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一渠好水淙淙來——南水北調中線水質保護調查

2020-12-14 中國水利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環境監測應急中心工作人員分析數據    記者 趙學儒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水質檢測    記者 趙學儒

  □通訊員 閆智凱 記者 趙學儒

  2018年度南水北調工作會透露,中線工程運行平穩,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Ⅱ類。2017年中線幹線Ⅰ類水質斷面比例由2016年38.6%增至84.9%。中線工程在「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水質」的擔憂中,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的群眾通過暢飲甘甜的南水,紛紛為這個工程點讚。南水來之不易,水質保護任務艱巨,如何護好這一渠清水,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日,記者深入中線工程一線,探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保護的奧秘。

  三道防線 隔「汙」在外

  5月3日,站在刁河渡槽眺望,蜿蜒的渠道兩側鬱鬱蔥蔥。圍網內草色蒙茸,有工巡人員在忙著查看,圍網外一片桃紅柳綠。

  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主任尚宇鳴介紹,「在中線工程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到外界汙染源對於總乾渠內水源的影響。」

  明渠段1196公裡的總乾渠,被設計成全線封閉立交形式。渡槽、倒虹吸、左岸排水等手段,讓中線工程與外界河流形成了立體交叉,互不影響。

  但僅僅局限在設計上,是無法滿足工程運行需要的。在運行中細化、實化,是中線工程各管理處的重要工作。

  抽排倒虹吸積水、清理淤泥汙物、實施防滲處置……一個左排倒虹吸工程,需要各管理處開展多項措施,就為了防止倒虹吸內積水滲入渠道,影響水質。

  1238座跨渠橋梁,交通事故引發的水汙染事件也會成為影響工程水質的主要汙染風險。

  交通運輸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此前曾聯合印發加強中線工程跨渠公路橋梁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導沿線地方政府加強路面交通治超執法和橋梁養護管理。

  「封閉跨渠橋梁排水管、設集油池、設保護坎,在橋面豎起溫馨提示牌,留下聯絡方式……」沿線各管理處夯實了跨渠橋梁的管理。談起沿線水質保護的措施,水質保護中心負責人打開了話匣子。

  在總乾渠兩側電子圍欄範圍外,《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兩側生態帶建設規劃》要求,要設置生態帶、水源保護區,豎起綠色保護網。目前,中線京津豫境內生態帶建設基本完成,累計建成近700公裡、20萬畝。

  「圍欄範圍外,水源保護區內的管理,我們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行使職責。」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副局長石惠民說。

  調查整治水質隱患,協調強化執法檢查,推動建立長效機制,沿線地方各級政府下大力氣推進幹線保護區治汙環保工作。環保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明確了2020年前在南水北調水源和沿線211個縣市區、2.28萬個建制村開展農村汙染連片綜合整治。水源保護區的汙染源、風險源臺帳被納入環保部門汙染源管理體系。

  「作為中線工程的水源地,南陽地方各部門對工程水質工作特別重視。」南陽管理處水質專員何康粗略算了一下,截至目前,南陽管理處30多公裡的渠道水源保護區內共發現威脅渠道水質的汙染源(風險點)22處,已治理13處。

  讓何康記憶猶新的是封堵一處距離渠道外側約100米的養豬場。「因養豬場把廢水直排入截流溝,渠道附近臭氣燻天。管理處巡查人員發現後,立刻和蒲山鎮有關部門協調,前前後後反覆封堵了三次,最終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徹底關停了養豬場。」

  立竿見影的行動背後,是理念的認同。「原來我們自我定位為供水單位,認為中線工程的水質,就是我們產品的質量。後來在與地方同志溝通時他們提出,『中線的水就是我們自家的水缸,這天天要喝的水,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保護。』」石惠民為沿線各部門的覺悟點讚。

  日常監測「掃」描全面

  中線工程的水質,早在《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就被劃下了紅線:保證庫區及入渠水體水質嚴格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水質可是硬指標。」尚宇鳴這樣說自有他的道理。

  在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希望繼續堅持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

