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醬菜)
在中國,正常生活中吃到的醬菜、鹹菜、醃菜、泡菜、酸菜等,可做佐粥的主菜,也可做大飯桌上的輔菜。吃過自家制的,也買過醬菜店裡的。少年時曾住北京西單,常去出家門不遠的「天源醬園」買醬菜,那裡的醬菜源自御膳房的手藝,好吃。年稍長,住南城,便去「六必居」買醬菜,其店匾額為嚴嵩所題,字好,引得店的名聲大,當然也好吃。記得更年少時的父輩人,提著個上蓋紅紙、裝著八寶醬菜的小醬菜簍子去做客訪友,不覺丟份,反有雅俗共享之趣,我則愛挑裡面的螺絲菜(寶塔菜)和花生仁吃。也曾居於南方,工作和遊歷過西北、東北、西南,見識嘗試到豐富多彩的醬菜、鹹菜、醃菜、泡菜、酸菜等食文化。
來日本以後,會在回國探親辦事時帶回些北京幹黃醬芝麻醬、上海蘿蔔頭大頭菜、四川榨菜什麼的,以解鄉愁。但那些東西畢竟很重,帶不了太多,所以平時多吃的還是日本的「漬物」。漬,有浸、漚原意,還有浸漬造詞,用「漬物」一詞概括了醬制、鹽制、醃製、浸制、泡製、漚制過的食物,分類方便、說起來也方便些。
漬物,可據醃製鹹菜的調味料分出鹽漬、醬油漬、味增漬、醋漬、辣椒漬、糠漬、粕漬、麴漬等。
(和歌山南高梅做的梅幹)
在日本便利店或火車站買到的盒飯裡,往往會看到米飯中間放了一枚紅色或紫色的梅幹,它的味道是又鹹又酸,是典型的「鹽漬」。日本梅很早自中國傳入,初以文化形式種植、欣賞、為皇室、貴族、文人作詩吟誦,梅幹初制,也是他們先嘗到的。梅有止痛解熱之效,梅幹很能下飯,還可預防痢疾等腸胃病,於是成了過去日本人行軍作戰、出門旅行的必需品。
梅幹製法:洗淨梅子後將梅子和食鹽一層層的鋪入用燒酒消毒過的容器裡、梅子上面壓上石頭、大約一個月,從梅子裡滲出的水分(梅醋)淹沒了梅子,取出梅子擦乾後放平底竹籮晾曬三四天即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也手工製作過兩次梅幹,都未成功。原因是消毒防黴做得不好。梅幹的紅色或紫色,是因為在青梅醃製過程中加進了紫蘇。和歌山縣產的白梅制的梅乾沒加或少加了紫蘇,因此呈黃色,味美價昂。
鹽漬的材料許許多多,白菜、蘿蔔、黃瓜、茄子,瓜果、魚肉,魚子、魚內臟都可以用來製作鹽漬。鹽漬的海膽、鯔魚卵巢、海參的腸或卵巢,是日本三大珍味和下酒的好菜。日本的國花櫻花也可用來鹽漬:摘下一大把連著花柄的櫻花洗淨敷幹,放保鮮袋中加鹽和檸檬汁(或加梅醋)輕揉後壓上石頭放置數日,取出漬過的櫻花,使其風乾,最後撒些細鹽揉均勻後即可食用和裝瓶保存了。櫻花鹽漬可佐飯和點心,還可泡茶喝,單取一朵看顏色挺豔,味道除鹹之外並無其它,倒是心中會湧出花開花落後的餘香餘韻。
(辛子明太子)
我居住的福岡市博多,有種名叫「辛子明太子」的漬物,是將明太魚的魚子用辣椒和香料醃製。日本的味增源於中國的黃醬,日本最初的醬油——和歌山「湯淺醬油」,是豆醬醃蔬菜溢出的湯汁,製法是鎌倉時代日本留學僧覺心在南宋徑山寺學到的。因此有日本學者認為的漬物是從中國傳入的。
(糠漬)
