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如畫的深圳灣紅樹林畔,有一所面朝大海,四季花開的學校——深圳市福田區下沙小學。作為一所全日制六年制公辦學校,下沙小學創立於1938年,在福田區「傳統城中村,品牌新學校」的行動中,率先發力,迅速成為了福田教育領域的後起之秀。
近年來,在深圳市、福田區各級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下沙小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以「養成教育」為特色,以「培養充滿活力的新時代少年」為育人目標,全力打造「生命教育」品牌,以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為載體,多渠道、多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科技製作平臺,走出了一條特色創新發展之路。並先後獲得「深圳市最具未來特色學校」、「廣東省信息化建設中心校」、「深圳市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學校」和「福田區STEM教育基地校」「深圳市人工智慧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撰文:史青玉
改善硬體設施,提升學校科創建設
下沙小學南依深圳灣,毗鄰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境優美,景色宜人。目前,全校有3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人數1500多人,80%是外來務工人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加之家庭教育的多樣化,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一。
隨著福田區城中村學校品牌建設工程的實施,下沙小學緊抓機遇,大力提升學校文化品質,從滿足中心城區教育教學高標準的目標出發,進一步改善校園環境,更新教育教學設備,提升學校科創教育建設,讓校園真正成為師生幸福成長的精神家園。
2017年前,學校申請專項資金購買新的實驗器材,添置了冰箱、電子顯微鏡、標本和實驗工具箱;實驗室課桌椅從傳統的實驗桌椅換成六角桌,更適合小組合作探究;教室兩側添置了實驗櫃,方便教師存放實驗用具,後側添置了展示櫃,展示學生作品。為了讓課堂更加「智慧」,學校與科大訊飛合作,增加了希沃智慧平臺,讓教師手持平板就可以給學生上課,使科學課堂更加智能高效。
同時,學校也注重做好科教基礎設施建設,2017年建成紅樹林創客空間,分為六大功能區,分別是:活動區、討論區、材料區、創造區、展示區、閱讀區。為了方便學生進行創客,結合空間分布,將其進行兩兩合併,分為活動討論區、展示閱讀區、材料創造區。
機器人闖迷宮、紙陀螺、自行車發電賽車、紙船承重、大腳車遙控足球、積木電子造物、氣動紙火箭發射、氣弓箭、液氮食物、直升機演示體驗……一件件極具創意的科技體驗項目,在學子們心中播下科創的種子,可以在這裡感受科技魅力。
每年春季,下沙小學和鄰近的上沙小學、新沙小學(下稱「三沙」)3所學校互派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交流活動,每年秋季學期,下沙小學又和福田區教科院附小、深圳市實驗小學聯合舉辦「教育聯盟 課堂表達」的主題教學交流活動。
今年9月30—31日,教育聯盟課堂表(第2季)的主題是「科創未來 AI賦能」。3所學校的老師展示了各自在stem教育、VR+科學、人工智慧等AI賦能教育方面的課堂探索,市區教科院的教研員同步跟進指導,深圳大學曹曉明教授親臨作「人工智慧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與教學創新」的講座。本次主題活動引發了大家對AI賦能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激發了老師們利用新技術創新課堂教學的熱情。
力推科創教育,打造人工智慧示範校
在深圳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福田人工智慧示範區的「雙區驅動」下,下沙小學對自身打造「深圳市人工智慧示範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這場人工智慧的技術浪潮中爭當改革先鋒?如何把握歷史機遇,爭創AI賦能教育的先行示範,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系統性融合?該校從自身出發,細分科創教育的三大方面,即紅樹林STEM課程體系、科技校本課程及興趣隊、科技活動及競賽,做出了自己的註解。
面對未來已來,如何真正實現教與學的智能化?據了解,學校緊緊抓住毗鄰深圳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及生態公園的地理優勢,圍繞「發現自然,探索未來」的課程理念,以紅樹林為具象,開發了紅樹林STEM課程。
具體來說,紅樹林STEM課程體系和構建包括創新思維課程、編程教育、智能電子課程、演講分享課程、3D建模課程、數位化工具課程和基於紅樹林生態環境的項目式學習課程。學校通過帶領學生發現問題,利用科學知識、信息技術等手段,採取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等方式,認真觀察紅樹林的植物、動物和環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包括製作產品、給政府提建議等,引領學生爭當紅樹林小衛士。
「學校在每周三下午開展STEM課程學習,下一步將從完善課程體系、加大師資培訓、組建學生社團等三個方面深入發展紅樹林STEM課程。」校長杜叢英說,未來學校將立足區位特點,不斷豐富和完善的紅樹林STEM課程,充分體現立足新時代、著眼未來的教育情懷和追求。
在科技校本課程方面,學校開設了虛擬機器人、創客發明、智能工程師、科技小製作和建築模型等科技校本課程。各課程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在興趣隊方面,學校開設有DI、編程、無人機和小實驗家等興趣隊,通過活動提高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創建科技教育特色的歷程中,為進一步推動學校科技教育深入開展,激發學生創造發明的熱情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校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及競賽,每年舉辦一屆的創客節活動,不定期的舉辦科普走廊和講座等活動,參加區、市的科技節競賽活動。
在3D列印、智能工程師、科技創新大賽、DI和創客大賽等項目中,學校師生多次獲得佳績。在全國第三屆STEM成果展中,學生的作品獲「全國二等獎」,學校的紅樹林創客空間案例獲評「廣東省優秀STEM教育空間建設案例」。這些榮譽和創作凝聚著學生們的智慧和才能,也充分展示了他們挑戰自我的勇氣和銳意創新的精神。
培養優質科技教師團隊彰顯科創累累碩果
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改變,學校的崛起,首先需要一支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師隊伍。下沙小學的科技教師隊伍建設走過了一條多措並舉之路。
據了解,2015—2019年間,學校引進4名優秀院校畢業生,其中,研究生1名,本科生3名,均為國家985/211工程院校優秀畢業生。針對PBL學習特點,學校還計劃引進全國名牌的工科研究生補充進科技教育隊伍,滿足工程教育的新訴求。同時,每個學期學校都會為每位科學教師提供外出培訓的機會,包括參加深圳市科學教研交流會、福田區科學教研會、校際聯盟教研會等省內外的教研活動。
其次,學校多次舉辦校際聯盟教研會,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等活動,邀請深圳市、福田區教科院的學科專家和市區科學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科學特級教師等蒞臨指導。促成學校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科技教育已成為該校的一塊「三稜鏡」,它不斷地折射出全校師生在科學探索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努力,獲得的人生歷練和取得的累累碩果。
2019年5月,下沙小學被確定為深圳市第二批教育科研基地學校,科研興校在這裡已經成為各學科老師不斷成長的重要渠道。僅科技教育一項,學校就申請立項了廣東省級重點課題《下沙小學steam教育研究》,深圳市、福田區和校級課題多項。科學組的老師每人至少主持課題一項,參與各級別課題多項。不僅如此,老師們還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小課題研究。下沙小學學生的小課題研究中獲深圳市一等獎一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5個。
「科技創新活動在校園蓬勃興起,既是使命,又是責任。」校長杜叢英說,「這些成果更加堅定了下沙人進行科技教育的決心和信心。今後,我們將繼續努力,讓學生樹立科技引領未來的信念,培養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興趣,學會審美、學會創造。爭取在科技教育方面有更大的突破,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教育先行示範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