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一樓居民自行搭建的小房子,用作廚房、衛生間
河南商報記者韓忠林文/圖
老舊小區改造,是鄭州重點推進的工作之一。可是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因為歷史遺留問題等,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
鄭州市金水區大石橋街道辦事處崗杜街146號樓改造過程中,就遇到了一道尷尬的難題。為方便生活,四十多年前,該小區一樓住戶搭建了小房子用作廚房或衛生間。在改造過程中,這些小房間該怎麼拆?
違建的衛生間該怎麼拆
從去年11月開始,建於20世紀70年代的金水區大石橋街道辦事處崗杜街146號樓升級改造提上日程。可是這次改造卻遭到居民反對,遲遲無法落實。
原因要從1974年說起。
那一年,居民正式搬進崗杜街146號樓,因為條件限制,廚房、衛生間是兩戶共用的。「整個樓連下水管道都沒有,都是我們自己裝的。」居民王慧(化名)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兩家共用廚房、衛生間,給大家帶來很多不便。後來,經過協商,共用的衛生間經過其中一戶自行擴建,改為自家的廚房和衛生間,另外一戶則把家裡的窗戶改造成門,向外延伸搭建「小房子」作為廚房和衛生間。
「我們知道這是違建,但也是為了生活。」王慧說。
就這樣,大家用作廚房、衛生間的違建一直存在了四十多年。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按照規定,這些違建自然是應該拆除的。「我們不反對拆除,但拆了以後大家就沒廚房、衛生間了。」王慧表示,沒地方做飯大家還能忍一段,但沒地方上廁所,大家是真的「憋不住」。「所以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先解決廁所問題再拆除。」
河南商報記者來到王慧家,發現房屋面積只有30平方米左右,的確很難找到地方當廚房、衛生間。
辦事處也在為這事兒發愁
崗杜街146號樓改造難題,同樣困擾著大石橋辦事處工作人員。
「我們從去年11月就開始籌劃改造,中間因為疫情耽誤了一段時間,最近重新啟動了。」大石橋辦事處分包優勝社區的工作人員蔡先生坦承,在嘗試拆除違建廚房、衛生間時,遭到居民反對。
蔡先生表示,小區年代久遠,「牆體很多地方都有浸水留下的痕跡」。
「那棟樓是筒子樓,居民在廚房、衛生間方面確實有一些難處。」蔡先生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崗杜街146號樓共4層,一樓居民搭建小房子作為廚房、衛生間,其他三層居民都自發嫁接了下水管道。
「我們之前與金水區房管局溝通過,這些的確屬於違建。」蔡先生表示,老舊小區改造應該以人為本,了解到實際情況後,辦事處決定暫時將進程「放一放」,爭取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我們考慮過為一樓8戶建新廁所。」蔡先生介紹,但該小區所在的院子幾乎沒有地方建新衛生間,即便建,仍屬於違建。他說,為一樓居民建衛生間,也擔心引起其他3層居民不滿。
「我們只能暫時緩一緩,找找好的解決方案。」蔡先生說,幾十年前遺留下的問題,確實不好解決。
網友聲音
@巨蟹座的戈多:這是考驗基層政府執政能力的好題目。
@戈登:小區太老了,該拆了吧!就算真的在屋裡改造,那牆體能承受得住嗎?我看圖片,這小區消防車都開不進去,充滿安全隱患。
@黃河泥:建議辦事處對這些困難市民優先協調解決經濟適用房,對沒有經濟條件購買經濟適用房的困難市民,優先協調解決政府提供的廉租房,科學安排好這些困難市民的搬遷工作。
@尼古拉斯.Max:希望不要一刀切。崗坡路沿線五建社區建於上世紀70年代,房子居住條件差,兩家共用走廊、廁所,一層居民大部分參與了住改商,既能為商戶提供廉價的經營場所,又能給周邊不富裕的人群提供物美價廉的服務。
@一齣好戲:本來違建四十多年,還要政府給解決衛生間問題,只能是他們自己騰出來個空間改造,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