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開鑿「大庾嶺新路」,改善通往嶺南高標準驛道。梅關珠璣巷古道成為古代江南通往嶺南的繁華商道,直到1936年粵漢鐵路修建通車,這裡才繁華落盡。
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錫綸編纂的《直隸南雄州志》載:「珠璣巷得名,始於唐張昌。昌之先,為南雄敬宗巷孝義門人。其始祖轍,生子興,七世同堂。敬宗寶曆元年,朝聞其孝義,賜興珠璣絛環以旌之,避敬宗廟諱,改所居為珠璣巷。」珠璣古巷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北起鳳凰橋,南至駟馬橋,全長一點五公裡,路面寬四米多,用鵝卵石鋪砌而成。是中國的三大尋根地之一,廣府人的發祥地,易稱「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
胡貴妃乃南宋度宗皇帝妃子,被奸臣賈似道所害,珠璣巷發生了胡貴妃的悲壯故事。當時朝廷任賈似道為相,政治腐敗。相傳在鹹淳八年(1272)八月,度宗皇帝到景靈宮去祭拜先皇之後,恰巧下起大雨來,賈似道要皇帝等到雨停後由他用大輅車接回宮。但是,胡貴妃的哥哥胡顯祖已準備一部逍遙輦,把皇帝接走了。賈似道大怒,事後誣說胡顯祖兄妹有奪權野心。度宗皇帝聽信讒言,罷了胡顯祖的官,並逼胡貴妃出宮為尼。胡妃出逃到杭州江邊想投江自盡,被運糧上京的珠璣巷富商黃貯萬搭救, 並隨黃貯萬到珠璣巷隱居,成為了黃貯萬之妾。
由於黃貯萬的家僕告發,賈似道便啟奏朝廷,誣說珠璣巷百姓要造反。於是朝廷決定派官兵圍剿珠璣巷。這個事件史稱"胡妃之亂"。得到羅貴女婿梁喬輝遣人密報,珠璣巷的居民紛紛逃難。其中多數砍竹結排,順湞水南下,一直漂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珠璣巷附近58村村民恐遭禍延,也四處逃走。胡貴妃不願連累鄉親,毅然投井自盡,以免朝廷再追究。
後人為紀念胡貴妃,在井上建塔紀念。七層石塔,意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公元1275年,南宋亡,元軍度梅嶺入嶺南,原塔為戰火所毀。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南雄路同知孫朝列重建。
塔為八角七級實心幢式石塔,又稱珠璣巷石塔,高3.36米。以17塊整塊紅沙巖石雕刻壘疊而成。其基座為八角形,直徑1.2米,高24釐米。第一層為蓮花座,八角塔身,高59釐米,身面刻有浮雕金剛、力士像和「元至正庚寅孟冬,南雄路同知孫朝列重立」等文字;第二至四層均為蓮花座,八角塔身,面刻有佛龕和佛像;第二層高38釐米;第三層高40釐米;第四層高40釐米;第五層高30釐米,為蓮花座,鼓形身,並陰刻有人頭像和蓮花圖;第六層高40釐米,為覆蓮座,八角形身,面刻浮雕佛像;第七層高35釐米,蓮花座,鼓形身。塔剎為葫蘆形,高30釐米。「文化大革命」時期,石塔曾被當地群眾拆下收藏,其中有部分塔身丟失。整座石塔共刻有36尊羅漢浮雕。廣東省現存中唯一有確鑿年代可考的元代石塔。1984年加建塔亭保護,1979年12月19日被公布為第二批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黃公輔作《過沙水珠璣村》:「長亭去路是珠璣,此日觀風感黍離。編戶村中人集處,摩肩道上馬交馳。」著名詩人韋丘詩曰:「尋根古巷數珠璣,石塔胡妃孰可稽。溯遠追源南徙恨,南疆活血澤芳菲。」元明清三代珠璣巷,幾度冷落蕭條,又幾度門庭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