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實施,所以有了這片美景

2020-08-26 戴著眼鏡看祖國

在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漢水河畔,有一座美麗的開放公園,如今這裡的小花正默默盛開如海。而這片美景的出現,則得益於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其中的中線工程,起點位於漢江中上遊丹江口水庫,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截至2020年6月3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已經安全輸水2000天,累計向北輸水300億立方米,已使沿線6000萬人口受益。

湖北省十堰市,是中線工程水源區內最大的工業城市。這裡有我國特大型企業——東風汽車公司和數以百計的工廠。此外,十堰所轄的竹溪、竹山、鄖縣、鄖西縣城及丹江口、房縣城區,都在丹江口水庫上遊。生活在丹江口大壩以上的300多萬十堰人,對水源區環境的影響引人矚目。京津、華北人民喝什麼樣的漢江水,取決於十堰市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近年來,當地政府在漢江邊建設了一系列的休閒公園,既改善了漢水河畔的環境,又增加了市民休閒場所。這座公園叫做「法治文化公園」,位於鄖陽區長嶺,介於解放軍青年林和水利文化公園之間。公園內有一個小型的免費停車場,而且路邊也可以免費停靠。

公園旁邊,有一大片向日葵,可惜大部分花兒已經凋零。

公園內,遍植這種小花兒,現在開得正豔,奼紫嫣紅,很是壯觀。可惜,我不認識這種花兒,如果您了解,請留言告訴我。

步行道兩旁,全是這種花兒,密密麻麻的,開得很熱鬧。遊人徜徉其中,就像是在花海中遨遊。

其實,在這個公園前面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大片花海,和成排的風車,那裡是一個新的網紅打卡地。但是,這裡的花兒依然默默盛開著,不卑不亢,等待著欣賞它們的人兒。

