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我們在五大連池進行客戶苗期回訪,在地裡的時候發現很多農民給作物打藥的時候,用水直接在地頭溝裡取水,那裡的水很渾和黃。有得農民朋友可能會問這樣的水能不能用,會不會影響效果?和我們用的井水哪個好?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呢,我們先了解一下水的特性。我們中學學化學的時候知道水是H2O,在自然界中,水會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及巖層中的石灰,最終形成碳酸鈣和碳酸鎂離子。像井水、鹹水、海水等含有較多的鈣、鎂等物質,相對河水,湖水含量較少。
從以上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井水裡含的礦物質因鈣、鎂等含量要高一些,河水相對較少。我們使用的農藥,有很多是可溼性藥劑和乳油,我們知道乳油中含有乳化劑,會和水中鈣和鎂發生反應,合成鈣鎂沉澱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層現象,分層會導致藥液不均勻。發生反應也會破壞乳油的乳化性能,降低防治效果,而且還會產生藥害。河水中含有的鈣鎂等物質較少,它不會破壞藥劑的性能和降低防治效果。
有的農民朋友會說我的地頭附近沒有河水,只有自己打的井,難道就不能用了嗎?也不是不能用,只是藥效會降低一些,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避免降低藥效呢?也是有辦法的,就是我們在用井水稀釋的時候兌裡一些食醋,會解決分層現象,從而提高藥效,還有一個科學的辦法就是二次稀釋法,在這裡就不過多說了,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講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知道用河水稀釋農藥要比井水要好。更多文章和視頻請關注三農科普知識,每天持續更新,歡迎閱讀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