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南水北調是我國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特大型調水工程。「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是河南省文物局主辦,鄭州博物館承辦,全國多家考古、科研單位協辦的大型專題考古成果展。展覽全面展示文物工作者為推進「南水北調」國家重點工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所取得的輝煌成果,反映南水北調乾渠流經地河南的厚重歷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鄭州博物館於2018年元月推出此項展覽,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展覽於2019年8月進行文物展品調整,目前重新向社會公眾開放。
據悉,此展覽緊扣「保護文物、傳承文化」的主線,分為南水北調工程概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河南文物工作、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三大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為展示重點,按照南水北調工程自南向北流經河南省轄市序列,依次劃分為渠首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八個展示單元。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3000餘件(套),時代上迄遠古,下至明清,品類齊全,內涵豐富,全面展示了源遠流長、輝煌璀璨的中原文明。
據展覽相關負責人介紹,南水北調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創造力,「清澈甘甜的丹江之水,流出河南,奔向京畿,她曾經潤澤中原,也必將服務當代,融入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飲水思源,溯源尋根,觀此展覽,廣大公眾將會獲得內涵豐厚的身心之旅。」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趙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