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市章丘區官莊街道東南部的天倉嶺上,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青龍寺。該寺坐北朝南,坐落於天倉嶺的陽坡,普雪公路東側。據傳說,青龍寺始建於隋朝開皇年間。青龍寺及天倉嶺名稱的由來,跟唐王李世民東徵的傳說有關。
據當地傳說,唐王李世民東徵率軍途徑天倉嶺時,突遇暴雨,糧草被衝走,軍隊陷入絕境。就在李世民不知所措之時,天上飛來一條青龍,對李世民說:「唐王不必驚慌,山上有寺,旁邊有天倉、地庫,天倉有米,地庫有面。」說完青龍就不見了。李世民按照青龍的說法,果然在山上看到一座寺廟,在寺廟的旁邊找到了天倉和地庫,用天倉地庫裡的米麵做了軍糧,度過了難關。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重修了寺廟。從此,此山嶺被稱為天倉嶺,此寺廟被稱為青龍寺。「天倉」、「地庫」舊時都有碑刻。
青龍寺歷經1400多年風雨,多次損毀,多次重修。現在的青龍寺是近幾年才在原來的遺址上重新修建的。現在的青龍寺有東西兩個院落。東院的門楣上有「青龍禪寺」四個金色大字。院子中間有大肚彌勒佛的塑像。
西院是原青龍寺的舊址。按照原來的布局,新修了正殿、東西配殿及廟門。院子中間有一棵大柳樹,高大粗壯,樹幹要3、4個人才能合抱,樹冠遮天蔽日,十分繁茂。
在青龍寺的正南邊,分別是土地廟和革命烈士紀念碑。土地廟居西,為全石結構,小巧而精緻,也是近幾年翻建。
革命烈士紀念碑居東。據碑文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一位王姓的八路軍戰士,在天倉嶺以西的大山附近反擊日軍掃蕩,負傷後經池涼泉來到馬鬧坡,因傷勢過重而犧牲。被村民厚葬於北石窩。七十年代因建新村,遷於救命泉畔。2016年由村民自發將烈士遺骸遷於此處安葬。這也反映出當地百姓知恩、知報的淳樸和善良的品性。
章丘有好多的地名都與此傳說有關,如明水的唐王山、前營後營、馬棚山,聖井的山後寨子、黃旗山、青旗山,垛莊的五射垛、官營、撂子峪(嶽滋)等等,而在官莊南部山區,這些傳說更多。至於唐王何時東徵路過章丘,正史當中並無記載。而這口口相傳的歷史傳說和這麼多的地名來歷,應該不是空穴來風,也是當地特有的歷史文化吧。(圖文:愛看章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