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紙貴,章丘無鍋。」
因為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的播出,山東章丘鐵鍋火遍全國,求鍋者從線上店鋪追到線下工廠,甚至是鐵匠師傅的家裡。很多人為求得一口鍋,不惜翻牆入廠,不吝開出高價,甚至一家又一家尋訪鐵匠鋪。
在這陣突如其來的「鐵鍋狂風」席捲鐵匠之鄉章丘的同時,也攪動了不少鐵匠的心,部分鐵匠另立門戶。「如今在章丘,每一位鐵匠都想打鍋。」
出名和「出走」
火了之後,上《舌尖3》的鐵匠招架不住
外出「避難」多日的王玉海依然沒有回來上班。
在山東章丘郊區的龍三村「臻三環」鐵鍋生產基地內,40多位王玉海的工友在節後已經上班幾天了。他們揮動鐵錘,連續敲打著鐵鍋,叮叮噹噹,叮叮噹噹,即使距離很遠也能聽到這鏗鏘有力的聲響。
《舌尖3》第一集中,老鐵匠王立芳和兒子王玉海一家人出鏡,講述章丘鐵鍋。王玉海和妻子你一錘我一錘敲打,將一塊熱鐵漸漸捶打出鍋型,火紅的鍛鐵照映出兩人通紅的臉龐。經過七道熱鍛,五道冷鍛,三萬六千次的捶打,傳統手工藝章丘鐵鍋的製作過程通過王家人在紀錄片中展現。
隨著節目的播出,章丘鐵鍋立刻引來全國人民的瘋搶,而這種「瘋狂」從正月初五持續到現在,仍然沒有消減。
訂單陡增,供不應求。2月23日,「臻三環」鐵鍋在其官微發表聲明稱,《舌尖》播出後幾十分鐘就賣光了庫存的兩千餘口鐵鍋,目前的訂單導致近一到兩年不同種類缺貨(見下圖)。而從全國湧來的顧客和媒體記者,也讓「臻三環」鐵鍋負責人劉紫木和廠裡的師傅們有些招架不住。「顧客成群等在工廠門口,有的甚至翻牆進入。」劉紫木說,除了到工廠和體驗店搶貨的顧客外,來自全國的媒體每天都包圍著他,「有時候一天要接待30家媒體。」
王玉海一夜之間成為了「宗師」,不少師傅也希望藉助媒體讓大眾認可自己的鐵鍋。這陣突如其來的「狂風」,攪動了不少章丘鐵匠的心。一位章丘人向紅星新聞笑稱,「如今,在章丘每一位鐵匠都想打鍋。」
剛開始媒體採訪王玉海,劉紫木會儘量安排,但後來他發現王玉海壓力太大,有的顧客半夜給他打電話要買鐵鍋。於是,劉紫木不得不安排他外出,「躲一躲」。
傳承和意外
非遺傳承人稱,
他家的鐵鍋訂單已到一年後
《舌尖3》播出後,章丘區河莊村鐵匠牛祺聖的家中也湧來了很多買鐵鍋的人。今年72歲的牛祺聖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章丘鐵匠傳承人。
牛祺聖家祖輩都是鐵匠,他從17歲開始跟隨父親四處打鐵。上世紀80年代末他開始在家裡開設鐵匠鋪,剛開始他打造的多為各種農具,服務於周邊的村民。他最有名的是一款產品叫「懶漢鋤」,快,不沾土,還能讓鋤地的人不彎腰。後來買農具的人越來越少了,他不得不另尋它路。
前幾年有兩個學藝術的學生找上門來,要和他合作完成畢業作品,合作取得不錯的效果,他開始把重心放在打造各種工藝品和固定的客戶合作。鐵大蔥,鐵茶壺,鐵葫蘆,他最得意的是一盆鐵牡丹花。來家裡的客人,他總會領著去看看。
如今,尋訪章丘鐵鍋的顧客不停地來拜訪牛祺聖家。在接受紅星新聞採訪的過程中,他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起身接待來他家的客人,有的是附近村莊的,有的是遠道而來的。牛祺聖說,從正月初五到現在,自己家裡已經接待了2000多位客人,最遠的是坐飛機從廣州而來。