  中線建管局作為運行管理單位,要對總乾渠內的水質安全負責。

  為全面掌握總乾渠水質狀況,中線建管局在全線打造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水質監測體系。「1個中心、4個基本點、13個站、30個面」,從點到線到面,讓水質監測網絡化、立體化起來。

  據介紹,除渠首外,河南、河北、天津3個分局的水質監測實驗室均已通過國家資質認定。實驗室對輸送水體定期展開「體檢」,目前已獲取監測數據20000多組。

  為提升自身的「軟實力」,中線建管局還加強了專業人員的培訓,提升大家上機操作等技能。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中線建管局已具備地表水109項全指標監測的能力。水質保護中心負責人對未來充滿信心,「我們要力爭把南水北調中線幹線水質監測實驗室打造成國內一流監測實驗室。」

  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能實現自動採樣、自動監測、自動傳輸,監測參數自動上傳到水質系統平臺。

  從陶岔渠首入渠口順流下行約900米,就到了陶岔水質自動監測站。這裡是南水進入總乾渠流經的第一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也是全線監測參數最多的一個站。

  監測站的水質專員井菲,正忙著校核監測參數。

  「這裡的監測頻次為每天4次,每6小時監測一次,24小時不間斷,如遇突發情況,會適當增加頻次。」我們能監測水質基本指標32項、揮發性微量有毒有機物24項、半揮發性微量有毒有機物32項,以及生物毒性等共89項參數,是目前國內自動監測站監測指標最高的。說起監測站,井菲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為確保數據的上傳率、準確性、穩定性,中線建管局專門制定了《水質自動監測站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等規範化制度。

  每次的監測參數數據校核,要經過自動化監測站工作人員初校、管理處水質專員校核,然後提交給各分局的水質監測中心;各分局水質監測中心對轄區所有監測參數綜合比對覆核後,再提交給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層層核驗,就是為了確保水質監測數據的準確性。

  應急管理 預先「鳴」警

  2015年,河北張石高速發生車輛事故,一輛裝載甲醇的危險品貨車發生甲醇洩露。中線建管局河北分局水質監測中心的副處長李紅亮和幾位同事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現場採集樣品後,他們連夜趕回石家莊開展應急檢測工作。直到凌晨一點多,才得出檢測結論,中線工程水質達標,沒有受到甲醇洩露影響。

  真刀真槍操作的機會並不多,健全應急體系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線建管局水質保護中心編制各項應急預案,於2014年10月31日印發,2018年2月完成修訂。

  為增強「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水汙染事件應急預案」的實用性、可操作性,中線建管局還結合總乾渠輸水特性,針對各類突發性水汙染事件,開展了「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水汙染應急處置預案庫」研究工作。

  通過對中線幹線工程沿線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四省(市)危險化學品生產和運輸情況的調查分析,識別中線幹線工程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的主要汙染物種類,結合沿線潛在的風險源,水質保護中心將水體汙染物劃分為27類、388種典型汙染物。水質中心還針對性地制定不同汙染物的應急處置技術,編制了《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水汙染應急處置技術手冊》,並與國內公安系統、衛生醫療機構等建立了溝通協作機制。

  通過對國內外應急處理相關技術成果的分析、梳理,構建了適合中線工程的水汙染事故應急處置技術體系。根據突發性水汙染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汙染物種類等,能篩選出最佳的應急處置技術,為快速優選、科學實施應急處置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在此基礎上,沿線各分局及管理處結合本轄區風險源的特點,也編制完成了各自轄區的水汙染應急預案。

  2017年5月26日凌晨7點35分,在公安、消防、救護車的鳴笛聲中,南水北調中線河北贊皇西高公路橋水汙染事件應急演練拉開序幕。演練模擬一起由突發交通事故引起危化品洩漏入渠的水質汙染事件,並展開應急響應與處置。

  此前,2016年3月24日,中線建管局還在中線幹線河南新鄭段十里舖東南公路橋模擬了一起水汙染事件。兩次大型水質演練增強了南水北調工程運行管理單位及沿線群眾的風險意識,檢驗了各項應急預案,鍛鍊和培訓了運行管理隊伍,促進了中線建管局與地方政府的聯防聯控,提高了中線工程水汙染防治的應急處置能力。

