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上午我們在遊覽普陀山寶陀講寺之後,乘坐纜車到達佛頂山。佛頂山又名白華頂、菩薩頂,為普陀山的最高峰。主峰海拔291.3米,從遠處眺望,諸峰若拱,峰頂壘壘如杯瓢,覆於積水之上。峰巔方圓平坦,寬廣約20餘畝。巔峰建塔,塔上置燈,曰「天燈臺」。這裡視野可望千裡,是觀日出的最好去處。
有人說「不上佛頂山,等於沒到過普陀山」。佛頂山上除了登高望遠,俯視普陀之外,主要還有五大看點:普陀三大寺、孫中山石刻、海天佛國崖、崖上雲扶石和普陀鵝耳櫪。這些看點都是普陀山的精華景色,錯過任何一個都是莫大遺憾。
登上佛頂山就會看到一個高大的石刻牌坊,石坊上「佛頂山」三個字為祖籍舟山的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題寫。一側為:補怛洛伽遍山清淨雲霧獨秀佛頂峰;另一側為:蓮花海洋全面碧波光明洞徹琉璃界。
在山頂平臺有一尊孫中山日記名《遊普陀志奇》石刻。石刻記敘了孫中山年50歲時(1916年)考察象山、舟山時遊普陀山的奇遇。文中大概的意思是:到了慧濟寺,突然在眼前出現了一幅奇觀:恍惚在寺前矗立著一個宏偉壯觀的牌樓,四周鮮花競相開放,繁花似錦,佛幡在風中飄揚,眼前竟有數千名僧人。在他們中間有一個大的圓盤,在飛快地旋轉,眼前的一切突然全都消失了,而我已走過了他們剛才所在的地方。真是神奇,這難道是我心和神明心靈感應嗎?
史學界對此文頗有爭議,認為其真實性及內容存疑。佛教界則引為經典記載,釋為佛光顯示。
沿著這條嵌有蓮花石板的道路繼續前行,就會看到「入三摩地」石刻。「入三摩地」石刻在普陀山共有兩處。一處在妙莊嚴路口,系明代董其昌書刻;此地為第二處,為1882年慶華法師臨摹董其昌手跡所刻。 「三摩地」乃梵語音譯,意指人腦中「消除一切雜念歸心如一」的精神境界。董其昌在普陀山長達三月,書寫的碑銘、橋名、路名和庵名多達十餘處。只可惜後人保護不善,至今只有「入三摩地」、「磐陀庵」和「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石刻對聯三處存世,所以彌足珍貴。
甬道的盡頭題刻「佛頂頂佛」。傳說當年郭沫若在此處曾以此句出了個上聯「佛頂山頂佛」,徵集下聯,普陀人以「雲扶石扶雲」相應對,堪稱完美,傳為笑談。「佛頂頂佛」的原意是:觀音菩薩早就成佛了,他的名字叫正法明如來。由於正法明如來現的菩薩,頭頂頂了一尊阿彌陀佛,這就是「佛頂頂佛」的由來。
慧濟禪寺,又稱佛頂山寺。原為一石亭,供佛其中,明代僧慧圓創慧濟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圓通殿、玉泉殿、大悲樓等,擴庵為寺。光緒三十三年請得大藏經,由文正和尚鳩工增廣,遂成巨剎,與普濟寺,法雨寺鼎立,稱為「普陀山三大寺」。
進入慧濟禪寺迎面見到「同登彼岸」石碑。大概意思可能是:眾佛家信徒成群結隊,行舟跨海到普陀山。從普濟寺,法雨寺至佛頂山慧濟寺。一路艱辛萬難虔誠祈禱,虔誠之心佛可渡信徒心願。故而「同登彼岸」。
朝拜佛頂山是普陀山佛教的傳統和習俗,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個觀音香會期,來自各地的佛弟子們三步一拜朝禮佛頂山,禮敬觀世音菩薩。
慧濟寺的大雄寶殿令人眼前為之驚豔,特別亮麗的黃瓦呈現出佛光普照的絢爛光芒,陽光下金光閃閃,為普陀山寺院獨一無二的壯觀景象,與其對面的天王殿銀白色頂瓦形成黃金白銀的強烈反差。在大雄寶殿,不少信眾持各種佛錦絹、佛袋在由僧人蓋上三枚大銅印,分別是明萬曆、清康熙、清嘉慶所賜的御印,乃慧濟寺鎮寺之寶。
在慧濟寺後門西側,可以看到世界唯一僅存的寶貴植物,它的名字叫普陀鵝耳櫪樹,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眼前這株樹已有200多年歷史,樹高13.5米,主幹胸徑64釐米。樹冠呈幅狀,雙叉駢生,雌雄同體,故又稱為夫妻樹、鴛鴦樹。經專家鑑定,野生母樹世界上僅存此一株,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樹種。被稱作「普陀三寶」之一,現在經過人工培育,目前共有79株種植於佛頂山上。
我們離開慧濟寺從佛頂山下山,行至法雨寺的石路被稱香雲路香道,全長約1公裡,共有1087級石階。普陀山上共有3條這樣的香道,尤以香雲路香客最多。很多香客信奉登頂拜佛,三步一叩首地往上膜拜,身上背著香菸貢品,口中還念念有詞。早在清朝光緒年間,慧濟寺住持就開始募化修成石階道路,後經不斷拓寬修繕,已經成為香客拜山的首選和必由之路。路旁有石欄杆,為遊人攀扶歇息提供方便。香雲路途中有香雲亭、雲扶石、海天佛國崖等景點,四周秀峰險石,回首眺望、山海奇觀盡收眼底,大有「身登青雲梯,平碧見海日」的意境。
在香雲路中段的拐彎處,有方形巨巖矗立路側,巖面「海天佛國」四個大字出自明代抗倭名將候繼高手筆。每個字約一米見方,它十分貼切地概括了普陀風光的特點,現在已經成為普陀山的代稱。
在海天佛國崖上又疊一石,高插雲海,險而且玄,石上刻著「雲扶石」三字。這塊「雲扶石」,正是慧濟寺中郭沫若所出「佛頂山頂佛」上聯的應對「雲扶石扶雲」的出處。石上有一小潭,如碗若缽,承受天露,日積月累,清冽不腐。這兩塊名石都是普陀山的經典標誌。
再走一段就到香雲蓬,香雲篷是一座菩薩殿,正處於佛頂山半山腰,從山頂上下來,或從山腳走上去,到了這裡,剛好可以喝點水,歇歇腳,進殿禮拜菩薩,再繼續行程。這座香雲亭即可遮風擋雨,又可休閒觀景,亭前的眼鏡湖小巧精緻,很有趣味。
.人們常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我的感覺不一樣,總是覺得還是下山容易一些。從慧濟寺下來,走走停停,不知不覺就到達山下。觸景生情,忽然想起不知是誰作的一首詩,《贊普陀山》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佛頂山高雲託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 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山腳之下就是大名鼎鼎的法雨寺,在「普陀三大寺」中排名第二,開始進入觀賞遊覽。歡迎大家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