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齊聚鄖縣對南水北調中線文物進行搶救

2020-12-19 搜狐網

  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張培鐵、通訊員董鋒、王詩禮)15日至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70多名考古專家先後趕到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源頭鄖縣,分別進駐位於該縣漢江河畔的小西關、大寺遺址,正式開展對這兩處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

至此,該縣境內9處南水北調地下文物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全面啟動。

  據悉,經各級文物部門勘測、調查,鄖縣境內因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需發掘的地下文物遺址有100餘處,其中楊溪青龍泉遺址、柳陂遼瓦店子遺址、五峰肖家河遺址等9處規模大、考古價值高。目前已確定的遺址中有從新石器時代到史前文化的重要文化遺存、人類通史遺址等重要文物遺蹟,專家稱對研究漢文化起源,探究北方的仰韶文化與南方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在漢江流域的交匯演變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鄖縣文物局局長周興明介紹說,為配合、服務各考古隊發掘工作,已籌資修繕了1500平方米文物整理中心,可滿足9個考古發掘工地對發掘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復、研究工作的需要。

相關焦點

  • 70多名考古專家赴湖北鄖縣搶救南水北調中線文物
    華聲報武漢消息:10月15日至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考古研究所70多名考古專家先後趕到南水北調中線調水源頭鄖縣,分別進駐位於該縣漢江河畔的小西關、大寺遺址,正式開展對這兩處遺址的發掘保護工作。至此,該縣境內9處南水北調地下文物遺址搶救性發掘工作全面啟動。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重新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重新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 專家: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應避讓唐戶遺址
    新華網鄭州9月22日專電(記者桂娟)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安家瑤、中科院教授周昆叔、北京大學教授趙朝洪等20多位國內知名專家20日聯名寫下倡議書,呼籲立即對河南省新鄭市的唐戶遺址採取保護措施,並建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唐戶遺址渠道路徑向西移50米至100米,以保護唐戶遺址考古資料的長期性和完整性。
  • 南水北調中線田野考古在河北邯鄲有多處重要發現
    南水北調中線田野考古在河北邯鄲有多處重要發現 2008年11月25日 16:49 來源:新華網 發表評論   邯鄲林村墓群在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總乾渠河北段所涉及的眾多文物遺存中
  • 「南水北調」南陽大考古:點亮「文明在宛」的南陽之光
    5年來,丹江口水庫為京津人民送去了一渠清泉,在這甘甜的泉水中,不僅飽含著庫區移民「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也見證著文物工作者搶救保護文化遺產的嘔心瀝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起我市陶岔渠首,向北縱穿南陽盆地,途經平頂山等8市32個縣區。總乾渠全長1267公裡,其中河南境內約佔總長度的60%,涉及各級各類文物點350多處。
  • 「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 在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圓滿...
    ,鄖陽區委書記孫道軍,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陳飛,十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邊疆擔任副主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28人出席會議。對鄖陽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3點倡議一是鑑於鄖縣曲遠河口「鄖縣人」遺址部分區域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庫蓄水的影響將被永遠淹沒,故請國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優先安排學堂梁子遺址庫岸防護工程,根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遺產保護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對遺址進行有計劃地發掘。
  • 「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 在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圓滿...
    ,鄖陽區委書記孫道軍,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陳飛,十堰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邊疆擔任副主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28人出席會議。對鄖陽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3點倡議一是鑑於鄖縣曲遠河口「鄖縣人」遺址部分區域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庫蓄水的影響將被永遠淹沒,故請國家、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優先安排學堂梁子遺址庫岸防護工程,根據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遺產保護和科學研究的需要,科學合理地對遺址進行有計劃地發掘。