《舌尖3》播出的第二天,陸陸續續有顧客湧進家門買鍋,但他家中當時只有為老僱主預留的十多口半成品鐵鍋。在顧客的央求下,牛祺聖只好先把這些存貨進行加工,賣給顧客應急。他沒想到之後湧入家門的人越來越多,300多元一口的鐵鍋存貨一會兒就被搶完了。
「還沒想起來漲價,就賣完了。」牛祺聖開玩笑說,自己打了50多年的鐵,從來沒看到過這麼火爆的場景。
牛祺聖的兩個兒子和女婿目前都跟著他打鐵,一家四人一天能打5口鍋。他說,目前鐵鍋的訂單已經排到2019年3月了,他已經不敢接單了。他表示,未來可能會僱幾個工人一起打鍋。
斷貨和未來
銷量猛增,下架商品
上《舌尖3》的工廠還按以前節奏生產
據媒體報導,上世紀50年代初,山東濟南章丘區境內人口為73萬,約有38萬人以打鐵養家餬口。章丘自古有鐵礦,是遠近聞名的打鐵之鄉。僅在章丘註冊登記的鍋具和廚具生產商就有16家,而銷售更多達500餘家。
劉紫木正是想留住祖輩的手藝才進入這個行業的,他認為傳統的文化技藝需要鐵匠師傅那樣的傳承人,也需要向他這樣的推廣人。2016年左右他將「臻三環」升級為「同盛永」,兩個品牌同時存在,成了三環公司,出任公司的主要負責人。隨後,他在章丘郊區建立廠房,改變原本上門收鍋的方式,將大部分工人集中起來,製作統一標準,集體打鍋。隨後,陸續有鐵匠住了進來,王玉海也是這樣被招進來的師傅之一。
2月28日,紅星新聞來到「臻三環」鐵鍋基地,兩間寬敞的車間並排,一個車間內,工人們正在鍛打鐵鍋,另一個車間,工人正在包裝發貨。儘管銷量突然猛增,並沒給工廠帶來多大的影響,劉紫木介紹,他們生產的鐵鍋售價從300元到一千多元不等,現在還是按照以前的節奏進行生產,該有的工序一道也不能省。
車間的旁邊是為打鐵工人們建造的宿舍和食堂。廠裡為每個人安排了住處,除了住在附近村莊的村民晚上回家外,大部分工人就住在廠裡。劉紫木說,目前工廠有50多位鐵匠,他們有附近村莊的,也有外地過來的,像王玉海那樣的老師傅廠裡有十多個。
廠裡採用老師傅手把手教學,帶薪培訓的方式培養新的打鐵匠人,直到3個月或半年,他們打造的鐵鍋讓老師傅滿意後,才能獨自打造鐵鍋。至於工人的酬勞,劉紫木表示肯定比一般的工人要強,「要不然他們也不會來。」平時工人們計件獲取報酬,多勞多得,老師傅的工價比一般工人要高許多。
王玉海是工廠裡技術最好的工人之一,也是工廠的招牌。據劉紫木回憶,當初《舌尖3》劇組尋遍了章丘打鐵的老師傅,最後才找到了王玉海一家。為了配合劇組拍攝,他們在工廠外找到了一間棄用已久的傳統鐵匠鋪,安排師傅在那裡打鐵,為了展現傳統的打鐵技藝,還燒起了好久不見的熱爐灶。
劉紫木介紹,因為履行環保要求,工廠目前基本不用燃爐灶,製造鐵鍋的前半部分工序都是外包給外地的公司來做,他們的工人只需按照傳統鐵鍋的標準完成後面的鍛打。
因為供不應求,目前,三環公司下的「臻三環」和「同盛永」兩家官方網店已經下架了所有商品。不過,紅星新聞在某購物網站檢索章丘手工鐵鍋,依然有很多商品,價格在100元到300元不等。
章丘鐵鍋火了之後,劉紫木想得更遠。他透露,目前已經和王玉海溝通過,對方明確表示會一直合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