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2020-07-19 林清鹿旅行

很多人去紹興,都是奔著魯迅故居而來,我自然也不例外。

魯迅故居位於魯迅中路上,是紹興老城區最精華景點,整排的白牆烏瓦擠滿一條街,好生壯觀。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前去時天空下著細雨,江南梅雨一下便是連月,空氣潮溼,連骨頭都要發黴了。雨勢不小,遊人也是不少,從天南海北趕來,撐著雨傘擠來擠去。

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斑駁粉牆上爬滿青藤,單孔石橋橫跨清波。在如此純粹婉約的江南水鄉裡成長,卻性格剛毅,敢於同世俗決裂,這實屬難得。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魯迅故居與三味書屋、魯迅紀念館合為一體,在遊客中心領一張紙質通票,便可免費參觀。將最好景點免費開放,這一點紹興著實大方。

倘若對魯迅身世不太了解,第一眼定會被他的故居驚住:這哪是文學家的家,分明是帝王將相的宅院。這實在怪不得他人,只因魯迅的故居實在太豪華了。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魯迅故居有80多間房屋,連同百草園有4000平方米,除去廳堂、臥室、廚房、書房等尋常房間,還有佛堂、琴堂、織堂、傭房、後花園等娛樂性房間。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讀書養心、待客起居、祭祀信仰、草木花園,諸類功能一應俱全,木窗雕花、屋簷石刻、遊廊華柱、屏風花瓶,不在話下,其恢弘大氣、莊嚴肅穆,直讓遊人驚嘆連連,頻頻稱奇,頗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情形。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我一邊參觀,一邊回想起魯迅家世。魯迅祖上是紹興豪族,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在當地名氣甚盛。

紹興有將氣派房屋稱為臺門的風俗,而周氏臺門在紹興是出了名的,除了富貴顯耀的外觀,臺門之上掛著的「翰林匾」,一度是人們誇讚羨慕的對象。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1881年,魯迅就出生於這棟豪華宅院裡,此時家境尚好,魯迅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13歲時,祖父科場案事發,家道由此中落,他時常從母親手裡接過首飾,跑到當鋪遞到比他還高的櫃檯上,換來的銀兩作為家用。少年時的風雲突變,讓魯迅早早就看透了世態蒼涼。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家畢竟是有些積蓄的。18歲之前,魯迅就在旁邊不遠的「三味書屋」念書,私塾就在對面,過馬路就到,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在書桌上刻下了被後人廣為流傳的「早」字。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18歲之後,魯迅外出讀書,回故鄉任教時仍住在這裡。再之後魯迅離開故鄉,流轉於北京、上海,再也沒回過這片老宅。現在看到的房屋,是照魯迅生活時的場景複製而來,大致還原了最初模樣。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德壽堂,舉辦婚喪祭祀時的大堂,也用來接待重要賓客,平日魯迅很少前來。最初叫「寧壽堂」,為了避免皇帝的諱,改為了「德壽堂」。大堂擺著雄勁字畫、太師桌椅,端肅凝重,楹聯上寫「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往後走為香火堂,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供有神龕,存放周家祖先牌位。

畫上為魯迅的祖父和兩位祖母,牆壁掛有十二塊刻牌,寫著周家家訓,從家訓中可見周家治學之嚴,家風之厚。如此看來,魯迅洞察人世的深邃、學貫中西的淵博,無不是家庭氛圍的薰陶。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廚房很大,三眼大灶,各類炊具,仍保持著原樣。其中大灶用來做正餐,小灶用來接待賓客,所謂開小灶說的就是如此。廚房旁為雜物間,當年閏土的父親曾在此為周家做一些雜務。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故居裡還單獨設了一間琴房,為周家女子學琴所學。古時的大家閨秀要琴棋書畫皆通,周家單獨設立一間琴房,可見對男女教育都為注重。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如此這類房間太多,足可見周家的家大業大。一直向後走,便是草木紛紛的百草園。這是周家的菜園子,也是魯迅兒時的樂園,皆按魯迅筆下的描述布置。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這些學過的畫面,清晰的在眼前浮現,行走其中,如同走進了中學時的課本。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從魯迅故居出來,我感慨良多,本想瞻仰他老家人的光輝品德,卻不想被財富刺激到了。沒想到魯迅這麼有錢,這80多間房的故居,不是一般人能住得了的。

看完魯迅80間房子的故居,才明白這世上,沒人能輕易成功

這些年有個感觸,文學家的誕生是很耗錢的。讀書求學尚且不說,文學創作太過漫長,這段生涯很難掙得銀兩,現在的年輕人一日不作便難以養家,又有何心思讀書求學。

回首一望,這世人,沒人能輕易成功。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壯美山河、領略百味人生。

