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鄧萬裡/圖
有拿著盾牌「尬笑」的執盾陶俑,有吐著舌頭做鬼臉的青銅神獸,還有擺出一副「你不聽話我打你」表情的三彩馴馬師……最近,鄭州博物館特別熱鬧,大型展覽接連亮相。
8月27日,「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共有1225件(套)文物參展,都是來自我省各地的「寶藏」,你在書中讀到那些寶貝,可以在鄭州博物館一睹真容,該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1月27日,歷時三個月,感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
全省23家單位聯合參展,千件文物上演「表情包」大賽
「哇,哇!」在鄭州博物館展覽區域,讚嘆聲此起彼伏,讓大家直呼過癮。有拿著盾牌「尬笑」的執盾陶俑,有吐著舌頭做鬼臉的青銅神獸,還有擺出一副「你不聽話我打你」表情的三彩馴馬師……只要你留意看,許多展出的文物神態各異,堪稱一場大型的「表情包」大賽,無不傳達著當時的歷史信息。
專程從陝西趕來看展的考古愛好者胡女士,基本每走一步都要拍一張照片,她表示:「陝西是文物大省,但我這次來到鄭州,看到這麼豐富的文物,覺得質量和數量跟陝西不相上下,我尤其喜歡彩陶壺,上面的紋飾很精美,我都看不過來了。」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這場展覽十分「闊氣」,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鄭州博物館承辦,並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以及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許昌、三門峽、南陽市、信陽、永城等全省各地文物主管部門的大力協作,共有全省23家考古和博物館單位聯合參展。
此次展覽場地為鄭州博物館展廳一樓至二樓,展覽面積3100平方米。展覽參展文物1225件(套),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196件(套)。展覽共分四個部分:證史探源——河南考古助力國家重大課題;啟封文明——河南考古七十年重大發現;惠及民生的河南考古;走向未來的河南考古。據鄭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展覽主要展示內容為河南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包括安陽殷墟、鄭州商城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舞陽賈湖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新鄭韓故城遺址等早年入選「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的重大考古項目,以及近年來最新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靈井許昌人舊石器遺址、欒川孫家洞遺址、鄭州東趙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新鄭胡莊韓王陵等考古遺址項目。
賈湖骨笛、綠松石青銅牌、吳王諸樊劍……這個展覽亮點頻出
如此大規模集結全省的「寶貝」,在鄭州還是第一次。那麼,此次展覽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亮點文物和重要遺址呢?
如果你喜歡陶器,可以看看李家溝遺址出土早期陶片,距今約10000多年前,為目前中原地區發現最早的陶器,將中原地區制陶技術大大向前推進;如果你愛好音樂,可以看看舞陽賈湖七孔骨笛,近距離感受一下「穿越」八千年的笛聲,這些出土於賈湖遺址的系列骨笛,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樂器;如果你青睞玉器,可以看看南陽黃山遺址今年最新出土的一組玉器,距今5000年至7000,還有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綠松石鑲嵌青銅牌飾,代表鄭州商城文化的獸面乳釘紋銅方鼎,以及升鼎、吳王諸樊劍、東羅馬金幣等等,諸如此類「珍寶」,不勝枚舉。
其他核心文物展品涉及的重要遺址哪些?河南商報記者打探到,除了上述所說,還有反映河南在東亞人類起源進化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的許昌靈井、欒川孫家洞、鄭州老奶奶廟等舊石器遺址;反映河南在中國早期文明起源及國家誕生等領域重要地位的登封王城崗遺址、禹州瓦店遺址、新密古城寨遺址、新密新砦遺址、鄭州東趙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等;歷代定都河南的王都,包括鄭州商城、安陽殷墟、西周洛邑、東周王城、鄭韓故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等各時期都邑考古發現成果等。
河南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
在展覽開幕式現場,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說,河南,毋庸置疑是中國考古學的誕生地,是近代中國考古事業成長的主陣地,河南考古從某種程度上被作為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縮影。
新中國建立後,河南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開始了河南考古事業七十年充滿艱辛、激情的成長和發展歷程,新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便是在河南輝縣開始。七十年來,在幾代河南考古人的不懈努力和艱苦奮鬥下,河南考古工作在田野發掘、學術研究、文物保護等領域取得了諸多重要考古發現和豐碩研究成果。
2001年,由《考古》雜誌社組織,國內著名考古學家評選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河南有17項入選。1990年迄今歷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河南入選45項,在全國各省區中遙遙領先。
李伯謙借採訪的機會,為鄭州博物館「代言」,他說:「作為一個河南人,可以看到這樣一個展覽,我很激動。我也建議大家都來鄭州博物館看看,用不太長的時間,回顧一下七十年來我們國家都有哪些重大發現。」
據河南省文物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對探索人類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的誕生以及夏商文明發展和變遷等重大學術研究課題,均產生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和極其深遠的影響。七十年來,河南考古工作,在配合小浪底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米字型」高鐵等國家、省市重點建設工程和國家大遺址保護利用、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擔當排頭兵,充任守護者,為助力經濟發展、保障文化民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編輯 吉倩倩 華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