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3日晚上我們到達舟山,住宿和餐飲都非常方便,價格也很便宜。4日一早就趕到碼頭,準備乘最早的輪渡前往普陀山。普陀山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海內外享有極高威望。
由於我們到的比較早,沈家門半升洞碼頭的遊客還不太多,據說前往普陀山有兩個碼頭,沈家門半升洞碼頭這個碼頭距離我們的住地比較近,交通非常方便,碼頭以快艇為主,大約10分鐘就一班發往普陀山。雖然沈家門碼頭比朱家尖小,但是人多,商販多,三輪車和的士也多。
一般來說從舟山本島坐船,大約只有10分鐘的船程,船票價格大概在30元左右,記不太清楚了。總之,就是原本設想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非常簡單的就完成了。踏上普陀山的那一剎那,渾身都有一種瞬間升華的感覺。
據史料記載,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鹹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普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從此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登島之後,有兩條旅遊專線車將大多數景點連接起來。這兩條專線車每隔10—15分鐘一班。分別為:1號線:百步沙(普濟寺)、百步閣、紫竹林、入三摩地、碼頭、海防新村、海鮮園、寶陀飯店、西天渡口。2號線:百步沙(普濟寺)、朝陽洞、大乘庵、法雨寺、飛沙岙、寶月庵、古佛洞、索道站。簡單說,在普濟寺之前是同步,普陀山「三大寺」基本都在2號線範圍內,所以我們選擇了乘坐2號線。
我們事先也做了一些功課,乘坐2號線到普陀山的最北端,就是索道站下來就是寶陀講寺。我們在旅遊路線的設計時一般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先遠後近,主要考慮體力因素;二是先重點後一般,主要考慮時間因素;三是不走回頭路,主要考慮物有所值。
寶陀講寺位於萬佛塔對面,佛頂山索道下站附近,是普陀山上近些年新修的一處寺院。由於規模與普濟寺相近,因此也被許多人稱為普陀山第四大寺。這座新修的寺院給人最直觀的感覺是恢弘大氣,整個寺院依山而建,仿清朝皇家風格的建築配上大理石的臺階,壯觀又不顯做作。迎面見到的碩大牌坊正面上面寫道:鹹瞻寶相,據說這就是乾隆御筆。
寶陀講寺為1999年奠基興建,選址為原廬幹庵舊址。寺院的中軸線主體建築為牌樓、鐘鼓樓、天王殿、大圓通殿、大講堂、大寶閣樓等,多採用北方明清宮廷式建築風格;東西兩側建築為方丈院、庫房、戒壇殿等,則採用南方古建築風格。但是山門前面的巨型影壁是仿照北京北海九龍壁而建。
皇家氣派的高大牌坊,顯示了其尊貴的地位,牌坊裡面寫道:萬國潮音,這是中國佛教會長趙樸初的墨寶。牌坊後面這座高大宏偉的塔是萬佛塔。
進入山門殿,就是天王殿廣場,寶陀講寺與普陀山三大寺不同,寶陀講寺的功能以講經弘法為主,建築主體採用清北方宮殿建築格局,整體體現了佛家的莊嚴、大氣,建築風格堪稱21世紀佛教寺院的經典之作。
寶陀講寺最大的看點,一處是西北側的圓頓戒壇,是江南受戒第一大壇;另一處是仿照洛陽龍門石窟修建的寶陀石窟佛像,十分精美。走到寺中高處遠望,視野極好。寶陀講寺雖然剛建好不久,但香火旺盛。遊客、香客通常將其作為佛頂山遊程中的一站,遊完寶陀講寺 ,正好乘索道上佛頂上,遊覽禮佛慧濟寺。
普陀山寶陀講寺,依山而建,層層遞進,左右對稱,氣勢恢宏,金碧交輝,工藝精湛,是「海天佛國」的又一世紀經典。在這裡,會讓你邂逅智慧,與真我相逢,是又一處修行的勝地。離開寶陀講寺我們就乘坐纜車直達佛頂山。那裡至今還留有孫中山先生的墨寶。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