相關焦點

  • 遊魯迅故居,賞魯迅名著,讓你感受不一樣的旅行
    思仁堂人之初,性本善。雖然對此有不少悖論,但我個人堅持這是對的。魯迅因為太出名了,他祖上的事情也都被挖了出來,祖父因行賄主考官入獄,家族為此不僅家財散盡,走向沒路,魯迅更是因此體驗了世間百態。很多研究魯迅的人也推測正是因此才使魯迅走上革命的道路成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遊紹興之魯迅故居
    小時候魯迅的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們課本上看到的,總覺得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從來沒有想過在長大後會有那麼一天我會來到看了書本上課文裡寫到的魯迅故居觀,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遊玩一下魯迅故居的那些經歷。
  • 上海老街道名人故居扎堆,魯迅在這裡逝世,卻少人知
    在上海市虹口區有一條名叫山陰路的街道,在這條全長只有651米看似普通的街道裡,卻藏著魯迅、瞿秋白、國旗設計者曾聯松這些名人故居,可謂臥虎藏龍。走在山陰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故居,魯迅先生於1933年開始在此居住,直到1936年去世。
  • 浙江魯迅故居探尋百草園和三味書屋
    皂莢樹雖然不一定每家都有,紫紅的桑葚,偶爾也會掛在屋前蒼勁的桑樹上;在夏天,我家屋後的樹林裡也有鳴蟬;黃蜂蟄了人,疼得很,我們避之猶恐不及,沒人喜歡它;魯迅家百草園裡的雲雀,我們家鄉也有;一到夜晚,蟋蟀的叫聲,讓我們很難入眠,我們不覺得它們的吟唱是彈琴……呵呵,怎麼這些東西一到魯迅筆下,就那樣生動有趣了呢?
  • 七絕:參觀魯迅故居有感
    漫步在魯迅故居的百草園中,緬懷這位中國文藝革命的偉大旗手,耳邊仿佛響起了魯迅先生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雖然魯迅先生已經不在了,但他硬骨頭的革命精神,依然激勵著我們奮勇前進!斯人已去文章在,我輩搖旗步後塵。註解:紹興魯迅故居,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魯迅中路241號,紹興市東昌坊口,在魯迅紀念館西側,屬清代建築,在周家新臺門的西軸線上。
  • 遊北京魯迅故居紀念館
    門口「魯迅故居」四個字是居然是郭沫若寫的。我回來後一查證,上海魯迅故居的門口也是這四個字,很讓人無語呀。上海魯迅故居「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原來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這句話是否出自魯迅之口,已無法考證,但民國時候,魯迅因為對郭個人作風的鄙視是盡人皆知的。
  • 來到魯迅故居,品味三味書屋,感受紹興的神秘魅力
    在紹興這座美麗的城市,到處都能看到名人的印記,在整個紹興城,我們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來紹興旅遊,能瞻仰一下魯迅故居,也成了許多來到紹興遊客的選擇。無論是跟團遊,還是親子遊,亦或是一個人出遊,不少人對紹興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魯迅這位名人上。而我們認識紹興的開始也可以從魯迅著手!
  • 杭州人周末愛去這裡,紹興的魯迅故居現在是啥樣?
    杭州作為一個江南的名城,如今人是越來越多了,人一多,意味著開發的也多,保留原初樣子的地方可能就少了,可能這話你不同意,說那西湖邊運河畔少了得了古蹟?話也不錯,可是西湖與江南風韻總感覺差了點兒意思,像小編這樣自小從書本裡了解江南的人來說,江南應該是古鎮,是水鄉,是悠長的古巷子,但是這些,在杭州恐怕很少了,即使有,也沒多少韻味了。
  • 走進魯迅故居
    被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簇擁著、擠壓著,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座心靈的聖殿。位於紹興東昌坊口的這座新臺門魯迅故居,是很多代中國人的少年夢想、文學夢想。 古屋清幽、古樸,透著江南的靈秀,卻也不失低調的奢華。紹興周家的3處老屋,都庭院交錯、屋宇層疊,就連漫地的大塊花崗條石,也明白無誤地展示著江南的富足。
  • 魯迅故居瞻仰記
    先生故居由「魯迅先生紀念館」、「三味書屋」、「魯迅祖屋」組成,因為從小養成的魯迅情結,我寧可拋棄西塘這樣熱鬧非凡的地方,也必須來參觀一下先生故居。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啟蒙老師壽鏡吾,這是一個滿腹經綸的國學大師,因為官場不順憤而辭官,在紹興開辦了私學教書育人,因為他的近乎苛刻但不刻板的教學,才培養出魯迅先生這樣一個卓越的人物!魯迅先生紀念館,更多的是回味緬懷先生不平凡的一生。
  • 隱匿在魯迅故居的流光碎影 揭秘周家微妙的人際關係
    醫院裡正時興『打倒走資派』,沒人出來接診,等了好久,治療被耽誤了。」   許廣平病逝的第二天,葉淑穗趕到許家探望,一派悽然的景象。周海嬰低聲地跟她說:「你準備的那麼多問題都來不及問了,晚了……」她這才痛切地感受到,一位能說心裡話、有很多故事要講述的老人的離去事實。正因為有以往那麼親近的來往,在以後的歲月裡,碰到一些疑難問題,周海嬰總會時常相問:「在這個事情上,我媽媽是怎麼說的?」
