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去紹興,都是奔著魯迅故居而來,我自然也不例外。
魯迅故居位於魯迅中路上,是紹興老城區最精華景點,整排的白牆烏瓦擠滿一條街,好生壯觀。
前去時天空下著細雨,江南梅雨一下便是連月,空氣潮溼,連骨頭都要發黴了。雨勢不小,遊人也是不少,從天南海北趕來,撐著雨傘擠來擠去。
一條小河從魯迅故居門前流過,烏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斑駁粉牆上爬滿青藤,單孔石橋橫跨清波。在如此純粹婉約的江南水鄉裡成長,卻性格剛毅,敢於同世俗決裂,這實屬難得。
魯迅故居與三味書屋、魯迅紀念館合為一體,在遊客中心領一張紙質通票,便可免費參觀。將最好景點免費開放,這一點紹興著實大方。
倘若對魯迅身世不太了解,第一眼定會被他的故居驚住:這哪是文學家的家,分明是帝王將相的宅院。這實在怪不得他人,只因魯迅的故居實在太豪華了。
魯迅故居有80多間房屋,連同百草園有4000平方米,除去廳堂、臥室、廚房、書房等尋常房間,還有佛堂、琴堂、織堂、傭房、後花園等娛樂性房間。
讀書養心、待客起居、祭祀信仰、草木花園,諸類功能一應俱全,木窗雕花、屋簷石刻、遊廊華柱、屏風花瓶,不在話下,其恢弘大氣、莊嚴肅穆,直讓遊人驚嘆連連,頻頻稱奇,頗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情形。
我一邊參觀,一邊回想起魯迅家世。魯迅祖上是紹興豪族,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在當地名氣甚盛。
紹興有將氣派房屋稱為臺門的風俗,而周氏臺門在紹興是出了名的,除了富貴顯耀的外觀,臺門之上掛著的「翰林匾」,一度是人們誇讚羨慕的對象。
1881年,魯迅就出生於這棟豪華宅院裡,此時家境尚好,魯迅度過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13歲時,祖父科場案事發,家道由此中落,他時常從母親手裡接過首飾,跑到當鋪遞到比他還高的櫃檯上,換來的銀兩作為家用。少年時的風雲突變,讓魯迅早早就看透了世態蒼涼。
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周家畢竟是有些積蓄的。18歲之前,魯迅就在旁邊不遠的「三味書屋」念書,私塾就在對面,過馬路就到,有一次魯迅上學遲到,在書桌上刻下了被後人廣為流傳的「早」字。
18歲之後,魯迅外出讀書,回故鄉任教時仍住在這裡。再之後魯迅離開故鄉,流轉於北京、上海,再也沒回過這片老宅。現在看到的房屋,是照魯迅生活時的場景複製而來,大致還原了最初模樣。
德壽堂,舉辦婚喪祭祀時的大堂,也用來接待重要賓客,平日魯迅很少前來。最初叫「寧壽堂」,為了避免皇帝的諱,改為了「德壽堂」。大堂擺著雄勁字畫、太師桌椅,端肅凝重,楹聯上寫「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
往後走為香火堂,是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用,原堂供有神龕,存放周家祖先牌位。
畫上為魯迅的祖父和兩位祖母,牆壁掛有十二塊刻牌,寫著周家家訓,從家訓中可見周家治學之嚴,家風之厚。如此看來,魯迅洞察人世的深邃、學貫中西的淵博,無不是家庭氛圍的薰陶。
廚房很大,三眼大灶,各類炊具,仍保持著原樣。其中大灶用來做正餐,小灶用來接待賓客,所謂開小灶說的就是如此。廚房旁為雜物間,當年閏土的父親曾在此為周家做一些雜務。
故居裡還單獨設了一間琴房,為周家女子學琴所學。古時的大家閨秀要琴棋書畫皆通,周家單獨設立一間琴房,可見對男女教育都為注重。
如此這類房間太多,足可見周家的家大業大。一直向後走,便是草木紛紛的百草園。這是周家的菜園子,也是魯迅兒時的樂園,皆按魯迅筆下的描述布置。
「紫紅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這些學過的畫面,清晰的在眼前浮現,行走其中,如同走進了中學時的課本。
從魯迅故居出來,我感慨良多,本想瞻仰他老家人的光輝品德,卻不想被財富刺激到了。沒想到魯迅這麼有錢,這80多間房的故居,不是一般人能住得了的。
這些年有個感觸,文學家的誕生是很耗錢的。讀書求學尚且不說,文學創作太過漫長,這段生涯很難掙得銀兩,現在的年輕人一日不作便難以養家,又有何心思讀書求學。
回首一望,這世人,沒人能輕易成功。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壯美山河、領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