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6月11日訊(記者 張湉)說起溫州,你可能第一聯想到時尚與活力,但你是否知道,溫州還是一座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近2200多年行政建制史的歷史文化名城?
溫州古城隸屬鹿城區,目前仍較好保留著四處歷史文化街區,分別是五馬—墨池、慶年坊、城西和朔門。
今天小編當一回導遊,帶你四處轉轉,一同感受溫州城的千年記憶。
轉之前,先來猛補一下背景知識:
溫州古城位於甌江南岸,北倚甌江,南臨小南門河,東到環城東路,西至九山外河的區域,以及江心嶼歷史地段,總面積為4.3平方公裡。
城內以「東廟、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為行政格局,如今北埠格局尚存,南市依舊繁華,東廟重修開放,西居高樓林立。
推薦路線一
中山公園—華蓋山—墨池公園—東甌王廟—解放街—五馬街—松臺山—妙果寺—九山湖
解說詞
五馬—墨池是古城規模最大、風貌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包括五馬街街區、解放街和墨池坊街區三部分。 墨池街區體現「東廟」教育、宗教的功能。而五馬街區歷來都是古城的商業中心,是古城「南市」功能最典型代表。
中山公園建於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以紀念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而得名,古城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公園,也是唯一一處修復對外開放的古典園林,同時承載著溫州市民快樂童年的集體回憶。公園內歷史遺蹟眾多,有中山紀念堂、池上樓、登雲橋、積穀山摩崖題刻等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蓋山為古城內最高的山體,曾是永嘉學派起源地之一東山書院所在地。滿山樹木蔥蘢,古蹟繁多。而華蓋山城牆遺址就是千年古城最好的歷史印證。
墨池街區體現「東廟」教育、宗教的功能。東甌王廟是溫州人文始祖騶搖的祭祀場所,墨池相傳為王羲之任職永嘉時臨池洗硯之地,而墨池公園被譽為古城內最具墨香的公園。
解放街,原為北南大街,貫穿全城,曾為經商必經之路。沿街建築大多為民國時期建造,中西合璧,店店相連,戶戶緊挨,還有著溫州長人餛飩、扁頭燈盞糕、許大同毛筆等百年老店,是古城內最美街巷之一。
譙樓,俗稱鼓樓,一座承載2000餘年歷史的古城,在溫州城市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古樸壯麗,雄姿不減當年。2011年1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晏公殿巷東起解放街,西至府前街,舊稱榮親坊,屬北宋溫州古城三十六坊之一。它是古城內最著名的家紡一條街,街上有寶大商行、中國銀行溫州支行舊址、晏公殿25號民居等文保單位與歷史建築。
五馬街是溫州最為著名的一條步行街,如果有朋自遠方來,這裡是必須要來的地方。
舊時,五馬街便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現今,五馬街依舊是溫州市著名的商業街和傳統商業中心,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第一百貨商店等中華老字號,還有溫州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院大眾電影院以及溫州酒家等老店。
由五馬街、解放街、第一橋、紗帽河、廣場路、鼓樓街等眾多商業街巷構成的五馬片區,一直以來都是溫州市民的最愛。在這個片區中,商業如血管一樣遍布每一條街巷,而且每條街巷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經營特色,因此這裡成了溫州美女出沒的集中營。
離開繁華的五馬街區,前往永嘉大師圓寂之地——宿覺名山松臺山。
松臺山位於古城西南部,是郭公—九山—松台歷史風貌帶的重要構成。在鬥城格局中,松臺山同郭公、海壇、積穀等三山構成了「鬥城」的鬥魁。松臺山有兩口井很有名:八角井和仙人井,均為市級文保單位。現在的松臺山也成為了老百姓日常健身休憩的城市公園。