  • 上海魯迅公園、多倫路、魯迅故居、馬戲城、陸家嘴、東方明珠遊記
    多倫路長約500米,呈L字形,東起四川北路,西轉四川北路,20世紀初,中國文壇的一群代表就住在這條街上。歷史書上記載的魯迅、郭沫若、茅盾、葉聖陶瞿秋白、丁玲、沙汀、王造時、柔石等人的名字,使這條古街成為文化街。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上海經歷了從開埠時期的沙船漁村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十英裏海洋農場,再到今天東方大都市的形成。
  • 文化氣息濃厚的紹興,除了魯迅故居,還有哪些景點還值得打卡?
    來到魯迅故居,品味三味書屋,感受紹興的神秘魅力在紹興這座美麗的城市,到處都能看到名人的印記,在整個紹興城,我們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古典文化氣息。來紹興旅遊,能瞻仰一下魯迅故居,也成了許多來到紹興遊客的選擇。無論是跟團遊,還是親子遊,亦或是一個人出遊,不少人對紹興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魯迅這位名人上。而我們認識紹興的開始也可以從魯迅著手!魯迅故居無需門票,外地的遊客別被騙了,遊客只需要憑藉自己的身份證就能進入。
  • 謝其章︱魯迅「老虎尾巴」的傳播史
    這其間,據看守的人說,因屋漏雨溼了書,曾經把漏溼的線裝書拿到西四地攤上賣出。問是什麼書,書有若干,也說不出。另外,在魯迅住的老虎尾巴寢室,魯迅不在京時,也被人借住過,他們隨便拿魯迅包藏好的《小說月報》等書觀看。我整理書時,就看見原包已拆開,短了幾期,不是魯迅生前完整無缺的了。」
  • 魯迅當年也被租房折磨過
    單純從房子的角度看,房東肯定更為熟悉。房子是否有些漏水,門窗是否關不嚴,空調是否有些失靈,這些問題房東心裡比較清楚,而房客一時半刻搞不清楚,往往租下以後才發現房子存在很多毛病。今天有好幾處地方都被稱為「魯迅故居」,北京八道灣胡同的房子,確實是魯迅故居,這是他在1919年花了3500塊大洋買下來的房產。但是後來魯迅漂泊各地,尤其最後九年都在上海度過。魯迅在上海並沒有買房,所以上海的好幾處魯迅故居,其實都只是魯迅租過的房子而已。
  • 林語堂故居:陽明山的經典風景
    車程時間不長,就可看見半山腰的林語堂故居,這是一座西班牙建築風格的房子,白牆藍瓦令人非常熟悉,後來想想,南京大學裡何應欽公館就是這樣的房子,南京中山陵就是這種藍瓦頂,說穿了,都是民國建築。不過她們穿這種民國長裙真好,素靜、典雅,還未進門就讓人心靜如水林語堂故居進門是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的天井,仔細發現,長廊是西班牙式的螺旋形白色廊柱,中西合璧也許暗合了林語堂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心理。據說這個故居是林先生親自設計的,也是他生前最後十年定居臺灣的住所。他曾用得意之筆描述這座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 彷徨的時候,去看看魯迅4處故居,那裡藏著最好的生活
    魯迅值得所有人的敬重。作家遲子建也說:我是邁過魯迅故居的門檻的,我不敢踩它。那裡有他的生活。生活不是上帝的詩篇,而是凡人的歡笑和眼淚。如果受到了生活的刁難,不如去看看魯迅的故居,那裡藏著一個好作家的人生。
  • 我國「最慘」的名人故居,因房子破敗影響市容,或面臨被拆除
    眾所周知,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很多名人,多虧了他們的存在,我們現在的文化變得豐富了,現代人為了紀念以前的歷史名人,參觀他們的故居,越來越多的名人的故居成了觀光景點。提起魯迅的名字,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吧,在我們的教科書裡經常學習他的文章,現在他的舊居也很受歡迎,無論是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都是遊客們拍照的聖地,但是,並不是所有歷史名人都有這樣的待遇,和魯迅的故居相比,在我國這個名人的故居真是悲慘。
  • 走去魯迅三味書屋看他的「早」字
    對於80、90後的小夥伴來說,提到魯迅很多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面露難色 ,因為上學的時候背誦他的課文實在是太難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幾乎是每個地區語文教材中都有的。其實不是這樣的,雖然魯迅家到三味書屋很近300米左右,也就現在一條馬路的距離,但是當時魯迅會遲到是因為父親生病了,他每天要在醫館和私塾之間兩頭跑。所以才導致他上學遲到的。
  • 遊記:走進江南,打卡名人故居
    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去江南嘍!住的地方離魯迅故居很近,魯迅故居和沈園也很近。紹興第一天晚上沈園。第二天柯巖風景區加魯迅故裡夜景。第三天魯迅故裡加周總理故居。這個地方說實話我還沒太明白它的歷史,然後晚上去的,黑漆漆的。主題是陸遊和唐婉的悽美的愛情故事。從進門開始有景點的導遊帶,還有表演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