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寄語白血病女孩: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著你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帶著白血病姑娘的心願 早報記者赴京對話餘華

  正值花樣年華的21歲姑娘宋靜身患白血病,著名作家餘華的作品《活著》給了她活下去的信念,見見餘華,成為宋靜的唯一心願(天府早報昨日報導)。昨日,此事在微博上引發廣泛關注,天府早報記者也通過作家出版社責編錢英的幫助,聯繫上了餘華,並立刻帶著宋靜的心願飛赴北京。採訪最後,餘華提筆為宋靜寫下祝福: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著你!

  對話:餘華與宋靜交談20多分鐘

  才從德國歸來的餘華還在倒時差,但他已通過微博大致了解了宋靜的狀況。得知宋靜希望與他對話,還有些疲憊的餘華一口答應了,「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從昨日下午5時起,餘華就一直等待著從成都打去的電話,期間有媒體記者致電希望採訪餘華,他都客氣地表示,「我現在在等一個很重要的電話,與宋靜通話後,再接受採訪。」

  傍晚6時40分左右,宋靜的電話終於打來了,餘華迅速接起,在長達20多分鐘的交談中,餘華不斷鼓勵著宋靜,激勵她好好活下去。「我聽聲音,覺得宋靜的狀態還不錯。」此前,宋靜曾告訴媽媽,她看了不下三遍《活著》,很想請教餘華幾個關於活著的問題,但不知是不是因為緊張的緣故,這些問題昨天她都沒有問出口。「電話中我聽見她哭了,她是單親家庭出身的,現在也是跟著母親姓。然後她告訴了我她的病情。有個好消息是,她和她母親的骨髓配型已經成功了,而且來北京治療的醫院也聯繫好了。」餘華說,「但是她們現在面臨50萬的資金缺口,所以她很擔心費用問題,甚至想過要放棄,但我告訴她治療始終是最要緊的。」餘華還承諾,「一定會給予她力所能及的幫助。」

  承諾:送宋靜一套親筆籤名的《活著》

  餘華的《活著》在1993年11月由長江文藝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此後20年的時間裡多次再版。《活著》的主人公福貴身上有悲慘,也有樂觀,餘華就曾如此評價筆下的這個人物:「他的苦難其實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的。他對他自己的人生是非常滿足的,福貴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己的生活,他真的覺得自己一生過得很好。」餘華也曾說:「我想為什麼這本書到現在還那麼受歡迎,可能是現在的人從這裡邊看到了那種樂觀的精神。」如今再回過頭來看,餘華頗有感觸,「雖然這20年大家的生活明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依然認為,活著不容易。」

  21歲的宋靜從這本書中找到了活下去的力量。當天府早報記者提出希望餘華能為宋靜錄製一段視頻時,餘華笑言自己連日奔波,目前的狀態並不是很好,不過他隨即提議為宋靜寫一段祝福的話:「宋靜小友:美好的生活就在前面等著你。」

  宋靜將於近日到北京接受治療,而餘華16日就要去美國,不過他說等他月底回國後,願意在天府早報記者的牽線搭橋下,與宋靜相約北京。到時候,餘華還打算送一套親筆籤名的《活著》給宋靜。

  天府早報特派記者雍鈴子段禎北京報導

  緊張:

  沒問的問題北京再問

  宋靜用《活著》的信念重整信心,她想把這份重生的感悟親自告訴餘華。然而,電話接通的時候,宋靜一下就慌了,「全是餘老師在問我問題,詢問關心我的病情,我準備的問題一個都沒問出來。」下午5時許,宋靜就知道自己可以和餘老師對話了,為了和餘老師對話,她還專門擬了一份草稿。

  「餘華老師跟我說我還年輕,我還有我媽媽,我的人生才剛開始。」通話後,宋靜哽咽著,「他說會把《活著》最初的版本送給我,他讓我去北京,月底我們就能見面了。」

  宋靜說,她最想問餘華的問題,是為什麼可以如此冷淡地描寫出人的生死,最想跟他說的話,是謝謝他的《活著》,在最困難的時候給了她生命的開導。

  堅持:

  今後不會再放棄希望

  雖然通話的時間不長,但實現夢想的興奮,幾乎讓宋靜母女忘了病痛帶來的悲傷。她們說話的聲音變得爽朗,母女依偎在一個不到40平米的屋子裡,雖然空落落的有些冷清,但重拾的希望足以溫暖整個屋子。

  宋媽媽說,雖然生活在單親家庭,宋靜從小就很乖、很懂事,知道自己做家務。宋靜有一雙大大的眼睛,藍色的口罩上是深深的雙眼皮,除了說到媽媽的時候哽咽過,一直都在微笑。短短的假髮很適合她的臉型,襯得皮膚很白,但卻更讓人心疼這個花一樣的女孩的遭遇。「今後我們絕不會再放棄希望了。」宋媽媽說,「餘華老師給了她那麼大的鼓勵,世界上還有那麼多的人在幫助我們,我們絕不會先放棄。」為了不錯過最佳治療期,宋媽媽過幾日就準備帶宋靜去北京治病,「雖然前面的路還都很迷茫,但也要堅持走下去。」