公園建設在漢水河畔的高地上,我們俯瞰漢江,寬闊的江面上,一片寂靜。為了一江清水北送,當地在今年開始了嚴格的禁漁,只為保護漢水生態。

南水北調,讓十堰關停了諸多汙染性企業,讓當地花大力氣開始整治環境、重塑生態。而優質的山水資源,也讓十堰收穫了大批旅遊資源。好山好水不僅能引來外地遊客,也讓當地人民在閒暇之時,有了更多的散心之地。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騰庫迎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8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穿過閘門,歡湧向北。監測顯示,此刻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這是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議
    實施中線工程向華北地區的生態補水,深入推進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對於破解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問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戰略實施,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水安全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六年 精細服務涵養一渠清水
    渠首——河南南陽:精準調控保障供水安全河南省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龍頭」和「大水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源於丹江口水庫,調往北方的丹江水,95%以上取自南陽。11月18日,南陽市南水北調工程運行保障中心副調研員李家峰帶隊到市氣象局調研氣象服務工作,肯定氣象部門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科學調水、就地節水與治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和保障工作。南陽段工程長度最長、工程地質條件最為複雜, 氣象災害極易引發供水安全風險。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遊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對策
    3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遊地區 的影響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調水規模130×108m3/a(其中一期調水95×108m3/a),調水量佔丹江口斷面徑流量的1/3,漢江中下遊的流量及季節性分配將發生變化,防洪、河道衝淤、水質、航運、農業灌溉、工業生產以及城市發展等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 我省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始安裝「安全閥」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劉瑞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添了一個「安全閥」和「穩定器」,解決南水供應的供水安全。記者從河南省水利廳了解到,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沿線第二個調蓄工程、我省第一個南水北調調蓄工程——觀音寺調蓄工程,已經正式開工建設了。
  • 張武雄:NB-IoT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的應用可行性分析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自然、改變人類生存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促進經濟發展的跨流域的宏偉工程。旨在緩解北方水危機,實現南北經濟齊飛,其深遠意義為世人矚目。如此偉大的壯舉,依託的究竟是怎樣的高科技技術呢?物聯網技術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具體應用情況如何?又有哪些值得改進及完善的地方呢?NB-IoT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項目應用中是否可行?
  • 5秒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據悉,這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計算,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陶岔渠首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九重鎮丹陽村。今年入春以來,丹江口水庫來水情況較好,隨著汛期來臨,迫切需要騰庫迎汛。這為持續開展丹江口水庫洪水資源化利用,推進生態補水常態化創造了條件,水利部決定實施中線工程加大流量輸水工作。
  • 南水北調300億立方米 中線工程澤被6000萬人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工程沿線省市按照水利部部署,大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和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積極消納南水北調用水指標,加快構建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水利基礎設施和南水北調配套工程網絡,取得顯著成效,為國家供水安全、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為南水北調後續工程早日開工奠定了良好基礎。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本報北京12月12日訊 記者喬金亮報導: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南水」成為沿線多個城市的主力水源,超過1.2億人直接受益。
  • 航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一渠清水緩緩向北流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橫跨豫鄂兩省的丹江口水庫。中線工程渠首樞紐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通過渠首開閘放水,一渠清水從這裡出發,利用海拔落差緩緩向北流淌,行程逾千公裡,一路自然流向京津冀等地。渠首樞紐也是丹江口水庫的副壩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誌性建築,主要由引渠、重力壩、引水閘、消力池、電站廠房等組成,渠首閘下遊是輸水總乾渠,其全長1432公裡,其中渠首到北京1277公裡、從河北徐水到天津155公裡。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渠首底板海拔140米,終點北京團城湖海拔45米,利用兩地95米的海拔落差,丹江口水庫的優質水源以明渠自流到北京。
  •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 陝西用行動書寫責任與擔當
    作為國家戰略性工程,這五年來,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從根本上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截至目前累計調水超過290億立方米,南水已成為京津冀魯豫地區40餘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黃淮海平原地區超過1億人直接受益。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安康瀛湖:西北最大的淡水湖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瀛湖是陝西安康著名的旅遊景區,它位於安康城區西南大約18公裡,瀛湖並不是一個天然的湖泊,而是安康水電站築壩形成的西北最大的人工淡水湖,瀛湖的總面積有102.8平方公裡,其中水域面積77.8平方公裡。因為這裡充足的水源,所以瀛湖還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瀛湖周長540公裡,庫容26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0多米。瀛湖水面寬闊,湖水中的小島嶼也非常多,據說大大小小的島嶼有近百座,因而這裡還有」陝西千島湖」之稱。
  • 記者追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八大難題」
    如此浩大的歷史性工程,不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之最,更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辛勞。  今天,北京晚報記者將帶您探尋「南水」何以「北調」,見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731公裡的「八大難題」。  難點1 渠首  地點 淅川縣  「水龍頭」已開閘 充水試驗進展順利  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村,一座位於豫西南的小村莊,因為「渠首」而變得不凡。  四十年前,引丹灌溉工程以此為源頭,而這正是南水北調邁出的第一步。
  • 清水南來潤民心——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提高了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證率,改善了供水水質,成為工程沿線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隨著南水北調工程不斷推進,工程生態環境效益正逐步擴大。在東線,先後通過幹線工程引長江水、引黃河水向南四湖、東平湖補水2億多立方米,極大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在中線,從2018年起,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補水總量25.44億立方米。其中,通過向白河、清河等30餘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使河北省12條天然河道得以階段性恢復,區域水環境大幅改善。
  • 丹江口右岸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建成了這樣
    總投資4.3億元,位於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再沿著門樓向前遇到路口左轉,就是大名鼎鼎的環庫路了~即將竣工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鳥瞰效果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紀念園總平面圖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南水北調中線!2014年12月12號下午14時32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一刻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提閘通水了看北京BTV頻道《四海漫遊》節目《大河上下》(上)⬇️⬇️⬇️而如此了不起的工程又有怎樣艱辛的建設過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如何穿越黃河?用的是什麼設備?如今的水源區是什麼樣子?
  • 南水北調東中線6年調水超394億立方米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電  (記者王浩)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6周年。6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工程運行安全高效,綜合效益顯著,沿線群眾普遍認可。  目前,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重新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滋潤北方30條河(美麗中國·熱點)  據統計,華北地區水資源量僅佔全國的4%,支撐了全國約25%的人口、27%的GDP、25%的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嚴重失衡,造成不少河流「有河皆幹、有水皆汙」,地下水超採嚴重。  在河北衡水市,多年平均用水量15億立方米以上,每年要超採地下水8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