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剛開工,就有同事甩過來一堆連結。大意是《舌尖3》捧紅了「章丘鐵鍋」,不但網上賣斷貨,居然還成了傳說中的「相親利器」。
我半開玩笑地說,我老家的那兩口鐵鍋,豈不成了「傳家寶」?
不能不承認,面對「章丘鐵鍋」的走紅,作為一名在北京的章丘人,並沒有感到一絲自豪,反而有點蒙。
因為,在《舌尖3》播出之前,我還從來沒有聽說過家鄉還有這麼一號特產——「章丘鐵鍋」。
知道「章丘鐵匠」,不知道「章丘鐵鍋」
我特意又問了問老爸老媽、七大姑、八大姨,當然初中、高中同學也不能放過。他們有的在北京,大多數還都在章丘。
我還以為我孤陋寡聞,沒想到他們也都紛紛表示,只知道「章丘鐵匠」,從來沒有聽說過「章丘鐵鍋」。有的人即便知道,也是最近因為《舌尖3》播出之後。
關於章丘和鐵鍋的關係,我能確定的事實是:
1、在章丘,鐵鍋確實是很多人家廚房裡的標配。章丘人一般用的鐵鍋固然比較沉,但似乎也沒有那麼神奇。一是會生鏽,另外就是會糊鍋。真沒有那種傳說中的不粘鍋的神奇功能,但也不排除一般人家所用的鐵鍋,並非那種手工神奇鍛造的鐵鍋。
2、在聽到「章丘鐵鍋」這個概念之前,大家普遍都知道的是「章丘鐵匠」。根據章丘有關地方志記載,「章丘鐵匠」確實是一個比較有名的地方品牌。有關資料顯示,20世紀50年代初統計,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境內人口為73萬,約有38萬人以打鐵養家餬口。
在章丘,過去,幾乎村村都有鐵匠鋪。即便在解放以前,中國仍然非常落後,但市場的集群效應仍然是在的,不少村莊幾乎全部是以打鐵為業,鐵匠鋪是他們的「支柱產業」,也是唯一的「重工業」。
像現在,有些地方號稱「膠囊之鄉」「調料之鄉」「運動鞋之鄉」一樣,當年章丘要是號稱「鐵匠之鄉」,也是毫不為過。
而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章丘人還看了一部電視劇《章丘鐵匠》,感動得稀裡譁啦。講的是,當年章丘鐵匠支持抗日,轉型投入軍工生產,為正規部隊和地方武裝生產兵器。
▲購物網站上熱銷的章丘鐵鍋。
那個時候,似乎並沒有「章丘鐵鍋」這樣的概念。之所以會這樣,因為,那時候家家的鐵鍋好像都是手工的,而且,並非章丘如此,而是所有的地方幾乎都是這樣的。
至於過去鐵鍋的質量如何?現在固然不好說。但可以佐證的是,過去章丘農村曾經存在著補鍋匠這個職業,走村串鄉,以替人補鍋為生。
另外,章丘鐵匠鋪最多的生意還是生產各種農具、鐵釘、馬掌等等,鐵鍋只是其中一項,遠遠算不上主業。
章丘鐵匠業之所以如此發達,也離不開自然資源和歷史淵源。章丘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炭、鐵礦、鋁土礦、黏土等適合鐵匠業的資源稟賦。而章丘的冶煉鑄造業,有據可考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漢代的平陵城(現在章丘龍山)也即原來的濟南國都城所在地,已經是相當發達的冶鐵基地。
去年回鄉過年,我參觀了新建的章丘博物館,館中即有當年平陵城考古發現的冶鐵遺存。
「章丘鐵匠」缺乏「章丘大蔥」「瑞蚨祥」那樣的知名度
一般來說,地方特產或者老字號都應該享有很強的歷史知名度。不說,這知名度是舉國皆知,起碼一說起來,當地人或者附近地方的人也都應該知道才是。
說起家鄉章丘的知名特產,不能不提章丘大蔥。去年,章丘大蔥一不小心成了網紅,也有同事直接甩連結給我。
▲比人高的章丘大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章丘大蔥的特點,一是大,二是甜。一般的章丘大蔥生長到1.5米高是正常,而每年的蔥王評選中,兩米三四的大蔥更是常見。看到這長得和姚明一樣高的大蔥,長得像小樹一樣壯的大蔥,網友們驚呼雀躍,迷失在章丘大蔥的蔥林,並不令我感到意外。
除了章丘大蔥,不能不說「瑞蚨祥」。起源於章丘刁鎮舊軍孟的瑞蚨祥,在孟雒川的帶領下,在北京大柵欄開店,成為清末民初中國最有名的綢布店,創造了一個東方商人的傳奇。這是真正的章丘老字號,而且還是中國老字號。
據說,我們章丘人都是吃著章丘大蔥,聽著舊軍孟家瑞蚨祥的傳說長大的。
▲北京大柵欄瑞蚨祥綢布店圖片來源於:新華社
至於,這口「章丘鐵鍋」,或許,也有其歷史傳承,但章丘人歷史上好像從來並沒有為自己的鐵鍋自豪過,更是缺乏眾所周知的「鐵鍋傳奇」。
在2018年,忽然就冒出了這麼一個「鐵鍋俠」,作為老鄉,還真是有些不適應。
借「匠人精神」,講網紅品牌故事?
無論是「臻三環」還是「同盛永」,果然又被網友扒了出來。有關資料顯示「臻三環」商標申請日期為2013年12月17日,「同盛永」商標申請日期為2014年12月04日。
▲「臻三環」、「同盛永」商標註冊信息。
如果以商標申請註冊資料為準,那麼,這兩口「章丘鐵鍋」法律意義上的品牌的誕生,或許不過才短短數年。
當然,也不排除,這手工鍛造鐵鍋的工藝確實有很長的歷史傳承,現在說來,或許真的存在很令人感動的匠人精神,但是,一旦冠上某個地方的名稱進行大眾傳播,起碼應該有比較廣的歷史知名度方可。
如果,很多章丘人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章丘鐵鍋」,那就假得不能再假了!
《舌尖3》「章丘鐵鍋」的故事講得很用心,但不少網友已經開始懷疑,這或許是另外一個網紅品牌故事。這樣的套路已經在地攤投資界、廣告自媒體界屢見不鮮。
作為一個章丘人,當然代表不了所有章丘人,我也只是基於常識,表達一些自己的不同看法,與合理懷疑。同理,生產鐵鍋的某人即便是某位老鐵匠的傳人,也不是所有章丘鐵匠的傳人,一個老鐵匠也代表不了整個章丘。
手工鍛造鐵鍋沒錯,鍛造手藝傳承也值得鼓勵,傳統手藝結合新的商業模式也很好,但若是宣傳過度,用力過猛,扯虎皮做大旗,以整個章丘的名義替一家的產品背書,就變了味道。
另外,不得不說《舌尖3》這次表現得很不專業。大老遠,跑到章丘居然只是為了拍一口很多章丘人都不知道的鐵鍋,卻忽視了一款有300餘年傳承歷史的美食——黃家烤肉。
▲章丘美食黃家烤肉。
那真是,叔可忍,嬸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