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教科書曾告訴我們,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之所以開闢新航路,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阻斷了傳統商路。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兩年由於國家對「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視,作為傳統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之一,土耳其也因此備受關注。
由於其獨特的地緣優勢,歷史上,土耳其在東西方貿易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歷史教科書曾告訴我們,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之所以開闢新航路,是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崛起阻斷了傳統商路。事實果真如此嗎?就此問題,澎湃新聞採訪了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三義。
王教授說,傳統商路是指運送中國、印度的絲綢、香料、藥材等商品到歐洲的路線。亞歐大陸最古老的一條商路東起中國,經中亞腹地至小亞細亞,再到歐洲,中間有多條支線,即陸上「絲綢之路」。而經印度洋到達歐洲的商路也是兩條:一條從印度洋進入波斯灣,由波斯灣登陸,陸路到達敘利亞,商品由敘利亞轉往歐洲;一條是經印度洋過紅海到達埃及,再從埃及轉往歐洲。如果要說土耳其人「阻斷」了傳統商路,必須是把這幾條路都阻斷了,只要有一條通暢,就不能說「傳統商路不通」。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長期以來這一流行廣泛的觀點——傳統東方商路被土耳其人阻斷值得商榷。
絲綢之路示意圖
澎湃新聞:為什麼說「土耳其人阻斷傳統商路」這一流行觀點值得商榷?
王三義:首先,奧斯曼帝國的發展和擴張,經過了一個較長的過程。早期的奧斯曼土耳其國家,只是一個遊牧民族國家,疆域限於安納託利亞高原。擴張之初,土耳其人將近一個世紀在巴爾幹地區用兵。到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時,敘利亞及其以南的地區都不是奧斯曼國家的領土。這一階段,土耳其人的勢力還沒有伸展到地中海東南岸。沒有實力控制東地中海要道,就談不上阻斷商路。
其次,奧斯曼帝國「崛起」,必然會「阻斷商路」嗎?經由印度洋的兩條商路都要穿過東地中海,敘利亞和埃及是必經之地。顯然,土耳其人控制這裡,才有可能「阻斷商路」。土耳其人徵服敘利亞(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了,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船隊正準備出發。
澎湃新聞:也就是說,奧斯曼帝國的崛起與開闢新航路,這兩個歷史事件並不存在因果聯繫?
王三義:這段歷史本來是清楚的。
在土耳其人的擴張過程中,有這麼幾個關鍵事件:1362年土耳其人奪取亞德裡亞堡,進而侵佔馬其頓平原;1384年攻佔索非亞,不久控制整個保加利亞;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土耳其人大敗南斯拉夫人的軍隊,塞爾維亞帝國滅亡;1453年攻佔君士坦丁堡;60多年之後,土耳其人於1516年佔領敘利亞;1517年徵服埃及。
新航路開闢的重要事件有:1402年卡斯蒂利人佔領了加那利群島;1415年葡萄牙人佔領北非的休達城;1441年葡萄牙人發現布朗角,探險隊從非洲帶回黑人奴隸;1488年巴託羅繆·迪亞士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達·伽馬的船隊到達印度卡裡庫特城,掛著英國國旗的義大利船隊也在大西洋上;1517-1519年麥哲倫船隊完成環球航行。
南非迪亞士角的燈塔
從這兩條時間線上看,土耳其人的擴張和西歐冒險家探索新航路幾乎是在同一時段各自進行的,土耳其人的擴張活動開始較早。
澎湃新聞:既然歷史事實是清楚的,為什麼會有認識或判斷上的差異呢?
王三義:關鍵在於,奧斯曼帝國是什麼時候「崛起」的,在這一點上,判斷有較大差異。
有的學者把1354年土耳其人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作為重要標誌,認為從此時起土耳其人開始威脅歐洲安全。有的學者把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作為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標誌。有的學者把1517年佔領埃及作為奧斯曼帝國霸國地位形成的標誌。
倘若說1354年奧斯曼帝國已經威脅歐洲,那麼,「土耳其人的威脅」在先,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探險活動在後。倘若以1453年作為奧斯曼帝國崛起的標誌,那麼,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探險活動一半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前,一半在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倘若以1517年土耳其人徵服敘利亞和埃及作為標誌,那麼,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主要探險活動在此前已經完成。
土耳其影片《徵服1453》
如果根據1354年「威脅歐洲」說和1453年崛起說,是可以推導出一個因果關係來。
澎湃新聞:在這個問題上,您的見解呢?