  各分局還與專業應急搶險隊伍籤訂應急搶險救援合同,負責相關突發事件的應急搶險救援工作。在全線建設了南陽、寶豐、新鄭、焦作、衛輝、安陽、邢臺、石家莊、順平及易縣等10個水汙染應急物資儲備庫。在渠首、河南、河北各配備1臺應急監測車,以及必要的應急監測儀器,並在沿線有關管理處配備可攜式多參數儀等設備,大幅提高應急監測能力。

  科技創新「智」造中線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在水質保障方面提供了第一生產力。

  中線建管局一直致力打造「智慧」中線。引入約4300萬元的國家科研資金,開展了2017年國家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南水北調中線輸水水質預警與業務化管理平臺」課題申報工作。

  針對總乾渠可能出現的漏油事件,研發了自動收油裝置、自動攔汙裝置,並獲得專利。

  2016年,中線建管局北京分局的總乾渠攔油除油設施進行現場試驗。油水混合物經攔油板進入集油箱,再進入油水分離器中靜置,上層浮油留在油水分離裝置中,下層清水由裝置的排水管排回渠道內。該設施清除水面浮油效果顯著。

  在河南分局長葛管理處窪李分水口處,管理處的水質專員李寧和處長黃文強正圍著一臺巨大的不鏽鋼攔網研究著。

  「這是我們成功研製的分水口自動攔汙裝置,」黃文強說,「這已經是第二代產品了。」旁邊的李寧是管理處的水質專員,也是裝置的研發人員。

  升級了的攔汙裝置,安裝了卷揚機、滑輪組、電氣控制系統、操作平臺等,實現了下半部分攔截懸浮物、上半部分攔截漂浮物的功能。

  升級的攔汙裝置試用6個月以來,得到了各方好評。長葛市第四自來水廠主任李春旭說:「水廠再不像以前會過濾出很多塑膠袋和雜草垃圾了,供水的水流更平穩,水體更乾淨了。」

  中線建管局還開創性地把水利工程運行與生態研究結合起來,「輸水線」開始成為「生態線」。

  滎陽管理處索河退水閘進口右岸園區,劃分出一塊田字格形式的四個魚池,魚池內分別投放了不同比例的濾食性魚類匙吻鱘、鰱魚和鱅魚。

  這裡是水生態實驗基地。2017年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產科學系實驗室合作,在這實驗開展「以魚淨水」項目。

  中線建管局河南分局水質監測中心鄔俊傑介紹,「我們曾請來長江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在沙河渡槽、穿黃出口等處,圍繞中線渠道水質進行了生態普查。」

  普查結果顯示,中線工程渠道內的魚類品種有十餘種,但偏小型化,缺少濾食性、大型兇猛性魚類。「因此我們開展了以魚淨水項目,計劃通過可持續的水生態調控措施,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水生態鏈。」石惠民說。

  奔湧不止的一千餘公裡長渠,也為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和河南大學生物研究院的大生態鏈研究提供了平臺。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中線建管局渠首分局水質監測中心副處長孫甲說。一個生態系統的建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水中到渠坡再到兩側的生態帶,所有的動植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我們最終想確定中線工程所擁有的物種情況,掌握一個立體化的生態網,為下一步全面開展生態防控預判、預警工作,維護總乾渠生態系統健康提供技術保障。」

  採訪結束,記者對中線工程保護水質的措施做了歸納:立體交叉、電子圍欄、水源保護區,確立了中線工程三道防線;1個水質中心、4個實驗室、13個自動監測站,加強了中線工程日常監測網絡;應急預案、處置手冊、應急演練,規範了中線工程應急管理體系;創新應用、生態構建、智慧中線,提升了中線工程水質保護能力。這是一種艱難的探索,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這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探索。然而,記者也感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質保護探索尚未得出終極答案,因為在尋求更高質量水質保護的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來源:中國水利網站 2018年5月29日

