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
每個人都想榨取章丘鐵鍋的價值,卻少有人來維護品牌價值,這或許正是章丘鐵鍋從「爆紅」到「遇冷」的重要原因。
據媒體報導,某知名美食節目播出以後,章丘鐵鍋一夜之間躥紅,當地製作鐵鍋的家庭小作坊也遍地開花,然而鐵鍋的質量卻良莠不齊,甚至出現了以次充好的現象。僅僅過去了4個月,紅極一時的網紅章丘鐵鍋突然「遇冷」,不僅產品出現了滯銷,甚至很多跟風的家庭小作坊也紛紛關門。
經濟學上有個經濟學概念叫做「公地悲劇」,即公地作為一項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有使用權,但沒有權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個人都傾向於過度使用,從而造成資源的枯竭。之所以叫悲劇,是因為每個當事人都知道資源將由於過度使用而枯竭,但每個人對阻止事態的繼續惡化都感到無能為力,而且都抱著「及時撈一把」的心態加劇事態的惡化。
上了美食節目的章丘鐵鍋,對章丘相公莊鎮河莊村人而言無疑就是一種「公地資源」,理論上說,只要是本村人就有資格去使用「章丘鐵鍋」這個品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這樣做的。鐵鍋爆紅以後,「村裡50歲以上的人基本上都會打鐵,後來就相繼轉行了,不過在章丘鐵鍋火了以後,他們紛紛重新拾起這門手藝」。
在網友熱捧章丘鐵鍋,甚至一鍋難求的背景下,當地村民的做法原本無可厚非。更多的人加入製作鐵鍋,既給了當地品牌做大做強的機會,也為當地村民增加了收入,擴大了就業範圍,保證了傳統技藝的傳承。但是,章丘鐵鍋特殊的製作工藝卻很難保證每一個入行者能真正嚴格執行。
章丘鐵鍋之所以在短時間內成為爆款,就是因為其製作「需要經過7次熱鍛和5次冷鍛以及3.6萬多次錘打」,因此「一個人一天頂多能完成一口鐵鍋」,但是如此高昂的成本顯然不是家庭小作坊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很多小作坊「會偷工減料」,導致「生產出來的鐵鍋質量良莠不齊」,短短四個月之後,「幾乎把章丘鐵鍋的牌子搞砸了」。
每個人都想榨取章丘鐵鍋的價值,卻少有人來維護品牌價值,這或許正是章丘鐵鍋從「爆紅」到「遇冷」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區域公用品牌常見的發展困境。
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出現。近年來,各地普遍比較重視申報、推廣區域公用品牌,但對區域公用品牌的授權、監督和管理則相對滯後,常常導致未授權生產主體濫用,假冒偽劣產品頻現的現象。這次章丘鐵鍋的大部分小作坊都沒有辦理生產經營手續,就說明了這一點。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重視品牌經營、為品牌做好規劃,這或許才是「章丘鐵鍋們」謀之長遠之計。
□吳雲青(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