝到最香醇最乾淨的酒,吃到最環保最有機無公害的綠色食品——醬酒,他們最先發出了保護赤水河流域生態的倡議,貴州省最先出臺了《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並於2011年10月1日施行。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1) | 赤水行記之:鹽鹹醋酸!
    其歷史悠久,但以市命名的時間卻不長,它原來叫仁懷,後更名為赤水廳,1914年設赤水縣,1990年設赤水市至今。赤水市是幸運的,雖然被仁懷最終奪走了名號,卻成為赤水河流域唯一用赤水來命名的城市。或許是這裡特殊的土壤,奇異的丹霞地貌,赤水市不像赤水河中上遊的幾個縣市以酒取勝,而是另闢蹊徑,發展旅遊業和竹產業,走生態立市之路,把赤水市的經濟與文化搞得風生水起。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5) | 赤水行記之:綠水青山!
    但這個願望沒有達成,紅軍經土城四渡赤水後,因前方攻擊赤水、敘永受阻,轉而到雲南的威信縣扎西集結,召開了扎西會議,然後回師東進,譜寫了四渡赤水的傳奇。在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赤水河邊的清池鎮以生態農業為依託,發展貢茶等產業,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之一。遵義市更是做大綠水青山文章,醬香白酒就是最大的綠色食品,弄得赤水河滿河飄著醬香,成就了茅臺、習酒、國臺等酒企,回報著赤水河兩岸的人民。特別是在產業調整上,遵義市以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依託,連片種植紅纓子高粱,為沿河酒企提供釀酒原料,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36) | 赤水行記之:土城記憶!1月29日,紅軍從土城、元厚渡過赤水河,從而拉開了著名戰役——四渡赤水的序幕。從紅色的硝煙裡走出來,我們深感新中國成立的來之不易,也被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誓死如歸的精神所激勵。烈士的鮮血沒有白流,如今的土城,以紅色基因的傳承為依託,以美酒河的綠色發現為出路,實現了英雄河與美酒河的崛起。土城活在時光與歷史的河裡。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4) | 遊記:茅臺渡口!
    三年前,我採訪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四市的赤水河流域保護聯誼會,在這個小鎮駐留了3天;時隔三年後,2020年8月19日,我以「感受紅色·走進赤水」為主題的赤水河流域大型採訪活動媒體記者的身份再次到此小駐一宿
  • 走近仁懷丨3省4市媒體赤水行實錄㉕
    瞻仰了遵義的紅色文化,到婁山關打了卡,到遵義市文體旅遊局採訪了遵義市發展赤水河流域的旅遊產業情況,結束了在遵義的採訪,8月18日中午,我們三省四市媒體重整行裝再出發。看得出,遵義市做足了紅色旅遊與赤水河旅遊的大文章,做強了文化旅遊的大產業。具體做法上,有這樣幾點,一是編制好全市旅遊發展規劃,二是加強項目建設,抓好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三是改善旅遊基礎設施,已投資40億元完成160千米的赤水河旅遊公路建設,市縣之間的高速公路網三年多前就已建成,四是抓好旅遊策劃營銷。這點,我是有體會的。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2) | 解密赤水河的多重文化符號!
    一條流淌著紅色信仰的河8月的赤水河畔,兩岸青翠、峽谷縱橫。他說,作為一個在赤水河畔長大的人、一名退伍軍人,他有責任堅守在那裡,傳承紅色文化,讓長徵的光輝歷史為更多中華兒女所熟知和銘記。這樣的故事令人感動,這樣的故事在赤水河畔還有很多。1935年到現在,85年過去,從扎西會議會址、遵義會議會址、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等場館的建成,到赤水河岸各地的紅軍歷史講解人,赤水河已經成為紅色信仰紮根的地方。
  • 仁懷傾力打造"紅色、白色、生態"旅遊產業
    近期獲得「中國酒都」之美稱的仁懷再次迎來盛事:9月18日至19日,2004魅力中國酒都之旅活動暨鹽津大峽谷生態旅遊區首遊儀式正式啟動」活動,主要推介的旅遊區分為:「紅色」旅遊,即以毛澤東在長崗的住居、著名魯班場紅軍戰鬥勝跡、四渡赤水河的茅臺渡口紀念碑等為長徵文化的景點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54) | 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
    古藺是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徵戰地,四渡赤水戰役歷時72天,在古藺境內就轉戰54天,其間三進三出,兩渡赤水河。紅軍在古藺取得了「二郎背水戰、太平阻擊戰、鎮龍山奔襲戰、打雲莊」等系列戰鬥的勝利。赤水河畔:紅色故事不斷講下去來到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館,在講解員楊平的精彩講述下,我們再次聆聽了「四渡赤水」的故事。四渡赤水戰役是軍事史上的著名戰例。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在行進過程中,出了點小插曲,畢節日報的劉燎主任有急事,高大濤記者因小孩生病,均沒有參與「感恩紅色·走進赤水」三省四市媒體赤水行生態文明建設(遵義段)的集中採訪,而是派王韻、張媛媛二位美女記者參加。但劉燎主任堅決不放棄對赤水河的擁抱與眷念,當他處理完家裡的急事,於今天上午義無反顧地趕赴古藺縣太平鎮,與大部隊會合。
  • 紅色路線,白色文化;貴州酒鄉仁懷、習水、赤水印象(圖文)
    說到酒,印象最深的當屬茅臺,茅臺酒鄉自然在貴州遵義仁懷的茅臺鎮。酒乃我國的白色文化,而酒的文化淵源在我國是家喻戶曉,在此我就不在酒上多做什麼說明,只帶大家一起看看貴州的紅色路線和丹霞奇蹟或者說是自然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