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萍
提起羚邦集團,可能很多人都很陌生,即使核心二次元圈子的用戶,也難以準確描述這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的確,作為電視劇《流星花園》、電影《銀魂》等耳熟能詳的作品的引進方,羚邦集團更多扮演的是背後中介的角色,在大眾曝光度上有所欠缺。
其後業務擴展到加菲貓、小豬佩琦等品牌授權方面,甚至參與出品動漫作品《龍心戰紀》《失落的歌謠》《輕羽飛揚》等,也沒能提高大眾知名度,仍然處在默默無聞階段。
但是如今它卻公布了招股書,正式跨出赴港IPO的第一步。招股書資料顯示2018年3-6月份實現營業收入1.5億港元,相比較於2017年同期增長接近200%;實現淨利潤4385.9萬港元,相比較於2017年同期超400%的增長。
這些數據證明羚邦集團是一家在二次元產業鏈上加速奔跑的公司,但是內地市場更關心的是,其分銷的日漫版權與B站、愛優騰之間的關係以及這樣的業務可持續性有多久、天花板業務有多高?
分銷《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羚邦集團在內地掀起臺灣偶像劇風潮
羚邦的歷史背景有些複雜,與其追溯公司的歷史,不如將焦點放在創始人趙小燕身上,目前她100%控制著羚邦集團,是這家公司的核心人物。
早在1988年,趙小燕就在香港開始媒體節目發行的事業,1994年正式創業,致力於開展媒體內容發行及相關授權業務,主要是影視作品的發行,作品包括《咖啡王子》《流星花園》《大話妹》《王子變青蛙》等,其中有兩部值得大書特書,開創了內地臺灣偶像劇的時代。
一部是世紀之初影響一代人的電視劇《流星花園》,東南亞代理發行權正是趙小燕的羚邦集團獲得的,換句話說在中國颳起F4旋風的背後推手就是趙小燕,如果沒有她將這部電視劇帶到中國大陸,中國的偶像劇可能要推遲多年。
另一部在大陸地區產生廣泛影響的代理劇是《王子變青蛙》,2005年經由安徽衛視引進播出後,迅速將明道、陳喬恩捧紅,再度颳起臺灣偶像劇的風潮,最近的新聞是這部經典劇將由內地影視公司翻拍,引起90後的懷舊潮。
B站成羚邦集團最大客戶,3-6月採購5099.3萬港元
影視劇代理之外,羚邦集團的業務重心慢慢轉向了日漫的代理發行,也成為如今其主要業務,日漫作品包括《刃牙》《機動戰士高達》《我的英雄學院》《遊戲人生》等,還有去年上映的日漫真人電影《銀魂》。
這個業務的模式相當簡單,羚邦集團先從Aniplex、Avex Pictures、角川集團、講談社、松竹、Sunrise和東寶等日本媒體公司獲得內容授權,然後在中國大陸、香港、乃至東南亞地區尋找買家,當然中國大陸是其最大的地區客戶。
根據招股書公布的前五大客戶數據顯示,從2016財年到2018財年,羚邦集團的前五大客戶相當穩定,前三名始終是來自中國的在線視頻網站,雖然招股書上以客戶A、客戶B等模糊化數據代替,但是有一些客戶的身份仍然不難猜測,比如B站。
2016財年、2017財年和2018財年,B站分別從羚邦集團採購版權劇2610萬港元、1801.3萬港元和8864.4萬港元,最新的2018年3-6月的購買版權劇金額進一步上升,達到5099.3萬港元。
這和B站的整體版權劇發展也有極大的關係。此前B站在版權上一直存有漏洞,反映出來的就是2016 財年、2017財年版權劇費用的低水平,甚至2017財年還出現下降情況。
直到2017年7月份B站爆發版權劇集體下架事件,大量沒有版權的日美漫作品無法播放之後,B站在這一塊的投入才加大,2018財年金額直接飆升到8864.4萬港元,甚至在2018年3-6月上升到5099.3萬港元,成為最大的客戶,佔羚邦集團同期營業收入的34%。
所以從羚邦集團的前五大客戶就能直觀地反映出在線視頻網站對於日漫的採購力度,背後更深層次的是對日漫版權劇的重視程度。
有意思的是,2016財年、2017財年羚邦集團的前四大客戶一直都是中國的在線視頻網站,從行業格局上看就能夠猜到是第一梯隊的愛優騰+B站,但是進入2018財年之後,變成了前三都是中國在線視頻網站,這意味著愛優騰中有一家減小了日漫版權劇的採購力度。
版權到期續約率8%,成羚邦集團業務最大風險
影視作品的代理目前仍然是羚邦集團的主營業務,這個從公司營業收入就可以看出,以2018年3-6月為例,發行授權媒體內容收入1.43億港元,佔同期營業收入1.5億港元的95.33%,成為絕對支柱性業務。
現在羚邦集團不太願意提及這一塊,更多地是向外界展示其品牌授權業務,截止到目前其已經獲得了「加菲貓」「小豬佩奇」「小王子」「奇先生妙小姐」「大力水手」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亞太地區或者大中華地區代理權。
羚邦的品牌授權業務的客戶包括玩具、服裝及鞋履、保健及美容產品的製造商/分銷商以及餐飲公司,例如班尼路、萬代南夢宮、卡撒天嬌、大新銀行、點心代表、快圖美、I.TApparels、及多美亞洲等,是下一步業務戰略的重點。
這兩塊業務支撐著羚邦集團的發展,但是因為代理的本質,脆弱性十分明顯。
原因很簡單,代理並不是一塊護城河很強的業務。隨著網際網路對各個行業的改造升級,去中介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羚邦集團扮演中間商的角色越來越被邊緣化,還需時刻面對激烈的競爭。
根據招股書資料顯示,截至目前仍持有381項媒體內容版權的授權,其中200項版權的剩餘授權期限超過三年,但是一旦授權到期,羚邦集團就要面臨著續約困難的風險。
以2018年3-6月為例,到期的內容版權數量為12個,但是僅有1個選擇了續約,續約率8%;加上新拓展的11個內容版權,內容數量上勉強打平。
但是2018財年的數據就沒有那麼樂觀,到期內容版權數為127個、選擇續約的為11個,續約率仍然不足10%;新拓展的內容版權為74個,這意味著版權流失的速度遠遠大於新增的數量,是一種消耗戰。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品牌授權業務上,以2018年3-6月為例,到期的品牌授權數量為3個,但是沒有一個選擇續約,續約率為0;加上新拓展的2個品牌授權,總體數量上仍然是減少的。
這是羚邦集團IPO路上以及IPO成功以後在業務上面臨的最大風險。