松臺山下的妙果寺,系東甌著名古剎,為一代宗師宿覺大師所建。一度成為東南沿海朝聖之名剎。
炎炎夏日,決不能錯過這條被網友稱為溫州最美的路——九山路。林蔭作伴,綠水相隨。別看現在的九山湖美不勝收,它曾是我們古城的護城河。它由內外河湖所組成,東為內湖,西為外河,而九山路,就是內外河湖中間的長堤。
對了,逛的時候,推薦再來個美味的九山冰淇淋。
推薦線路二
慶年坊—城西街—倉橋街
別看路線短,「看點」密度高。慶年坊和城西街區是古城「西居」的集中體現。毗鄰松臺山、落霞潭(西城壕),風光秀美,史上溫州名門世家聚居於此,區內街巷格局基本完整,有夏鼐故居、鄭振鐸紀念館(金宅)、飛鵬巷陳宅、南廬、城西基督教堂等風貌依舊的建築。
慶年坊歷史文化街區是近代古城工業聚集地、近代學校開辦地、富商集居之地。現街區功能以居住為主,街巷格局保留完整,近現代遺存保存較好,如甌海公學、富華染織股份有限公司、甌繡廠,南廬、葉宅、沈家、陳家、黃家、池家等富商住宅,還有百年古樹「加拿利海棗」等。
城西街因地處子城西面而得名,和倉橋街是城西街區內最主要的兩條商業街,保留大量的商住混合式傳統建築,底層連排的商鋪界面十分完整,經營內容以女裝批發為主。
城西基督教堂,省級文保單位,光緒四年(1878)由英國傳教士李華慶創建,大堂具有歐洲哥德式、羅馬式風格,脊頂設十字架,人字花簷,大門圓拱,窗頂罩尖拱券。宏偉寬敞,莊嚴肅穆。
穿街而過的飛鵬巷陳宅,是省級文保單位,建於民國,中西合璧風格,2013年作為馬孟容馬公愚藝術館對外開放。建國後這裡曾作為領導幹部的宿舍,溫州多位市長書記(如鄭嘉順、董朝才、盧聲亮、錢興中等人)曾在此居住生活。
夏鼐故居位於鹿城區倉橋街。夏鼐先生,是我國傑出考古學家,現代中國考古學奠基人,溫州人民的驕傲。他出生於此,上學讀書至結婚,都在這裡度過。
推薦路線三
江心嶼—朔門街—四營堂巷
朔門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古城北面,是古城水運碼頭、貨物集散地和北埠商業街道,也是唯一保留「北埠」特色的街區,承載了溫州城市與水的歷史演化印記。江心嶼是中國四大名嶼之一(另三嶼為鼓浪嶼、東門嶼、蘭嶼)。「一寺雙塔」的勝跡和數以千計的吟詠詩文,體現了古城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成為了溫州的文化地標。
一個江心嶼,就夠你呆上一天了。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眾多,有著千年文化積澱。
江心雙塔是至今世界範圍內唯一能完整保留、歷史最悠久的古航標典範。在世界航標遺產評選中,江心雙塔以全票通過,位列世界燈塔百強之首。
嶼中的宋文信國公祠、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浩然樓、謝公亭、澄鮮閣、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均系省、市級文保單位。
朔門街可算是溫州商業文化的源頭,明清時期,它便是青田、麗水、縉雲等甌江中上遊經濟區的一個物資中轉站。隨著時代變遷,溫州城市擴大,經濟重心逐漸轉移,朔門街一度失去了往日的繁華。2006年,朔門街古街修整,舊貌換新顏,又再次熱鬧了起來。
走完朔門歷史街區可以沿著解北走進四營堂巷,這裡有著朱自清的舊居。這也是國內關於朱自清人物專題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陳列之一。
朱自清與溫州頗有淵源。1923年,朱自清受邀來到溫州,在浙江省第十中學和省立第十師範學校任教,並寫成《月朦朧鳥朦朧》、《綠》等散文四篇,集為《溫州的蹤跡》,其中描寫梅雨潭的名篇《綠》六十餘年來一直作為範文收入中學教科書。
在朱自清舊居的西邊,我們可以看到一幢外表非常洋氣的建築——南戲博物館。溫州南戲是中國戲曲之祖。該館除了系統展示南戲的發展歷史外,還引進「駐場演出」。在來自晚清的建築內聽戲曲,別有一番滋味。
其實這幢建築,歷史上是一處錢莊,名益康錢莊。錢莊為傳統的合院式民居建築,外立面裝飾為西方的巴洛克風格。整體由門廳、正樓和廂房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