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重新開放

2020-12-24 百家號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南水北調是我國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調水工程。「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是河南省文物局主辦,鄭州博物館承辦,全國多家考古、科研單位協辦的大型專題考古成果展。展覽全面展示文物工作者為推進「南水北調」國家重點工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反映南水北調乾渠流經地河南的厚重歷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鄭州博物館於2018年元月推出此項展覽,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展覽於2019年8月進行文物展品調整,目前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據悉,此展覽緊扣「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主線,分為南水北調工程概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河南文物工作、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為展示重點,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自南向北流經河南省轄市序列,依次劃分為渠首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八個展示單元。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3000餘件(套),時代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品類齊全,內涵豐富,全面展示了源遠流長、輝煌璀璨的中原文明。

據展覽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北調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創造力,「清澈甘甜的丹江之水,流出河南,奔向京畿,她曾經潤澤中原,也必將服務當代,融入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飲水思源,溯源尋根,觀此展覽,廣大公眾將會獲得內涵豐厚的身心之旅。」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趙紅玲

相關焦點

  • 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安裝「安全閥」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劉瑞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添了一個「安全閥」和「穩定器」,解決南水供應的供水安全。記者從河南省水利廳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沿線第二個調蓄工程、我省第一個南水北調調蓄工程——觀音寺調蓄工程,已經正式開工建設了。
  • 張武雄:NB-IoT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應用可行性分析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改變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跨流域的宏偉工程。旨在緩解北方水危機,實現南北經濟齊飛,其深遠意義為世人矚目。如此偉大的壯舉,依託的究竟是怎樣的高科技技術呢?物聯網技術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具體應用情況如何?又有哪些值得改進及完善的地方呢?NB-IoT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應用中是否可行?
  • 記者追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八大難題」
    如此浩大的歷史性工程,不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之最,更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辛勞。  今天,北京晚報記者將帶您探尋「南水」何以「北調」,見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731公裡的「八大難題」。  四十年前,引丹灌溉工程以此為源頭,而這正是南水北調邁出的第一步。  四十年後,176.6米的新壩巍然屹立,將成為千裡長渠的「水龍頭」。  站在壩頂眺望,清澈的丹江水蜿蜒而來。7月3日上午10時58分,閘門緩緩提起,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黃河以南段總乾渠開始充水試驗。
  • 快訊:鄭州博物館今日起恢復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3月20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以及河南省文物局關於《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博物館、紀念館恢復開放的指導意見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 精細服務涵養一渠清水
    渠首——河南南陽:精準調控保障供水安全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和「大水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源於丹江口水庫,調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陽。11月18日,南陽市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副調研員李家峰帶隊到市氣象局調研氣象服務工作,肯定氣象部門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科學調水、就地節水與治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和保障工作。南陽段工程長度最長、工程地質條件最為複雜, 氣象災害極易引發供水安全風險。
  • 鄭州博物館(嵩山路)今天起恢復開放!
    3月20日,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根據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以及河南省文物局關於《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博物館、紀念館恢復開放的指導意見》的通知,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將於2020年3月20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 特稿:一渠好水淙淙來——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護調查
    2017年中線幹線Ⅰ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6年38.6%增至84.9%。中線工程在「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的擔憂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群眾通過暢飲甘甜的南水,紛紛為這個工程點讚。南水來之不易,水質保護任務艱巨,如何護好這一渠清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日,記者深入中線工程一線,探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的奧秘。
  • 騰庫迎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負責人表示,這次加大流量輸水將全面檢驗中線工程狀態和大流量輸水能力,是檢驗中線工程質量和效益的一項有力措施,也是水利行業全力促進復工復產、保障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重要舉措。今年入春以來,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
  • 清水南來潤民心——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據水利部南水北調司消息,截至11月19日,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297.18億立方米,其中東線累計調水到山東39.11億立方米,中線累計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調水258.07億立方米。南水北調在保障工程沿線居民用水,治理地下水超採、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撐了受水區經濟社會發展,沿線老百姓在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等方面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 千件文物上演「表情包」大賽,鄭州博物館這個展覽別錯過
    8月27日,「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展」在鄭州博物館開幕,共有1225件(套)文物參展,都是來自我省各地的「寶藏」,你在書中讀到那些寶貝,可以在鄭州博物館一睹真容,該展覽將一直持續到11月27日,歷時三個月,感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
  • 藍色生命線 黃金新水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兩周年回眸
    當初能引來百威啤酒,規劃中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重要因素。衛輝市南水北調配套水廠近期將開始向啤酒廠供水,丹江水水質也遠遠好於當地地下水。  「評估南水北調工程的價值,不能算小帳,要算大帳,它是民生工程,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工程。」省南水北調辦總工單松波說。
  • 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所以有了這片美景
    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漢水河畔,有一座美麗的開放公園,如今這裡的小花正默默盛開如海。而這片美景的出現,則得益於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的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經安全輸水2000天,累計向北輸水300億立方米,已使沿線6000萬人口受益。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功能定位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基礎性工程,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2002年,國務院批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進一步落實有關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實現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研報告中明確指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目標以京、津、冀、豫四省(直轄市)主要城市的生活、工業供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 鄭州博物館3月20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尊敬的觀眾: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文物局《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文博單位恢復開放和復工的指導意見》(文物辦函〔2020〕190號)、河南省文物局關於《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推進博物館、紀念館恢復開放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文物辦函〔
  • 考古工作者齊聚鄖縣對南水北調中線文物進行搶救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張培鐵、通訊員董鋒、王詩禮)15日至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70多名考古專家先後趕到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源頭鄖縣,分別進駐位於該縣漢江河畔的小西關、大寺遺址,正式開展對這兩處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至此,該縣境內9處南水北調地下文物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全面啟動。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南水北調中線!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六周年北京BTV頻道《四海漫遊》節目一路北上 走進北京 天津 河北一路南下 深入焦作 鄭州 渠首給大家看南水北調到底給百姓帶來了怎樣變化!
  • 即日起,鄭州博物館恢復開放,觀眾需通過公眾號預約參觀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3月20日,河南商報記者了解到, 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即日起恢復對外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7:00(16:30停止入場),每周二閉館。目前的開放範圍為一樓、二樓展廳,展覽為《長渠墜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考古成果展》。文創、商場等區域暫不開放。在參觀方式上,暫停旅遊團隊、學校組織遊學團隊接待,僅接受散客(個人)預約。每日接待觀眾總量不超過1000人,瞬間接待量不超過300人。
  •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滋潤北方30條河(美麗中國·熱點)記者從8月2日水利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從今年4月13日至6月30日,累計向河北、河南、天津等省市生態補水8.7億立方米,其中向河南補水4.67億立方米、河北補水3.51億立方米、天津補水0.47億立方米。  經過補水,生態效益凸顯。
  •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黃河長江在這裡「相遇」「圖」
    這是9月15日在河南鄭州滎陽市境內拍攝的南水北調穿黃隧洞進口南岸明渠(無人機照片)。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位於黃河南岸的河南鄭州滎陽市和北岸的河南焦作溫縣境內,是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穿越黃河的關鍵性工程,主要任務是安全有效地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