王三義:第一,土耳其人不斷向歐洲擴張,「崛起」之前已經在威脅歐洲,但它還沒能力控制東地中海。如果說土耳其人有能力阻斷商路,時間只能在1517年之後。
第二,奧斯曼帝國國力強盛,試圖建立霸權是在蘇萊曼一世時期,即1520-1566年。土耳其人與西班牙人爭奪地中海霸權,是在1550年之後。例如,1559年土耳其人在傑爾巴戰役中打敗西班牙艦隊,奧斯曼帝國在地中海的力量達到鼎盛。但1571年10月的勒班陀戰役土耳其失敗了。
我的看法是,不能高估奧斯曼帝國的強大。16世紀土耳其人未能徹底奪得摩洛哥、直布羅陀和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也未能主宰地中海;在東方,土耳其人未能徵服波斯,就無法取得面向印度洋的重要據點。
相反,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勢力對奧斯曼帝國的挑戰不能低估,說到底,是歐洲人阻止土耳其人闖出波斯灣和紅海。這一點,布羅代爾等學者已有深入研究。布羅代爾甚至認為,「不是土耳其人阻礙了葡萄牙,相反,葡萄牙也是阻止土耳其人繼續擴張的力量之一。」
澎湃新聞:按照您的說法,東方通往歐洲的傳統商路並未中斷?
王三義:是的。土耳其人在崛起過程中,先徵服巴爾幹地區,然後徵服敘利亞、埃及、兩河流域、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每佔領一個地方,土耳其人不能或不願管理他們的貿易,海關官員和稅務官是由威尼斯人、希臘人或亞美尼亞人充任。土耳其人是遊牧民族出身,擅長打仗,不精於算計,奧斯曼帝國時期活躍在經濟領域的是少數民族(希臘人、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等)。
奧斯曼帝國擴張圖
埃裡克·瓊斯等學者認為,16世紀奧斯曼徵服埃及後,重新打通了陸上香料貿易的路線,而不是阻塞了香料之路。商隊轉運香料比繞過好望角的海運風險小,只是土耳其人獲益不多。17世紀後期,香料貿易逐漸衰落,這主要是因為歐洲人對香料的需求減少了。大衛·尼古拉認為,土耳其人對匈牙利、巴爾幹和地中海造成了威脅,不過,到16世紀末,土耳其人與西方人還是保持著活躍的貿易活動。埃裡克·瓊斯的著作中說,「奧斯曼土耳其人給近東帶來穩定的秩序,保障了跨肥沃新月地帶的貿易路線的安全」。奧斯曼帝國並不是地中海貿易的破壞者。我相信埃裡克·瓊斯、大衛·尼古拉等學者的判斷。
關鍵在於,近東的商人只做轉運貿易,不管哪一個勢力控制地中海,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比如,在16世紀,土耳其人控制東地中海,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商人從東亞、東南亞進口胡椒、珠寶、絲綢以及歐洲人需要的其他商品,他們很少有組織地進行與歐洲的直接貿易。歐洲商人來到東地中海的奧斯曼帝國商業中心,收購這些長途商販運來的商品以及奧斯曼帝國本土的商品,然後裝上歐洲船,運到歐洲市場。這樣的貿易是長期存在的,誰控制地中海,也不可能限制商業活動。
澎湃新聞:對「土耳其人阻斷傳統商路」的觀點,是否有學者提出過質疑?