相關焦點

  • 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
    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周年,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南水北調,不只調來好水光明日報記者 陳晨一路北上,南水情長。6年前,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緩緩開啟,蓄勢已久的南水奔湧而出。這一刻,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也意味著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6年來,南水一刻不停、奔流北上。
  • 南水北調中線!萬戶千家飲南水,人間煙火最美味
    那南水的水質到底如何呢?《四海漫遊》欄目深入中線工程源頭⬇️>您看到的還僅僅只是開放渠道的水質按照正常的標準這些水還要進自來水廠經過過濾消殺等一系列的處理所以最後真正從您家裡水龍頭流出來的水是完全符合國家自來水標準的飲用水!
  • 南水北調300億立方米 中線工程澤被6000萬人
    水質好:喝好水奔小康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水利部供圖。從中華龍脈秦嶺發源,漢水吸納眾多支流,在丹江口匯聚成浩瀚的人工湖。喝上好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好水來自水源區的生態保護。如今,藉助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喝上南水北調好水的他十分滿足:「下地幹活回來可以美美洗個太陽能熱水澡,衛生間裡安上了衝水馬桶,自己過去飽受苦鹹水的經歷在孩子這一代身上不會重演了。」中線工程通水五年多來,丹江口水庫和中線幹線供水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及以上。河北省黑龍港流域500多萬人告別了飲用高氟水、苦鹹水的歷史。
  •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通水1年 來水佔北京城市用水70%
    丹江小三峽  今天,是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一周年,一年前的12月12日,來自丹江口水庫的那一泓清水,滋潤了北京,也讓這裡的人們了解、認知了湖北十堰、河南南陽這些因水而靈秀的城市  通水一周年,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建設目標已全面實現,調水超過20億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個省市沿線約3800萬人因此直接受益。截至12月4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分水水量21.7億立方米,供水水質均符合或優於Ⅱ類水質標準,其中符合Ⅰ類水質標準的天數超過五成,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其中向北京輸水8.22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來水已佔到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
  • 劉憲亮: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華北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中的作用及建議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生態功能定位  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基礎性工程,在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2002年,國務院批覆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按照『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原則,進一步落實有關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實現節水、治汙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目標。」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可研報告中明確指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供水目標以京、津、冀、豫四省(直轄市)主要城市的生活、工業供水為主,兼顧生態和農業用水。」
  • 南水北調工作進入新階段:保水質、強民生
    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南水北調工作進入新階段    經過半個世紀的籌劃和十餘載的建設,南水北調工程把一泓清水從中國腹地送到了北方。隨著東、中線一期工程順利收官,這個世界最大的跨流域生態調水工程進入了保水質、強民生、促轉型的新階段。  繼東線一期工程2013年通水之後,中線工程也在去年12月正式投入運行。
  •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在鄭州博物館重新開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康翔宇 近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從鄭州博物館獲悉,鄭州博物館常設展覽《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經過近半年調整後,已於元旦期間在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重新開放。
  •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餘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綜合效益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南水北調東、中線六年累計調水394億立方米 1.2億人受益據水利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1.2億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線工程調水348億立方米,約6900萬人受益;東線工程向山東調水46億立方米,惠及人口約5800萬。
  • [大河網]大美中國 南北同源——南水北調中線行
    主創人員 集體(大河網、千龍網、荊楚網、河北新聞網) 採編過程 從2014年3月份開始,河南大河網、湖北荊楚網、河北新聞網、北京千龍網等4省市的全國重點新聞網站,共同發起「美麗中國 南北同源」——南水北調中線行大型全媒體採訪報導活動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調水全線鐵腕治汙,決不讓汙水進乾渠,中線水質優於Ⅱ類,東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  調水水質好不好,源頭是關鍵。  河南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就坐落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岸畔。  「辣椒村」要拔掉辣椒苗!回憶起那段日子,村支書張家祥依然感慨。過去,村民靠「捕魚換口糧」。