最具日本特色的醃菜是糠漬,是用米糠醃製的。你可在日本許多城市裡看到漬物專門店,和中國的「醬園」的青花大缸不同的是這些專門店門前擺的是一排排大木桶,裡面盛著米糠,醃著白蘿蔔、白菜、黃瓜、茄子。將米糠煮沸或炒熱,冷卻後摻進低濃度的食鹽水、經過充分發酵、做成「糠床」。在糠床裡埋一夜的漬物叫「淺漬」,埋了許多日子的叫「古漬」,可以根據木桶裡插的牌子購買。百貨店的包裝精美的糠漬醃菜,可買作禮品。在超市可以買到密封包裝的糠床,可自己做糠漬,但切記那糠床得經常倒騰使它常透空氣。
(澤庵)
澤庵是日本最常見的漬物,是用了糠漬、鹽漬、糖漬等混合方法醃製的:將長的白蘿蔔晾乾變柔軟後,將糠粉、鹽、碎糖、幹柿子蘋果等乾果皮和搗碎的梔子果攪拌成混合粉,在容器裡一層粉一層蘿蔔地鋪好,最後壓上石頭放置個把月即可。它有鹹甜之味和果實的微香,碎梔子果使其顏色泛黃。「澤庵」據說是來自四百餘年前一位叫澤庵宗彭的天台僧的名字。
(奈良漬 白瓜)
日本的漬物,還可依地方特產、地方製作特色和地名來取名。比如前述的和歌山梅幹,依白梅今產地南高地區和古地名而叫南高梅幹漬或紀州梅幹漬,比如廣島菜漬是用一種大如白菜的油菜醃製的,比如奈良和京都的漬物統稱為奈良漬和京漬。奈良漬使用的材料多是白瓜(西葫蘆)、黃瓜、西瓜(西瓜蛋子)等瓜類配以生薑,醃製方法是先鹽漬去水分再反覆粕漬。瓜熟蒂落時節醃,漬到寒冬食,它色暗而黑紅,切片之後有些蔭翳之美,它有酒的芳醇,吃多了別開車上路。
(京漬)
京漬是用自古就傳來日本、生根於京都的「京菜」醃製的,代表菜有白蘿蔔、大頭菜等根類菜和茄子、辣椒、南瓜等,它雖也採取鹽、醬、糠、粕多種漬法,但全體來講是味清淡、飄清香、色靚麗,京漬的代表「千枚漬」是鹽漬的大頭菜,切的薄如紙,色潔白透明,另一代表叫「柴漬」,是茄子片加紫蘇鹽漬的,將原本紫皮的茄子漬出了貴族紫。京漬沉澱了悠久的京都文化,堪稱日本漬物的代表。
不少日本漬物的命名挺有意思。新香:新鮮的蔬菜經一夜的「淺漬」被稱作新香。酒盜:鹽漬的魚內臟,特別下酒。唐墨:日本三大珍味之一的鹽漬鯔魚卵巢,模樣像中國的墨。福神漬:東京地區的醃菜,中國有八仙,日本有七福神,蘿蔔、茄子、刀豆、藕、黃瓜等七種菜蔬用醬油和糖醃製而成,令人聯想起中國的八寶醬菜。三五八漬:東北地區的醃菜,糠床的鹽、米麴、米的比例是三、五、八。曾收到日本朋友的禮物,一盒大分的鹹菜和一瓶酒,都叫「吉四六」,以為又是什麼比例,卻被告知「吉四六」是大分的口頭文學中的一位傳奇人物之名……
(からすみ、唐墨、烏魚子)
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醃菜。日本漬物的特色,我想有二。其一是它的存在和地位:家庭餐桌、飯店酒席、皇室御膳都有它的一席之地。魚生店、壽司店、鰻魚店、烤肉店等專門店裡,也總會有它。春夏秋冬有它,連正月過年裝在 「重箱」裡的「御節料理」裡也有它。日本醃菜是無處不在、無論貧賤高貴。其二是醃菜碟:日本的食器很講究,連小菜碟也製作得精美素雅。小菜碟裡很藝術性地擺放幾枚幾片漬物,看著舒心,吃出清香。
一家專注商務考察、文化交流、赴日留學、健康體檢、中日貿易等一站式服務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