王三義:利布耶爾1915年發表的文章中,就提出過質疑。由於利布耶爾的文章發表較早,多數人並不了解。直到沃勒斯坦的著作《現代世界體系》問世,書中引用利布耶爾的文章並加以闡述,利布耶爾質疑「土耳其人阻斷商路」說的觀點才為人所知。我國學者雷海宗上世紀40年代在清華大學的課堂上就指出流行觀點的荒謬,認為「土耳其人阻斷商路」之說純屬捏造。雷海宗先生還指出,葡萄牙人到達印度後,就回過頭來破壞阿拉伯商人的活動,割斷了舊日東西方貿易的交通線。
澎湃新聞:既然傳統商路沒有被阻斷,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為什麼要「捨近求遠」?他們開闢新航路的動機是什麼?
王三義: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目的地還是東方,僅僅是繞開了地中海。葡萄牙人從非洲南端繞行到印度,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尋找通往中國和印度的航路。有的學者局限於「阻斷商路」說,認定假如土耳其人沒有阻斷商路,那麼肯定有其他民族。於是,有人提出「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壟斷商路」,有人提出「阿拉伯人控制東地中海的商路」。當然,有人說「傳統的商路已經衰落」。
我的看法是:地中海的威尼斯人和埃及以東的穆斯林把持了商路的正常貿易,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無法染指。東地中海原有的貿易規則和「秩序」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要躲開的,對他們來說,真正阻隔商路的是傳統的貿易規則和原有的「秩序」。從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在開闢新航路過程中燒殺搶掠的各種暴行看,這些冒險家不是商人,而是強盜,他們壓根兒沒想著做生意,不打算通過正常商業手段獲得利益,而是想直接掠奪財富。要掌握直接獲取財富的主動權,不得不另闢蹊徑。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世界各國的學者都關注過這個問題,發表的論著不少。比如,有的學者提出,葡萄牙人早期的探險是開疆拓土;有的學者指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著眼於商業,因而走得更遠;有的學者認為,葡萄牙人要尋找非洲東部的基督教約翰王國。我們的教科書上說,《馬可·波羅行記》中對中國富庶的描述吸引了西歐人。研究西歐人殖民探險的學者則指出,葡萄牙探險者最初並沒有去印度的明確目標。一個證據是,葡萄牙關於東方的真實的地理和商業知識是在到達印度後獲得的,到達印度前,葡萄牙人並不完全了解東西方商貿的具體路徑。不管怎麼說,歸根結底還是想掠奪財富。
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殖民
澎湃新聞: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到底對歐洲世界有沒有威脅?威脅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三義:土耳其人的擴張,一開始就給歐洲造成威脅。今天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匈牙利,整個東南歐幾乎都被土耳其人徵服。土耳其人幾次兵臨維也納城下,幾次圍攻拜佔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給歐洲人造成了恐懼。16世紀奧斯曼帝國的海軍,在地中海世界也是不可小覷的力量,多次與威尼斯、西班牙艦隊發生戰爭。簡言之,奧斯曼帝國崛起前威脅歐洲大陸,崛起後威脅地中海周邊國家,比如地中海的商業主角威尼斯。後來也和荷蘭、法國、英國形成對抗。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問題在於,土耳其人對哪些歐洲人造成了威脅。說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構成威脅,這是子虛烏有的,但對於奧地利、義大利、荷蘭和後來試圖控制地中海的法國、英國,「威脅」是實實在在的。畢竟奧斯曼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西方人的殖民活動,繞不過這個龐然大物。
澎湃新聞:也就是說,土耳其人阻斷商路的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
王三義:雷海宗先生指出,西方人為了殖民需要,慣用製造侵略藉口的手段。這一點很重要。不過,殖民者為什麼編造「土耳其人阻斷商路」的藉口?從史料看,從15至18世紀,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試圖開闢新航路,接著是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搶奪新航路,控制傳統商路,在地中海、紅海、波斯灣的爭奪,都是歐洲人之間在激烈爭鬥,土耳其人插不上手。但土耳其人在歐洲人眼裡是野蠻人。土耳其在陸上和海上對歐洲造成的軍事威脅,使歐洲人對穆斯林產生普遍敵意。西歐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文明的暴行,誇大土耳其人的野蠻,西歐知識分子製造反抗土耳其的輿論,說「土耳其人把異教伊斯蘭的威脅帶到了基督教西方的大門口」。但事實上,歐洲人對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人民的生活了解很少。(文/於淑娟)
來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