  • 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近6年:水質如何?夠不夠用?
    調水全線鐵腕治汙,決不讓汙水進乾渠,中線水質優於Ⅱ類,東線水質全部達到Ⅲ類調水水質好不好,源頭是關鍵。河南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就坐落在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岸畔。「辣椒村」要拔掉辣椒苗!回憶起那段日子,村支書張家祥依然感慨。過去,村民靠「捕魚換口糧」。1996年,27歲的張家祥當選村支書,發誓「要讓村民擺脫窮日子」,幾番考察,選中了辣椒產業。
  • 南水北調 澤被南北
    今年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5周年。9月26日,是我省南水北調漢江中下遊四項治理工程正式建成投入運行5周年的日子。9月25日,省委宣傳部舉行「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湖北省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第16場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運行5年來的有關情況。
  •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滋潤北方30條河(美麗中國·熱點)製圖:郭 祥  調水不光保供水,也要保生態。記者從8月2日水利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南水北調中線完成首次生態補水。  生態補水,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今年以來,丹江口水庫來水蓄水形勢較好。水利部綜合考慮防洪安全、水源區和受水區供水等因素,4月13日正式實施南水北調中線首次生態補水。  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局長於合群說,南水北調中線啟用30座退水閘、68座分水口,大規模、大範圍分水,平均日供水量2600萬立方米。各地抓住機遇,多引、多蓄,最大限度發揮生態補水效益。
  • 報告:都挺好,長江流域水體和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水質!
    中國水利網站2月24日訊據長江委水資源節約與保護局消息,截至2月23日,長江流域未發現水體異常現象,也未發現重大水汙染事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水質良好。疫情發生以來,長江委水資源節約與保護局積極組織長江委水文局、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等單位,做好流域長江幹流沿線及陶岔渠首等重要水體觀測,及時開展丹江口水庫等重要水體和長江中下遊水質監測工作,要求各水文站做好水體異常現象和突發水汙染事件觀測工作,於每日17時前報告流域突發水汙染事件狀況和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口水質情況。
  • 【兩會熱點追蹤】怎麼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起個好名字? 地名專家楚...
    楚戰國在家中接受大河網記者採訪  大河網訊(記者 宋向樂 賀志泉)1月26日,大河網推出河南省十二屆政協委員張志和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起個名的提案後,已收到近4000餘個網友起的名字。在中國地名研究會會員楚戰國看來,張志和的這個提案"很好,很及時",而楚戰國也起了兩個名字"中京渠""紅都渠"。  「為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起名」刷爆朋友圈  "南水北調工程分為三線,西線、東線和中線,河南到北京是中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乾渠是個工程的名字,而這個工程實際上是人工渠,所以應該起個正式的名字。"  永興渠、世紀渠……你最鍾意哪一個?
  • 騰庫迎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輸水
    來源:經濟日報5月9日8時30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陶岔渠首,清澈的丹江水穿過閘門,歡湧向北。監測顯示,此刻的入渠流量為420立方米每秒,這是中線工程首次以設計最大流量進行輸水,以這個流量5秒鐘即可充滿1個標準遊泳池。
  • 記者追問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八大難題」
    1952年10月,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說出了一句日後改變中國水利版圖的想法:「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如今,想法即將化為現實。  一路走來,千裡長渠穿山越嶺,跨江渡河,可謂歷盡艱險。如此浩大的歷史性工程,不僅創造了無數的世界之最,更凝聚著建設者們的智慧與辛勞。
  • 智慧中線,保障南水安全北送
    巡查數位化 採用工作流引擎、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實現了巡檢有計劃、過程有監督、事後有分析、處理可追蹤 近日,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河北分局在邯鄲管理處沁河節制閘舉辦了以「智慧中線,安全調水」為主題的開放日活動。
  • 二月河隨身行李只有一瓶丹江水 關注南水北調(圖)
    【初衷】  源頭取水樣 進京送「甘甜」  談起這次帶丹江水進京的初衷,二月河說,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於去年通水,一泓清渠北上入京,為沿線省市帶來了甘甜。南陽市是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為南水北調工程作出了突出貢獻。工程通水,來自南陽的丹江水通過1432公裡的乾渠,被送到沿線城市和首都北京,這條乾渠將大家緊密聯繫起來。
  • 清水南來潤民心——寫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之際
    「南水進京前,我們這裡水渾、鹼性大,水壺兩三天就會結一層厚厚的水垢。」梁怡說,現在的自來水不僅水鹼少了,口感也變甜了。喝好水關係百姓的幸福感。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提高了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證率,改善了供水水質,成為工程沿線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2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