  • 鄖縣東漢墓發現銅菸斗 我國菸草傳入史將改寫
    鄖縣東漢墓發現銅菸斗 我國菸草傳入史將改寫 2008年10月21日 10:53 來源:荊楚網 圖為:鄖縣東漢墓出土的實物印證了墓主當年既抽菸又喝酒   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鄖縣五峰鄉考古發掘領隊黃鳳春披露,
  • 湖北鄖縣東漢墓發現銅菸斗 改寫菸草傳入史(圖)
    圖為:鄖縣東漢墓出土的實物印證了墓主當年既抽菸又喝酒  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鄖縣五峰鄉考古發掘領隊黃鳳春披露,在當地一座東漢墓中首次發現一根精緻銅菸斗,我國菸草傳入歷史將就此改寫。
  • 鄖縣東漢墓發現銅菸斗 我國菸草傳入史將改寫(圖)
    昨日,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鄖縣五峰鄉考古發掘領隊黃鳳春披露,在當地一座東漢墓中首次發現一根精緻銅菸斗,我國菸草傳入歷史將就此改寫。參與此次考古發掘的專家驚訝不已:「墓主人既抽菸又喝酒。可見早在1900多年前,古人就已開始菸酒不分家了。」記者目睹,出土的這根銅菸斗質地堅實、小巧玲瓏,其煙杆與香菸的長短相近,煙鍋較小。而耳杯造型精美考究,杯口呈橢圓形,平底;杯口外沿有兩片上翹的新月形耳面。專家稱,該耳杯僅能容下一錢酒,是喝白酒的器具。
  • 國內考古專家學者齊聚鄖陽,再次聚焦百萬年前「鄖縣人」
    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地的專家、學者首站參觀了鄖陽區青曲鎮「鄖縣人」遺址。馮小波教授說,從完整程度及年代來看,「鄖縣人」佔據多個全國第一,周口店有很多頭骨都是一部分,「鄖縣人」是整個都有,藍田人有一個小頭蓋骨,元謀人只有四顆門齒,所以「鄖縣人」遺址發掘非常重要,國外影響非常大。下午,專家學者還到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遺蹟館,鄖陽博物館等地進行參觀,觀察「鄖縣人」化石、石製品和動物化石。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1975年起,在湖北鄖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猿人牙齒,猿人頭骨化石,尖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狸、犀、鹿、鬣狗、劍齒象、劍齒虎種動物的化石。考古工作者稱為「鄖西猿人」,這個猿人洞也成為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1989年,考古工作者無意間又發現一塊頭骨化石,由於這塊化石已經殘破變形嚴重,從科學的角度,根本不具備研究價值。按照正常的程序,這塊頭骨化石的命運,只能是被遺棄在某個倉庫的角落,或者被丟掉。
  • 今天,國內考古專家學者齊聚鄖陽,再次聚焦百萬年前「鄖縣人」
    26日上午,「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十堰鄖陽區舉行。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地的專家、學者首站參觀了鄖陽區青曲鎮「鄖縣人」遺址。
  • 「鄖縣人」頭骨發現30年,遺址富集現象全國唯一、世界罕見
    此次會議由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十堰市人民政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主辦,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館)承辦。「鄖縣人」的發現動搖了人類起源學說,填補了人類歷史發展鏈條中100萬年的缺環,「鄖縣人」頭骨化石也是目前在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鄖陽博物館,四級博物館同時展出的文物之一。
  • 「長渠綴珍」南水北調河南段文物展
    進入一樓展廳,看到博物館正在舉辦一個主題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河南號稱「地下文物中國第一,地上文物中國第二」,看南水北調工程涉及的文物示意圖上密密麻麻的文物點,就知道此言不虛
  • 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所以有了這片美景
    而這片美景的出現,則得益於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的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通水1年 來水佔北京城市用水70%
    通水一周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已全面實現,調水超過20億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個省市沿線約3800萬人因此直接受益。截至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水量21.7億立方米,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於Ⅱ類水質標準,其中符合Ⅰ類水質標準的天數超過五成,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其中向北京輸水8.22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來水已佔到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1975年起,在湖北鄖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現了猿人牙齒,猿人頭骨化石,尖削器、砍砸器等打制石器,狸、犀、鹿、鬣狗、劍齒象、劍齒虎種動物的化石。考古工作者稱為「鄖西猿人」,這個猿人洞也成為我國第五個發現猿人化石的地方。  1989年,考古工作者無意間又發現一塊頭骨化石,由於這塊化石已經殘破變形嚴重,從科學的角度,根本不具備研究價值。按照正常的程序,這塊頭骨化石的命運,只能是被遺棄在某個倉庫的角落,或者被丟掉。
  • 國寶「鄖縣人」離世界文化遺產有多遠
    近日,在「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成立了「中國鄖陽古人類研究中心」。業內專家呼籲,加速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與建設,籌建遺址博物館,使遠古的歷史場景得以重現。這一建議無疑為以「鄖縣人」為核心的古人類遺蹟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注入一劑興奮劑。 █文、圖/記者 朱江價值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