  天府早報實習記者王玥

  早報快評

  以《活著》的方式活著

  ■肖姍姍

  餘華先生一定沒有想到,當年他用近乎冷漠的筆調創作的小說《活著》,居然能在20年後給一個絕症女孩帶來溫暖與陽光。對宋靜來說,或許在某一刻,餘華的文字,遠比化療更能殺死癌細胞。

  中國文壇寫書的很多,但堆砌辭藻、譁眾取寵、無病呻吟者也不少。在我所受到的傳統中文教育看來,寫作的深層本質在於尋求生命生存的依託,是一種精神的創造行為。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也就是想用手中的筆喚醒國人麻木、沉睡的心靈,那時他就知道,藥可以醫人,但無法救心。所以,文字的力量是強大的,精神崩潰的存在,那不叫活著,是偷生。

  所以,作家身上,應該肩負著一種社會責任,是傳遞善,還是宣揚惡?可以肯定的是,餘華當年寫《活著》進行了這樣的思索。他曾經這麼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一首歌,啟發了餘華,從而有了《活著》;一部《活著》,啟發了宋靜,從而有了求生的信念。

  身患絕症,在他人看來是無法活著的信號,但相信宋靜明白,自己能夠像《活著》中的福貴,他的苦難其實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的,福貴從來沒有抱怨過自己的生活,他真的覺得自己一生過得很好。

  對一個絕症患者而言,縱然活著的希望不多,但宋靜將因為餘華的《活著》而努力活著。

  對一個寫作者而言,價值的體現有很多,餘華將因為宋靜的活著,而尤顯溫情。

相關焦點

  • 杭州兩女孩當人肉箭靶為患白血病姐姐募捐
    可是你見過「人肉靶子」嗎?這麼不可思議又極具危險的一幕竟然發生在杭州市中心。早上9點多,讀者徐先生致電錢報96068熱線說,武林廣場南公交站旁,有兩位年輕的姑娘站在人行道上充當「人肉靶子」,讓路人用弓箭射自己,射一箭10元錢。「這太危險了,要出人命的啊,不過我也沒看到有人真的拿箭試過。」
  • 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我們都是病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兩種極端裡,與其說我是在講故事,不如說我是在尋求治療,因為我是一個病人。餘華,是出身於牙醫的作家。《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是餘華凝聚10年精力寫就的首部雜文集,從中國到世界,從文學到社會,他以犀利的眼光、戲謔的文筆,展現給我們一方不同的天地。
  • 23歲女孩身患白血病,跟20歲閨蜜相依為命,故事令人感動
    女孩和閨蜜認識好幾年了,她們是中專的同學,當時兩個人一開始原本並沒有什麼交集,閨蜜在初中的時候是一個「混混」類型的學生,平常有著一些不太好的習慣,比如抽菸喝酒打架鬥毆,可是當女孩的出現時,閨蜜竟願意為她改掉自己的壞毛病,這讓女孩很是感動,從那以後他們兩個人就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 【閱獨】餘華《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但是你能想像要一雙白色球鞋也是一個難以達成的夢想嗎?可能你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時代,但事實上,這就是當下中國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各自想要的兒童節禮物。「我們活在巨大的差距裡」,這就是中國的現實。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這兩個生活在同樣時代裡的孩子,他們夢想之間的差距,讓人恍惚覺得一個生活在今天的歐洲,另一個生活在四百多年前的歐洲。
  • 《我11》王小帥送上愛心 鼓勵白血病女孩
    近日,正在各地忙於宣傳電影《我11》的導演王小帥突然表示暫時停止所有宣傳活動,趕往江西宜春,看望一位白血病女孩,但由於種種原因只能暫時延後。為此,王小帥深表遺憾,特地送上一段愛心視頻,為玉梅打氣,並呼籲各方積極奉獻。
  • 活著的意義,餘華說,生活給你痛苦,卻要微笑著面對
    餘華的小說《活著》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字、透徹的推理和反覆的警句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出版。餘華一直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來講述這本書。餘華認為,他的思想將影響幾代人,永遠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活著比什麼都強 富貴沉迷於賭博,不懂世事。當他痴迷賭博的時候,誰也無法把他拉回來。最後,他失去了所有的家庭財富。
  • 尋親馬拉松起跑 公安局長助白血病女孩尋父母
    快來救救親生女 廈門公安局長指示全力為白血病女孩尋親生父母如找到可多一線生機,有線索可撥晨報熱線8080000活著「口腔裡又冒了好多個血泡,我想,我可以把這個當做是上天賜予的特殊的新年禮物,因為至少,我還活著,是不是?」
  • 白血病女孩與南航空姐有個約定:把每一天過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月21日晚,南航北京大興—長沙航班抵達長沙,飛機緩緩停靠廊橋時,南航湖南分公司乘務長張瑩不時探頭張望,她正等待著一位女孩的出現。飛機艙門打開,客艙裡走出了一位背著吉他的女孩。她正是張瑩認識了半年的白血病女孩嘉慧。張瑩張開雙臂快步迎了上去。口罩之下,女孩驚喜的表情難以掩飾。「你還好嗎?」「挺好的!
  • 餘華:生活和倖存,是生命的兩個側面
    ——餘華讀完《活著》,我們仿佛經歷由一個個巨大的騙局構成的網絡,從兒子有慶到毫無血緣關係的長根,餘華幾乎是以漠然的筆調,一個接著一個否定了生活走向美好的可能。薄薄的十二萬字,瀰漫著揮之不去、欲哭無淚的壓抑和凝重。
  • 開心麻花電影《半個喜劇》熱映 寄語女孩2020活出自己
    影片也於近日曝光一支「致女孩」新年祝福視頻,以女性觀眾的視角,釋放影片的暖冬能量。視頻中,觀眾們紛紛寄語即將到來的2020年:「看完電影堅定了要認真生活、獨立去愛」、「希望女孩們都能越活越精彩」,主演任素汐更在現場真情流露:「我也要做莫默一樣的人。」導演劉露亦真摯地表示:「看到我們帶給大家的東西是有溫暖的、有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的,很開心。」
  • 通化白血病女孩張小雨演繹現實版「腫瘤君」
    張小雨在舞臺現場  最近白百何與吳彥祖主演的電影《滾蛋吧腫瘤君》,大家對女孩熊頓的印象一定很深。而最近在《我是演說家》的舞臺上就出現了一位現實版的「腫瘤君」,她就是身患白血病的通化女孩張小雨,她以「我想活下去」為主題,講述自己患病以來的經歷。她以生命力影響生命力,用樂觀和堅強感染著每一個人,最終加入張衛健導師的戰隊,成為一名抗癌鬥士。  想用光頭來照亮大家心靈  今年24周歲的張小雨家住通化縣,曾經也是一個長髮及腰的美少女,突然有一天因為患上了白血病就變成了光頭。
  • 餘華《活著》:裂縫裡的一寸陽光,是生活最後的支撐
    這樣的老人在鄉間實在是難以遇上,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餘華《活著》佛家有八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 [寧波]天一論壇網友義賣油燜筍資助白血病女孩
    [寧波]天一論壇網友義賣油燜筍資助白血病女孩 2008年05月09日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 蘇州女孩患白血病,男友往返千裡照料:等我病好後做你的新娘
    蘇州女孩患白血病,男友往返千裡照料:等我病好後做你的新娘 2019-03-21 0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餘華《活著》:就算身處人生低谷,也不要忘了幾個生活的真相
    餘華在《活著》自序中表露,作家的使命不是發洩,不是控訴或者揭露,而是要向人們展示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如果福貴一黑到底,那麼所有親人都會作鳥獸散,正是因為悔過自新了,妻子家珍等不離不棄,家還維持一個整體。
  • 南開大學患白血病哈薩克族「月光女孩」不幸逝世
    幹細胞移植手術後出現排異反應,不幸病逝「月光女孩」化作月光本報天津7月2日電(記者張國)記者今天從南開大學獲知噩耗:該校罹患白血病的哈薩克族學生阿依努爾·胡馬臺不幸於日前病逝
  • 《朗讀者》餘華:寫作,就是回家
    8月4日,陪伴我們度過三個月美好時光的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第二季,迎來了收官之夜。故鄉,是第二季節目與觀眾告別前,分享的最後一個主題詞。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年老時想回卻很可能回不去的地方。
  • 餘華簡介
    (來源:中國經濟網)餘華作品特點餘華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此前他發表了二十幾篇小說均沒有多少影響,這篇作品發表後,深得李陀等著名評論家的好評,餘華於是一舉成名。餘華並不是一名多產作家,他的作品以精緻見長。作品以純淨細密的敘述,打破日常的語言秩序,組織著一個自足的話語系統,並且以此為基點,建構起一個又一個奇異、怪誕、隱秘和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實現了文本的真實。餘華曾坦言:「我覺得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裡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 豆瓣7.7《世事如煙》|看餘華如何用荒誕筆墨揭開人性的神秘面紗
    總之,餘華用他鬼才般的神筆和文人特有的真誠,在《世事如煙》中運用獨特的敘事手法去探究讀者日常生活中更深層次的真實,他所揭示的人性之殘酷並不比魯迅更溫和,其內核比馬爾克斯的現實主義更魔幻,讓人覺得死不再是生的盡頭,而是生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 生活很難,惟願活著:細數餘華《活著》中直擊人心的經典語句
    你能想像的最難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是家道中落?食不果腹?痛失親人?還是孤獨終老?你能想像得到的生活的難全在餘華的小說《活著》裡。餘華在自序中更是多次表達了對「活著」的理解,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中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